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心归何处
内容
试读章节

回望三十年前

今年,对我这个既是乡下人也是山里人的城市人来说,是特别值得纪念的。

今年,既是我上大学三十年,也是我进城市三十年。三十年,人一生最宝贵的青春岁月;三十年,人一生最灿烂的奋斗历程;三十年,人一生最丰富的德行积累。三十年,虽说只是历史长河中的弹指一挥间,但却是一个人的漫漫人生路6这三十年,时代和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多姿多彩的变化。这三十年,我们许多人的命运可能多彩斑斓,也可能跌宕起伏。但不管是时代还是个人,无论是大开大合,还是沉沦静寂,既已启动,就不会停止;既已走过,就不应后悔。

今年,回望三十年前那些往事,总是蘸着苦涩、伴着酸甜、含着希冀的,浮想在脑海和眼前的总是上大学进城市之前那些生活的片片断断……

依稀还记得,公社后面的树很高很大,有几人怀抱那么粗。山里的天空很蓝很蓝,蓝的一尘不染。天上飘来的云很白很白,像白雪,像棉花团。山里的野花很美很好看,引来满山的蜜蜂、花蝴蝶。山里的水很清很凉,喝上几口很甜。我小学没毕业就赶上“文化大革命”,初中两年也是经常上山挖药,在教室里练针灸,在山坡上学唱“样板戏”,在乡里街上看铺天盖地的大字报,偶尔和从十里八乡赶来的人,怀着自己也弄不懂的虔诚和激动,在大田里观看毛主席接见红卫兵的电影纪录片,和乡亲一起蹦着跳着喊“毛主席万岁!”由于穷,深山区的师资不足,初中的文化课少得可怜,到高中也只上了一年零一个月,而且还要半天上学,半天干活,拉土填坑盖教室。尽管这样,我还是养成了爱读书、好学习的习惯,晨读、晚练,不放过任何学习机会。听说有好书,不管多远,也要千方百计借来读。那时候,我是家乡少有的看过《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封神榜》等文学名著的。高中毕业时,每门功课竞得到了95分以上的成绩,音乐课居然得了100分,可能是我把一段歌谱唱全的缘故吧。那时候,上学虽然很清苦,交不起书杂费,带一小瓷坛子菜,准备吃一个星期,前三天就被同学们抢光了,但很快乐。山沟沟里办起的那所高中,学习的氛围很好,当我以优异成绩高中毕业,拿到毕业证的那天,老师告诉我:“你被推荐到山里初中当老师了。”

回味当老师的经历,感到挺幸运,蛮难得的。那段岁月,苦甜相伴,一生难忘。苦,是日子清苦,环境艰苦;甜,是心境平和,人际平等,师生和谐相处。在那个世事纷繁的年代,去山区当一名教师,倒有一份难得的安宁和自得。说不上有深刻的思考,但有一块学习的空间,有一个为他人服务、为人师表的平台。高中毕业后,我一共在三个学校教过书,其中在一个叫石洞村的地方教书经历最为难忘,小学校设在半山腰一座祠堂里,前后都没有人家。学校有四个班,一、二、三年级有三个班,四、五年级一个班,我教四、五年级语文课,一堂课既教四年级,还教五年级。每个年级有十四五个学生,白天学校将近200多个学生和五六位教师,热热闹闹,教学相长。中午还有30多位住得远的同学在学校搭伙吃饭,经常是一碗米半碗菜,虽然有盐少油,但师生在一起说说笑笑,其乐融融,日子过得倒也恰然。然而就怕夜晚,偌大一个祠堂,就剩下我一个人,民办教师和学生都回家了,我住在一间矮小的房子里,点一盏瘦小的煤油灯,借着微弱的灯光,我还要备课和批改作业,耳际响起的时而是后山的猫头鹰叫,时而是远处传来的狗吠声,以及山风吹大门的“咯吱”响声。偶尔斗胆步出室外,看见房檐前或者后山的树枝头上挂着一弯冷月,虽然清亮美丽,但总有几分凄清冷寂。一阵山风刮来,虽然清爽扑面,但总感到有几分凉意。可能是当时的心境吧。

在那样的环境下,我坚持了两年。因业绩不错,上级又把我调到公社所在地的初中任二年级班主任,带毕业班。在带毕业班的日子里,我迎来了改革开放前夕的恢复高考。上大学一直是我的梦想,因为高中课程没学完,也因为带毕业班的任务重,我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在离考试只有半个月的时间开始复习。那时理科招人多,所以开始复习理科,复习一周,感觉到要学的东西浩如烟海,高中的一位数学老师提醒我,还是报文科吧,上文科除数学外,主要靠平时的积累。我听从了这位数学老师的建议,改报文科。

P3-5

后记

不能说千呼万唤,但也算是颇费时日,我的小书《心归何处》终于可以付梓出版了,我长长出。了一口气,总算了却一份心愿。这是一本设想多年,至今才兑现承诺的小书,这是一本儿时就梦想成真,到如今才得以实现文学理想的小书,因为这是一本完全由自己创作,用一句俗话,是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书。虽然文字粗糙,但是我的“真迹”;虽然文风简陋,但出于真情实感;虽然篇幅短小,但是我人生和心灵发展的印记。我高兴!我乐见其成!

这本小书,虽然只有近四十篇文章,但时间的跨度却很长,在我的生命长河里占据了相当长的时间,就如文学在我的生命里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一样。从小时候爱听大鼓书、爱看皮影戏开始,到爱看《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我与文学这一辈子都结下了不解之缘。在高中时的作文中,已经看出了我喜爱文学的影子。这里要特别感谢一个人,那就是我的恩师凃白玉先生,是他把我引进文学的神圣之门,还清晰记得,在潢河高中对面的河滩上,徐老师带领我们几个偏爱文学的同学,谈人生,说理想,更多的是谈文学,谈文学对人的教化和影响。记得我在高中创作过一个剧本,名叫《爱国粮》,那是我在不懂任何戏剧创作常识的基础上创作的,对人物命运、戏剧冲突、情节设计、人物性格等概念知之甚少,或者说压根就不知道,但我还是把它写成了。这之后写过诗歌、短篇小说、故事等等,留下记忆的不多,只记得写了一篇抒情长诗叫《放歌金刚台》,送给当时县文馆的诗人叶照青先生,他说写得不错,但时过境迁,现在连一个纸片都找不到了。那时的文学刊物很少,写了很多东西,也找不到出处,只能是供几个朋友评点和自我欣赏罢了。即使不能发表,没有出处,我也乐此不疲,经常地想,经常地写,一直坚持到上大学。上大学第二年的1979年,我贸然给《河南日报》寄出了诗话《语不惊人死不休》,在不知道《河南日报》门向何开,任何编辑记者都不认识的情况下,《河南日报》的王怀让老师把我这篇不足千字的小文章登在了《河南日报》上。首先看到文章的是我的同学,看到.我写的文章变成铅字印在了省委的机关大报上,那份激动,不亚于我考上大学。也就是因此,已经作古的王怀让老师成了我终生的老师,我过去崇敬他、怀念他,将来也永远崇敬他、怀念他。第二篇公开发表的是1979年郑州《百花园》杂志刊登我的散文《簪子河边》。这是一篇真正意义上的散文。这之前在一些报刊上发表了一些小诗,只有火柴盒那么大。《簪子河边》的发表,要特别感谢当时的《百花园.》杂志主编余敏老师,他在文学写作上也给了我许多忠告,至今有许多观点还在影响我。按理说,大学时代就奠定了较好的文学基础,应该有所作为,但我自己没抓住,之后在行政机关一干就是多年,仕途上没有什么进展,文学写作上也没有什么进步,想想三十多年来,虚度了不少光阴。.后来,也断断续续给一些杂志写几篇卷首语,给报纸写几篇游记,给电台写几篇评论文章,还创作过电视剧、电视专题片等。总的看,耕耘不勤,成色不好,进步不大,收获不多。只到近几年,才重新拾起笔来,写一点生活中的真实,写一点自己的实际感受。虽然也还是粗陋浅显,但开始“用心”创作了。对此,我自己略感满意。我给自己定下誓言,人生的旅途对我这个中年将尽、即将步入老年的人来说,切不可再虚度光阴了,在文学创作上多投入是人生正道,每两三年,都应结一个小果子来。

这本小书的出版,首先要表彰一下自己,自己终于可以静下心来,干点自己愿干的、干点自己喜欢干的事。而且虽然没什么大成就,但总算干成了。最要感谢的是大象出版社的耿相新社长,是他不计我是否有名,惠顾于我,为我出版这本小书。没有耿社长的鼎力支持,我这本小书要出版,不知还要费多大力气呢!更要感谢的是王剑冰先生。剑冰先生是全国知名的散文大家,既是全国著名的散文作家,又是全国著名的散文评论家,剑冰兄不计名利,为我写序。剑冰兄真是大家风范,他仔细认真地看完了我所有的文章,并详细为我评点。剑冰兄洋洋洒洒近四千字的评点文章,点其要义,论及风骨,高屋建瓴,细言优长,更多地给我表扬,给我鞭策,剑冰兄的大作《循着心灵的阅读》,与其是为我写序,不如说是一位老师在为学生批改作文,与其说是评点文章,不如说是激励我、鼓舞我认真作文,看完剑‘冰兄为我写的序,我特别兴奋,非常激动。剑冰先生不仅文品高,而且人品好,永远值得我学习和尊敬。当然,还要感谢我几位年轻的同事们,为我打印汇集文稿,他们付出了许多劳动,也非常感谢他们。

这本小书,有四分之一是过去在有关报刊上发表的,我把它们收集在这本集子里,这些文章在我看来是我比较喜欢的,有近四分之三是这三四年写的,发表的不多,但我喜欢它们。虽然这些文章即将汇编成书,但我晓得,它们还很毛糙,意味还很浅露,把它们送出去,也想寻求专业人士和大家们的指点。尽管这些文章还有不少毛病,好在我还在写,还在耕耘,还在努力,我祈愿这本小书是一个起点,是一个警示,它要求我必须不能懈怠,必须继续前进,必须兑现承诺。

谨以此小书,献给爱我和我爱的人们,献给世上善良的人们。

胡昌国

2010年5月30日

目录

序 循着心灵的【阅读(王剑冰)

自序 心归何处

一 山那边,有更美的

 回望三十年前

 山那边,有更美的……

 四十抒怀

 “战场”归来的思考

 路,铺向天边

 乡情悠悠

二 乡情悠悠

 祝福伏山

 绿色幻想曲

 过春节

 正月十五送灯

 难忘你,潢河高中

 校门前,那青松,那杨柳

三 亲情香怡

 父爱如山

 妈妈的念想

 妈妈的唠叨

 妈妈的灶台

 二舅

四 山水情愫

 我的草原

 九寨沟的水

 九寨观“海”点滴

 青城山探幽

 簪子河边

 树苗青青

 山楂爷

 与黄河对话

五 海外拾贝

 洪堡大学故事

 波茨坦小城遐思

 走进犹太人纪念碑

 拜谒马恩雕像

 驻足柏林墙

六 故乡人物

 余水老师

 东绪大哥

 惜哉皮匠

 同学东金

七 心花几朵

 语不惊人死不休

 描写孤独

 祈盼飘雪

 因为有爱

后记

序言

循着心灵的阅读

昌国给我拿来了一沓子书稿,让我猛然一惊,只道是昌国长期在行政岗位上用心,却不晓昌国还有文学的兴致与能力。书名叫做“心归何处”,很有意味。人生在世,如在旅途,身无定所,心也无定所,那是因为追求、梦想、希望也在这旅途上。心归何处?在每个人的疑问中,也在每个人的回答中。有些人身不由己,或心也不由己,总是在飘忽不定中,这样的飘忽不定未必满足。而那深山打坐之人,那悠然于太极之人,身子沉落,心也沉落,时常处于超然之中。我觉得,一个事业有心、政务繁忙之人,能够把一些性情归为文字,让初时的热爱最终开出花来,倒,是一种可叹可感的心态。这或比工余饭后守着牌摊要好得多。一篇篇浏览这些书稿,就像步入一片芳园,及至穷尽而忘归;也似乎与昌国茶室对坐,听着他娓娓而谈,直谈得茶香漫漫。

这是一部昌国的经历史,它浸染着昌国的感情,表达着昌国的思想,透显着昌国的人格。他的关于童年的城南旧事、关于青春的启蒙阶段、关于亲情的忆念及故乡人物的素描,是一种心灵的复归与反探;他的关于山水的描画、旅痕的记录,是一种心灵的放牧与历练;而最初在学校教小学、教初中时的那种坚守与孤独,同乡亲的交往、师生的友情以及父母之爱的滋养,成为他人生之路的桥梁。昌国还在上学期间,就开始发表作品了。他的很多作品现在依然那样可读,如写于1979年的《语不惊人死不休》,写于1981年的《簪子河边》。尤其是《簪子河边》,把大别山中簪子河边一群女子的清纯自然及她们的生活遭际写得生动感人,如临其境。

昌国写亲情的文章,是一组最让人感动的文字。如他写父亲的《父爱如山》,写对离开十五年的父亲的怀念。父亲对他的影响是那种默默挺立的大山一。般的影响。他尤其回忆了在前途渺茫的最困难的时候父亲给他的宽慰与教诲。他这样写:“在我离开他的时候,父亲破例把我送到村头的小河边,说:‘孩子,人总会有活路的。然后一直看着我过了小河,穿过竹林,翻过山坳。我在山坳的小树林回头看父亲,父亲站在那里一动’不动,正在目送着我。我想劝父亲回去,但说不出,喊不动,喉咙好像被东西堵塞一样,眼睛里充满了泪水。”这个影像是会影响昌国一生的,而且也会让我们感同身受,父子情深是相通的。作者在文章中还谈到了对父亲的愧疚,成为城里人之后,父亲只来过郑州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而“我”却什么也没有为父亲做。更愧疚不已的是没有及时为父亲治病,也没有把父亲带到郑州来检查。这些或许是因为昌国工作的繁忙所致。总之,留给昌国的只能是这篇情感深深的文字和文字背后的泪水。昌国给予母亲的怀想有三篇文章:《妈妈的念想》、《妈妈的灶台》、《妈妈的唠叨》。他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回忆了母亲辛苦操劳的一生、无私付出的一生。妈妈虽然文化水平不高,却对昌国影响最大。她同爸爸一样,会在“我”最迷惘的时候鼓励“我”,并且指导“我”该怎样做事,怎样做人。昌国写到妈妈的一句话,这句话是一个母亲最朴实的情感和对孩子最好的关爱,那就是:“孩子,不管在哪里,都要踏踏实实干,说实话,办实事,做好人。妈妈生养你一场,最大的念想不是你当大官,做大事,而是要你做好人,办实在事。”在妈妈的唠叨里,昌国回忆了那些刻骨铭心的叮咛,说是唠叨,实际上就是最本真的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懂与爱。凡是在最关键的时候,总能听到妈妈的唠叨。没有了妈妈的唠叨,生活就显得空虚,脚步就显得不稳实。所以昌国说:“妈妈的唠叨已深深地渗透在我的精神世界里,成为我跋涉人生、闯荡世界的精神财富。”在《妈妈的灶台》这篇文字中,昌国回忆了心灵手巧的妈妈给这个家庭带来的快乐和幸福。灶台上下有着说不完的母子情深。妈妈通过灶台传授的“不仅仅是做菜的手艺,还有那做人的品格,做人的原则”。从这些文章中可以看到昌国对母亲的情感:“妈妈已经远去,我心中总是隐隐作痛,无所名状。每每夜深人静,伫立窗前,不知身在何处,心归何方。儿与妈妈血脉相通,心绪相连,思念妈妈,心痛与泪水总是相伴相连,不断地洒下,又不断地涌起……”还有《二舅》,写二舅的性格,二舅与母亲的不相容,却对“我”格外在意。昌国提到在缺衣少食的年月里,二舅竟然把自己喜欢的鸽子炖给“我”吃。“我”与二舅的感情,是一种特殊的亲情,然而也没有在二舅生前好好尽孝,这是作者又一个遗憾。作者毫不避讳亲人的某种缺点,这种描写使作品更能打动人,产生一种更加真切的感染力。

昌国是怀有着一颗大爱之心的,正因为这样,他会看到那些平常的人、平常的生活,所以他的作品里总让人看到真实的、普众的流露于心底的文字。他有一首为汶川地震而作的《因为有爱》的长诗,这或许是他面对灾害和生命喷薄而出的一种情感的标记。我还喜欢他的一些怀人的篇章。像他写的性格开朗。为人豁达的余水老师,虽然没有上过几年学,但他聪明好学,终于进入学校为人师表,后来又靠自己的天赋与勤奋,成了县文化馆的馆长。他写的身有残疾却聪明过人的东绪大哥,那种真挚的友情至今仍历历在目。他写的走村串户、善良真诚的皮匠师傅,尤其是写到,皮匠的为人与皮匠的死,都让人感慨。

近些年来,走出国门去看世界的人越来越多了,很多人带着眼睛去了,却不能形成文字。昌国是一个有心人,他带着思索去,带着感怀去,又把思索与感怀诉诸文字,以告诫某些东西,提示某些东西,这种告诫和提示又是那么醒目,那么富有思想。比如他写《走进犹太人纪念碑》,写得十分震撼。在这片犹太人的墓地,作者把视角放在一个接一个的纪念碑上,尤其是那纪念碑的颜色,“灰色在其他地方,可能给人平静的感觉,也可能是平和的感觉。没有艳丽,却不会给人刺激;没有鲜活,却给人以平淡柔和。但这片碑林的灰色,带给人的是沉重,是死寂,是思绪的断裂,是灵魂的吞噬。无论左看右看,间或上看下看,都是灰乎乎一片,犹如挥之不去的浓雾,也像波纹不动的死海”。昌国在这篇文章里,以历史和数字展现出战争对生命的涂炭,同时也在警示与告诫:“如果我的声音能够穿透云层,站立云端,如果我的想法能够传遍大地,环绕地球,我要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向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每一个人发出忠告:珍重身边的每一片绿叶、每一缕阳光;珍惜每一个和谐平安的日子、每一句自由快活的笑声;珍爱身边每一位亲人、世界上每一位鲜活的生命。”这篇文章所具有的力量是久远而深沉的,它的意义亦是如此。他的《波茨坦小城遐思》,写在这个小城里的世界三巨头参加的会议,他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尾声及三个人物的命运又拉到了我们的眼前。这不是作者的目的,目的是重新审视那段历史以及那历史之后重新产生的历史,更是为了让人在渐去渐远的时光中、渐去渐远的人物中,珍惜和平,珍惜现在。还有《‘驻足柏林墙》,对柏林墙的修建与倒塌做了深层的解说,写出了一面墙留给人们心理上的印记。那不是一面实质意义上的墙。一面墙所引发的心声由作者在结尾发出:“我们不要战争,不要墙!”这个结尾沉重而坚实。还有《洪堡大学故事》,他所讲的故事就是德国人在历史经验教训中所作出的理性选择,这就是普及全民教育,发展智力,这也是德国投入的最大资本。在近一百年的历史中,29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成为这所大学的辉煌,也成为引发全世界思索的根本性话题,这是昌国描写这所大学的深刻用意。

昌国的不少作品都带有着对生活深层的感悟与思考,也带有着哲学的凝重与意味,带有着精神的指向与操守。他的《祈盼飘雪》,让“飘荡着银色的精灵,飞旋着柳絮的星云,起舞着游动的鹅毛”漫天飞舞在自己的心绪中。他写北国的雪景,写雪景里人们的快乐,轻松中写的是雪,实际上却对纯净的雪有着深沉的思索:“心灵祈盼飘雪。当满天洁白融进人的视野,当起舞的飞雪裹打人的身体,当圣洁的雪花飘进人的心灵,你会感到非常的甜美。面对滚滚红尘和喧闹的城市,飘进心胸的飞雪变成一股股甘甜,面对洁白晶莹的雪儿,心灵会变得安静,胸怀会变得博大……”他的《描写孤独》,是一种精辟的深层次的解说,一种纯粹的思想的精华。可以说,每一句引出来都是警句,引人思索,让人慨叹。

昌国寄情于山水,并且把这种山水收入笔端,我们能从其中领略那种身入奇境般的美感,领略那种超然于尘世的自然与宁静。像他写《九寨沟的水》,先以排比的形式写出九寨、沟水的内质与特征,色彩与灵动,继而又深入地写出这水的秀、动、丽,把这三个字分别作了更加细致入微的解说与描画,让人觉出昌国的笔下功夫。他的另一篇写九寨沟的《九寨观“海”点滴》,着实是一组透彻、凝练而精美的散文诗。

昌国的许多文字都是可圈可点的,显现出他的汉语功力。像《我的草原》中的描写:“这里,是多么恬美的牧歌田园。青青绿草,点点红花。大雁衔来一片彩云,喜鹊洒落一串歌声,白羊群慢悠悠向这里走来,黑牦牛悠悠然从这里走过。一对年轻貌美的情侣,嬉笑着从蒙古包里出来,牵着两匹红色骏马,说笑着向草原深处款款走去,天边飘起一片彩霞……”像他写的那些民风民俗的文章,《正月十五送灯》中的文字这样描写:“从夜晚七点多开始,满山遍野的灯光星星点点亮起来了。先是一点点,接着一片片,再接着一山山、一沟沟、一畈畈。……几乎所有地方都被这星火点燃了。”

昌国嘱我来写一篇文字要放在书的前面,我感觉是有些力不从心的,觉得对昌国的了解与阅读依然是浅层的,需要有更多的时间才能达到他的思想与语言的深处。既然是一部书,也就是一个阶段性的总结,总结过后,还会有新的文字出来,这是必然的。相信昌国之后的作品更有看头儿,也更有说头儿。以上的文字只是一种粗浅感觉,谨与昌国和读者交流。

王剑冰

2010年5月

内容推荐

《心归何处》是胡国昌的一部散文作品集。

《心归何处》中的亲情文章,是一组最让人感动的文字。如《父爱如山》,写作者对离开十五年的父亲的怀念。胡昌国给予母亲的怀想有三篇文章:《妈妈的念想》、《妈妈的灶台》、《妈妈的唠叨》。他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回忆了母亲辛苦操劳的一生、无私付出的一生。作者有一首为汶川地震而作的《因为有爱》的长诗,这或许是他面对灾害和生命喷薄而出的一种情感的标记。作者写《走进犹太人纪念碑》,写得十分震撼。胡昌国在这篇文章里,以历史和数字展现出战争对生命的涂炭。他的《波茨坦小城遐思》,写在这个小城里的世界三巨头参加的会议,他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尾声及三个人物的命运又拉到了我们的眼前。还有《驻足柏林墙》,对柏林墙的修建与倒塌做了深层的解说,写出了一面墙留给人们心理上的印记。还有《洪堡大学故事》,他所讲的故事就是德国人在历史经验教训中所作出的理性选择,这就是普及全民教育,发展智力,这也是德国投入的最大资本。他的《祈盼飘雪》,让“飘荡着银色的精灵,飞旋着柳絮的星云,起舞着游动的鹅毛”漫天飞舞在自己的心绪中。他的《描写孤独》,是一种精辟的深层次的解说,一种纯粹的思想的精华。可以说,每一句引出来都是警句,引人思索,让人慨叹……

编辑推荐

《心归何处》是作者胡国昌的一部经历史,它浸染着作者的感情,表达着作者的思想。书中记录他的关于童年的城南旧事、关于青春的启蒙阶段、关于亲情的忆念及故乡人物的素描,是一种心灵的复归与反探;他的关于山水的描画、旅痕的记录,是一种心灵的放牧与历练;而最初在学校教小学、教初中时的那种坚守与孤独,同乡亲的交往、师生的友情以及父母之爱的滋养,成为他人生之路的桥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心归何处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胡昌国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4759413
开本 16开
页数 16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10-08-01
首版时间 2010-08-01
印刷时间 2010-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1
出版地 河南
240
185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8: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