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马克思的现代化思想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之源 |
| 内容 | 内容推荐 马克思的现代化思想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源头,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现代化思想中国化时代化的体现形式。挖掘和梳理马克思的现代化思想,是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有助于弥合马克思现代化思想在应然性上的实相强势和实然性上的位相弱势之间的矛盾。立足范式理论划分马克思现代化思想的阶段,基于“哥白尼式革命”逻辑阐释马克思现代化思想生发的背景,着眼“生活的生产”“流动的现代性”和“马克思如何使用现代化概念”等被遮蔽、被弱化或被误读的问题进行考证和复原,围绕学术界已有的相关命题对马克思的现代化思想进行二阶观察,从方法论层面思考马克思现代化思想何以显性化等问题,是本研究的主要思路和内容。寄望通过此研究,以点带面、聚点成面,逐渐形成对马克思现代化思想的相对完整的认识,为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学理支撑。 作者简介 徐奉臻,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二级教授、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高校经济理论与思政教改研究会会长;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配套用书编写专家;黑龙江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子课题、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资助项目、黑龙江哲学社科重大决策咨询项目/重点项目/一股项目/专项项目等;主持黑龙江新世纪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重点项目/一般项目等;出版专著《教学改革:理念创新与模式构建》《历史视野:改革与现代化研究》《现代化:历史的困窘与困窘的思考》《发展观的嬗变与中国新型现代化的理论建构》等;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光明日报》《世界历史》《自然辩证法研究》等杂志和会议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并有文章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入选万人计划哲学社科领军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获首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能手第一名、首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影响力标兵人物、宝钢优秀教师奖、全国大学素质教育精品通选课、黑龙江社科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等。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和研究理念方法与框架思路 一 为什么要研究马克思的现代化思想 二 研究马克思的现代化思想的理念方法 三 研究马克思的现代化思想的框架思路 第二节 研究马克思现代化思想的动力来源 一 在教学中回应学生的困惑的现实需要 二 思考马克思主义功能价值的题中之义 三 选题的双重意义折射学术研究之契机 第三节 研究马克思现代化思想的学术条件 一 笔者自身的学术旨趣和研究基础 二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及其特点 第四节 研究马克思现代化思想的基础概念 一 “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 二 “现代化思想”与“现代化理论” 三 “现代化”、“现代性”和“后现代性” 四 “马克思现代化思想”与“恩格斯现代化思想” 第二章 马克思现代化思想生发的背景与阶段 第一节 马克思现代化思想生发的背景因素 一 马克思现代化思想生成的“哥白尼式革命”逻辑 二 马克思现代化思想生发的“时代”之“时势” 第二节 基于范式理论的马克思现代化思想的阶段划分 一 库恩范式理论的内涵特点及其变迁规律 二 以范式理论划分马克思现代化思想的阶段 第三章 马克思现代化思想的再读与重释 第一节 市民文化:马克思研究现代化的出发点 一 市民文化在马克思现代化思想中的定位 二 将市民文化视为现代化先决条件的合史性 三 “市民文化催生现代化”之命题的有限性 第二节 马克思最早最完整描述资本主义现代化 一 命题客观定位马克思研究的状态水平 二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缘起的分析 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的阐释 四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结果的认识 第三节 马克思眼中的先发型与后发型现代化 一 发达—不发达:马克思现代化命题之框架 二 跨越卡夫丁峡谷:马克思现代化道路之设想 三 欧洲中心论:引发马克思现代性论争之论域 第四节 双刃性与吊诡性:马克思现代化观的基调 一 “双刃性”和“吊诡性”的内涵及功能考辨 二 三种现代化观:特点与性质的评价 三 关于马克思现代化观的争论:介绍与分析 四 马克思对“双刃性”和“吊诡性”的阐释及价值 第五节 马克思对现代化与殖民主义关系的认识 一 提出殖民主义充当历史“不自觉工具”命题 二 马克思以英印美中作为诠释的四个空间视域 三 马克思阐释现代化与殖民主义关系的特点 第四章 马克思现代化思想的去蔽与复原 第一节 生活的生产:马克思思想中被巡蔽的现代性维度 一 “生活的生产”在马克思现代化思想中的定位 二 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解蔽与去蔽 三 “生活的生产”的理论功能及其现代性情愫 第二节 流动的现代性:马克思现代化思想研究的薄弱环节 一 马克思“流动的现代性”思想的内涵与定位 二 全球化层面马克思“流动的现代性”思想素描 三 “世界生产”和“交往生产”:两种流动现代性 第三节 马克思现代化思想中的后现代意蕴 一 “主义”话语中的马克思与后现代 二 质疑和诟病现代性危机的批判精神 三 解构与建构:“批判”和“发现”的逻辑 四 “非物质性”和“生活的生产”之契合 五 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分歧 第四节 马克思现代化思想中的生态元素 一 “马克思是人类中心主义者”的相关认识 二 新陈代谢断裂:马克思生态洞察力之渊薮 三 生态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的生态观之辨 第五节 马克思独特的社会现代化思想 一 马克思使用“社会”概念的三种方式 二 马克思的社会革命和社会建设思想 三 马克思的社会现代化思想的叙事逻辑 第五章 马克思现代化思想相关命题的二阶观察 第一节 马克思从未以特定方式使用“现代化” 一 对本命题及现有相关意见的商榷 二 马克思使用“现代化”的多维考证 第二节 马克思是资本主义型现代化的掘墓人 一 无产阶级:马克思现代化思想的主体向度 二 人类解放:马克思现代化思想的“强图式” 三 主观契机—客观功能:“掘墓人”抑或“功臣” 第三节 西方现代化理论无法企及马克思现代化理论 一 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内涵与结构 二 两种理论的多维比较: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三 比较的维度及比较的方法论思考 第四节 马克思对“防卫性现代化”深表怀疑 一 “防卫性现代化”与“分裂的现代化”辨析 二 马克思看“防卫性现代化”:以德国为例 三 马克思的漏点:中国和俄国的“防卫性现代化” 第五节 马克思对研究亚洲现代化不感兴趣 一 马克思对中国和印度现代化的表述 二 亚洲现代化:马克思思想的弱图像 第六章 研究马克思现代化思想的方法论思考 第一节 马克思现代化思想与其哲学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马克思的现代化思想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之源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徐奉臻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22722641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370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390 |
| 出版时间 | 2023-11-01 |
| 首版时间 | 2023-11-01 |
| 印刷时间 | 2023-11-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666 |
| CIP核字 | 2023136317 |
| 中图分类号 | A811.61 |
| 丛书名 | |
| 印张 | 23.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40 |
| 宽 | 171 |
| 高 | 20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