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作为文化批评的消费美学(以商业和传媒文化为例) |
内容 | 内容推荐 在历史和词源的复线叙事下,消费和审美本根同生,但在后来的社会历史中二者之间的关系逐渐发生裂变,消费的功利性、实用性和身体性与审美的非功利性、精神性和超越性形成了鲜明对比,但是在消费社会和审美泛化的双重语境下,二者之间重新相互趋近融通,消费的审美化和审美的消费化成为一种典型的“后回归”现象。本书在系统考察消费与审美之间历时性关系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二者共时性的当代关系,并提出一种消费美学的理念作为文化批评的新范式。该范式广泛适用于大众文化和日常生活现象的批判分析,本书择取商业文化和传媒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一步展现了其阐释效力以及独特的文化建构功能。 作者简介 李金正,哲学(美学)硕士,文学(文艺与传媒)博士,毕业于四川大学,现为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媒介技术哲学、传媒符号学、理论编辑出版学和广告学,已在《文艺理论研究》《现代传播》《出版发行研究》《编辑之友》《山东社会科学》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出版(含合作编著)学术专著、教材4部,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等课题6项,兼任符号传播学会理事等多个学术职务。 目录 绪论 一 背景与意义 二 文献回顾 三 构架与方法 上编 理论探赜 第一章 历史因缘 一 从“本根同生”到“相煎何急” 二 现代性与关系转型 三 双螺旋结构 第二章 范式融合 一 动力机制 二 多重耦合逻辑 第三章 消费美学 一 是与不是之间 二 何为与何求 第四章 审美资本主义批判 一 后二元论 二 “冷酷仙境” 三 亲缘与互补 第五章 艺术不会终结 一 重审黑格尔 二 消费社会与艺术复活 下编 阐释实践 卷一 商业文化 第一章 生成语境 一 诞生因缘 二 境况与深描 第二章 “物体系” 一 本雅明“拱廊街计划” 二 空间诗学 三 物的展演 第三章 主体经验 一 狂欢与迷狂 二 现代性体验 三 建构的向度 第四章 双视镜中的广告观想 一 重审广告创意 二 广告的旅行与变异 卷二 传媒文化 第一章 编辑主体 一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二 市场逻辑和审美逻辑 三 个体主体和交互主体 第二章 编辑理念 一 词源钩沉 二 神圣渊源 三 历史流变 第三章 编辑实践 一 性状与表征 二 过程性生产实践 三 作品向人的生成 四 日常生活结构性要素 第四章 实体书店 一 美学的救赎 二 模型建构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化批评及其选题策划分析 附录二 作为广义艺术生产的编辑活动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作为文化批评的消费美学(以商业和传媒文化为例)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李金正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22825373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4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28 |
出版时间 | 2023-12-01 |
首版时间 | 2023-12-01 |
印刷时间 | 2023-1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390 |
CIP核字 | 2023179244 |
中图分类号 | C913.3 |
丛书名 | |
印张 | 15.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7 |
宽 | 166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