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清代诗学研究(修订本博雅撷英)(精) |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从明代诗学内在问题出发,在中国诗学整体理论视野中,展开对清代诗学的全面探讨。作者提出,真伪、正变、雅俗三对基本观念制约明清诗学的历史进程。全书十六章,在充分占有并深入研究大量原始文献的基础上,揭示清代诗学的演变轨迹及整体特征,探究各时期诗学的理论问题与价值取向,考察各诗学流派的群体构成及理论主张,比较各派之间的承嬗关系与诗学异同,阐述重要诗学家的理论体系及独特贡献,对清代诗学的历史与体系作了系统而新颖的论述。 目录 绪论 一 真伪、正变与雅俗:明清诗学的基本问题 二 明代诗学:两极对立 三 从对立到综合:清代诗学的道路 第一章 明清之际:儒家诗学政教精神的复兴 一 诗歌的现实地位与儒家诗学政教传统的失落 二 经世精神与“尊经复古”:儒家诗学政教精神复兴的政治文化背景 三 儒家诗学政教精神的复兴 四 关于正变与温厚和平问题讨论的现实政治意义 五 “ 以诗补史”:对明清之际诗歌思潮的历史价值的认定 第二章 情志为本与格调优先:云间、西泠派对七子派诗学价值系统的重建与调整 一 真伪与雅俗之间:明代诗学的内在问题 二 “ 情以独至为真,文以范古为美”:云间、西泠派对真、雅统一的追求 三 汉魏、盛唐、明诗:云间、西泠派确立的风雅正宗 四 格调拟古、姿色求变与英雄之美:云间、西泠派对汉魏、盛唐传统与六朝及晚唐传统的结合与统一 第三章 从格调优先到性情优先:以钱谦益为代表的虞山派诗学 一 从格调优先到性情优先 二 “ 人其诗” 与“ 诗其人”:美本位与真本位 三 从崇正抑变到主变而存正:审美价值多元论的确立及对七子派诗学价值体系的抨击 四 铺陈排比与新的诗歌传统的建立 第四章 对汉魏、盛唐审美正统的突破:晚唐诗歌热的兴起 一 情与法并重,性情与学古并举:冯班兄弟对公安、竟陵派诗学与七子派诗学的综合 二 吴乔的“以意为主”与“诗中有人” 三 比兴:诗歌的创作原则与诠释原则 四 李商隐诗歌的诠释革命与价值重估 五 功夫、文采与晚唐诗的再评价 六 晚唐诗歌热的兴起 第五章 性情与格调的融合:对云间派诗学的进一步展开与修正 一 云间派影响下的宗汉魏、盛唐之风 二 吴伟业站在七子派立场上对公安、竟陵派诗学的折中 三 陈祚明对七子派与竟陵派诗学的折中 四 吴淇的《六朝选诗定论》与他的宏观诗歌史论 五 施闰章、宋琬等对七子派主格调诗学与竟陵派主性情诗学的综合 六 博综该洽,以求兼长:王士禛的早期诗学 第六章 主情与崇正:王夫之的诗学理论 一 王夫之诗学的极端内在性立场 二 王夫之诗学体现的是汉魏六朝审美精神,不是唐诗精神 三 诗乐同源:诗歌的时间性展开方式与音乐性精神 四 情景交融:诗歌的境界美 五 谢灵运:音乐美与境界美统一的典范 六 “跻己怀于古志”:王夫之的特殊的学古方式 第七章 变而不失其正:叶燮对钱谦益一派诗学的继续展开 一 以作论之体评诗与叶燮诗学理论的所谓体系性特征 二 从对立到综合:叶燮对明代诗学两极对立的批判与超越 三 从崇正到主变 四 主变与理、事、情及才、胆、识、力的主客体理论 五 变而不失其正:变所不能逾越的界限 第八章 主真重变与清初的宋诗热 一 宋诗热的形成过程 二 宋诗的价值重估与唐宋传统的融合 三 尊唐主宋的论争与对宋诗热弊病的批判和矫正 第九章 对七子、虞山派诗学的继承与超越:王士禛的诗学 一 辨体与学古:对七子派及虞山派的继承与超越 二 神韵并非只是王、孟一派的审美特征 三 清远、古澹之为神韵:六朝精神与竟陵唾余 四 古澹闲远与沉着痛快:神韵并不排斥沉着痛快 五 神韵与兴象超逸之妙 六 兴会与根柢:神韵诗的创作状态 七 化境与悟境,功夫与境界 第十章 以杜为宗与“ 诗中有人”:与神韵说异趣的非主流诗学 一 朱彝尊:尊诗教、重学力的诗学 二 陈廷敬、庞垲:以杜甫为宗 三 赵执信对王士禛诗学的批评 第十一章 传统诗学体系的再修正与总结:沈德潜的诗学 一 吴中诗风的转变与诗坛尊唐风气的再盛 二 仰风雅以尊诗道:沈德潜儒家诗学的理想主义精神 三 从《古诗源》到《清诗别裁集》:沈德潜所确立的风雅正统 四 宗旨、体裁、音节、神韵:对性情、格调、神韵三说的综合 五 先审宗旨:性情优先 六 古诗之源:《风》诗正宗 七 唐诗传统:《雅》《颂》为尊 八 鲸鱼碧海、巨刃摩天与羚羊挂角、镜花水月:格调与神韵的统一 第十二章 沈德潜的同调者的诗学及纪昀对诗歌史的总结 一 田同之与赵文哲:对王士禛诗说的继承与发扬 二 虞山诗人的转向唐音 三 乔亿的诗说 四 李重华的音、象、意说 五 纪昀对古代诗歌传统的总结 第十三章 从“ 非关学也” 到“ 以学为本”:浙派的学人之诗理论 一 从“ 非关学也” 到“ 以学为本”:学人之诗理论的提出 二 以学问为诗材 三 尚涩与尚清 第十四章 诗法与文法合一:从金圣叹的以时文法论诗到桐城派的以古文法论诗 一 金圣叹、徐增为律诗分解:以时文法论诗 二 桐城派先驱重内容、重道德的倾向 三 姚鼐:诗文一律 四 方东树:以古文义法论诗 第十五章 学人之诗与文人之诗理论的总结:翁方纲以宋诗为基点的诗 学 一 肌理说:学人之诗理论与文人之诗理论的结穴 二 从“ 非关理也” 到“ 一衷诸理” 三 从虚到实 四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清代诗学研究(修订本博雅撷英)(精)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张健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1339756 |
| 开本 | 32开 |
| 页数 | 831 |
| 版次 | 2 |
| 装订 | 精装 |
| 字数 | 686 |
| 出版时间 | 2024-03-01 |
| 首版时间 | 1999-11-01 |
| 印刷时间 | 2024-03-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1086 |
| CIP核字 | 2023080269 |
| 中图分类号 | I207.227.49 |
| 丛书名 | |
| 印张 | 26.37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
| 宽 | |
| 高 |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