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摹物不倦(物象与明清小说日常叙事的展开) | 
| 内容 | 内容推荐 在中国古代小说中,物象曾一度先于人物而稳踞叙事的中心。以何种方式描写或叙述物象,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中经历了一个不断生成、演化的过程。本书尝试梳理日常物象浮出文学地表的历史过程,并通过经典文本钩沉那些原本被视为零散、琐碎、缺乏独立价值的日常物象描写,使其重新进入读者和研究者的视野,借此激发对明清日常叙事新型审美风格及创作观念、明清物质生活及文化更为深细的感知与理解。 作者简介 刘紫云,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访问学者,现任教于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研究领域为明清文学与古代小说,研究兴趣涉及古代小说日常叙事、明清物质文化与情感话语等议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古代小说日常物象描写的理论阐释”,在《文艺理论研究》、《红楼梦学刊》、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等中外刊物发表论文多篇,译有《一九O六:英伦乡野手记》、《臧否饕餮: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饮食书写》(参与)。 目录 绪论:作为小说构成要素的物象与日常叙事 上编 走向日常:古代小说物象描写的演变史 第一章 先明小说的尚奇传统与平常之物的浮现 第一节 非常之物“开疆拓土” 第二节 平常之物“浮出地表” 第二章 商业出版、城市文化与明小说物象描写的日常化 第一节 明中后期商业出版的日用性与世俗化 第二节 明中后期话本小说物象描写的日常化 中编 言之有“物”:物象与世情小说的日常叙事 第三章 物象与情节形态 第一节 “焦点物象”与节点性情节 第二节 “线索物象”与连续性情节 第四章 物象与叙述形式 第一节 “场景”中的物象 第二节 “停顿”与“概要”中的物象 第五章 物象与人物场域 第一节 “物象群”与人物场域总体面貌的界定 第二节 “单物象”与人物场域精神内核的提炼 下编 象外之意:物象的文化意蕴与文体风格 第六章 物象的文化意蕴 第一节 儒林衣冠与士人文化之检讨——以《儒林外史》为例 第二节 私室陈设与多元价值——以《红楼梦》为例 第七章 物象与文体风格 第一节 篇幅与结构方式 第二节 语言与艺术观念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一 后记二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摹物不倦(物象与明清小说日常叙事的展开)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刘紫云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1347041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331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382 | 
| 出版时间 | 2023-12-01 | 
| 首版时间 | 2023-12-01 | 
| 印刷时间 | 2023-12-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508 | 
| CIP核字 | 2023238779 | 
| 中图分类号 | I207.41 | 
| 丛书名 | |
| 印张 | 21.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38 | 
| 宽 | 165 | 
| 高 | 18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