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放开孩子的手(全新修订版)/素质教育在美国
内容
编辑推荐

“素质教育在美国”系列是黄全愈关于素质教育、中美教育比较的经典作品系列。黄全愈的素质教育理念对中国现代教育的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每一本书都在中国教育界引发振聋发聩的效应。

《放开孩子的手(全新修订版)》为该系列之一,作者黄全愈通过长期观察,深入研究美国家庭和学校的生存教育,把研究结果和许多真实的案例呈现在读者面前,其中包括美国孩子如何分工合作,如何推销自己的产品,如何跟伙伴们相处等。

内容推荐

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怎样让孩子学会生存之道?

《放开孩子的手(全新修订版)》作者黄全愈通过长期观察,深入研究美国家庭和学校的生存教育,用生动活泼、诙谐幽默的语言,把研究结果和许多真实的案例呈现在读者面前。作者把生存教育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培养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孩子的法制观念、教会孩子理财、对孩子进行青春期性教育等。作者向读者展示了非常清晰的生存教育的内涵和实施方向,并且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和建议。

目录

代序

第一章 是生存本能。还是生存技能

 臭鼠的这一招

 人的生存能力在退化吗

 谁动了我的奶酪

 你是谁?哼哼,还是唧唧

 翻着英语词典吵架

 不能再吐第11次

 天价里皮来适应中国足球

第二章 “学会生存”,还是“学会做人”

 不吃“王八”的饥饿者

 “做人”与“生存”

 “学会做人”,一个危险的口号

 生存教育的中国特色

 谁是最后的幸存者

第三章 就是这种“狗刨式”

 狼——初级探索者

 家长也参加“童子军”

 四十九个生存教育必修课

 一盒饼干的价值

第四章 大河涨水小河满吗

——学会共处:生存法则之一

 “急”小孩之所“急”

 矿矿的“歪论”

 美国高中的“桃园三结义”

 怎么与周围的人共处

 共患难“共”什么

第五章 你成为我,还是你成为你

——发现心里的“新大陆”:生存法则之二

 发现心里的“新大陆”

 当一回狐狸妈妈

 “回炉”的大学生

 气压计的故事

第六章 该出手,还是不该出手

——给自己开间心理诊所:生存法则之三

 孩子第一天上学,您交代什么

 愚蠢的“该出手时就出手”

 如果韩信问: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吗

第七章 上法庭,还是不上法庭

——懂得游戏规则:生存法则之四

 总统也可能是个流氓

 无辜的罪人

 不给熊道歉

 “厚黑”的生存黑洞

 “自助法院”

第八章 要个富爸爸,还是当个“富”孩子

——学会理财:生存法则之五

 《富爸爸穷爸爸》批判

 钱,一个复杂的命题

 关于“钱”的教育

 武器能杀敌人,也能伤自己

 该不该让孩子打理钱财

 我的困惑

第九章 “性”,为什么会成洪水猛兽

——养只“纸老虎”:生存法则之六

 奇怪的玩具

 罪恶的脚指头

 老虎不能关在笼里

 吃人的老虎

 纸老虎

第十章 我们也有生存的权利吗

 中国的“差生”与美国的“问题孩子”

 阿巴拉契亚山民

 生存教育——“一个也不能少”

 美国“问题孩子”的最后一片绿洲

 美国社会教育给予我们的启示

 一个中国男孩的故事

 在“差生”的背后

后记

参考资料

试读章节

臭鼠的这一招

每晚11点左右,不管是明月朗照还是月黑云浓,我们都要把我们家的大黑狗吉吉放出去,解放一下个性。每天这段放风的时间,到底吉吉干了些什么,只有天知道。有时,它会雄赳赳、气昂昂地叼回一卷过期的报纸;有时,它会捡回一个小孩丢弃的玩具。更多的时候,虽然空手而归,但满脸是溜达后的惬意……

我们楼下有一扇大玻璃门。每次放吉吉出去,我都把门边的灯打开,以便能看清吉吉回来。每次回来,它都静静地站在门边,等你给它开门。有时,实在等不及了,也会“咿咿咿”地轻声提醒你:“我已等了好一会儿啦……”再不行,就会用爪子轻轻地挠挠玻璃门。

高速公路上,常能看到被车子轧死的动物。有时也能闻到一种特怪的熏人欲倒的臭味儿,那就是臭鼠被撞死后的恶迹。

在中国,我没听说过这种臭鼠,不知是不是在美国才有。臭鼠全身黑毛,但从头顶到尾巴又长着一道宽约一英寸的白毛,很是漂亮。虽叫“鼠”,但并不比一般的猫小。据说,有些人把臭鼠当宠物养,但必须在臭鼠尚小时把其臭囊割掉。

臭鼠名声在外,但我从未真正领教过。

某晚,风清月朗。吉吉出去了很久,仍没见回来。是不是有什么罗曼蒂克的“外遇”?我正考虑要不要出去找一找。

所谓“找”,其实就是到门外,自言自语般地轻轻叫一两声:“吉吉!”它就会从远处的森林黑箭一般向你冲来。

正打算穿鞋出去,突然闻到一股臭鼠味儿,抬头一看,吉吉已到玻璃门外。

我们所处的纬度与北京差不多。冬天需烧暖气,夏天需制冷气,房子必须密封得很好,否则就是一年四季在“烧”美元。

当我在密封的屋内闻到臭鼠味儿,我稍稍吃了一惊,但也没细想,就去给吉吉开门。这一开门,一股浓烈的熏人欲呕的臭鼠味儿卷进家来。

随着我的大呼小叫,妻子赶紧下楼。矿矿也跟着下来,但刚下到一半又捂着鼻子尖叫着撤退回楼上。

我说:“一定是吉吉招惹了臭鼠……”

妻子却四处找不见吉吉,顺着臭源一路找去,只见吉吉已钻进洗衣房的大狗笼子里。

每次,吉吉了犯错误,我们都罚它到笼子里待一小会儿。这下它知道惹了“大祸”,自己主动、自觉地钻到笼子里,叫还叫不出来。

妻子赶紧张罗着给吉吉洗澡。

开始我们以为把所有的门都打开,用排风扇吹一吹,就可以了。谁知,臭鼠味儿越来越浓,连楼上都待不住了。

矿矿上网一查,说是臭鼠自卫时从屁股喷射出来的是一种油质的臭液,一般的香波根本洗不掉,必须立即用特别配制的洗涤剂清洗,否则轻则吉吉身上的臭鼠味儿要两年以后才能去掉。重则吉吉会生病……

当时已近半夜,我急忙带着矿矿从网上抄来的特别配制的洗涤剂方子.开车去昼夜营业的商店“抓药”。人们纷纷向我投来奇怪的眼光,大概以为我洒了特殊的香水,礼貌地避我而去。顾不得那么多,我买了东西就赶回去。妻子和矿矿合力又给吉吉洗了第二次澡。要命的是,一定是吉吉在扑向臭鼠的时候,臭鼠突然掉转屁股喷射上帝特意给它们配制的自卫武器——油质臭液.所以“重灾区”正好是吉吉的脸部和头部。而特制的洗涤剂又非常浓烈,极易伤害到吉吉的眼睛,所以不敢过多清洗……

我们在房里喷了无数遍空气清香液,烧了多支香蜡烛,插上几个电香液。空气清洁过滤器昼夜开动……仍然挡不住臭鼠的味儿。

P4-5

序言

忙碌着活,或忙碌着死

我们(至少是我)总是被告知:这个世界只接受那些最强壮、最聪明、最有适应能力的男女。引自我们的朋友达尔文的“适者生存”,它向我们展示的是支配着社会各个方面的规律。我要提出的问题是:不冒风险你能生存吗?

当我们谈及“生存”一词时,就无法避免地带出一个言外之意,即某种形式的“风险”是与“生存”同在的。这并不是要指出风险的重要性及其实质,而是说每一种生存的境况都必然涉及某些最根本的风险。试想一下,不“置于死地”我们能“而后生”吗?虽然我人微言轻,但不是奇谈怪论。我的言论是否自相矛盾?“只有承担风险,才能生存”,乍一看好像似是而非。

我最喜欢重复的格言之一,是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摩尔根·弗利曼说的一句话:“忙碌着活,或忙碌着死……”我认为,他在做出决定时说的这句话,使电影峰回路转。摩尔根扮演的那个因蹲牢狱太久已不适应狱外自由生活的罪犯,曾有过思想斗争:是自杀,还是去寻找他几年前越狱的挚友?寻友意味着要不辞劳苦、历尽艰辛;自杀则不过是身边的一条绳子和一把椅子的举手之劳。当然,这不是我们绝大多数人面临的矛盾(如然,我就要怀疑我爸是否还有必要写他的书啦)。这不是这句格言的主旨。摩尔根这个角色的矛盾反映了几乎我们的每一个决策都要面临类似的情况:是“敢问路在何方”,还是苟且?何去何从?哪条才是生存之道?

我正在进入高四(国内的高三,因美国初中仅两年),而高三这一年我可是历尽艰辛。我选择了默乐最难的四门大学课程,我考了PSAT(美国高考的预考)、SAT(美国高考)、三科SAT II(美国常春藤一类的一流大学要求必须考的单科高考)、四门大学课程的统考,对啦,我还写了我的第二本书。所有这些都在同一时间发生。依据我们传统的“生存”概念,这是愚蠢的做法。我曾面临分岔路口,而我选择了“乱石纷纭,豺狼当道”这条①。理论上说。假如我们要生存,这是一个错误的选择,对吗?在此,我要反其道而行之。

人类与四万年前相比已大不相同。虽然在世界的许多地方仍存在生理上的生存问题,但你可能从未面临这种困境。即使有此问题,与我们的祖先洞穴人②的挣扎的生存方式也是没有可比性的。你最近是否跨越冰河?你最近是否出猎以果腹?你是否为了自卫而不断地与野兽或其他人搏斗?如果你回答是,那么你是少数;如果情况并非如此,那么新的生存世界欢迎你的到来。

我所说的新的生存之道,是建立在我们“能够”并且“将会”生存的观点基础上的。不管你选择什么方向(所有非常规的情况除外),你都将能够生存。实际上,“生存”一词讲的也就是“活着”。我不认为有人能对此有不同意见,即除了那些受到疾病威胁的人,人们的生命并没有处于危机一天天迫近的境地。因此,我们现在必须重新给“生存”下定义,也就是返回《肖申克的救赎》里的格言“忙碌着活,或忙碌着死”。假如我在高三时不去选择那条艰难之路,假如我不选择去写我的第二本书,假如我不选修任何一门难度大的课程,甚至瞄都不瞄一眼SAT就说“扔了它吧”,我是不是会生存得更好呢?冲突在哪里?挣扎又在何方?哪里又是我实际上不得不求生存的地方?这些根本都不是问题,而我还是会生存下来,对吧?不挑战自己,今天照样生存。但是,我会不会写这篇随笔呢?可能不会。我会不会变得更好呢?可能不会。我会不会在各方面领先于人呢?可能不会。如果你选择的方向是去避开所有的风险,那么你不可能拥有好的生存技能。正如我在前面说过的,生活在风险中才能更好地生存。

最使我失望的事情之一,就是人们甚至不愿去试一试。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目前可能也是最好的朋友,他就有这个问题。他不聪明,在各方面都没有天赋。他体育不行,社交也不行,IQ不高,EQ也成问题,但他仍是我最好的朋友。他唯一让我不满的是他不愿奋斗。上计算机课时,我们一起写程序。他做不下去就放弃或者请其他人代做。如果我们一起摔跤,他只要觉得有点疼痛就退出。我恨不得勒住他的脖子,让他直面他躲避的这一切。他的借口通常都是要“生存”。反正程序是写不出的,为什么要去struggle(抗争)?反正是浪费时间不如做其他家庭作业。反正摔跤也摔不过你,为什么要struggle(挣扎)?其实,这些恶果都在计算机课的考试里暴露了出来,老师让做的做不出,结果是不及格。我希望他有机会时,能证明自己,但又不太可能。他不与我摔跤就意味着他不愿与生活“摔跤”。其实,我们不得不与生活“摔跤”,这就是生活的实质。你压上去,它翻过来;你推过去,它反推回来。我的朋友并不懒惰,他只是没有“敢问路在何方”的技能。到底是他生来就没有这些技能,还是他从不把自己置于一个需要试用这些技能的境地?

你生活的风险在哪里?看一看你在过去的日子或岁月里所做的决策。你是否总是苟且,或者你总是“敢问路在何方”?哪一次你后悔了,真正地后悔了?我并不是要告诉人们在死胡同也“敢问路在何方”,这极可能无异于自杀。我要指出的是,事实上许多(各种年龄段的)人只是坐在自动控制车速的车里从不下车(不但车是自动波,连车速也自动控制,所以连油门都不需踩)。这种人只愿在生活的草原上溜达,而不愿攀登生活的山峰和峭壁。你不一定赢得每一次战斗,但问题是,你不得不战斗,你必须要战斗。21世纪的“生存”概念已不可能再是苟且式的“活着”。你的生活或生存一定包括了各个方面:结交朋友,保持友谊,挣钱,找工作,存钱,不下岗,各种各样的竞争;所有这些都需要卓越的技能,而只有你敢于承担风险才能展现这些技能。愚者可能会说:“如果爱伴随着痛苦,我宁可不爱。”他是不是在展示好的生存技能呢?总是栖止在雷达的死角下,生活的出路在哪里?

我不是说每一个人在每一件事情上都要玩凶险的hardball①。但要卓越,你将不得不奋起争斗。在洞穴人的时代,生存只意味着低层次的生活,他们所能做的是能活着就行。这是他们的生存方式,不是我们的,也不应该是我们的。我们有更多领域要求我们去“活着”,我们每天都要做出许多不同的决策。在这个新世界里生存的关键以及生存的新定义是“明智”。明智地选择你的战斗。你不可能选择所有的战斗,你也不可能赢得所有的战斗,但你又不可能全都避开它们。你不可能把躲开生活的战场称为“生存”。我们不是洞穴人,让我们停止像他们一样活着,去开拓我们自己的生活。

矿矿

后记

有一年,湖南卫视请我去做节目,马东说了两个故事,由我选。一是韩寒;二是一个十来岁的男孩被人劫持,扔到井里,爬了又摔,摔了又爬……爬了11次,才终于得以自救。我选了后者。中国太需要生存教育。虽然,因种种原因,最后还是做了韩寒的节目,但我一直在想生存教育的课题。

知儿莫如父?

某年夏天,我们一家还有杰西卡和泽克回了一趟中国。头天夜里,接力出版社的新总编白冰先生代表李元君社长在北京给我们一行五人“接风”。

席间,白总提出约新书稿的事。刚下飞机,时差还没倒过来,再喝两口葡萄酒,尽管昏昏然,飘飘然,我没有接这个茬。

于是,白总把“攻击”目标转向了他们的“老”作者矿矿。

写书对于孩子来说,毕竟不是一件好玩的事,我暗想:白总找错了方向。

谁知才三招两式,矿矿竟答应了。

后来,回到美国,倒是我三番五次催促贪玩的矿矿写书,并埋怨他:“既然如此,何必当初(那么轻易地承诺写书)?”

矿矿竟说:“白叔叔是总编,又是您的朋友,我能不答应吗?”好像还是给了我面子。这是后话。

矿矿他们四人先返回美国,我则留在国内讲学。

一边讲学,我就一边开始思考书的写作。总觉得“生存教育”不太好写……

结束了国内的讲学后,我乘机返美。

一下飞机,就看到伸长脖子的儿子。

这小子,过去总是在领行李的转盘处等我,这还是第一次“深入”到飞机旁的走道来接我。

看来这小子有话要说。

知儿莫如父。

果然,妻子才开个头,儿子就急不可待但又尽量以一种不动声色的神情向我介绍:我在国内讲学这三个月,他的人生经历中有一个大变化——他要竞选他们高中的President,大概就是“学生会主席”的角色吧!

我的内心强烈地震动了一下!

矿矿小学时竞选“班代表”,还有闹着玩的小孩“办家家”的成分。竞选高中的President,就完全不是儿戏的啦。

更让我对“知儿莫如父”产生深深的怀疑的是,矿矿他们策划的整个竞选计划的周详、老到、诡诈、缜密……让人简直不敢相信这是几个嘴上无毛的16岁的小子所为。

大概看到我目瞪口呆的“傻样”,矿矿解释道:由于他是这所私立学校唯一的中国学生,要在占99%的白人学生中赢得选票,其难度甚至超过一个华人在美国参选总统。因为少数民族人口毕竟在美国占了30%以上.而在他们学校仅有不到1%是有色人种。也正因为他的竞选几近“登天”.所以他们必须精心策划他的竞选。

下面“泄露”他的让我露出“傻样”的竞选策略一二:

1.必须寻找一个甘愿做副手但在同学中又有号召力、有票源的白人孩子来做自己的竞选伙伴。

2.必须充分利用学校的媒体,诸如报纸、电视台等来打造自己的形象和知名度。

3.既要打造自己的形象和知名度,又不能显露竞选的企图。故,必须选好宣传的角度。

4.学校的媒体掌握在一位副校长手里,要动用媒体,必须要“动”这位副校长的脑筋。

5.考虑到自身的长处和短处,挑选竞选伙伴必须既要有互补性.又要避开票源的重叠性(两个竞选伙伴都得到同一类孩子的选票,就不利于最大限度地吸引“广大”的选票)。

6.按规定,竞选对手之间不能互相揭短。怎样找一对“自杀性”的竞选伙伴来揭最主要的竞选对手的“短”。

7.怎样说服一对很有票源的朋友参加竞选,把最主要的竞争对手的票源“抢”过来,然后在最关键的时候宣布“放弃竞选”,从而达到“挖票”的目的。

由于是自己儿子的亲口述说,让我仍觉得这些竞选策划还有些让人哭笑不得的孩子气的天真成分;否则,我真要以为是某些政客的“阴谋诡计”了。

都说中国孩子“高分低能”,美国孩子“低分高能”。高在哪里?低在何处?说的语焉不详,听的不得要领。

听了矿矿的让人有点惊心动魄的竞选策划,着实让人对美国学校里的孩子的能力刮目相看。

《素质教育在美国》的读者可能都还记得矿矿竞选班代表的故事。那时,矿矿还是一个纯真的,不敢抬头数选票,只能低着头,以老师计票时间的长短来估计自己的得票多少的小学生。

……

“狗剩”及其他

以前,我们的邻居有个叫“鼻涕阿三”的残疾儿童,尽管缺少关爱,但生存能力特强。印象中似乎从未得过感冒发烧。

在中国农村,许多人给孩子取名字,往往爱叫什么“狗剩”“铁蛋”“牛筋”“柱子”“石头”等烂贱的名字,目的就是为了孩子能有“牛筋”般顽强的生命力。“狗剩”般的适应环境的生存能力。

连农民也早就意识到了生存教育的重要性,但国内许多地方教委却明令学校不得组织野外活动。

我与不少校长谈到这个问题,他们都大摇其头,似乎苦不堪言。

我们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学校不组织这类活动,放了学又被“关”在钢筋混凝土的高层建筑里,除了学习,还是学习,解题是“高手”,不知“生存”为何物。

看看动物,从小就嘻嘻哈哈、打打闹闹,动物妈妈袖手旁观,有时甚至也推波助澜参与其中……别小瞧了这些追追打打,联合国提倡的21世纪的“生存教育”就在其中“三国演义”着呢。

我们小的时候.哪里有什么电子游戏机、山地车之类的豪华玩意儿。但是我们的童年生活.却是异常丰富多彩的。即使粮食困难那会儿,没东西吃,为吃木薯、猫豆之类的杂粮,吐过两次,晕过一次,险些丧命。但玩起来.照样生机勃勃、生龙活虎。

我们的童年.虽然物质贫乏,但在孩子自己组成的“世界”里,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玩”,却是五彩缤纷的。掏鸟窝,捉蟋蟀,打弹弓,玩棋子,游泳,爬树……要说踢球,那算最“奢侈”的啦,一伙孩子凑钱买个胶球,没踢几天就破了。破了也照样踢,那才叫“没气的球——别踢(提)啦!”最不济,捡几根破棍子往地上一撒,也能玩一种叫“剔棍儿”的游戏。当然,女孩子玩的什么踢毽子、跳大海,我们是不屑的。

儿子刚到美国,还没交上什么朋友,被关在家里,没让出门。加上我们还是穷学生,买不起什么好玩具。看着儿子玩得不痛快,感觉对不起孩子。想起儿时的“剔棍儿”,在超市看见有一美元一把的竹签子,是烤肉用的,就买一把回来,重操旧业与儿子玩“剔棍儿”的把戏,博士硕士趴在地下“陪”儿子玩,谁知玩来玩去,我们夫妻俩较上了劲儿,为某根棍儿动还是不动,争得不亦乐乎,儿子却兴趣索然地看着兴趣盎然的我们……

父母都想问:当今的孩子都怎么啦?有父母陪着玩,还没精打采的。

孩子也一定想问:当今的父母都怎么啦?连什么是“玩”都不懂。

在许多父母的眼里,孩子间的追追打打甚是无聊。

在更多孩子的眼里,大人们搓麻将打扑克更是乏味。

矿矿不屑于与我们玩其乐无穷的“剔棍儿”,却与宿舍楼里的孩子嬉戏追逐,玩得忘乎所以。却原来,孩子只有在孩子的世界里与同龄人交往、摩擦、纷争……才能长大。

小鸡长期在妈妈的羽翼下“偷生”,永远只能是一只无觅食能力的“小鸡”,无异于关养在车间的生产流水线上的“饲料鸡”。

联合国为21世纪提出的“生存教育”口号,似乎高不可攀。深不可测,其实就始于孩子身边的“玩”。

关养一只“饲料鸡”,还是放养一只雏鹰?

这就是“生存教育”的答案。

既浅显,也深奥。  黄全愈

于西金库市

书评(媒体评论)

黄全愈不仅仅影响了中国的教育制度,他也影响了美国的教育制度。他的想法——最好的教育就是中美的结合——非常值得学习。

——约翰·潘文(《华盛顿邮报》前驻北京首席记者,著名汉学家)

黄全愈对教育的认识深刻,对问题的分析一针见血,对教育改革的建议有独到之处。“素质教育在美国”系列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每一位家长和学生及政府官员一读。

——赵钰琳(北京大学教授、北大附中原校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放开孩子的手(全新修订版)/素质教育在美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黄全愈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496362
开本 16开
页数 28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2
出版时间 2017-06-01
首版时间 2017-06-01
印刷时间 2017-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12
CIP核字 2017075247
中图分类号 G571.2
丛书名
印张 19.62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31
17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