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三国人性格(国民性格决定国家命运)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比较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的最新之作。

本书是从“大陆”、“半岛”、“岛国”三种地理特征为出发点,比较分析了中日韩三国的国民性及文化的不同特色。书中,作者比较了三国文化的异质性,并为读者提供了国内鲜为人知的异文化特点,还否定了我们流于偏见的一些常识。

内容推荐

为什么中、日、韩之间政治纷争不断?韩国和朝鲜为何经常剑拔弩张?中国文化为什么能够延续五千年?日本为何屡屡提出东亚共同体的构想?“二战”后朝鲜半岛被分割竟是因为国民性格?日本文明是不是“掺水”的中国文明?为什么日本的帝国梦想无法实现?为什么中国的老公爱藏私房钱?为什么韩国人如此激烈地“反日”?为什么中国人乒乓球打得好,日本人棒球打得好,韩国人足球踢得好?中、日、韩未来将走向何方?……

目录

中文版序言/001

日文版序言/003

序章 从“非汉字文化圈”出发/001

 三国间充满趣味的争吵之缘故/003

 妨碍相互理解的两种错觉/003

 “专用汉字文化圈”和“借用汉字文化圈”/005

 各国汉字表达出来文化的差异/006

 是否存在“儒家文化圈”?/007

 “日本文化圈”/009

 从“非同一文化圈”出发/009

 其实中国人不了解日本人?/011

 中国没有“日本论”/012

 韩国人的日本观/013

 文化上的歧视和现实中的羡慕/015

 日本人弱于大陆、半岛的缘/016

 “同情论”的壁垒/017

 比较会让人改变看法/018

第一章 大陆属性岛国属性半岛属性/021

 中、日、韩三国文化的特征、国民性的三个关键词/023

 大海上的“神之国度”和陆地上的“无神国度”/024

 河流的长短和国民性/026

 岛国属性/027

 日本文化并非“模仿文化”/029

 善变的日本人/030

 大陆属性/031

 笨重的大陆/033

 另一个中国/034

 大陆上的国家观念淡薄/035

 给三国的“爱国心”打分/036

 “一所悬命”、“狡兔三窟”、“搬家民族”/037

 解开大陆中国之谜的象征符号/039

 南柔北刚/040

 东海西陆/042

 半岛属性/043

 被裹挟在中间的痛苦/045

 中、日、韩地政学命运/047

第二章 坚硬的中国人柔和的日本人飘摇的韩国人/051

 海虾日本/053

 雄鸡中国/054

 兔子韩国(朝鲜半岛)/055

 “柔软结构”的日本文化/056

 从半岛变为岛国的韩国从半岛变为大陆国的朝鲜/058

 半岛文化是百分之百的“模仿文化”/058

 “刚直结构”的中国文化/060

 “中间结构”的韩国文化/061

 凝聚社会和沙城社会/062

 “政治动物”和“文化动物”/063

 中、日、韩三国的社会性优点和缺点/064

 笑话里的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065

 “道歉文化圈”和“不道歉文化圈”/066

 “缠足”和“握手”为何未进入日本?/067

 竹、松、柳的比较文化论/068

 石头文化/071

 树木日本文化/072

 泥土韩国文化/075

 柔和的日本人/077

 坚硬的中国人/078

 单纯的韩国人/079

第三章 “和”、“斗”、“情”的国民性比较/083

 “和”是日本国民性的特色/085

 横向社会的日本/086

 迥异于中国、韩国的集体思维/087

 为何只有日本人还保留着家纹(家徽)/088

 徽章 和现代化/089

 中国人喜欢“斗”/090

 一出门外“百人之敌”等着你/09l

 “女尊男卑”程度的比较/092

 被“情”联系在一起的韩国人/093

 纵向社会的韩国/095

 中、日、韩三国人际关系的同心圆/096

 “纳豆般的日本人”、“盆里的大豆般的中国人”、“豆泥团般的韩国人”/097

 “情”的手段/098

 被称为“没有人情味的日本人”之理由/099

 “恋母情结度”的三国比较/100

 “无节操”的日本人/10l

 朝鲜半岛为什么被分割了?/103

 “恨”的半岛/104

 韩国反日感情的深处/105

 大陆式的“报仇文化”/106

 岛国式的忘却文化/107

 成功实现近代化的顺序之谜/109

 世界史年表的阅读方式/110

 中、日、韩文化圈问题/110

 冈仓天心如是说/112

 日本民族不适合“帝国主义”/114

 文化的力量/115

第四章 从“人”、“神”、“自然”看思维方式的差异/117

 对“人”的解释/119

 无“个人”的国家与有“间”的国家/120

 表里不一的不透明社会/121

 关于“身体”的三国温差/122

 “身文化”和“心文化”/123

 “身体志向文化”的中国与韩国/124

 中国人的“食文化”/125

 自杀方式的比较/126

 为何只有日本人剖腹?/126

 中、日、韩三国的“自然观”是不同的/127

 中国人为何拜天/129

 “愚公移山”象征的行为模式/129

 “人定胜天”的哲学/130

 韩国人的儒家思想和自然观/131

 爱花观的差异/132

 中国、韩国的“人工美意识”/133

 粪尿的神灵/134

 重视“上位文化”和重视“下位文化”/135

 粪尿是攻击人的武器/137

 动物的位置/138

 日本有供奉牛、猪、鱼的坟冢之理由/140

 一茶和小多摩/140

 “敌我双方灵魂平等”的思考方式/141

 “敌我双方不共戴天”的思考方式/143

 多元思维的岛国社会/144

 一元思维的半岛社会/144

第五章 中、日、韩三国语言和思维方式的差异/147

 摆脱“汉字思维”/149

 “同文同种”的危险性/150

 不是“中国语”,而是“汉语”/151

 强硬的汉语/152

 没有节操的日语/153

 韩语的中间性/154

 为何汉语中的外来词汇如此贫乏?/155

 汉语思想的模糊性与不明确性/156

 国语就是国力/158

 规则化的朝鲜文字无规则的假名文字/159

 表达清晰的韩语和日语/160

 现代中国人对古典汉文很无知/162

 日、韩两国汉字读法不同的原因/163

 三重语言的日本/164

 二重语言的韩国/165

 一重语言的中国/166

 “大”字之国/168

 三国人谎言程度比较/169

 “话语中有魔力”和“话里有话”/170

 以尊重自我表现为美德和以克制自我表现为美德/171

 日语、韩语语法上的相似和行为语法的差异/172

 “女性美”的日语和“男性美”的汉语、韩语/173

 爱说“の”的日本人/175

 爱用“和”的中国人、韩国人/176

 日本的标语/177

 中国的标语/178

终章 中、日、韩三国能够以各异的方式共存/181

 “外星人绑架中、日、韩三国国民事件”/183

 透过感叹词来区分三国人/183

 腌菜民族学/185

 村长选举骚乱/186

 从“历史”开始新的征程/187

 承认差异是最重要的/189

 东亚未来蓝图/189

 “梅花文化圈”的提议/191

 梅花的象征含义是什么?/192

 东北亚的象征符号/193

 “东北亚共同体”何时能成立?/194

 君子和而不同/195

 超越文化差异是唯一出路/196

试读章节

三国间充满趣味的争吵之缘故

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之间一直摩擦不断。从古代到现在,从战前到战后,三国之间的争吵异常激烈,也非常有趣。

我之所以用“有趣”这个词,是因为三国之间的争吵充满孩子气,非常幼稚,而且极其感性、情绪化。

麦克阿瑟曾经幽默地调侃道:“日本人的精神年龄只有12岁。”如果他看到今日东北亚的争吵情况,可能会将这句话改为:中、日、韩三国人的精神年龄都只有12岁。

为什么三国之间的政治、外交摩擦如此频繁和激烈呢?为什么经过了“二战”后60多年的和平岁月,三国至今还是互相不信任和不理解呢?

这是因为三国互相不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由于感情、政治、外交等表层“迷雾”,人们看不到隐藏在背后的文化这片蓝天了。

人们往往会被表面的东西所迷惑,而看不到事物深层的本质,人类都容易犯这种错误。而现在的中、日、韩三国就陷入了这个错误的陷阱之中而无法自拔。

妨碍相互理解的两种错觉

一直以来,日本人自认为很了解中国和韩国(朝鲜半岛),他们频繁使用“一衣带水”、“同文同种”、“日朝同祖”、“同为东亚一员”等词汇。可是事实上,跟中国、朝鲜半岛的人接触越多,日本人就越发觉得“很难理解对方”。

日本人称“中国是一个奇怪的国家”或者“韩国和朝鲜简直不可理解”。

而中、韩也声称“日本简直令人难以理解”。

为什么结果会变成这样呢?原因就是三个国家彼此都自认为很相像,这反而成了互相理解的障碍。在我看来,日本人对待中国人的看法中存在两种错觉。一种是观念上对汉文化的倾慕,另一种是骨子里的蔑视情结。

前者很容易理解,自古以来日本人就读中国的汉文书籍,醉心于瑰丽、庞大的大陆文化。所以他们会把中国人想象成汉字文献中的那种理想的形象,自己主观上给他们添加了“乌托邦”、“神仙”的形象,对他们抱着崇敬之心。这些都与当今日本的政治礼谦派、同情派、谢罪派有直接的关联。

而后者的中国观主要源于切身体验——他们对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的中国之“落后”现状感到厌恶、对之否定,把中国人看成是危险的邻居。今天流行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就是从这个认知模式中派生出来的。

我们不可以说以上的两个方面作为一种“中国观”都毫无现实意义,但令人遗憾的是,两者都落人了偏见的窠臼之中。

我们只能说日本人缺乏一双常识性的眼睛——无法看清和还原真正的中国和真实的中国人。如果日本人不从观念上的倾慕和情绪化的蔑视这种窠臼中走出来的话,就会在客观理解真实的中国、中国人的道路上迷失。

所谓的认识中国的“常识性眼睛”,是指不被外表、表层现象所迷惑,而是要认识到其中深层的东西、本质和实际状况。这也就意味着在文化意义上接触中国的本质。

我希望日本人在关注中国庞大的土地面积以及同样庞大的人口之前,先冷静地分析、比较与人口相对应的耕地面积、可居住的土地面积和人均资源占有量。

“专用汉字文化圈”和“借用汉字文化圈”

有一种定论,说东北亚自古就隶属于“汉字文化圈”之内。

中国流传着这样一则关于“汉字文化圈”的笑话。

春秋时期,孔子为传播中原文化,来到日本和朝鲜半岛,教授汉字,然后又去往西方,想教那里人学习汉字。没想到孔子看到西方人的长相时非常吃惊。西方人“红毛绿眼”,跟东方人大不一样,孔子吓得不敢从马车上下来。孔子就这样直接回到了中国,他认为西方人是学不了汉字的。结果西方人没能从孔子那里学习到美丽的汉字,于是他们就模仿孔子乘坐的马车留下的车痕,最后只创造出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罗马字。

这则毫无恶意的笑话,表达了中国大陆人对建立了东亚“汉字文化圈”的自豪感。不言而喻,汉字对日本、朝鲜半岛的文化上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从主观印象来看,中、日、韩都把形状上无明显差异的汉字用在说话和文章中,好像确实可以说是“汉字文化圈”,但我认为这只是表层的理解罢了。

“汉字文化圈”这个固定概念的最大陷阱是使我们看不到这样的现实:虽然三个国家都拥有并使用汉字,但各自用汉字表达的内容,也就是说文化的内容是迥然而异的。

今天全世界的人都在使用诞生于欧美的计算机,但是能不能就此把全世界都囊括在“计算机文化圈”里面呢?我觉得这很难说。

计算机只是一种手段,而非内容。不同国家的人利用计算机输入、处理的是完全不同的文字。同样,借用汉字也只是文化表达、交流的手段,甚至有时候汉字会成为彼此交流的障碍。

认为汉字统合了东亚的文化、是交流的万能手段这种错误看法,妨碍了东亚三国之间的互相理解。事实上,在中国、日本、韩国,即使使用同一个汉字,表达的意思和内容也可能很不一样,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P3-6

序言

拙著是一本比较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的最新之作。

长期以来我从事中日韩东亚比较文化研究,开拓了我独有的比较文化论领域。本书就是我最新研究成果的反映。

20世纪的世界是意识形态支配人类的社会,而21世纪可以说是文化的重要性超越意识形态的跨境时代。

新的时代、变化的世界为我们展示出一种新的多元文化时代,以及超越想象的与他者共存的世界。因此,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和视野也理应改变。

我认为异国间的比较文化,恰恰为我们提供了满足这种需求的镜像。

认识世界(他者)与认识自身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认识他者,是文化人类学或比较文化论的重要研究对象及方法。认识他者,已成为一种镜像——文化的镜像。

我们通过这种镜像来认识他者、观照自己、反省自身。

本书是从“大陆”、“半岛”、“岛国”三种地理特征为出发点,比较分析了中日韩三国的国民性及文化的不同特色。

当然本书不是艰涩的学术论文,而是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化随笔。

我在本书中,比较三国文化的异质性,并为读者提供了国内鲜为人知的异文化特点,还否定了我们流于偏见的一些常识。

我的比较文化研究,不是什么政治上或情绪上的宣泄,而是注重文化本身的客观对照分析。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文豪鲁迅先生,我认为鲁迅的伟大,不在于他的文学,而在于他超越民族、地域的普遍性以及客观性的认识视野的高度。中国人缺少的就是这种视野。

倘若拙著能为广大中国读者理解日本、韩国文化及自身的国民性和文化特点有所裨益,那么作为作者我将深感荣幸。

金文学

书评(媒体评论)

作品以独到的视野,通俗而幽默的文风,将读者引向中日韩三国文化的精髓。

——《读卖新闻》

旅日著名学者金文学笔下的独特而新鲜的中日韩三国比较文化论。

——《朝日新闻》

商务界人士了解中国与韩国、反省日本的最佳书籍。

——《日本经济新闻》

金文学又一部令人叫绝的东亚三国国民性比较论力作!

——《产经新闻》

贯通中日韩东亚三国的出色的比较风土文化论著。

——《每日新闻》

彻底解剖东亚三国文化深层结构的又一部杰作。

——《周干UPOST》

本书弥补了东亚三国比较文化领域一大空白,堪称空前的三国比较文化论杰作。

——《九州华报》

从来没人写过如此新鲜而有趣的东亚三国比较文化随笔。

——《日刊现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三国人性格(国民性格决定国家命运)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日)金文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05727717
开本 16开
页数 19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10-07-01
首版时间 2010-07-01
印刷时间 2010-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3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48.6
丛书名
印张 13.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1
168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01-2010-4416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0:4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