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中庸研究(第1卷中庸前传)/复旦中国哲学书系 |
内容 | 内容推荐 什么是哲学?有没有一个普遍的定义,让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可以共同分享?在海德格尔看来,哲学就是追求生命意义的展开,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那么只要是人,都会有哲学。接下来,我们会问,中国有哲学吗?答案是显然的,中国当然有哲学。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记录的是中国人对生命、社会、伦理的孜孜不倦的探索,这种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当然是哲学。《中庸》在中国传统哲学经典中占有一个突出的位置,虽然全篇只有3544字,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该书包含了太多的中国哲学的基本命题和概念,比如,“天命”“性”“道”“教”等等。本书不是一本注疏《中庸》的著作,而是力图从经典文本的解释中探讨中国哲学的特质和可能。本书不仅阐发儒家哲学思想,更想将文本的意义世界视为自己的世界,将自己的世界投射到文本意义的理解中去。本书是一个现代中国人对《中庸》提出的种种基本哲学问题的思考,是现代性条件下的思考,通过对经典文本提出的基本问题的释义学阐释,来思考和回答这个时代的问题,即现代性的危机问题。 作者简介 张汝伦,1953年生于上海。1981年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先后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1987年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并留校工作。1988年获德国洪堡基金会奖金赴德深造,先后在图宾根大学和弗莱堡大学从事哲学研究。现为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中西哲学和文化比较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国外社会科学》杂志特约编委,“当代中国哲学丛书”主编。2004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东南大学中西文化研究交流中心客座教授、北京大学客座教授、台湾辅仁大学客座教授、德国特利尔大学客座教授、黑龙江大学兼职教授。主要著作有:《意义的探究》(1986年)、《张汝伦集》(1991年)、《历史与实践》(1995年)、《坚持理想》(1996年)、《激情的思想》(1998年)等20余部。 目录 前言 第一卷 《中庸》前传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起始问题 一、巫与哲学 二、巫与哲学的考古学研究 三、宗教与哲学 四、神话与哲学 第二章 理性与哲学 一、从理性看中国哲学 二、理性之概念及其历史 三、韦伯的理性化思想 第三章 哲学的起源问题 一、两种研究进路 二、哲学的起源:希腊的观点 三、“轴心时代”与“哲学的突破” 第四章 “超越”概念与中国哲学的诞生 一、“超越的时代”与中国哲学 二、中国超越思想的起源 三、关于“内在超越” 四、中国哲学诞生的标志 第五章 象与中国哲学 一、《周易》与象 二、隐喻、概念与哲学 三、原象 四、象:中国哲学的本质特征 第六章 中国哲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阴阳 二、气 三、中 第七章 中国哲学与宇宙论 一、何为宇宙论 二、超越宇宙论的中国哲学 三、中国哲学的宇宙论解释之误 第八章 《中庸》与哲学 一、中国哲学的源始起点 二、天命之谓性 三、现代心性论之误 征引书目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庸研究(第1卷中庸前传)/复旦中国哲学书系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张汝伦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0818174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58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423 |
出版时间 | 2023-05-01 |
首版时间 | 2023-05-01 |
印刷时间 | 2023-05-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746 |
CIP核字 | 2023032591 |
中图分类号 | B222.15 |
丛书名 | |
印张 | 36.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30 |
宽 | 150 |
高 | 28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