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建筑人生--冯纪忠自述/冯纪忠讲谈录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冯纪忠先生接受学生们的数次访问,以自己人生不同时期的轨迹为线索而进行的谈话的忠实记录,它记录了冯先生晚年的学术思想。其间,冯纪忠先生的女儿冯叶女士也数次参与,武汉大学城市建设学院的赵冰先生组织并整理了每一次的访谈。

本书是“冯纪忠讲谈录”之《建筑人生——冯纪忠自述》。

内容推荐

冯纪忠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是中国现代建筑的奠基者,也是中国城市规划专业的创始人。冯先生的著作和设计作品代表了那个时代中国建筑的一种新文人建筑思想和设计理念,其深邃的建筑哲学思想融入建筑教育和文化传播系统中,对当代中国建筑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其意义不可低估。

目录

总序:传承与超越——冯纪忠的现代之路

第一章 家世与童年

 祖父母

 父母

 叔叔

 手足

 表妹

 童年

 画画

 书法

第二章 早年求学

 移居上海

 基础教育

 文气

 画谱

 拳和戏

 老师

 话剧

 京剧

 土木

 测量

 建筑

 德文

第三章 留学奥地利

 出国

 去德国

 维也纳工科大学(T.H.)与德国洪堡基金会

 建筑现代主义发源地之一:维也纳工科大学

 接受现代思想

 生活

 渲染作业

 伊万

 印象

 博士论文选题

 毕业试和开业执照

 在维也纳的中国留学生

 冯·罗斯托恩

 演讲

 工作

 虫与面包

 轰炸与子弹

 成立奥中(中奥)文化协会

 归国心切

 乘船回国

第四章 回国创业

 在南京

 兼职同济与交大

 上海都市计划

 有机疏散

 筹建同济大学建筑系

 结婚

 创办事务所

 上海土产展览交流大会

 中国第一个大跨薄壳

 青年楼与和平楼

 东湖客舍

 同济医院

 南京水利学院工程馆及华东师大化学馆

 声学实验室

 访苏

第五章 推动现代建筑教育

 担任系主任

 “八国联军”

 美术教师

 包豪斯

 “同济的特点”

 现代规划起源

 创办城市规划专业

 55届规划毕业班

 花瓶式教学

 脱离规划教研室

 华沙英雄纪念碑竞赛

 交流

 人民大会堂方案

 反向薄壳

 莫斯科西南区规划

 “先进工作者和先进单位代表大会”

 建筑空间组合原理

 全国建筑专业教学会议及历史讲座

 空间原理与批判

 花港茶室

 施工报告

 “茶壶”原理

 “设计革命化”

第六章 遭遇文革

 “资产阶级头号反动学术权威”

 亲友“文革”遭遇

 “解放”

 “干校”

 医伤

 国宾馆设计

 北京图书馆方案

 林风眠

第七章 开放岁月

 热忱

 上海旧区改建

 学术研究

 贝聿铭

 李承宽

 庐山规划设计

 科大选址

 九华山规划

 上海虹桥机场扩建国际竞赛

 创办风景园林专业和工业设计专业

 方塔园

 何陋轩与“精神污染”

第八章 旅美讲学

 旅美

 在洛杉矶

 园林史初探

 《二十四品解析》

第九章 坚守与超越

 博物馆设计

 银湖规划

 方塔园街区

 古城公园

 北京仓库改建

 烹雪斋

 缜思畅想

 恍然有悟

 执教六十年

 深圳展览及研讨会

 所有的建筑都是公民建筑

附录一:冯纪忠年谱

附录二:爸爸冯纪忠

后记

试读章节

祖父母

冯家是个很大的家族。我的祖父讳汝骥,字星巖,河南祥符人(开封)。历任陕西布政使、浙江巡抚、江西巡抚,封宫保,官一品,谥“忠愍公”,在《清史稿》上有传的。他兄弟俩同榜中举,他是弟弟,第二年一起上北京会考。光绪九年中的进士,前十名,皇帝当面考,我祖父第七名。考了以后,就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只有进士才能选进翰林院研习,是荣誉。祖父先在各个部门任职,升任三品会典和方略馆纂修官兼总校官,有《汉字档册纂辑》等著述。然后就外放了,中国十八省,他不知道到过多少省。山东也到过,碰到义和拳,祖父是反对的。这都是大人给我讲的。祖父在光绪变法改革时,支持新政,为此梁启超《戊戌政变记》中记载:“冯汝骥,新放知府,被人劾喜言维新,今革职。”后来才复出的。祖父与好友端方、增韫等人都对中国的教育和法律的现代化有贡献。

我祖母娘家姓朱,宝应人。宝应朱家的先祖原为苏州洞庭山望族。朱元璋战胜张士诚以后,为霸占朱家财产,逼迁他们去江苏宝应落户。自明朝初年起,朱家定居宝应后,有二十一代都是读书人。我祖母的曾祖父朱士达与兄弟朱士彦、朱士廉“一门三进士”的故事一直流传。前几年中华书局还重印了他们的父亲朱彬著的《礼记训纂》。我曾外祖父朱寿镛,在当太学生时就受张之洞之弟张之万的邀请,赴河南合垅了黄河堤上多年的决口,治理有功,被荐当官,做过安徽按察使、河南藩台等职。撰有《创建豫南书院考略》,还捐款、捐地、捐屋办学校。

我祖父在辛亥革命初期自杀,情况是这样的:北伐军过来的时候,祖父下面有个叫李烈钧的,策反我祖父信任的马毓宝,投到北伐军那里。李烈钧后来成了国民党元老。当时,他们逼我祖父一起响应革命,出任江西都督。但是祖父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坚决不肯,就吞金自杀了。《清史稿》记曰:“……胁汝骥为都督,号独立,峻拒之。赣人故感其贤,导之出。至九江,乃仰药以殉。”“仰药”应为吞金。袁世凯是祖父的结拜兄弟,得知后叹道“星巖读书太多了!”。祖父去世后,清帝赠他谥号为“忠愍公”。我为什么叫冯纪忠呢?就是纪念祖父:“忠”字代表我祖父。

我受老年人的影响还是有的,特别是祖父的影响。虽然生得晚,没见过他,可思想上还是受到他的某些影响。1902年,时任青州知府的祖父改“松林书院”为“青州府官立中学堂”。山东第一所官办中学就是他创办的。他还有一些事情我觉得很了不起,例如处理19世纪末期的“民变”(造反)。当时浙江大概是在造铁路,造铁路么,要占用农田,必定触及到各方面的利益,因此就有很多人反对。最后,有许多乡民武力占住了路线土地不肯放行,铁路没办法通过去。这事情解决不了啦,就派了我祖父去当新巡抚。那时大家都严阵以待,以为新巡抚肯定是来镇压的。结果我祖父只带了几个兵,亲自骑着马“深入群众”去了。人家愣了,动手也不好动!他让大家冷静下来,这总要有人讲话的嘛——“举出代表跟我来谈好了”。那边也就举出了代表。这事居然就这样了结了。

那个时候他的行辕是杭州西湖刘庄,我母亲小时候也在那儿住过,风景很好。后来他为什么调到江西去了呢,听说是触动了朝里某些人的利益。这个“民变”的事是摆平了,那么朝里某些人的利益肯定受到触动。但是怎么触动就搞不清楚了。调到江西,江西又是个麻烦的地方,当时经济是不行。他去了,也弄得比较有条理。他的这些事迹都有行状记载,可惜我弟弟给我的亲手抄本毁于“文革”之中了。

在那以前,1900年代初,山东博山炉工近千人聚众殴打企图垄断炉行的候补道员赵尔萃,捣毁了他的“琉璃公司”。任职青州知府的祖父仗义释放炉工,炉工感戴,将炉神庙北厅辟为祖父的生祠,四时祭享。生祠的西山墙上嵌入一高大的“颂德碑”,记载这一事件始末。这样一来,肯定又得罪了有权势的人了。他任江西巡抚时,又曾为抗捐的百姓上奏,说当时“所有柴、米、纸张、杂粮、蔬菜等项,凡民间所有,几乎无物不捐”(《江西巡抚冯汝骥奏宜春乡民抗捐仇绅聚众攻城折》),因此他推行“新政”时,体恤民困,量力而行,为此就被人参了一本。虽然他和好友端方等人做了许多推进当时现代化改革的事,但是民初有写《清史稿》的,却不写这些,反而写我祖父被人参了一本,‘最后派了安徽巡抚朱家宝查办,结论是:“没这回事,因此这事得清除。”历史写这些干吗!——就好像是说“生了什么病,最后查下来没病”,这些写它干吗?要事、大事不写,净写鸡毛蒜皮!你说历史为什么这样写呢?而我祖父的这段历史就是被人这样写的。诬告为什么摆在当中?这就是刚才讲到的,触动了朝中某些人的利益,也可能就得罪了写历史人的利益,或者是那人想讨好一些人。我外祖父是知情者,记得他曾说起过:他清楚那个写历史的,正是不怀好意的。从古到今,很多写历史的不也是这样的吗!所以说历史记载内常有渣滓,很难信就是这么回事。

祖父是死在江西九江的船上,是为自己的名节、信念、尊严不容冒犯而吞金自杀的。他本来已经递了辞呈,准备由江西回上海——他不愿意在政治上再折腾,所以辞职去做寓公。但船到九江被劫持,人家非逼着他当江西都督不可,要他签字。他一签字的话,仗也不用打了,整个江西省就拿下了,就这意思。但他那个时候的思想,不是我们现在的思想,“我顶多不做了么,不就清白嘛!”但是你非逼他不可,他一下子气昏了。为什么呢?他信任的人——马毓宝都反了,他当然伤透了心。

他这样一死以后,我祖母怎么办?祖父为官清廉,没有什么积蓄。我外祖父说,别的没什么,好书是有的,因为他研究训诂,有专才,但那时也全部丢失了。我祖母就只能靠她自己的私房积蓄,到河南去,买了点地。

P2-5

序言

冯纪忠先生是中国老一代著名建筑学家、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中国现代建筑奠基人,也是中国城市规划专业及风景园林专业的创始人。自1947年执教同济大学任教授六十余年,为我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建筑师、规划师和景观规划设计师,桃李满天下,他是中国现代建筑、城市规划和园林景观的一代宗师。

冯纪忠先生1915年出生于河南开封的一个书香世家,祖父冯汝骥是清代翰林,历任浙江、江西两地巡抚,父亲有着深厚的中文根底。冯先生从小就身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1934年冯纪忠先生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学习土木工程,当时同班同学有贝聿铭、胡其达等,这是他建筑生涯的起点。

1936年冯纪忠先生赴奥地利维也纳工科大学学习建筑专业,1941年毕业,是当时两个最优等的毕业生之一,1939年至1941年获德国洪堡基金会奖学金,1946年历经艰辛返回祖国。

回国后冯纪忠先生先后参加了当时首都南京的都市规划及解放后的上海都市规划,设计了武汉“东湖客舍”、“武汉医院”(现同济医学院附属医院)主楼等在业内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建筑,并在同济大学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城市规划专业,以及风景园林专业方向。

1960年代初冯纪忠先生提出“建筑空间组合原理(空间原理)”,并在教学上加以实施。

1970年代末期冯纪忠先生规划设计了上海松江方塔园。1986年方塔园的何陋轩落成,标志着冯先生完成了现代建筑的全新超越,在建筑及园林领域开创了崭新的时代。同时他也通过上海旧区改建探索了旧城改造的新方法,继续着他在规划领域的拓展。直到2009年去世前一直在进行着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和景观园林设计的探索。

冯纪忠先生是一个不断超越的现代建筑师。这种超越是和他早年的维也纳建筑教育及实践背景以及自身深厚的东方根基相关,更和他所处的东西方文化冲突和融合的时代背景及作为知识分子其所投身建筑实践的中国现代的苦难的历史息息相关,所有这些锻造了他不断超越的意志,也正是这种意志使他完成了现代建筑的自我超越。

当人们回顾现代主义变迁的时候,另一条现代之路变得越来越清晰了,这条路就是克尼西在维也纳工科大学开创的如今已被广泛认同的现代之路,这也是冯纪忠先生所承传的现代精神的源头,这种现代精神强调空间形态的生成,它顺应现代的发展,同时又不否定历史,这为冯纪忠先生的现代超越提供了可能。从历史的发展,我们也看到了冯纪忠先生在具有深厚历史的中国所开创的表达生命境界的现代空间规划和设计之路。这条路对冯先生而言更多反映的是对生命、对苦难的体悟和超越,以及如何用空间去表达和超越这些苦难,追求自由的意志,表达自在的意动。

我本人是冯先生的首位博士生,在学习和修行中体悟到了冯先生所传承和超越的现代之路的全球意义。我一直希望能协助冯先生做些工作,冯纪忠讲谈录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它记录,了冯先生晚年的学术思想,分别以《建筑人生——冯纪忠自述》、《意境与空间——论规划与设计》、《与古为新——方塔园规划》等专题呈现给读者。我本人期待着冯纪忠讲谈录对于那些从事空间规划与设计的人们以及推动中华全球化的人们以思想的启迪。

后记

冯纪忠讲谈录之《建筑人生——冯纪忠自述》是根据冯纪忠先生如下讲谈、谈话或访谈整理而成:

2000年12月1日讲谈,在场者:赵冰、冯叶、周一尘

2000年12月21日讲谈,在场者:赵冰、周一尘等

2001年7月16日讲谈,在场者:赵冰、周一尘

2002年3月20日讲谈,在场者:赵冰、周一尘

2002年4月21日讲谈,在场者:赵冰、周一尘等

2004年10月24日谈话,在场者:赵冰

2007年07月17日访谈,在场者:范景中、严善錞、赵冰,冯叶、刘小虎

2007年07月18日讲谈,在场者:赵冰、冯叶、刘小虎

2007年07月19日讲谈,在场者:赵冰、冯叶、刘小虎

2007年07月20日讲谈,在场者:赵冰、冯叶、刘小虎

2007年07月21日讲谈,在场者:赵冰、冯叶、刘小虎

2007年07月22日讲谈,在场者:赵冰、冯叶、刘小虎

2007年07月23日讲谈,在场者:赵冰、冯叶、刘小虎

2007年07月24日讲谈,在场者:赵冰、冯叶、刘小虎

2007年07月25日讲谈,在场者:赵冰、冯叶、刘小虎

2007年07月26日讲谈,在场者:赵冰、冯叶、刘小虎

2007年07月27日讲谈,在场者:赵冰、冯叶、刘小虎

2007年07月28日讲谈,在场者:赵冰、冯叶、刘小虎

2007年07月29日讲谈,在场者:赵冰、冯叶、刘小虎

2007年08月05日讲谈,在场者:赵冰、冯叶、刘小虎

2007年08月06日讲谈,在场者:赵冰、冯叶、刘小虎

2007年08月07日讲谈,在场者:赵冰、冯叶、刘小虎

2007年08月08日讲谈,在场者:赵冰、冯叶、刘小虎

2007年08月09日讲谈,在场者:赵冰、冯叶、刘小虎

2007年08月10日讲谈,在场者:赵冰、冯叶、刘小虎

2007年08月11日讲谈,在场者:赵冰、冯叶、刘小虎

2007年08月12日讲谈,在场者:赵冰、冯叶

2007年08月13日讲谈,在场者:赵冰、冯叶、刘小虎

2007年08月14日讲谈,在场者:赵冰、冯叶、刘小虎

2007年08月15日讲谈,在场者:赵冰、冯叶、刘小虎

2007年08月16日讲谈,在场者:赵冰、冯叶、刘小虎

2007年07月17日讲谈,在场者:赵冰、冯叶

2007年09月13日谈话,在场者:赵冰、冯叶、艾勇

2007年09月14日谈话,在场者:赵冰、冯叶、乐星

2007年09月15日谈话,在场者:赵冰

2007年09月16日谈话,在场者:张遴伟、赵冰、冯叶

2007年09月17日谈话,在场者:赵冰、黄一如

2007年09月18日谈话,在场者:赵冰、冯叶

2007年09月19日谈话,在场者:赵冰

2007年09月21日谈话,在场者:赵冰、陈剑

2007年09月22日谈话,在场者:赵冰

2007年09月22日谈话,在场者:赵冰

2007年09月23日谈话,在场者:赵冰、冯叶、刘小虎

2007年09月25日谈话,在场者:赵冰、刘滨谊、冯叶

2007年09月27日谈话,在场者:赵冰、冯叶

2007年09月28日谈话,在场者:赵冰、冯叶、刘小虎、涂光陆、陈怡、王琦

2007年09月30日谈话,在场者:陈宗晖、冯叶、赵冰、刘小虎  2007年10月01日谈话,在场者:刘仲、张振山、冯叶、赵冰、刘小虎

2007年10月01日谈话,在场者:路秉杰、冯叶、赵冰、刘小虎

2007年10月02日谈话,在场者:赵冰

2007年10月03日谈话,在场者:程绪珂、吴振千、冯叶、赵冰、刘小虎

2007年10月03日谈话,在场者:藏庆生、冯叶、赵冰、刘小虎

2007年10月05日谈话,在场者:赵冰、刘滨谊、冯叶

2007年10月16日谈话,在场者:赵冰

2007年10月21日谈话,在场者:赵冰

2007年11月26日谈话,在场者:赵冰、冯叶

2007年12月11日访谈,在场者:赵冰、冯叶、周彤等

2008年01月05日访谈,在场者:赵冰、冯叶等

2008年01月06日谈话,在场者:赵冰

2008年01月21日访谈,在场者:赵冰、冯叶等

2008年11月30日谈话,在场者:赵冰

2008年12月27日访谈,在场者:赵冰、冯叶、刘小虎等

2008年12月28日谈话,在场者:赵冰、冯叶、刘小虎

2009年03月14日谈话,在场者:赵冰

冯先生委托我主持整理及编辑这本自述,冯先生的女儿冯叶女士安排了冯先生的讲谈,并协助冯先生审定了这本讲谈录,这是冯先生生前最后定稿的一本讲谈录。此前简要的初稿曾以中英文的形式于2003年出版过,也是由我主持整理及编辑的,并经冯先生定稿,英文由张莉翻译。早期参加这项工作的主要有我的学生周一尘、吕晓蓓等,这几年参加这项工作的主要有我的博士生、现已获得博士学位的刘小虎和我的博士生涂光陆、陈怡、王琦,刘小虎负责讲谈和访谈录像,涂光陆、陈怡为本书的整理投入了很多精力,李晶晶翻译了相关的德语文献。本书的照片大多是冯先生自存,并由冯叶女士提供的。艾勇、宋启超参与了照片及文献的数字化工作。遗憾的是,冯先生不能看到这本书的出版了。在人民出版社(东方出版社)侯俊智主任的推动下,这本书能在“第二届冯纪忠学术思想研讨会”上与读者见面,也是对冯先生的一种纪念吧。

赵冰

2010年3月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建筑人生--冯纪忠自述/冯纪忠讲谈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冯纪忠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038294
开本 16开
页数 28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5
出版时间 2010-03-01
首版时间 2010-03-01
印刷时间 2010-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6.16
丛书名
印张 1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1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22:2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