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雷德里克·勒诺瓦编著的《幸福从心开始:内心强大的修炼方法》整合了情商、个性、社交礼仪、行为举止、人际关系等诸方面的技能,能帮助我们能更好地处理内心世界的争斗,同时亦能更坦然地面对外部世界的各种挑战:如何保持内心平静以及与人际关系的和谐?面对痛苦如何应对?怎样最后得到真正的且长久的幸福?这种幸福感,取决于与自身以及与他人的关系,社会成就和物质财富的丰收也是重要条件。
图书 | 幸福从心开始(内心强大的修炼方法) |
内容 | 编辑推荐 弗雷德里克·勒诺瓦编著的《幸福从心开始:内心强大的修炼方法》整合了情商、个性、社交礼仪、行为举止、人际关系等诸方面的技能,能帮助我们能更好地处理内心世界的争斗,同时亦能更坦然地面对外部世界的各种挑战:如何保持内心平静以及与人际关系的和谐?面对痛苦如何应对?怎样最后得到真正的且长久的幸福?这种幸福感,取决于与自身以及与他人的关系,社会成就和物质财富的丰收也是重要条件。 内容推荐 生命的起点我们无从选择,人生的轨迹却需要我们慎重把握。人人都渴望生活的幸福、爱情的美满及家庭的温暖,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幸运地得到这些。痛苦与失落,遗憾与挫折,似乎是人类永远的邻居和永久的朋友。 作为法国和世界顶尖的心灵励志作家,弗雷德里克·勒诺瓦以自己三十多年来研究东西方宗教、哲学和灵修的经验,结合自己平凡而不平庸的传奇经历,对追求幸福生活的方法与经验,克服与生俱来的弱点与误区,以及如何有效地规划自己的人生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极强、令人豁然开朗的观点与思路。 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痛苦?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并平息内心的冲突?如何获得内心完全的自由?如何去爱配偶和家人?如何最后得到真正且长久的幸福?……按作者的指引读完《幸福从心开始:内心强大的修炼方法》一书,你就会发现,成就良好心态与完美性格,并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拥有理想职业及幸福人生,竟然是那样的轻松与顺畅。 《幸福从心开始:内心强大的修炼方法》由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发行。 目录 序言 第1章·对生活说“是” 第2章·信赖和放下 第3章·对生活负责 第4章·行动和观望 第5章·静默和冥想 第6章·知识和判断力 第7章·认识你自己 第8章·德性的习得 第9章·获得自由 第10章·自爱和心灵康复 第11章·黄金法则 第12章·爱和友情 第13章·宽恕和非暴力 第14章·分享 第15章·贪执和平常心 第16章·苦难是我们的灵性导师 第17章·此处和当下 第18章·驯服死亡 第19章·幽默 第20章·审美 附记:怎样的生活才称得上成功?——苏格拉底和雅克·塞格拉从未 出版的对话 后记 致谢 试读章节 每个人都会被迫面对一些无法选择、亦不愿见到的事实,但生活就是这样强加给我们了:我称之为生活的“赏赐”。比如故乡、家庭、生活的时代;又如相貌、个性、智力、才能、优点,亦包括我们的缺点和缺陷,各种突如其来的意外。这些不幸直接打击着我们,而我们自己却往往无法控制、无法掌控。我们还要经受疾病、经济风险、衰老以及死亡。这是人的“命运”。 我们可以拒绝这些不幸,并祈望生活中出现不一样的东西。我们都希望青春永驻、永不生病、长命百岁。有些人甚至抛弃了自己的文化、家庭和故乡。还有些人不喜欢自己的相貌、性格,为自己身体或精神上的缺陷而苦恼。这种拒绝行为完全可以理解,并且具有正当性。但是,不认同自身的存在、不真正接受生活赐予我们的不可抗拒的东西,内心的淡定、平和与快乐就不会降临。 对生活说“是”,并不意味着放弃寻求发展、改变存在的状况,或是绕过明显的障碍。我们可以离开让人感到抑郁的社会环境,避开让人感到压抑的家庭氛围、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身体上的缺陷或修补精神上的创伤,并将其转化为成功的利器。但这些改变只能应用于可改变的事物之上,并且可能不见得有利。我们在寻求改变时,不能决然而武断(或粗暴)地抛弃生活最初的赏赐。我们可以整容,改变与生俱来的相貌,但无法阻止身体衰老。我们可以选择与亲生父母、出生的家庭保持距离,但如果这种分离是出自持久不断的怨恨、出自根深蒂固的憎恶、出自不通情理的抗拒之心,我们就无法获得内心的安宁。智慧的基本要求就是,懂得接受无可避免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将其改造为理想的存在。 这种对生活的理解构成了一个古希腊—罗马的伟大哲学流派的基石,人称斯多葛派,它的创办是雅典历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的重大事件。这个智慧学派的希腊语原名——stoa(柱廊)来自一个极普通的名词StoaPoikile,指一座饰有巨幅壁画的彩色柱廊,斯多葛学派之父——芝诺,就在此柱廊下讲学。从公元前4世纪直到公元6世纪,在将近一千年的时间里,大批哲学家都斯多葛派的哲学体系中。 斯多葛派学者来自社会各个阶层,既有贵为皇帝的马可·奥勒留,亦有奴隶出身的爱比克泰德。后者生活在公元1世纪,在其传世的《手册》一书中,爱比克泰德详细区分了我们所必须接受的“依赖于我们自身的事物(如观念、欲望、憎恶)”和“不依赖于我们自身的事物(身体、出身的环境、名声)”。我们可以任意地改变前者,但只能被动地接受后者。爱比克泰德不无道理地提醒读者注意,我们总是试图改变不依赖我们自身的东西,而忽略了改进依赖于我们自身的事物。这样的生活态度只能导致痛苦和怨恨。 这也是古典拉丁语中Persona一词——“面具”包含的著名隐喻。斯多葛派学者认为,事实上我们都不是命运的主人,命运已经预先为每个人安排了一个“角色”,我们把自己包装得千奇百怪,试图让他人认同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身份。这让我想起古罗马戏剧演员佩戴的人物面具:国王、奴隶、妻子、叛徒、英雄……他们认为,智慧,就是能够在自愿(Proairésis)的原则下认同面具所赋予的角色;不光懂得自由选择自己的角色,更知道如何融入角色。“要记住你是一出戏里的演员,而悲剧诗人在背后操控剧情。你饰演一个临时角色,他想短暂就可以短暂,想长久亦可以长久。若他要你扮演一个乞丐,请发挥你的天才演好此角色;你也可能扮演跛子、大法官或一个普通人。”因为你所能做的是“尽力演好赋予你的角色。而选择角色是命运的工作”,爱比克泰德如是说。这样,不论上天赐予的社会地位、外表、长处、缺点如何不同,每个人都可以而且也应该努力自我实现,奋力拼搏,以实现人性的完全发展。“别停,完成你的自我使命,演好角色,做一个优秀的‘人’”,塞涅卡也如此主张,他认为人人都主宰自己的内心世界,无论在生活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这也是悉达多(Siddharta)王子的感悟。但是,这位年轻时的王子,日后的佛陀,其心路历程发生的背景,却是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佛教传统认为,这位王子到了成年时都未经历过任何忧患;父王甚至禁止他走出宫廷的围墙,以免见到任何不愉快的事实。但是,他还是四度走出了宫廷,并四次见到了应该见识的事实:一位老者、一位病人、一位亡者和一位修苦行者。所见事实让他极为困惑,王子求教于其忠诚的马车夫,后者告诉他,无论多么有权势抑或多么富有,每个人都会衰老,而且都无法避免疾病和死亡。出于对人类如此“苦命”的悲愤,悉达多逃离了宫廷,加入了森林中苦行者们的队伍,全身心投入极端艰苦的修行,逐渐获得了特别的能力。但他认识到,即使拥有这些异能,亦无法对抗生活最基本的安排:就和所有生命一样,他依然会衰老并走向死亡。这时悉达多离开了苦行者团体,独坐在一棵树下冥想;最终他在这里大彻大悟,成为“佛陀”(字面意思为“觉悟者”)。他明白了,应该接受生活的“赏赐”,内心的愤恨、抗拒无助于消除痛苦。我们实现内心真正的安宁的途径,是认识自己,并努力深入地改造内心世界。 就和佛陀和斯多葛派的智者一样,我们也能在接受不可抗拒的存在、无法改变的事实以及改变存在事物的现状三者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就拿家庭来说吧。我们不能选择父母。我们不能凭借意志改变父母,更不能更换父母。即使我们和他们相处不好,也只能选择接受。作为儿童,我们的接受乃是出自天性,因为我们要依赖他们才能生存。作为成年人,在一个可自由选择的关系网中,无论建立什么形式的关系,无论给这种关系设定怎样的界限,哪怕我们建立的关系最后走向破裂,对这种关系的接受,都应该是一种深思熟虑的理性行为。面对无法选择的父母、兄弟和姊妹,我们只能将其认定为不可抗拒的事实,只能选择接受。但我们仍然可以在内心与这个现实保持距离,即消除对这种关系的依赖性或反依赖性(或言逃避性,这是另一种异化),以实现一种真正的“独立”。若没有自愿保持的和客观的距离,这种状态就无法实现。在此条件下,我们能够确保内心与外部现实的和谐共存,而不会落入憎恨和愤怒的情感陷阱。 正如家庭不能被选择,我们亦无法选择故乡和祖国。我们常常感觉自己与所属的文化传统相互排斥,但你是否想过,每种文化都有积极因素,它已成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而且益处多多。作为一个法国人,同胞们的满腹牢骚常常使我哭笑不得。要知道,这种批评精神有着颇为光荣的历史,它可追溯到法国大革命和先辈为争取人权进行的斗争。我们不愿全盘接受既成事实,永远不停地质疑政治、宗教、经济、各种体制,善哉善哉!我接受这种文化品格,但依然尝试着在自己身上改变它表现出来的消极面。批判精神并不意味着凡事都得批判。保持清醒才能避免狂妄自大。这样,我们能在每一种文化中都找到一些积极和消极的因素。比如,美国人的自满情绪就被认为是一个难以忍受的毛病,但如果引入利他主义的观念进行调和,它可以变成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尝试“接受”,必须直接面对自己。每个人的智慧、敏感度、先天性情,以及通过受教育和个人经历形成的后天性格,都不尽相同。就以人的相貌为例。我们出生时就具有明确的身体特性,如眼睛和头发的颜色,体型偏丰满或清瘦,或带有残疾。如何对待自己的身体?接受它现在的样子,发自内心地爱它。这种自我接受的功课不可或缺。在接受的过程中,我们将渐渐发现,许多原本自己不满意的性格特征,也变得非常可爱了。青少年时期,大部分伙伴都有1.8米高,而我则为自己1.65米的身高苦恼不已。别人的目光令我痛苦不堪,身高变成了最大的心结,我甚至认为这将成为自己终生的障碍。这个念头始终萦绕不去,以至于我甚至排斥比自己高的女孩,不敢和她们走在一起。成年后,我逐渐接受了自己比一般人矮的事实。而且,我发现其实身高并不是问题。或者说,对我而言,身高不再是缺陷。事实上,身高对任何人来说都算不上缺陷。我就这样接受了自己。从那时起,身高再也没能阻碍我在专业领域内获得成功,它也不再成为我追求爱情的障碍。 我青少年时期的这个心结,亦在无意识中促使我不断培养其他方面的能力:思考能力、创造力。如果我是个高个子,没准就不会去研究哲学了,谁知道呢!缺陷会刺激我们去开发其他方面被埋没的能力。伍迪·艾伦(WoodyAllen)若有保罗·纽曼(PaulNewman)那么帅,还能成为杰出的电影艺术家吗?肥胖者通常都更注重节食减肥和锻炼身体,经过百般努力,其身型往往比常人更为匀称、健美,这道理显而易见。正因为如此,在尝试认识并接受真实自己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意志坚定,以一种直接有效的方式,去接受产生种种痛苦的客观现实。 改变依赖于我们自身而存在并使我们不快乐的意念,或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的根源因素,是人生的重要使命。不然我们的生活就很糟糕。比如,我容易发怒,遇事爱走消极路线,这种个性使自己遭罪不说,还折磨亲朋好友。辨识并且接受这种个性,只是走出了认识自己的第一步。这项进程的进展需借助于冥想的迂回方法或心理疗法,这些方法有助于达到一种内心安宁的、必不可少的平衡,以及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我在下面会进行详述)。诚然,我一生都未能改变易怒的个性,但因为我能辨识它、接受它,因此也能掌控它,甚至有分寸地利用它,无论如何,我摆脱了这种极具破坏性的个性对自己的桎梏。 我的性格中有偏好幻想的一面。学生时代,我常常神游万里,不怎么听课;我常无法集中精神,所有科目的成绩都不理想。上高中时为了避免留级,我不得不转了两所学校。在决心正视这种性格、明白它将毕生伴随自己之前,我曾一度憎恨自己,但最终我接受了这种性格,并引导其合理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其中蕴藏的积极力量。通过训练注意力,我学会了关注当下的现实。我还学会了发现缺点中隐含的优点。我把丰富的想象力应用于艺术创作中,如写诗,还有目前从事的戏剧、小说、连环画和电影剧本创作。我接受了真实的自己。以前时时要提防白日梦干扰日常生活,而现在我已经能够在幻想和现实之间游刃有余。曾经困扰我的问题,现在变成了灵感的重要源泉。 学习接受,已成为我每日的“必修课”。我在哲学、心理学领域以及内在世界的探索即将满三十年:接受生活和存在这唯一的事实使人永葆一颗感恩的心,而这颗心则是幸福的源泉,使得我们能够最大限度地享受生命的美和快乐,化祸为福。对生活说“是”,表明了一种内在的态度,使我们能对生活的起伏、意外、变故和不测敞开心扉。这是一种“呼吸”之法,使我们从容应对万物的无常变化,接受快乐和悲伤、幸福和苦厄的此消彼长,接受生活本来的面貌,包括其中的落差、困窘和未知性。多数痛苦都来自对事实消极的承受,或对无常错误的反抗。 还有这样一个重要的事实。面对孩子的极大恐惧和极度痛苦,面对集中营及里面被屠戮的上百万无辜生命,人是无法理解和接受的。这种种罪行令我极度愤慨,我不愿为其寻求某种意义。然而,某些历史事件中,令人无法接受的、悲剧性的集体意识,并没有改变我对生活的热爱。我始终认为,无论如何,生活都值得我们去亲身体验。当然,倘若我的肉身遭遇了绝对的恐怖体验,或许我也会改变这种观点。但是,真的到了那一天,我也能用事实表明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即使生活从来都不赐福于我。“爱汝之天命”,诚如这斯多葛学派的箴言所述,不论命好命歹,我都热爱它,因为我总能找到战胜各种困难与考验的力量和方法。即便是那些无法理解的、令人厌恶的变故,我亦能接受其既成事实。无论如何,我都会对这充满神秘、阴影和光明的生活说“是”。 蒙田提供了一个非同寻常的范例,而这也正是我试图描述的东西。他在《随笔集》中写道:“人类所有的毛病中,最野蛮的一个,就是轻视自身的存在”,他补充说,自爱是“人类智慧和我们幸福的顶峰”。蒙田自诩幸福;但是,生活却并不厚待他。他出生时,宗教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去,身弱多病,死神如影随形。他六度为父,却先后失去了五个孩子。且终身未能摆脱失去挚友——艾蒂安·德·拉博埃西(EtiennedeLaBoétie)——的伤痛。他必然为此哀叹,冥冥之中,“总难免有不测风云”,但同时,他也愉快地补充道:“这正是生活的柔情,这种困窘亦是种财富。”尽管如此,因为他执著地从苦难中寻找幸福,这位奇人敢于宣称“非常开心、满足”。他的著作中有这样一句格言:“我们应当尽情欢乐,但同时尽可能地埋藏悲伤。”纵然有万般苦楚,他仍然发自内心地说:“因此,对我而言,生活是我的挚爱。”悲欢离合、阴晴圆缺,生活就是这样。爱也好,恨也罢,反正就这一辈子。 P2-13 序言 存在是一个事实,生活则是一门艺术。 生活无法选择,但我们应该学习如何生活,就像我们学习弹奏钢琴、烹饪食物、雕琢木器或石器一样。这正是教育所扮演的角色。但是,对于上述技能,人们一味追求在“器物”层面上的熟练,而越来越忽视对“情操”——软技能①的培养。它整合了情商、个性、社交礼仪、行为举止和人际关系等诸方面的技能,帮助我们既能更好地处理内心世界的矛盾,又能更坦然地面对外部世界的各种挑战:如何保持内心平静以及人际关系的和谐?如何应对面临的痛苦?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并平息内心的冲突?如何获得内心完全的自由?如何去爱?如何最后得到真正且长久的幸福?这种幸福感,取决于我们与自身及与他人的关系。当然,社会成就的高低和物质财富的多寡,也是重要条件。 在人类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宗教一直扮演内在生活教育者的角色。但时至今日,这位教育者已经越来越力不从心。首先,宗教对于人类意识的影响力已大为减弱;其次,宗教本身也已过于僵化。当觉醒的个人四处追问生活的意义时,宗教为之做出神学上的解释,并提供生活模式的规范。它只是针对一小部分虔诚的信徒颁布的信经和教规,无法与时俱进地更新自己的观念体系、话语模式和教育方法,以适应现代人寻找自己灵魂的诉求。世易时移,但众生对自身神秘存在的迷惑,以及对正确生活方式的追寻都是永恒的。一边是毁灭人性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一边是令人窒息的教条主义宗教信仰,人类被挤在两者的夹缝之中,不得不向哲学以及曾在人类历史上掀起过伟大思潮的智者求助。因为全世界的智者——从孔子到伊壁鸠鲁①、普洛丁②、蒙田③或斯宾诺莎——留给我们永恒的答案,培育并滋养着我们的内在生活:接受最真实的生活,认识自己,学习辨别真伪,生活在“此处和当下”,自我掌控,保持内心安静,懂得选择和宽恕。无论在什么时代,智者们这些万能的方法,都具有永恒的普世价值,总能帮助我们正确地生活。因为无论外面的世界如何改变,人类的心灵总还是原来的样子。即使已经过去两千五百年,佛陀对于人类获取幸福或堕入苦厄之命运的判断,依然充满真知灼见。亚里士多德关于德育和友情教育的伟大思想,丝毫没有随着时间流逝而褪色。爱比克泰德、塞涅卡或马可?奥勒留关于命运和自由意志的传世箴言,依然在指引我们的人生方向。 在我思想发展的道路上,青少年时期以来的广泛阅读,使我得以纵观人类伟大智者的思想。是他们教会了我欣赏美、真和善,领悟柏拉图的哲学原型。我对哲学的研究拓展了自己的知识深度,同时也在两个差异颇大的思想领域里丰富了自己:灵修和深度心理学。我在16岁时接触到了佛学,立即为佛陀的教诲中蕴涵的公平理念和实用主义特质所倾倒。我在印度居住了很多年,结识了几位西藏喇嘛。在他们的指引下,我掌握了冥想的基本方法。19岁那年,基督教福音书亦给予我深深的震撼,我开始研究基督。对我而言,他不仅是一个历史人物,更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我们通过祈祷能与他合为一体。这样的体验让我难以忘怀,由此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基督教,这种体验与童年时期学过的基督教义理书完全是两码事。之后,我又学习了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精神分析学,同时也开始关注其他各类精神疗法,它们都得益于人格心理学的发展(修身养性、格式塔心理疗法及重生疗法),这些知识帮助我发现了自己隐藏的病症,治好了根深蒂固的创伤,而这些伤痛曾如梦魇般一直干扰着我的生活,并一度使我饱受神经官能症的折磨。 这本小书汇集了我基于东西方哲学思潮、基督教宝矿中的自由灵修思想,以及深度心理学的思考。我未曾奢望自己的文字能完美地阐发和梳理这些教我面对生活、为我带来荣耀的智慧思想。为了使本书能被尽可能多的读者所理解,我分两大部分来展开描述。此文原为我的演讲记录,我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整理和删改,同时特意保留了不少口头语的特征。我希望个人的生命体验能对读者有所启发。 首先,我会经常提及给予我启发的智者,然后才是本人的感悟。虽然我喜好沉默,但不敢独享这智慧之光。但是,如何才能在探讨内在生活时,避免过度地描述自己?即便我不拿自己作为范例。我的感悟还存在着盲点:未能完全实现自己提到的这些理念。不过有一点确定无疑,那就是今天的我更了解自己,更加淡泊名利。无论如何,我内心充溢着比过去更真实、更深沉的快乐。 希望这本书,能帮助其他尚处在痛苦中、企盼光明的心灵明白:爱其实触手可得,内在的自由能够实现,快乐是真实存在的。开启你的智慧和心灵之眼,去发现吧! 后记 这部分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总结,而只是结合自己多年来研究哲学和宗教的感悟,对几个关于幸福的概念进行更深一步的阐释。在书中,我一直强调,幸福感更多地源自内在生活,以及为自我完善付出的努力,而无关乎外在的物质财富。可以这么说,幸福是长期努力认识自我的结果,是内心情感的升华以及道德习得的回报。这种说法既对又不对。 说它不对,乃是因为,幸福感首先表现为一种个人的自然情绪。在荷尔蒙失调的情况下,幸福也变得遥不可及,而乐观诙谐的性格,则比任何智慧都更能带来幸福感。正如亚瑟?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中说:“我们的幸福取决于我们自身,即取决于我们的个性。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却只是考虑运气,考虑拥有的财产,或者考虑我们在他人心目中的样子。其实,运气会有变好的时候,甚至如果我们内在丰富的话,就不会对运气有太多要求。相比之下,一个头脑呆滞的人终其一生都头脑呆滞,一个笨蛋至死仍是一个笨蛋,哪怕他身处天堂,被天堂的美女所簇拥着。因此歌德说,‘众生能得到的最大幸运,只有自身的个性。’……”对我们的生活幸福而言,内心世界的经历才是最重要的。事实上,我们的幸福或不安定感都只在内心,它们是感知、意欲和思考的反映。哪怕生活在同样的环境,每个人面对的都是不一样的世界;一样的外部事件对不同人的影响都是不同的。” 有些幸运儿天生具有优良的脾性,比别人更加幸福。这正是古希腊语中幸福一词(Eudaimonia)的原始含义,用现代语言来表达就是“生在一颗好星星之下”。 说它对,那是因为,对于那些天生性格怪异,不懂得享受幸福的人,或者经历过不幸童年的人,为自我完善做的功课有助于治疗创伤,并且亲身证悟那些有利于收获幸福的智慧方法。这正是我以亲身经历为例,解释的道理:我天性开朗,但因为受到心灵创伤的影响,幸福总是长期徘徊在我的生活之外。哲学、心理学和宗教学的方法和理念,帮助我认识了自己,看清了自己面临的困境,并在很大程度上化解了我的难题。就像我在前言中提到的,通过这些智慧之道,我今天的生活远比过去要和谐愉快。这条智慧之道适用于所有人,无论其性格多么敏感、孤僻,因为,认识自我和掌控自我,与他人建立融洽的、充满爱的人际关系,能带来持久、稳固的安宁,而不只是简单、短暂的热情。其实,幸福非常脆弱,没人能彻底地拥有它,哪怕感觉最完美的幸福感,也可能被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毁灭殆尽。智慧,教人用平常心去应对生活的无常。它帮助我们充分地享受幸福的时刻,而遇到不幸时,永不丧失希望;它教我们接受生活真实的样子,接受其中的酸甜苦辣,与其怨恨不已,不如以同样的热情克服痛苦;它告诉我们,人生时刻不停变化,要懂得灵活应对,挫折与坎坷在所难免;它让我们明白,不把幸福播撒给别人,自己也得不到内心的平和、安详。智慧,它总能教我们活得更精彩,无论是天性迟钝抑郁,还是活泼开朗。 我再补充重要的一点,也许我在前面论述得不够清楚。斯宾诺莎在其《伦理学》中谈到,在生活和存在的本质中,有一种深沉的快乐。这种快乐就在那里,我们要学会发现它,获得它,让它在内心壮大。心理分析或哲学方法有助于消除那些常常阻挠我们探索内心的障碍。因为,只有品尝过这种快乐,哪怕只是昙花一现,我们才能懂得去追求真正的真理、真正的善与真正的美。我们获得的这种快乐越多,内在的智慧就增长得越快。同样,正是因为品尝过爱的滋味,我们才能学会去爱;正是由于得到过真正的幸福,我们才会祈求获得德性的成长。因为快乐,我们才放下,而不是相反。 书评(媒体评论) 过去三十年中,从来没有一本书,能给我带来这样的心灵触动。第一时间,我就拿给了米歇尔(总统夫人)分享。 巴拉克·奥巴马,美国总统 我买来一直放在床头,已经翻了三遍。内容有深度但一点儿也不枯燥,每次阅读,都会让我获得爱与感恩的力量。 希拉里·克林顿,美国国务卿 我愿意将此书郑重推荐给所有法国女性,它将教会我们如何拥有幸福的黄金法则。 卡拉·布吕尼,法国第一夫人 这是当代版的《沉思录》,是让你一旦拿起就不愿放下的心灵读本,是送给亲密爱人最浪漫的礼物,是陪你入眠的最佳枕边书。 法国《世界报》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幸福从心开始(内心强大的修炼方法)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法)弗雷德里克·勒诺瓦 |
译者 | 黄冠乔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6383880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4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12-04-01 |
首版时间 | 2012-04-01 |
印刷时间 | 2012-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848.4-49 |
丛书名 | |
印张 | 8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吉林 |
长 | 210 |
宽 | 145 |
高 | 1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图字07-2011-3326号 |
版权提供者 | Plon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