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扭曲的人性之材(观念史论集第2版)/人文与社会译丛
内容
内容推荐
本书主体是伯林关于观念史的八篇文章,讨论了著名思想家马基雅维利、维柯、赫尔德、费希特和迈斯特等人对人类历史的看法,梳理了乌托邦、浪漫主义、民族主义等思想的意义和影响。通过追溯各种意识形态从起源到极端形式的发展,引出对于人性的深层思考。作者援引康德的名言“人性这根曲木,绝然造不出任何笔直之物”,提出了如下哲学上的疑问:人类的重要问题是否都有且只有一个真正的答案?人类追求的真正价值是否不可能有冲突?
根据普林斯顿第2版修订升级,新增的附录提供了丰富的背景资料,包括伯林的多篇书信和文章,特别是他对罗素的《西方哲学史》的精湛评论。
目录
前言(约翰·班维尔)
编者序言
理想的追求
乌托邦观念在西方的衰落
维柯与文化史
18世纪欧洲思想中所谓相对主义
迈斯特与法西斯主义的起源
附录:暴力与恐怖
欧洲的统一及其变迁
浪漫意志的神化:反抗理想世界的神话
压弯的树枝:论民族主义的兴起
第二版附录
罗素的哲学史
回应罗伯特·科西斯
回应罗纳德·H.麦金尼
通信
索引
导语
?以赛亚·伯林是20世纪杰出的思想家、观念史学家和政治理论家。在《扭曲的人性之材:观念史论集》一书中,他以明晰晓畅的文字揭示出过去的观念与我们时代的社会政治动乱之间的联系,如柏拉图关于绝对真理的信仰与威权主义,18世纪约瑟夫·德·迈斯特的思想与20世纪法西斯主义,浪漫主义与激进民族主义之间的联系。
伯林引用“曲木”的比喻,站在捍卫个人自由和多元论的哲学立场,对过去多种历史观念下深藏的“真正的问题有且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一元论预设提出质疑。
后记
前言
约翰 · 班维尔
以赛亚 · 伯林是20世纪最激动人心的思
想家之一。本书所收录的他的论文涉及我们这个
时代最紧要的若干问题,成文于1950年代末到
1980年代,跨度长达三十年。伯林有一种独一
无二的腔调,不管是落在纸面上,站在演讲大厅
里,或是面对麦克风,都是一样的,这就是他的
魅力所在。他的语速之快令人咋舌,约瑟夫 ·
布罗茨基(Joseph Brodsky)说他讲英语比讲
俄语还快,“简直像在追赶光速”;而句子的长
度和复杂性,除了普鲁斯特之外,罕见其匹。不
过,他要表达的内涵却是毫不掩饰的直白,阐述
的观念与洞见明晰晓畅。伯林的传记作者叶礼庭
说:“他这种飞奔跳跃式的说话方式其实是一种
思维方式:他说话的时候,提出一个命题,同时
预想着各种反对意见和限定条件,于是就把命题
和条件综合到一起,在同一句子里加以表述。”
对读者和听众来说,这就产生了一种让人
有点儿眩晕的古怪效果,思想的火花噼啪作响,
好比是骑在豪华而又嘈杂的旋转木马上,一圈一
圈地转个不停。有谁能想到,一本副标题是“观
念史论集”(Chapters in the History of
Ideas)的书,能给人这么多的乐趣呢?伯林从
一开始就被抛到事件中心,之后漫长的余生一直
如此。1909年,他出生在里加,那儿从前是汉
萨同盟的一个贸易港,是当时俄罗斯帝国一个省
(如今的拉脱维亚)的首府。伯林是一个富有的
犹太家庭唯一一个活下来的孩子,他们家后来搬
到了彼得格勒(圣彼得堡),在那儿经历了
1917年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青年时代的伯
林仍保持着对这些事件的鲜活的记忆。在二月,
伯林看到反对沙皇的人群在街头聚集,一路拥向
冬宫。他那时候尽管才七岁,已经多少可以理解
这种席卷全城的革命狂欢。
不过,给他留下最深刻印记的经验,是一
次群众暴力的冲击。那是二月革命行将结束的一
天,他和他的家庭女教师出门散步时遇到的事。
他记得,当时他在路边的书报摊停下来,翻看一
本儒勒·凡尔纳的书,一群人冲了过去,拖着一
个惊恐万分的警察,去施以私刑。叶礼庭写道:
“多年以后,到了1930年代,当同时代人醉心
于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的时候,1917年的记忆在
伯林这里却挥之不去,加深了他对身体暴力的恐
惧,以及对于政治实验的怀疑,也让他更加坚持
终其一生的选择,亦即偏好一切暂时性的妥协,
由此维持政治秩序的稳定,而免于陷入恐怖。”
1921年伯林一家移居伦敦,在那里度过了
整个1930年代。刚到英国时,伯林十一岁,几
乎一句英语都不会说。他后来讲,当时他只认识
四十个英语单词,包括《黛西 · 贝尔》(《双
人自行车》)的歌词,不过,一年时间里他就可
以自如使用这门语言了。在伦敦的圣保罗学校,
还有后来的牛津大学基督圣体学院,伯林都是优
等生。二十三岁的时候,他入选全灵学院的研究
员。除了战时的几年,伯林一生都是牛津人。第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为设在纽约的英国信息处
(British Information Services)工作,之
后又服务于英国设在华盛顿和莫斯科的使馆。战
争结束时,他遇到了苏联女诗人安娜 · 阿赫玛
托娃(Anna Akhmatova)。这次传奇性的邂逅
,给他们两个人留下了持久的影响,并且导致了
苏联政府对阿赫玛托娃愈演愈烈的严酷对待。
伯林这些越出平静的学术圈、闯入躁动丛
林的冒险之举,让职业的哲学圈子对他产生了某
种程度的不满。事实上,伯林终其一生都让牛津
剑桥的高层有些心存疑虑,尽管在他的好友里面
,有哲学家斯图尔特 · 汉普希尔(Stuart
Hampshire)、奥斯汀(J. L. Austin)和艾耶
尔(A. J. Ayer),后者也是热心聚会的活跃
分子,甚至比伯林还要积极。而且,1966年,
牛津大学沃尔夫森学院设立了一个项目,伯林是
主要推动者,就像叶礼庭所做的评论,此举意味
着“伯林不得不调动他在政治方面的灵敏度,而
他的朋友们之前从未察觉他有这能力”。基金是
由英国大百货公司的老板伊萨克 · 沃尔夫森爵
士设立的,钱来自福特基金会和沃尔夫森基金会
。两家机构都是伯林跑去化缘并且顺利谈了下来
,所以,毫不奇怪,高层有点儿不屑之音。
活动家伯林和哲学家伯林是一体的。他对
世俗的经验世界兴趣浓厚,并且愿意投入其中。
他坚信,时刻不忘历史的教训,并且参与自己所
处时代的各种政治活动,是思想家的责任。第二
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从华盛顿发回的电讯,在白
厅和陆军部的决策者那里声名远扬。xiii他的
传记作者说,伯林在驻美使馆并没有专门的任务
或是职位,他“在华盛顿各种政府机构之间自由
活动,吃吃喝喝,八卦闲聊,每周整理一次美国
方面舆论的摘要材料,寄给外交部,再由外交部
送达包括内阁在内的白厅各部门”。每周阅读伯
林报告的人里面,有温斯顿 · 丘吉尔,还有外
交大臣安东尼 · 艾登。这些是官方的版本;还
有另一种秘密的版本,“夹带私货”,是写给他
在伦敦的朋友们看的,里面的小道消息如果让“
白厅那些老花眼看到,会觉得太刺眼了”
书评(媒体评论)
[以赛亚·伯林的]哲学思想犹如图案华美的织毯……
这部观念史作品具备了小说的跌宕起伏,以及头条新闻的
全部迫切性。
——《纽约时报》
像所有让读者振奋的著作一样,在《扭曲的人性之材
》里也是有英雄、有恶棍的,不过,因为作者心思之细密
、气度之宽宏,这里所写到的恶行与伟绩又有其不同之处
,实际上,有时还会角色互换。
——约翰·班维尔
作为观念史家,他无与伦比,他以特别明晰和优雅的
文风表达了他想要说的一切。
——安东尼·斯托尔,《星期日独立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扭曲的人性之材(观念史论集第2版)/人文与社会译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国)以赛亚·伯林
译者 译者:岳秀坤
编者 (英国)亨利·哈代
绘者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795968
开本 32开
页数 34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23-06-01
首版时间 2023-06-01
印刷时间 2023-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图书小类
重量 454
CIP核字 2023037380
中图分类号 B038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8:2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