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华文脉(中国诗歌文学经典赏读共6册)
内容
内容推荐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文学源远流长,上自《诗经》、楚辞、汉魏乐府,下至唐诗、宋词、元散曲等,风云激荡,高潮迭起,可谓一代有一代之经典。即便在宋元杂剧、明清传奇等叙事文学中,仍然蕴含着深厚的诗歌文学传统。中华诗歌的文脉绵延千年,历经时代变迁,依然生生生不息,是中华文明代表性的文学类型。《中华文脉——中国诗歌文学经典赏读》系列图书包括《活在诗经里》《活在乐府里》《活在唐风里》《活在宋韵里》《活在元音里》《活在昆声里》六种,涵盖诗经、乐府诗、唐诗、宋词、元曲、明清传奇(如今主要表现形式为昆曲)等诗歌文学史上不同的时代经典,作者遴选其中的名篇佳作,用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结合人文历史背景来赏析和解读中国诗歌文学的经典佳作,让古人的智慧、思想、行动,都在对歌诗的赏析解读中苏醒。让读者在阅读中,真正和古人的心灵进行交流,感受历史时代,有感同身受的性情愉悦,进而获得人生经验和智慧。
目录
大雅之声 :周国筚路蓝缕的生存史诗
大雅·生民 : 周国始祖后稷的出生神话
豳风·七月 : 公刘迁豳,艰难创业的田园牧歌
大雅·緜 : 古公亶父 :岐山之畔草创周原的艰难创业歌
大雅·文王有声 : 从丰邑到镐京的迁都大业之歌
大雅·大明 : 盛赞文王明德,武王承继,开创大周王业的牧野战歌
大雅美声 :文王明德有成功
大雅·文王 : 文王继承天命纲领四方的大德之歌
大雅·思齐 : 文王“修身、持家、治国平天下”的美政之歌
大雅·棫朴 : 文王能够招纳天下贤士的美政之歌
大雅·旱麓 : 歌颂文王爱贤美政的祭歌
大雅·灵台 : 万众一心,追随文王的造台歌
大雅·卷阿 : 成王继承文王之志的有德之歌
序言
如果上古文明给我们留下了一粒文明的种子,这粒
种子一定埋在《诗经》里。
如果华夏文明的奥秘无处寻觅,请相信,密码一定
藏在《诗经》里。
华夏文明不会断绝,只要这枚种子在,中华文明的
希望就永恒在。
所以孔子说:“诗者,天地之心,君德之祖,百福
之宗,万物之户也。刻之玉版,藏之金府。”
《诗经》其实很简单。
试想,作为周代礼乐教化的宝典,“普天之下,莫
非王土”的每一隅角落,都响彻着它自然流畅的歌声,
采摘桑叶的女子,不识字的村夫,都接受它春阳一样温
柔的沐浴,顺口唱着歌——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流动了三千年,还是这么浅白通俗,它怎么可能深
奥晦涩呢?
简单的《诗经》,为什么距离我们这么远?无他,
我们失去了解读的钥匙。
这本书的用途,就是给你一把钥匙,打开《诗经》
千年尘封的大门。
《诗经》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呢?
有人告诉我们,是一部“民间爱情诗”。年轻浪漫
的男女在仲春之时相思相恋,赠芍药,送琼瑶,桑林约
会,淇水同游,甚至炽烈地在山林里野合,表达了自由
自在的原始男女爱情。这是对周代礼仪的严重隔膜,也
是对《诗经》最大的误读。
华夏文明的本原是道,六经是对道的阐释。“经,
所以载道也。”《文心雕龙·宗经》说:“经也者,恒
久之至道,不刊之鸿论。”班固《白虎通义》说:“经
,常也。有五常之道,故曰五经。”《诗经》被列为儒
家经典,反映的是儒家伦理思想,包含着经纶天地的秩
序法则。“民间爱情诗”,怎么撑得起这么神圣又重大
的使命?
黑格尔说:“一个没有形而上学的民族就象一座没
有祭坛的神庙,其他各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
至圣的神。”道,就是华夏民族至圣的神,是文明的本
体。《诗经》,就是阐述圣王治理之道的一本书。正是
这个意义上,孔子说《诗经》:“诗者,天地之心。”
既然《诗经》里面包含了圣王的治理之道,我们就
可以理解,《诗经》为什么是历代帝王必读之书。反对
《诗经》的秦始皇,为什么会受到后世儒家的口诛笔伐

秦始皇在“焚书坑儒”的熊熊火焰中,亲手抛出的
第一部书,就是《诗经》。“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强秦不到二十年土崩瓦解;
汉高祖不喜读书,当他听到陆贾阐述《诗经》“学
之者明,失之者昏,背之者亡”的治国之道时,“莫不
称善”,满朝臣子闻之莫不欢呼。
东方朔临死,对汉武帝说:“诗云:‘营营青蝇,
止于蕃。恺悌君子,无信谗言……’”汉武帝叹息说: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青蝇》,出于《诗经》
的《小雅》。
隋炀帝时,大臣薛道衡写了篇文章,盛赞隋文帝杨
坚的赫赫功业。隋炀帝不悦对臣子说:“道衡致美先朝
,此《鱼藻》之义也。”大怒而杀薛道衡。《鱼藻》是
《诗经》里的讽谏诗,隋炀帝似乎比谁都精熟。
唐代李世民训导群臣不要贪腐,说道:“诗云,‘
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固非谬言也。”他题诗说,“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板荡之意,也出自《诗经
》。到了明代,帝师张居正为了给年幼的万历皇帝上课
,特地编写了一部《诗经》的皇家读本,这个读本直到
现在还保留着。
《诗经》不仅是帝王将相的必读经典,也深深影响
着后世王朝的方方面面。汉代《未央宫》,唐代《大明
宫》、《麟趾殿》,宋代《文德殿》、明清两代的《关
雎宫》、《麟趾宫》、《朝阳殿》、《武功坊》等,殿
名全部来自《诗经》。甚至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朝鲜历
史上最宏大的宫殿《景福宫》,也出自《诗经》“君子
万年,介尔景福。”
清太宗给自己最宠爱的宸妃海兰珠居住的宫殿,取
名“关雎宫”;乾隆皇帝一生最爱富察皇后。富察皇后
早死,乾隆皇帝题诗说:“早知失子兼亡母,何必当初
盼梦熊”,这“梦熊典故”,也出自《诗经》。《诗经
》已经深入到帝王的灵魂深处。
历朝历代,兴亡盛衰,不知道更迭了多少次?不可
思议的是:一个王朝不管基于什么起点,不管来自什么
民族,一旦踏入华夏这片沃土,《诗经》就会占据他们
的灵魂。
《诗经》拥有什么神奇的魔力?让三千年至尊帝王
放弃骄横之态,为之俯首朝拜?一言以蔽之:圣王之道

为《诗经》顶礼膜拜的不仅是一代代帝王,还有中
华民族最稳固的中坚力量——“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
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儒家士人。
被称为“千秋帝王之师,万世人伦之表”的孔子,
周游列国不为世所用,他埋头开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
整理《诗经》。他“述而不作”,以《诗经》为圣王“
圭臬”。历代士人,无不以孔子为师,以《诗经》为风
雅正声。
这让我们深信:《诗经》里不仅有“帝王之道”,
还有维系民族生存的“人伦之德”。
孔子似乎是衔接“至尊帝王”和“黎民百姓”的一
个千古圣人。他以一位“殉道者”的姿态,平衡地站在
历代帝王和平民百姓中间。他要求
导语
让古人的智慧、思想、行动,都在诗歌赏读中苏醒。这才是诗歌赏析的最好策略。《中华文脉——中国诗歌文学经典赏读》,带你回到诗歌产生的历史现场,领略华夏文明的盛世元音。落笔生花,诗酒趁年华。《中华文脉》,以文化的视觉,优雅的笔触,诠释流转时光里,岁月轮回中,一个民族永恒的诗意。领略华夏文明的盛世元音,为中华民族培风雅之根,铸诗歌之魂!
精彩页
公元1055年,苏轼20岁,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起到成都拜访益州长官张方平,张方平慧眼识人,非常欣赏他们兄弟的才学,待以国士之礼。张方平写了一封推荐信,给朝中的文坛领袖欧阳修。
说起来也有点意思。张方平性格耿介,和欧阳修关系并不好。但是他却把苏轼兄弟推荐给朝廷的欧阳修。父子三人第二年到京城赴试。当时的欧阳修与梅尧臣正锐意于诗文革新,苏轼清新洒脱的文风如同春风扑面,更兼豪放进取的态度,欧阳修极为欢喜说:“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苏轼和苏辙因此名噪天下。当时的仁宗皇帝都欢欣不已,说:“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
这样好的开头,似乎预示苏轼会有一个顺达昌盛的前程,可是,昙花一现而已。
苏轼不久因母丧回四川治丧,三年期满不久,妻子死去;第二年,父亲死去。等苏轼为父亲服丧三年结束,重新回到朝廷时,欣赏自己的欧阳修已经离去,遇上了王安石变法。苏轼上书论新法得失,忤怒王安石。意识到朝廷风云可能波及自身,苏轼主动辞京,担任杭州通判,这一年,苏轼三十六岁。
苏轼在杭州近四年,写了很多杭州西湖的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最为脍炙人口。
《饮湖上初晴后雨》写的是晴后又雨的西湖,呈现出来的迷濛景色。湖上饮酒的苏轼,此时的心情还不错。刚刚经历仕途的挫折,从京师来到杭州,苏轼自认为这种困境并非人生常态,在他心目里,做杭州通判,无非是白居易谪居江州司马,宦海常有之事,所以心情也悠然自得。
他自言“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显然把这种人生经历,当作“吏隐”,以“闲暇”的官职当作“隐居山林”罢了。眼前的西湖美景,让他更觉出“山林之趣”,“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可以反映出他的心态的平和恬淡。
有了这种诗意的心态,他看山看水看西湖,都是旖旎多姿的。尤其是初晴后雨,烟雨江南的模样,以空濛的姿态呈现眼前,如梦如幻,如诗如画。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空濛,烟雨迷茫的样子。水波荡漾的西湖遇上晴明,正是可爱;转而烟雨迷茫遮蔽山色,雨中也另有一番奇美生动之处。
这两句诗写出西湖天气的多变,然不管晴雨,都有一种情致,一种姿态,令人喜爱。诗人抓住了“水光”、“山色”,用这种朦胧的景物写西湖的美幻,正好取到了西湖景致的真谛。
如何描摹西湖这种独特的美丽呢?诗人以物喻人: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如果把西湖比作西子,那是最恰当不过的。因为西湖不管是下雨还是晴好都适宜,如同西子淡妆浓抹,都是合适的。
这个比喻很妙。西湖比作西子,一下子活龙活现,别有绰约美丽的风致。 苏轼笔触之妙,在于“才大气高”,“气高”才能磊落,“才大”而能奔跃。而这首诗简洁明了,似乎并没有“才气”着力之处。苏轼的诗才,不拘常法,也没有定法,却能自由挥洒,一晴一雨,一淡一浓,抓住了西湖的几个特征,就把西湖的美描写出来。尤其将西湖比作西子,比拟巧妙,最能接近景物的“真态”,写出西湖的“神韵”。
清学者王文诰赞它在所有写西湖的诗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潋滟(liàn yàn):水波荡漾。
水光映波晴天好,烟雨山色景也佳。若把西湖比西施,淡妆浓抹都堪夸。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华文脉(中国诗歌文学经典赏读共6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文王之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660483
开本 32开
页数 331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83
出版时间 2023-03-01
首版时间 2023-03-01
印刷时间 2023-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3804
CIP核字 2023050812
中图分类号 I207.2
丛书名
印张 103.6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3 0:2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