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三余集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收录了的文章多为作者李观鼎“三余时”所作,故命名为《三余集》。这本文集分为上下两编。上编又分为五辑。第一辑收录的文章多为感事而作,围绕身边的文学话题展开。第二辑收录的文章多为作者对澳门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反思和批评,第三辑为文学作品读后感,第四辑为阅读方法的研究,第五辑为喜剧、影视作品的研究。下编收录的文章为作者在研讨会等发表的演讲词等。《三余集》意在激励青年人珍惜三余时间,做一些自己喜欢或与人有益的事。

内容推荐

澳门众多的写作人,从语言与生活的密切关联里,坚守着文学,坚持文学书写,使文学的重要性在心灵深处保持不变,使澳门文学的亮丽风景得以形成,从而表现了澳门人的自尊和自爱,真是弥足珍贵。读李观鼎编著的《三余集》不仅对澳门散文文学有全面深入的了解,更对澳门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有更深刻的认识。

目录

上 编

 第一辑

“ 春眠”缘何“ 不觉晓”

我看“ 振兴”

庄子的逻辑

说说“ 审智”

《 论语 》 的文学性

于丹现象

两幅童画的启示

由“寻找金庸”想到的

余虹之逝

感谢读者

——《 蜀山剑侠传 》 新版感言

说“系统”

颠覆:文学书写的基本策略

平面化:当代审美符号的意义指向

世俗化:当代审美精神追求的嬗变

新奇化:当代审美的非精神性取向

“ 边缘”絮语

 第二辑

澳门文学的“ 非生产劳动”性

澳门散文的倾诉性

澳门文学批评一瞥

内地澳门文学批评回望

由“ 澳门诗人摄影展”想到的

向澳门诗人致敬

—— 写在两岸四地中华诗词研讨会上

澳门诗人的回答

—— 编诗札记

做一个讲故事的人

—— 致澳门动漫工作者

儿童剧 《 石狮子 》 的启示

——再致澳门动漫工作者

我看 《 镜海 》

值得一赞的澳门文学奖

感谢与希望

——写在澳门笔会新址启用仪式上

一部展示澳门文化积累的好书

—— 祝贺 《 澳门民俗大全 》 出版

当春话春联

写在新移民文学与文化高层论坛上

写在白先勇先生演讲会上

写在文怀沙老师演讲会上

写在饶芃子老师从教五十周年庆典上

一次别样的文学性享受

——艺穗会举办讲故事比赛刍议

读 《 实业诗人第一家——郑观应诗歌研究 》

 第三辑

磨盘山上的凝视者

—— 读 《 磨盘拾翠 》

困惑之美

—— 读袁绍珊诗集 《 Wonderland 》

诗人与诗

—— 读吕志鹏 ( 一 )

诗人应成为思想者

—— 读吕志鹏 ( 二 )

艺术手法:结构化的生命表征

—— 读吕志鹏 ( 三 )

学会“诗意地栖居”

—— 读 《 诗人笔记 》

一株银桦树前的随想

寻求多种艺术逻辑的支撑

—— 读贺绫声 《 在M城 》 之一

镜头前的凝思

—— 读贺绫声 《 在M城 》 之二

贺绫声摄影 / 诗集 《 遇见 》 序

喜读“ 三百字的宇宙”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读 《 简陋剧场剧集续篇 》

寻找“身份”的诗化过程

—— 电影 《 奥戈 》 漫语

喜见舞蹈奇葩绽放

—— 《 心中花园 》 观后

语言文字与文学书写

—— 读 《 谈文字说古今 》 第五集

读 《 曹植诗歌艺术研究 》

 第四辑

阅读刍议

阅读要了解背景

—— 参读法

漫步在美的天地间

—— 美读法

在比较中深化理解

——比读法

融议论于阅读

——议读法

在书写中深化阅读

——笔读法

美在吟哦中

朗诵与文学阅读

苦与乐

——阅读之辨 ( 一 )

视与听

——阅读之辨 ( 二 )

字与义

——阅读之辨 ( 三 )

阅读与生命

哲学的抵达

——写在全球华人中学生阅读报告大赛颁奖礼上

“边度有书”书店赞

——写在 《 中西诗歌 》 创刊十周年朗诵会上

关于“ 边度有书”书店的对话

 第五辑

徜徉于大山之下

——“鲁迅是谁” 断想之一

我们是谁?

——“鲁迅是谁” 断想之二

救救自己

——纪念 《 狂人日记 》 发表九十周年

蘩漪:道德判断的超越

——重读 《 雷雨 》 之一

周朴园:未泯人性的开掘

——重读 《 雷雨 》 之二

鲁侍萍:从偶然走向必然的人生归宿

——重读 《 雷雨 》 之三

说“荒诞”

荒诞的艺术手段

——以 《 犀牛 》 为例

值得澳门观众一看的好戏

——写在豫剧 《 程婴救孤 》 上演之前

关于 《 鼓猴惊奇 》 的惊奇

——写在艺术节开幕式上

难能可贵的成功

—— 一谈影片 《 邓小平 》

不可不说的缺憾

——再谈影片 《 邓小平 》

《 另类空间——当代装置艺术展 》 序

《 中国力量:当代抽象艺术展 》 序

下 编

澳门文学的文化透视

—— 论庄文永的方法论自觉

论陶里的现代诗论

论懿灵的后现代诗论

“澳门的文化生态与人文精神”学术研讨会开幕词

新的开拓,新的进取

—— 第四届华文戏剧节 ( 澳门 ) 学术研讨会总结报告

一个澳门的国际文化品牌

—— 澳门国际音乐节二十周年

沉淀下来的往事

—— 新版 《 蜀山剑侠传 》 代后记

试读章节

“春眠”缘何“不觉晓”

在一次语文观摩课上,一名学生就孟浩然《春晓》一诗向老师请教:“为什么说‘春眠不觉晓’呢?”老师脱口答道:“那是因为春天气候变暖,人易发困;加之春分以后,渐渐昼长夜短,天亮得早了。”听后亦喜亦忧。喜的是那名学生善于思考,一问就问到点子上;忧的是这位老师对一首家喻户晓的名诗不甚了了,却颇有些自负。试问,倘若《春晓》传达给人们的只是一些人的生理和时序变化之类的信息,它还能够流传久远、被广为传诵吗?

为了说明问题,不妨分析一下《春晓》的内涵。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的一个生活片段,用的是倒装结构。如果按时间顺序,此诗当写作“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这就是说,前一天夜里诗人正欲睡去,忽然一阵风雨声引起了他的不安:将有多少鲜花在风雨中凋零啊!于是诗人失眠了。然而失眠并不等于彻夜无眠,经过长时间的辗转反侧,诗人终于入眠了。而这一“眠”便睡过了头,待到他一觉醒来,早已风停雨住,满耳鸟声欢鸣了。诗中传递的诗人因惜花而失眠的情状,一方面概括了诗人一段特殊的经历和体验,一方面抒发了一种普遍的热爱春天的情感和追求。这是由个体生命体现的人类共通的禀性——人性。应该说,这才是《春晓》妙谛之所在。孟浩然这首小诗正是通过对人性的吟咏,才引发了千百年来经久不息的广泛共鸣。

由此说开去,撇开了人性,我们便无从与古代文学、外国文学对话,便无从认知和把握那遥远时空之外的“生活”和“人生”。且请例释之。

《史记》虽以中国古代的治乱兴亡为背景,却是一部既追踪历史又追求人性的巨著。鲁迅所以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乃因其“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写出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的人性。正所谓“读游侠传即欲轻生,读屈原、贾谊传即欲流涕,读庄周、鲁仲连传即欲遗世,读李广传即欲力斗,读石建传即欲俯躬,读信陵、平原君传即欲养士也”(茅坤语)——《史记》的阅读过程,乃是一个寻找和发现中国人人性之根的过程。从人性出发,我们才能真正找到并理解基于其上的古人的心理模式和行为方式。又如莎士比亚的悲剧,全面、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阴暗面,对人性做了具体透辟的剖析,特别是他的“四大悲剧”《奥赛罗》《麦克白》《哈姆雷特》和《李尔王》,分别揭示了人性的四大缺陷:妒忌、贪婪、犹豫、虚荣,给人以巨大的震撼。这些剧作一面热切呼唤人性复归,一面展示这一复归的艰难性;一面彰显保持人性善良的重要,一面揭露人性堕落的社会根源。可以说,解读莎士比亚,脱离了人性便不着边际。

人性的表现之于文学是如此重要,即使作家使用了一套我们习惯之外的技巧和方式,描述我们习惯之外的生活和世界,也仍然逾越不了人性之域。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写的是小职员格里高尔变成甲虫的荒诞经历,揭示的依旧是人性的自私和冷漠,人与人之间,包括亲子之间、手足之间的关系莫不如此。可见,不论阅读对象多么陌生、怪诞和难以理解,只要我们从人性的视角切入之,便可得其要领而窥其底里。

文学史告诉我们,优秀作品尤其是那些经典之作,无一不以人性的揭示为天职。我们面前的书山文海,其终极指向竟如此这般一致:人性。正是这种人类共通的人性,奠定了上下古今、东西中外的审美交流的基础。

我看“振兴”

我喜欢听相声,尤其是语言大师侯宝林的相声。一次去北京开会,获赠侯宝林相声CD一盒,真有点儿喜不自禁。白天没有时间听,便在晚间躺在床上欣赏。翻过来倒过去,也不知听了多少遍。起初的那些日子,听得津津有味、如痴如迷,《醉酒》的幽默、《卖布头》的吆喝、《关公战秦琼》的荒唐、《戏剧与方言》的说学逗唱,让我再三捧腹,听后兴奋得难以入眠。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些段子里的笑料竟相互掺和起来,鲜明的形象也渐渐模糊不清了。再后来,侯大师的声音干脆成了催人入眠的信号,他那里说不上几句,我便昏昏然进入梦乡了。

听经典相声竟敢昏昏睡去,固然是对大师的一种失敬,但仔细琢磨,其中确乎包含着一个道理。这一由“入迷”到“入眠”的逆反心理的形成,从接受美学的观点看,就是同类对象反复刺激人的审美感官而导致相关神经的抑制和某种接受上的饱和,其结果即是对审美对象的厌倦、逆受乃至抵制心理状态的发生。“入眠”,不过是对过度反复的无声拒斥而已。山珍海味不可餐餐吃,神曲仙乐不可时时闻,这大概是一个普遍真理。《红楼梦》曾这样归纳人们用茶的经验,叫作:一品、二喝、三饮(读去声,意指人喂牲畜饮水)。反复饮用同一杯茶,最后就同牲畜“饮”水相去不远了,哪还有精神去品鉴茶之香、水之醇、碗盏之美呢!

由此,我想到社会上的“振兴”热。爱诗的要振兴诗歌,迷戏的要振兴京昆,各类遇到危机的艺术品种,都有其爱好者、迷恋者、推崇者站出来高呼“振兴”。但是,究竟如何振兴呢?国家出资么?社会捐助么?加大宣传力度么?推广普及艺术教育么?这些自然是必要的,但有一点特别重要,那就是创作出好作品、好节目,将广大读者、观众从由于太多的重复而产生的审美疲顿中解放出来。

好作品尤其是那些堪称精品的好作品,具有一种振聋发聩的艺术力量,足以吸引并征服众多的欣赏者。记得上世纪50年代,苏州昆剧团推出新戏《十五贯》,一炮打响,红遍大江南北,于是其时已渐趋式微的南方昆曲也随之“复兴”;到了60年代,浙江绍剧团的新编剧目《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甫一出台,便迎来好评如潮。在接下来的全国展演中,广大观众欣喜地接受了他们本不熟悉的绍剧,于是这一濒临消亡的小剧种终于“起死回生”。难怪有人说:“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这实在是道出了“振兴”的要义——一切面对挑战和危机的文学艺术样式,必须拿出新作品、好作品来,拿出精品来,这是迎接挑战、化解危机的最佳途径和根本方法。而拿不出这些东西,则是某些文艺品种费了很大气力而终于难以“振兴”的症结所在。

P3-7

序言

值此“澳门文学丛书”出版之际,我不由想起1 997年3月至2013年4月之间,对澳门的几次造访。在这几次访问中,从街边散步到社团座谈,从文化广场到大学讲堂,我遇见的文学创作者和爱好者越来越多,我置身于其中的文学气氛越来越浓,我被问及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也越来越集中于澳门文学的建设上来。这让我强烈地感觉到:澳门文学正在走向自觉,一个澳门人自己的文学时代即将到来。

事实确乎如此。包括诗歌、小说、散文、评论在内的“澳门文学丛书”,经过广泛征集、精心筛选,目前收纳了多达四十八部著作,暂分两批出版。这一批数量可观的文本,是文学对当代澳门的真情观照,是老中青三代写作人奋力开拓并自我证明的丰硕成果。由此,我们欣喜地发现,一块与澳门人语言、生命和精神紧密结合的文学高地,正一步一步地隆起。

在澳门,有一群为数不少的写作人,他们不慕荣利,不怕寂寞,在沉重的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下,心甘情愿地挤出时间来,从事文学书写。这种纯业余的写作方式,完全是出于一种兴趣,一种热爱,一种诗意追求的精神需要。惟其如此,他们的笔触是自由的,体现着一种充分的主体性;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对于社会人生和自身命运的思考,也是恳切的,流淌着一种发自肺腑的真诚。澳门众多的写作人,就这样从语言与生活的密切关联里,坚守着文学,坚持文学书写,使文学的重要性在心灵深处保持不变,使澳门文学的亮丽风景得以形成,从而表现了澳门人的自尊和自爱,真是弥足珍贵。这情形呼应着一个令人振奋的现实:在物欲喧嚣、拜金主义盛行的当下,在视听信息量极大的网络、多媒体面前,学问、智慧、理念、心胸、情操与文学的全部内涵,并没有被取代,即便是在博彩业特别兴旺发达的澳门小城。

文学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花朵,一个民族的精神史;文学是一个民族的品位和素质,一个民族的乃至影响世界的智慧和胸襟。我们写作人要敢于看不起那些空心化、浅薄化、碎片化、一味搞笑、肆意恶搞、咋咋呼呼迎合起哄的所谓“作品”。在我们的心目中,应该有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王维、苏轼、辛弃疾、陆游、关汉卿、王实甫、汤显祖、曹雪芹、蒲松龄;应该有莎士比亚、歌德、雨果、巴尔扎克、普希金、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罗曼·罗兰、马尔克斯、艾略特、卡夫卡、乔伊斯、福克纳……他们才是我们写作人努力学习,并奋力追赶和超越的标杆。澳门文学成长的过程中,正不断地透露出这种勇气和追求,这让我对她的健康发展,充满了美好的期待。

毋庸讳言,澳门文学或许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甚至或许还显得有些稚嫩,但正如鲁迅所说,幼稚并不可怕,不腐败就好。澳门的朋友——尤其年轻的朋友要沉得住气,静下心来,默默耕耘,日将月就,在持续的辛劳付出中,去实现走向世界的过程。从“澳门文学丛书”看,澳门文学生态状况优良,写作群体年龄层次均衡,各种文学样式齐头并进,各种风格流派不囿于一,传统性、开放性、本土性、杂糅性,将古今、中西、雅俗兼容并蓄,呈现出一种丰富多彩而又色彩各异的“鸡尾酒”式的文学景象,这在中华民族文学画卷中颇具代表性,是有特色、有生命力、可持续发展的文学。

这套作家出版社版的文学丛书,体现着一种对澳门文学的尊重、珍视和爱护,必将极大地鼓舞和推动澳门文学的发展。就小城而言,这是她回归祖国之后,文学收获的第一次较全面的总结和较集中的展示;从全国来看,这又是一个观赏的橱窗,内地写作人和读者可由此了解、认识澳门文学,澳门写作人也可以在更广远的时空里,听取物议,汲取营养,提高自信力和创造力。真应该感谢“澳门文学丛书”的策划者、编辑者和出版者,他们为澳门文学乃至中国文学建设,做了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

是为序。

书评(媒体评论)

澳门众多的写作人,从语言与生活的密切关联里,坚守着文学,坚持文学书写,使文学的重要性在心灵深处保持不变,使澳门文学的亮丽风景得以形成,从而表现了澳门人的自尊和自爱,真是弥足珍贵。

从“澳门文学丛书”看,澳门文学生态状况优良,写作群体年龄层次均衡,各种文学样式齐头并进,各种风格流派不囿于一,传统性、开放性、本土性、杂糅性,将古今、中西、雅俗兼容并蓄,呈现出一种丰富多彩而又色彩各异的“鸡尾洒”式的文学景象,这在中华民族文学画卷中颇具代表性,是有特色、有生命力、可持续发展的文学。

这套作家出版社版的文学从书,体现着一种对澳门文学的尊重、珍视和爱护,必将极大地鼓舞和推动澳门文学的发展。就小城而言,这是她回归祖国之后,文学收获的第一次较全面的总结和较集中的展示;从全国来看,这又是一个观赏的橱窗,内地写作人和读者可由此了解、认识澳门文学,澳门写作人也可以在更广远的时空里,听取物议,汲取营养,提高自信力和创造力。

——摘自王蒙《澳门文学丛书·总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三余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观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72541
开本 16开
页数 33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4-08-01
首版时间 2014-08-01
印刷时间 2014-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78
CIP核字 2014000469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0.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5
135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20:5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