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心依然(读写鲁迅)(精)/合众文丛
内容
编辑推荐

《我心依然(读写鲁迅)(精)/合众文丛》为北京鲁迅博物馆副馆长黄乔生先生近几年来有关鲁迅研究的个人随笔、演讲整理的文字汇编,共辑文章18篇。本书内容丰富,涵盖鲁迅精神、手稿、教育、收藏、美术等,既有作者的学术研究,又有与之日常工作相关的见闻与思考。本书的出版,对于认识鲁迅精神这笔文化财富及其在当代的传递和利用、进行文化建设有一定价值和意义。

内容推荐

黄乔生著的《我心依然(读写鲁迅)(精)/合众文丛》是作者从最近几年写的随笔、演讲之类文字中挑出十来篇,编成一个小册子。里面的文字差不多都与鲁迅和新文化运动的研究和推介有联系。

目录

序言

鲁迅手稿的收藏、整理和出版

朝花夕拾又思君

新德里“鲁迅文化周”散记

“石在,火种是不会绝的”

“使我心依然”

温情永在文脉不绝

鲁迅精神的当代传承

鲁迅设计与设计鲁迅

建议将鲁迅诞辰日设为“中国读书日”

《八道湾十一号》写作札记

鲁迅与日本人

鲁迅与图画书

鲁迅与中国抗战版画

鲁迅与二十世纪中国美术

鲁迅“沉入古代”的暗功夫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有不平而不悲观,常抗战而亦自卫”

芝麻与麻油

试读章节

一、鲁迅手稿的收藏和整理

曾有这样一种说法:鲁迅不重视、随意处置自己的手稿。这说法大多来自与鲁迅关系较近的人,其意图,是想要说明鲁迅大气、谦虚,不以大文豪自居,不在乎身后之名。例如,许广平曾在《关于鲁迅的生活》中说,前期鲁迅“对自己的文稿并不爱惜,每一书出版,亲笔稿即行弃掉”。这话只说对了一小半。一般来说,作者的原稿多由出版机构留存,过了保存期限就被毁掉。鲁迅早期的创作文稿,因其尚未成名,保存下来的不多。但此为不能,难说是不愿。鲁迅早期辑录古籍,抄录整理石刻拓片,为学术研究准备资料,积存了大量手稿,不但不能丢弃,而且要精心保存。当然,机缘巧合,文稿也有得以保存者。如鲁迅发表《娜拉走后怎样》演讲,事先写有草稿,事后又将稿件交杂志刊发,遂由编辑者保存下来。抗战军兴,这份稿件被台静农带出北京,辗转多省,经多位学者文人题跋,最后带到了台湾。台静农去世,将这份手稿留给子女,现在不知流落谁手。鲁迅在北京后期,已经颇有文名,到厦门广州任教,颇有青年狂热追随,鲁迅对自己的手稿也开始注意保存了。如北京后期和厦门广州时期写的《朝花夕拾》的手稿,几乎全部保存下来。当然,其中有一个原因应该注意,就是这些文章,大多在他自己或朋友办的刊物上发表,收回手稿较为容易。

鲁迅不在意手稿的传说还与这样一个事件有关。有一次,萧红在鲁迅寓所附近的小食摊上看见有人用鲁迅的手稿包油条,就告诉了鲁迅和许广平。鲁迅1935年4月12日在给萧军的信中说:“我的原稿的境遇,许知道了似乎有点悲哀;我是满足的,居然还可以包油条,可见还有一些用处。我自己是在擦桌子的,因为我用的是中国纸,比洋纸能吸水。”鲁迅晚年开始注意保存手稿,自然也部分归功于朋友们的建议和帮助。有很多事例可以证明他保存手稿的努力,如1926年11月13日给出版商李小峰写信说:“有一篇《坟》的跋,不知《语丝》要一印否?如要,请即发表。排后并请将原稿交还漱园兄,并嘱手民,勿将原稿弄脏。”1935年5月25日给黄源的信说:“《世界文库》已见过,《死魂灵》中错字不少,有几处自己还知道那一个字错,有些是连自己也不记得了。将来印起来,又要费一番查原本的工夫。于是想,生活书店不知道能将排过之原稿还我否?那么,将来可以省力不少。所以想请先生到校对先生那里去运动一下,每期把它取回来。大约书店是用不着这稿子的了。”1936年3月9日又致信黄源:“《死灵魂》原稿如可收回,乞每期掷还,因为将来用此来印全本,比从《译文》上拆出简便,而且不必虑第一次排字之或有错误也。”当时政府的书刊检查制度客观上也促成了鲁迅手稿的保存。如1936年6月18日鲁迅致信杨霁云:“日来自患胃病,眷属亦罹流行感冒,所约文遂止能草草塞责,歉甚。今姑寄呈,能用与否,希酌定。又,倘能用,而须检查,则草稿殊不欲送去,自又无法托人抄录,敢乞先生觅人一抄,而以原稿见还为祷。”更常见的情形是,鲁迅请许广平抄写后,把抄件寄出,而留存原稿。

鲁迅手稿略分为以下几部分。

著作。鲁迅文章(包括诗)有八百多篇,现存手稿却只有二百多篇,而且这些手稿有的不完整,有的重复,也有的系别人抄录,上面只有鲁迅的或签名或少量补改的笔迹,严格意义上说不能算是鲁迅手稿。现存比较完整的鲁迅著作手稿是《汉文学史纲要》(《中国文学史略》),还有鲁迅精心抄录的《两地书》——实际上是书信。早期的文集,如《热风》《彷徨》《野草》《华盖集》等,连一篇手稿都没有留下。《呐喊》则只有一篇手稿。后期文集的手稿留存较多,但也有完全丢失的,如《准风月谈》。

日记。鲁迅很早就记日记,但早期的日记丢失。现存日记从1912年5月5日从南方到北京开始,至逝世前一天止,每年订为一本,但缺1922年的日记。据许广平介绍,这一年的日记是在日本侵华时期被日本宪兵搜去的:“日记第十一(一九二二年)在日军占领上海时,被日宪兵队作为我犯罪的证件和我一同带去了一批鲁迅日记(原存保险箱内,因取出拟陆续抄出副本所致),待释放时一检查,即发现失去这十一年全年的一份日记,托人去寻,亦渺无音讯。”鲁迅日记书写简练,字迹工整,装订整齐,1921年前用乌丝栏稿纸,1923年后用朱丝栏稿纸,每年日记后附有书账。

书信。现存鲁迅书信一千五百余封。鲁迅逝世后,曾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征集,其成果编辑为《鲁迅书简》。这些书信人藏北京鲁迅博物馆。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因为发生丢失事故,闹成政治事件,很多人受到牵连。这可能是一个误会,那时的人“家国”观念比较重,私有财产观念淡薄,拿走书信,可能会为帮派斗争寻找材料和证据,若说是为了据为己有,恐怕用词过重。后经追查,找到下落,又入藏鲁迅博物馆。

P2-5

序言

从最近几年写的随笔、演讲之类文字中挑出十来篇,编成一个小册子,题名《我心依然》,乍一听,像是流行歌曲,但仔细一想,也确实是流行歌曲——一千多年前唐朝的流行歌曲,是老妪都解、满村传唱的大诗人自居易的作品。从通俗这层意义上说,这题目切合我在博物馆从事的文化普及工作,虽然跟白乐天相比,我当然不敢望其项背。白居易这首《访陶公旧宅》写他访问陶渊明故里的感受,最后两句是“每逢姓陶人,使我心依然”。我以最后一句为题,为绍兴鲁迅纪念馆建馆六十周年写了几段文字,就是这本集子的第五篇。这种场合,当然要说几句祝贺的话。但“一分为二”,我也说了几句批评的话。从体制上说,绍兴鲁迅纪念馆现在不属于文物部门,而隶属于该市文化旅游公司。文化与旅游结合,是经济社会发展题中应有之意。文化旅游公司,顾名思义,应该是先有文,后有旅,没有文,到哪里旅呢?文旅结合本来是好事,但有些好事往往在运行中偏离初衷,最后可能形成更重视或只热心旅游而忽视文化,忽视纪念馆自身业务发展的局面。我说这话,似有点埋怨和不满的意思,但此事关乎体制,非纪念馆同仁所能解决。我所在的北京鲁迅博物馆与绍兴鲁迅纪念馆是“本家”,本不必客气,于是就这么写了。文章收入《一木一石——绍兴鲁迅纪念馆建馆六十周年纪念集》时,做了删节,也可以理解。现在收集,补上了删掉的话,而且把那个题目用作书名,也算“不忘初心”。转眼到了2016年,北京鲁迅博物馆迎来了建馆60周年,我也期待着绍兴馆及其他各兄弟馆的同仁们,不但来祝贺,而且来批评。

在博物馆工作,事情杂,头绪多,办展览要写提纲,参加研讨会要写发言稿,不免写些文字,不过有价值的并不多。这个集子里有几篇此类文字,读者不难看出其微小和琐碎。《温情永在文脉不绝——写在温州郑振铎纪念馆开馆之际》,是我参加这家兄弟馆开馆仪式时写的。温州郑振铎纪念馆里陈列着鲁迅、郑振铎交往的文物资料,其中有些是鲁迅博物馆提供的。两位先贤为保存中国古代木刻水印技术做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值得我们铭记。《“石在,火种是不会绝的”——话剧(远火——鲁迅在仙台)访华演出感言》中提到的这出戏到中国演出,是十年前的事了。我观剧后写了这篇文字,不能称为剧评,只是从中做联络工作的随想。之所以收入本集,乃是因为,为纪念鲁迅诞辰135周年、逝世80周年和鲁迅博物馆建馆60周年,该剧团将于2016年9月再次访华,在北京和绍兴两地演出。

我平时写文章,一般是“逼”出来的,说是应邀,其实也是遵命,甚而成了‘还债”。《鲁迅精神的当代传承》是跟中学生们交流的心得;《新德里“鲁迅文化周”散记》是到印度举办展览和学术研讨会的随感;《(八道湾十一号>写作札记》介绍我2015年出版的新著;《鲁迅“沉入古代”的暗功夫——谈鲁迅收藏的古砖及砖文拓本》说的是鲁迅的藏品,是北京鲁迅博物馆正在进行的《鲁迅藏拓本全集》编辑出版工作的阶段性成果;《鲁迅手稿的收藏、整理和出版》是承担鲁迅手稿研究课题、谋划出版《鲁迅手稿全集》的一点设想;《朝花夕拾又思君——清水安三藏鲁迅手书佛偈》是对新发现的鲁迅手稿的介绍;《鲁迅与中国抗战版画》是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博物馆

几年来,我写的文字、我的工作乃至生活,差不多都与鲁迅和新文化运动的研究和推介有联系。所以,这本小册子用“依然”二字标题,既不是抒情,更不是矫情,却是合乎实情。

前年,我把自己的一些序跋文字搜集起来,编了一本小册子,名日《从周集》。弁言中我写了这样一段话:

“吾从周,郁郁乎文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是最近一位老同学过访,我把多年前出版的《周氏三兄弟》赠给他时,写在扉页上的话。三人,本可以指代任何人、很多人,但写在叙述鲁迅、周作人、周建人三兄弟生平事迹的书上,自然有了特指。

我在北京鲁迅博物馆工作多年,日常工作是收藏整理鲁迅文物资料、研究鲁迅作品和思想。也许有人会说,把研究对象拜为“师”,恐怕不利于学术研究的客观性。的确,博物馆职能中,“纪念”与“研究”之间存在矛盾。因长期关注,对鲁迅产生尊敬乃至崇拜,自忖难免,尽管我时常提醒自己努力做到实事求是。

学术研究,需要心平气和,求实论理。“我心依然”,应该是依然平实安定,不浮不躁。目前,我依然在写文章,做展览,编图书,办讲座,尽力做好本职工作。

此次收集,对有些篇章做了文字上的润饰。唯有《建议将鲁迅诞辰日设为“中国读书日”》一篇,原名《建议设立“中国读书日”》,是为纪念鲁迅诞辰130周年也就是五年前所写。为什么一定要以鲁迅的诞辰日为读书日呢?我申述了一些理由,呈请读者审议。文章在《中华读书报》发表后,响应者不多,终归寂寞了。但在我,是想过的,写过的,至今依然这么想,于是收集来“立此存照”,而且将题目改得更加直白了。

黄乔生

2016年8月21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心依然(读写鲁迅)(精)/合众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黄乔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3973398
开本 32开
页数 224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23
出版时间 2017-04-01
首版时间 2017-04-01
印刷时间 2017-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24
CIP核字 2017047507
中图分类号 I210-53
丛书名
印张 7.3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190
14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23:3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