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石窟寺是特定时代里的佛教艺术形式,是以建筑、雕塑、绘画三者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形式,它经历了东晋十六国的初步发展,北魏到唐朝的繁荣昌盛,并从五代开始走向了下坡。这是因为山崖间的石窟正在越来越多地模仿着地面上的寺院,而自己本身的特色却慢慢地消失了。到了明清时代,绝大部分佛教徒把眼光移向了地面上的木构殿堂,于是,中国的大小石窟寺群就逐渐衰败、荒废了。石窟寺院荒废以后,在古人的眼里也和我们今天一样,这些过去僧侣们修行的理想场所,就变成了名胜古迹,本书是从考古学角度对中国石窟寺的介绍。
| 图书 | 考古与文明丛书:庄严佛国·中国石窟寺 | 
| 内容 | 内容简介 中国的石窟寺是特定时代里的佛教艺术形式,是以建筑、雕塑、绘画三者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形式,它经历了东晋十六国的初步发展,北魏到唐朝的繁荣昌盛,并从五代开始走向了下坡。这是因为山崖间的石窟正在越来越多地模仿着地面上的寺院,而自己本身的特色却慢慢地消失了。到了明清时代,绝大部分佛教徒把眼光移向了地面上的木构殿堂,于是,中国的大小石窟寺群就逐渐衰败、荒废了。石窟寺院荒废以后,在古人的眼里也和我们今天一样,这些过去僧侣们修行的理想场所,就变成了名胜古迹,本书是从考古学角度对中国石窟寺的介绍。 作者简介 常青,1962年12月生于陕西省西安市。北京大学考古系学士与硕士,美国堪萨斯大学中国艺术史博士,主修中国石窟寺艺术。曾在龙门石窟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工作。1999年来到美国研究、学习与定居。曾在华盛顿佛利尔美术馆、美国国家美术馆做高级访问学者,研究美国各大博物馆收藏的中国佛教艺术品。后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亚洲部做博士后研究,在北卡大学亚克兰艺术博物馆、佛罗里达州瑞格林艺术博物馆担任亚洲艺术策展人。2010年以后,在密苏里州圣路易华盛顿大学任博士后讲师、密苏里大学圣路易分校任客座教授,讲授亚洲与中国艺术史,并在得克萨斯州达拉斯亚洲艺术博物馆担任研究策展人。自2018年起在四川大学艺术学院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版12种专著、100余篇中英文研究论文,主要研究中国佛教艺术。 目录 前言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考古与文明丛书:庄严佛国·中国石窟寺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常青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文物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1065899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296 | 
| 版次 | 1 | 
| 装订 | |
| 字数 | |
| 出版时间 | 2022-05-01 | 
| 首版时间 | |
| 印刷时间 | 2022-05-01 | 
| 正文语种 | |
| 读者对象 |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K879.204 | 
| 丛书名 | |
| 印张 |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
| 长 | |
| 宽 | |
| 高 |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