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琉璃
内容
编辑推荐

长篇小说《琉璃》作者薛燕平致力于北京胡同文化、民俗的写作,从那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探究皇城根的文化。字里行间饱含富有哲理的沉思、让人魂牵梦萦的金色年华,以及有着独特魅力的北京人。《琉璃》作为胡同文学,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写到新世纪,就像是一位老人,叙说着一段京城历史,反映了时代变迁。

内容推荐

《琉璃》是一部描写北京“胡同文化”的百科全书式长篇小说。获得第四届老舍文学奖。从上世纪七十年代,直到新世纪开始,就像一位老人,叙说了一段京城历史。

男主人公老二深爱着胡同里的女孩也是同班同学吴蔷,但也是同班同学、老二的邻居大玲更是对老二爱的一往情深。恢复高考后,吴蔷考上了大学,而大玲因为意外怀孕,失去了进大学的机会,只能把对于老二的感情深埋心底;而没有考上大学的老二心里一样的自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吴蔷被同班同学样小宁抢走了。

大玲自强不息地生活着,从一个小吃店的普通员工,后来下海,自己开了饭馆,一步步地,成为一个成功的女人。而老二先是到了橡胶厂当工人,没干几天就被厂里开出,后去山东做生意,又因为讲哥们义气亏了钱。又跟一个不爱的女人结婚,他似乎始终没有把目光停留在爱他的大玲身上,直到离婚,老二才渐渐明白真爱他的女人。也是自己真爱的女人是大玲。两人最终走到一起。但随着老二要去香港继承遗产,生活又起了波澜……

《琉璃》致力于北京胡同文化、民俗的写作,从那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探究皇城根的文化。批评家孟繁华认为,老舍开创了“将日常生活镶嵌在国族叙事上的京味小说传统”,将国民的命运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王朔的京味小说其实是“新京味”,是个拐点,他脱离了胡同,写的是胡同升级版的大院,脱离了普遍意义。薛燕平是接续老舍的,“得京味文学真精神、真韵味”,可谓京味小说的回归之作。

目录

序言 帝京浮世绘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部

第五部

试读章节

黄土坑儿胡同是南北向的,从北一路数过去仨公共厕所。原来北京的四合院里,院院都有厕所,定时有掏粪工人来掏,背着一米高的大粪桶,粪桶是木制的,用铁箍箍结实,桶旁边挎一个长把儿大粪勺。大粪车一来,胡同里的小孩儿就喊:掏大粪的来啦!然后就夸张地捂着鼻子跑。那时候有一个掏大粪工人叫时传祥,因为敬业,掏大粪出了名,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他的一句话成了名言: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应了那句话,行行出状元。大人们用时传祥教育孩子:看看,什么干好了都有出息。孩子们都听话,不少孩子暗下决心,长大当一名大粪工。掏大粪的也有脾气,这院里人话语间要是透出些微鄙视的意思,掏粪的时候,就成心往院子里拉拉屎汤,让这院人臭上一天。“文革”期间,院子里的厕所被当成“四旧”全拆了,一水儿改成公其的了,用的是北京旧城墙的砖,古朴厚实,外地人来北京,见了公共厕所都感叹:北京连茅厕都那么有文化。九十年代中期有一阵子政府鼓励市民献城砖,想恢复旧城墙,街道居委会也呼吁了几声,就有人站在胡同当中喊了一声:你让我立时三刻哪拉哪尿去!居委会的人就哑巴了。老二的家离第一个厕所不远,院门朝东,进了院门迎面一个影背,影背上依稀有字,没人琢磨上边写的是什么。院子不大,只有三间北房和三间南房,东面是十号院就是大玲家院子西屋的后山墙,墙根儿有一棵水桶粗的桑树,每年五六月份,桑葚熟了,落一地,不小心踩上,把整个院子都染成紫的了,老二奶奶就说,瞧瞧,改染坊了。北屋廊檐下是一棵小水桶粗细的石榴树,果木不成材,树千离地一尺便分成了两股,亲姐妹似的依偎、纠缠在一起。这六间房对于老二家来说太宽敞了,因为全家只有老二、老二的弟弟建平还有老二的奶奶一共三口人。老二的父母文革前就去了香港,因为老二的爷爷在那边有点产业。那时老二五、六岁,弟弟建平才两岁。“文革”一开始,就有人骂老二:你爸你妈是香港特务,你也是小特务,你奶奶是老特务!老二原封不动扔回去:你爸你妈才是香港特务,你丫是小特务,你爷你奶都他妈的是老特务!奶奶踮着小脚儿一趟一趟跑居委会,反复说老二的爸妈都死了,居委会主任姓杨,长的胖,胡同里人叫她杨胖子。杨胖子审问老二奶奶,那口气就像从来不认识似的:那你们怎么生活。老二奶奶的眼泪刷就下来了,然后用一种极其悲凉和微弱的声音诉说生活无着,怎么变卖家当,养活两个孩子。杨胖子似信非信地看着老二奶奶。“文革”的高潮渐渐过去以后,到了七十年代,老二才知道奶奶一直在说谎,奶奶不说谎他们家的日子就没法过,其实奶奶并没有变卖什么家当,确切地说,家里根本就没有什么可以变卖的,奶奶的父亲当年在北京是开轿子铺的,攒下的那俩钱早让老二的二舅爷,就是奶奶的二弟倒腾得精光。家里倒是有不少旧家具,可老二奶奶当时根本不知道那些东西能值什么钱。老二的父母辗转托人带过来一些钱,交给他们在北京的朋友,朋友再交给朋友,最后由一位朋友家的女佣送到老二家。老二见过那女佣,穿的很干净,脸上也很光洁,举手投足都带着一股大家气派,当老二对奶奶说起那女佣时,老二奶奶撇嘴。说老二没见过什么叫气派。老二奶奶的爷爷是在旗的,皇亲国戚,奶奶的二爷爷在南边开盐行。二爷爷每次上京,绫罗绸缎不用说了,香稻米带来多少担,累趴下多少挑夫啊。老二烦奶奶的那种表情,松弛的眼皮包着一双闪着贼光的眼珠。老二对奶奶那近乎京剧道白的叙述熟悉而厌倦,若干年后,北京的市场上充斥着不同产地的香稻米时,老二不厌其烦地打趣奶奶:这是你二爷爷运过来的吧。

P(6-7)

序言

我们这个年纪的人对老北京民风的认识,多在老舍的影子下。后来的王朔出来,改写了北京的人文风景,那是大院里的世界,最精彩的,不在胡同之间。老舍的辐射是广远的,假如没有他,我们对于京城的市井生活的感知,将一片模糊。而帝京的一切,也因为京味儿小说的模式,渐渐被固态化了。所以,京味儿小说在老舍之后,其实是没有大的格局的变动。

而这部《琉璃》,则多少改变了我对于这个现象的看法,作者薛燕平写的是另一种百姓生活。这与老舍已经大不一样,趣味和态度,有一般文人没有的东西。我由此见到了一幅帝京的浮世绘,那里隐藏着我们鲜知的,活的人间图景。五四那代人审视人间的方式,在这里消失。王朔的笔调,也没有踪迹。这是从非文人视角里流淌过来的都市画面,有些片段衔接了旧小说的余韵,多了当今文学里没有的元素。市井里的物形人影,没有了所谓时代特色,但却写了一个转变的时代的人生命运。作者远离一般的启蒙和先锋的笔触,有滋有味地品评、打量看似无意义的人生。那些庸庸碌碌的存在,那些隐含在胡同深处的男男女女,没有圣人之风,都在俗林之下,昏暗与明亮之间,演绎的是美丑相间,善恶互体的人间故事。

我读这本书,总是想起老舍先生。当年的老舍写《骆驼祥子》,有拯救众生的慈悲,那或许是但丁《神曲》的召唤,抑或康拉德的启示。到了薛燕平这代作家,有了另外的心境,西方小说的某些因素淡化了,要寻找的是对应今人生活的文本。她沉潜于市井的海洋,探人每个凡夫俗子的内心,婚姻、职业、邻里关系、社会风气,丰富中缠绕着出奇的人与事,写的是俗人的生命经验。经由她的笔,几代人的生老病死,在胡同内外活了起来。

《琉璃》描写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改革开放伊始,到两千年以后,北京旧城区胡同里的故事,涉及胡同里多个家族的命运。主人公建军和大玲,有了诸多怪诞的经历后,终于走到了一起。他们的同代人,高升的与堕落的,平庸的与显赫的,似乎都在相似的逻辑里。七七年高考后青年群落的分化,以及社会转型带来的不同命运,让作看看到社会变中的不变。上了大学的与游逛于江湖的,都各自在不同的苦运里。两位主人公顺生之路,和周围人在俗谛里的沉浮,都蕴含着人间的求生哲学。无论读书人的窘态还是无业者的孟浪,都不能以儒家学说解之。作者看到了世俗社会道德话语无法涵盖的存在,那些在日常里闪烁不已而又被道德话语遗漏的世界,才有人间的本真。

我们的前人在凝视都市生活时,写过市井里的阴晴冷暖。《金瓶梅》的男女之事,社会伦常,都是对士大夫诗文世界的揶揄。薛燕平的选择延伸了这个意绪,一个个人物拖着人间的苦影,不堪与荒谬之气,四散开来,浸染着假正经的话语体系。人的自然的求生本能以及选择,在构成人问悲喜剧的主旋律,读书人的框子在这里崩解了。小说借着老人的口说出,这个世上的伦常早乱了,本无所谓的规矩。长者们对此见怪不怪,也恰写出人间的真相。而青年们则陷于恶运的大泽里,好似没有光亮。建军有一点《水浒》里的江湖匪气,大玲的风格好似则在鸳鸯蝴蝶小说的缝隙里看见一二。王继勇的痞气,杨小宁的世故,李常青的贪婪,都成了日常的元素,而人们却以奇异的方式坦然面对身边的怪诞,或视而不见,或安之若素。在痛楚里,也有征服不幸的办法,这或许属于酱缸文化的一隅,苟活、顺生、偷生,构成了胡同生态的一部分。

我们的作者善写各类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尤其对于那些远离知识界的草根族的描摹,往往力透纸背。《琉璃》有一个荒漠的江湖,但飘动着灰尘的院落上演的是人性的怪剧。作者不是哭天抢地地痛哭于他们的人生,而是以理解的方式。进入每个生命的个体,写着不同类型的人生顿晤。小说的对话颇为生动,仿佛胡同语言的陈列,流动的是无数活泼的土语。而内心描摹亦有奇笔,泼皮内心与奴性形态,都呼之欲出,中国人之为中国人,他们何以在荒谬里存活下来,这才是作者要展示的本真。从这一点看,薛燕平在京味儿中嫁接了旧小说笔意。在审美趣味上,《琉璃》与百年前的上海小说遥相呼应,流溢的是帝都里的另类趣味。

印象深的是小说善于写矛盾的繁复和存在的辩证性,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逻辑里各显姿色。建军自己滑落灰暗的深坑,可是会以自嘲的方式面对自己,在已成为知识人的老同学面前,毫不愧怍。大玲在几个选择空间的停留,并没有罪感的痛楚,读者似乎认可了她的历史。涉及血缘关系的时候,看到了无法分割的粘连,也道出冷漠的苦水。家人间微妙的关系,也深如枯井,有难以理喻的黑暗。如果是写文人,这可能归于病态的范例,但市民的这些纠葛,倒显出日常性的本原。作者将此看成人间的一常态,无所谓曲直忠邪,甚至带着欣赏的眼光看他们的恩恩怨怨,是是非非。这种去精英化的表达,带来了格式的特别。遥想包天笑、周瘦鹃等人的写作,也仿佛一二。建军身上的恶,有恶的辩证法,他经历的一切,也是胡同万象的汇集。自己承认自己恶,却又能仗义行侠于街市。这是国民性的另类存在,较之古小说里的游民相,《琉璃》写出的是胡同江湖的草根哲学。

许多京味儿作家对于旧京有深深的眷恋。叶广芩对于北京的描述,似乎就有哀怨的无奈感。较之叶广芩京味儿小说的儒雅和贵族遗风的流转,我们的作者显示了市井里的残酷。她用了无情的笔,剥掉众生的伪饰,看到的是诸多裸露的人生。她写胡同百姓,还有一点姿色,而到了读书人那里,乏味无处不在。对于几个七七届的大学生的刻画,都有些漫画的样子。建平的冷淡,缺少与建军的亲情,周平与的空幻感里,看不到学问与现实选择的关系,李常青的低级趣味,也难以让人对其有一点敬意。这些读书人显得不及大玲等人内心的丰富,好像有更多的怪异。其实七七届的大学生多是有梦想的一代,那前后北京的诗人沙龙,《今天》的忧国忧民的调子,都不能在《琉璃》里看到。作者在小说里写了一群没有灵魂的读书人,自然,整个画面也看不到飘动的高远的情思。这是从胡同视角看人看事的作品,而没有帝都之外的眼光。在我们的作者那里,胡同的芜杂已经把许多闪亮的灵光淹没了。

或者可问:这是否是对批判精神的逃逸?抑或失望于人性的笔墨游戏?我们习以为常的理论似乎无法解析这部小说的表达。我阅读薛燕平的文字,感受到对于市井文化的杂然心态。在回望以往的生活时,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也是有的。那是衰而不老,腐而不败的享世生活。太阳底下也有暗影,这暗影刻着这个古老皇城的基因。我们谁没有这样的基因呢?而改造这样的生活,寻别一类的存在,也恰是读者应从中得出的感悟。由此见之,小说家可以给我们梦的生活,也可以给我们一个没有被照亮的生活,这是两类不同的精神凝视。然而不是所有的凝视都能够给我们以这样的思考:我们精神的光源应在哪里?什么是健康、合理的生存?当作家给我们带来这样的刺激的时候,那文本便有了寻常之外的意味。

2016年8月16日

后记

十几年前,我还住在北京东城区的一座四合院里。

这座院子与众不同之处,是它有三棵百年老槐树,大门口一边一棵,院子里一棵。

由于老迈,槐树春天发芽很晚,每年春天我都以为它们没能扛住北京冬天的寒冷,再也长不出新芽了。但是在胡同里所有的树,杨树、桑树、梨树、枣树、海棠树、石榴树通通长出新芽以后,三棵参天古槐才不慌不忙,把一点一点的鲜绿,泼洒在自己树皮干裂的枝桠上。而到了五月,古槐开满一树槐花,一串串,细小洁白,香味如一缕缕精灵,在胡同里游荡着,给原本就慵懒的胡同添了一种甜腻。

在槐花极盛的一天,我开始了小说《琉璃》的写作。窗户被一棵水桶粗的石榴树遮掩着,红宝石一样的石榴花缀满树身。笨重的台式电脑发出嗡嗡的声响,我的猫(它叫布丁,一只橘色长毛、性情随和、胡同里随处可见的猫)正卧在我的腿上打呼噜,有时候键盘的敲击声会打断它的梦,但它只把耳朵稍微歪一歪,梦又继续了。

写作者是很难写出生活的真实性的,这种真实性里包括灵魂的真实,这一方面源于文字本身的欺骗性,另一方面写作受某些因素的限制。写作的过程无异一种抗争,与文字,与人,与社会……曾经有一位文学评论家说:写作者要写出生活背后的真相来。我认为想写出真相,首先要识别哪些是伪生活,我尽力而为。

其实我是个胆怯的人,这种秉性一生难改,而生活的真相大部分是残酷的,这与我的秉性相斥。写作于我,难道不是一件生活的防卫武器吗?我可以把真实的想法隐藏于浩如烟海的字里行间;同时这种秉性慢慢扼杀了我的锐气,对于生活的妥协也慢慢变成了常态……

当《琉璃》两个字打在电脑屏幕上的一刻,我几十年的胡同生活,便有如一出戏拉开了帷幕,渐渐的,生活冲破我的限制,穿着文字的外衣,聚集在一起,狂欢去了。我使用了一种特殊的胡同语言,有人说是“京味儿”,其实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躲在那些所谓“京味儿”语言背后的,是一种随处可见的“家常儿话”,就让这种家常儿话代替胆怯的我,向读者致敬吧。

《琉璃》第一次出版,是在春风文艺出版社,那时候的副总编常晶女士打电话告诉我,耍把《琉璃》编入他们的“布老虎丛书”,并说她很喜欢这本书,因为里边的生活是真实的。我感谢她,并在心里发笑道:真的真实吗?编辑张玉虹很多次跟我讨论里边应该删去的童节,从有争执的作者和编辑,后来成了朋友。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的编辑杨海明,读过《琉璃》后对我说想再版。杨海明是个目光深邃的年轻人,笔名“哲空空”,对哲学的喜爱可见一斑。时代书局副总编王水,读过《琉璃》稿件后,说她曾无数次走过小说中的那条路,那条路贯穿朝阳门,东四,三联书店,美术馆,校尉胡同,鼓楼……小说中那些胡同的方言和俏皮话,也耳熟能详。

就这样,《琉璃》这本曾经耗费了我很多心血和时间的小说,幸运地再版了。

更幸运的是,以画胡同出名的画家况哈先生,提供了几十幅精彩画作,作为书的插图,可说“图文并茂”,在此深表感谢。

最后要感谢的是为这本书写序言的孙郁先生,在我脑海里是他那一头茂密的白发,以及那双平和而犀利的眼睛。在八月的酷暑下,孙郁先生为这本书写出了一篇妙不可言的序,读罢序言,只有对孙先生的敬佩和感谢。

岁月美好,人情绵长。

2016年八月于布达佩斯多瑙河畔

书评(媒体评论)

我读这本书,总是想起老舍先生。当年的老舍写《骆驼祥子》,有拯救众生的慈悲,那或许是但丁《神曲》的召唤,抑或康拉德的启示。到了薛燕平这代作家,有了另外的心境,西方小说的某些因素淡化了,要寻找的是对应今人生活的文本。她沉潜于市井的海洋,探入每个凡夫俗子的内心,婚姻、职业、邻里关系、社会风气,丰富中缠绕着出奇的人与事,写的是俗人的生命经验。经由她的笔,几代人的生老病死,在胡同内外活了起来。

《琉璃》描写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改革开放伊始,到两千年以后,北京旧城区胡同里的故事,涉及胡同里多个家族的命运。主人公建军和大玲,有了诸多怪诞的经历后,终于走到了一起。他们的同代人,高升的与堕落的,平庸的与显赫的,似乎都在相似的逻辑里。七七年高考后青年群落的分化,以及社会转型带来的不同命运,让作者看到社会变中的不变。上了大学的与游逛于江湖的,都各自在不同的苦运里。两位主人公顺生之路,和周围人在俗谛里的沉浮,都蕴含着人间的求生哲学。无论读书人的窘态还是无业者的孟浪,都不能以儒家学说解之。作者看到了世俗社会道德话语无法涵盖的存在,那些在日常里闪烁不已而叉被道德话语遗漏的世界,才有人间的本真。

——孙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琉璃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薛燕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569909289
开本 32开
页数 62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80
出版时间 2016-10-01
首版时间 2016-10-01
印刷时间 2016-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9
CIP核字 2016100940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44
2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2:0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