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读人群 :大众
1.“功过格”,被称为明清士庶的道德实践手册、引导阶层向上流动的指南。美国学者包筠雅以“功过格”为切入点,探讨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思想与精神状态,开启了欧美学界的明清善书研究,也是继日本学者酒井忠夫《中国善书研究》之后的力作。
2.本书对于理解中国近代慈善事业的政治性和权力逻辑,具有敲门砖的意义。
3.艾尔曼(普林斯顿大学)、白彬菊(耶鲁大学)、田海(牛津大学)等欧美汉学界大家书评推荐。
| 图书 | 功过格:明清时期的社会变迁与道德秩序(精装) | 
| 内容 |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众 1.“功过格”,被称为明清士庶的道德实践手册、引导阶层向上流动的指南。美国学者包筠雅以“功过格”为切入点,探讨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思想与精神状态,开启了欧美学界的明清善书研究,也是继日本学者酒井忠夫《中国善书研究》之后的力作。 2.本书对于理解中国近代慈善事业的政治性和权力逻辑,具有敲门砖的意义。 3.艾尔曼(普林斯顿大学)、白彬菊(耶鲁大学)、田海(牛津大学)等欧美汉学界大家书评推荐。 内容简介 功过格,是一种广泛流传于中国古代民间社会的善书,它通过列举善恶行为、量化功过等抽象概念来指导人们的日常道德实践。当时的士人和官员把功过格视为一种工具,它不仅有助于改善个人道德,也有助于教化百姓,巩固社会秩序。 本书集中研究明清嬗变时期功过格广泛流行的社会现象,是非中文世界第一部详细探讨该问题的专著。书中既利用了大量的第一手中文研究资料,同时也吸收了酒井忠夫、吉冈义丰、奥崎裕司等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通过功过格来考察精英阶层对于明清之际社会经济变化,诸如中央权威的腐败和低效、不断增长的商业化过程对社会的影响以及理学一统局面的瓦解等等此类时代和社会变迁问题所作出的反应。 目录 致谢1 序论1 16—17世纪的历史背景3 精英对社会变革的反应13 思想界对理学正统的挑战17 功过格27 一 积功的早期传统30 功德积累的基本原理35 《太上感应篇》39 《太微仙君功过格》47 功过体系与儒家命运观58 二 为升迁而积累功德68 袁家的传统72 袁黄的转变:《立命篇》84 云谷对功过格的新阐释101 袁黄对功过体系的解释106 三 关于报应和积功的争论123 《立命篇》的支持者:泰州学派126 对袁黄和功过格的批评136 对袁黄的反驳:刘宗周的《人谱》145 东林党人:理学的感应理论157 四 17、 18世纪的功过格:维护社会等级180 新的功过格180 功过格的社会愿景201 功过格的传布与使用248 结论265 附录 现存17、 18世纪的善书与功过格280 征引文献282 译后记316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功过格:明清时期的社会变迁与道德秩序(精装)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美)包筠雅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08170452 | 
| 开本 | 32开 | 
| 页数 | 328 | 
| 版次 | 1 | 
| 装订 | |
| 字数 | 225000 | 
| 出版时间 | 2021-08-01 | 
| 首版时间 | |
| 印刷时间 | 2021-08-01 | 
| 正文语种 | |
| 读者对象 |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K248.07,D691.9 | 
| 丛书名 | |
| 印张 |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
| 长 | |
| 宽 | |
| 高 |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