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法律的经验研究方法/法与社会科学论丛
内容
内容推荐
本书基于作者近20年田野调研所形成的经验质感而成,力图梳理、总结法律的经验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并不源自方法论教材,而是在田野调研过程中逐渐摸索出来的,具有相当的本土性和独特性。它并不预设论题,而是在调查中发现论题并在深入调查中展开研究,特别有助于理解中国法治与中国社会。在复杂的现代社会,人们只能了解自身工作生活所能接触的某些实践,掌握其中的部分信息,因此,田野调查是获取经验的主要渠道,是涵养经验质感的合适方法。本书对法律经验研究方法的总结和透视,可以帮助研究者意识到学术创新如何从田野中产生,从而更有方法论自觉,进而严肃对待田野调研,有效生发问题意识,科学进行机制分析。
本书不仅是法社会学初学者的入门必读之书,对于深耕本领域的学人们实现理论进阶也大有裨益。
作者简介
陈柏峰,男,1980年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基层法治研究所所长。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政治学研究》《社会学研究》等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传媒监督的法治》《乡村江湖》等著作。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8)、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2016)、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2)、湖北省青年英才开发计划(2014);获全国十大中青年法学家提名奖(2017)、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2017)、湖北省十大中青年法学家(2014)、教育部高校社科成果奖(2013)、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2018)、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12)等荣誉和奖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2016)、重点(2015)、青年(2009)项目及教育部(2014、2009)、霍英东基金(2012)项目。
目录
第一章 学术传统
第二章 社科法学
第三章 经验
第四章 事理与法理
第五章 机制分析
第六章 理论创造
第七章 典型进路
附录一 华中乡土派的经验训练方法
附录二 基于田野调研的法律经验研究
序言
写作一本法律经验研究
方法论的著作,是我最近数
年的愿望。这里面有教学、
研究、学派等多方面的需求
和动力。
在教学方面,动力主要
来自指导学生写作的需要。
从硕士毕业留校任教开始,
每年都有不少本科生前来找
我寻求论文写作指导,其中
不乏很有想法、很有热情的
同学。他们关心法治和社会
,往往选择法治实践问题作
为论题,同时有着雄心勃勃
的社会调研计划。然而,拿
出来的调研报告或论文,鲜
有让人满意的,其中的绝大
部分,不需要细看,就能知
道“没上道”。这些调研成果
存在一些通病:缺乏问题意
识,没有中心论点,论证过
程不清,堆砌调研材料,材
料不能服务于论证。同学们
关心法治实践问题,但在写
作中缺乏中心论题意识,往
往是围绕一个论域展开,写
作成为堆砌相关论域的各种
调查材料。面对同学们的求
教,我告诉他们,需要有一
个中心论点,然后运用调查
材料进行论证,让材料围绕
中心论点展开。然而,他们
可能既找不到中心论点,也
不知道如何展开论证。因此
,指导起来十分费劲。不仅
本科生如此,研究生同样存
在这些问题。指导学生针对
法治实践问题进行论文写作
,促使我深入思考法律的经
验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面,动力主要
来自方法论总结的需要。从
攻读社会学博士学位开始,
笔者每年都会到基层调研,
最初是农村,后来延伸到城
市社区,又扩展到县乡基层
执法部门和司法机关,几乎
涉及所有的党政机关、人民
团体、事业单位、社会组织
等。最初是跟随老师,后来
是带领学生。我们的基层调
研并不预设论题,而是在调
研中发现论题并在深入调研
中展开研究。这种研究方式
可以称为基于田野调研的经
验研究,它具有相当的独特
性,并非源自社会学方法的
教材,而是华中村治研究学
者在田野调研过程中逐渐摸
索而来的。只要深入基层调
研,迟早会产出不错的学术
成果。不过,与民众的“日
用而不知”类似,学者能做
出研究成果,却不一定能讲
清其中的学术研究进路和成
果产出机制。在近20年的学
术生涯中,笔者开展了针对
不少问题的经验研究,形成
了相当的经验质感,对田野
调研有了深切的体会。经验
研究特别适合用于理解中国
法治与中国社会,也具有相
当的独特性,需要进行方法
论的总结。
在学派方面,动力主要
来自社科法学的发展需要。
21世纪初,苏力概括了改革
开放后中国法学发展的三个
阶段和三种流派:政法法学
、诠释法学(法教义学)、
社科法学。目前,这三种流
派同时并存,各有其影响力
,各自所起的作用不同,在
法治和法学中功能互补。政
法法学出现分化并以新的形
式出现,其右翼自由主义政
法法学,从学界转向社会,
主张约束公权力,推动社会
维权;其左翼国家主义政法
法学,从国家和政治维度重
新思考法治,分析党政、政
法等问题。而随着中央正式
明确提出习近平法治思想,
相应的阐释研究呈磅礴发展
之势,这为政法法学增添了
新的巨大活力。而作为诠释
法学升级版本的法教义学,
其功用在于建立作为“常规
科学”的法学,为法律实务
提供法律方法和技术,为法
律职业共同体奠定执业基础
。社科法学主张用社会科学
方法研究法学问题,在法学
领域而非法律领域承担重要
的功能,其重要功用在于分
析作为“常规科学”的法学难
以回答的转型期问题和法治
改革问题。
自2014年“社科法学与法
教义学的对话”学术研讨会
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召开以
来,法教义学、社科法学相
关主题就一直是学术热点。
法教义学有较为统一的方法
论内核,学者在方法上有高
度共识,相关的研究方法易
于讲授、传承。与之形成对
照的是,社科法学缺乏统一
的方法论,其不同领域法经
济学、法社会学、法人类学
、法律认知科学等使用的方
法各不相同,同一领域(法
经济学除外)内部同样缺乏
容易操作、便于传承的研究
方法。就法律经验研究而言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
有不少法学家做出尝试,90
年代苏力基于田野调查的研
究还在法学界掀起过“浪潮”
,然而,一直没有形成成熟
的方法论。苏力曾经总结过
“语境论”方法,但“语境论”
只能说是一种分析问题的方
法,并非法律社会学的系统
方法,难以成为容易操作、
便于传承的方法论。着眼于
这种情形,总结基于田野调
查的法律经验研究方法,就
更为重要。这虽然无助于在
社科法学形成统一的方法论
内核,但至少可以在法社会
学方面增加方法论工具。
教学、研究、学派三个
方面的需求和动力是综合起
作用的。2014年11月,应
本校本科生刊物《南湖法学
》编辑部的要求,我给学生
做了题为“法律经验研究的
机制分析”的演讲。2016年
,受尤陈俊、车浩的邀请,
我先后在中国人民大学、北
京大学与学生交流过“法律
经验研究方法”。后来,在
几次演讲录音稿的基础上整
理成论文发表。记得车浩读
过论文后曾建议:能否考虑
将此文扩展为一本小书,在
每个部分增加一些具体的研
究案例,通过“以身说法”来
让行文更加生动,更加便于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法律的经验研究方法/法与社会科学论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柏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22826752
开本 32开
页数 30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2
出版时间 2024-01-01
首版时间 2024-01-01
印刷时间 202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法律-法学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384
CIP核字 2023190576
中图分类号 D90
丛书名
印张 9.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39
17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2:4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