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学家,毕生致力于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和保护。但梁先生的思想和视野其实不止停留在建筑这一路径,他希望由建筑开始,对中国艺术史做一个整全的贯通。因此他1943年所著的《中国建筑史》,原名为《中国艺术史·建筑篇》。但历史留给他的时间并不多,
他有太多想做的事情,有太多精神上的探索有待完成。本书是他在建筑之外,或者亦是依托其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留给读者的一部对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论著。
| 图书 | 中国雕塑史讲义(精) | 
| 内容 | 内容推荐 梁思成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学家,毕生致力于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和保护。但梁先生的思想和视野其实不止停留在建筑这一路径,他希望由建筑开始,对中国艺术史做一个整全的贯通。因此他1943年所著的《中国建筑史》,原名为《中国艺术史·建筑篇》。但历史留给他的时间并不多, 他有太多想做的事情,有太多精神上的探索有待完成。本书是他在建筑之外,或者亦是依托其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留给读者的一部对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论著。 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1972),广东省新会人,中国建筑史/营造文库学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教育家,一生致力于保护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1924年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1927年获建筑硕士学位,同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学习。1928年回国,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并任系主任和教授。1931年任中国营造学社法式部主任。1932年任北京大学教授,讲授中国建筑史/营造文库。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并任系主任。1947年获普林斯顿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48年届“中央研究院”院士。梁思成先生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中国建筑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主持并参加调查过多处古代建筑的实例,对中国古代建筑、古代艺术发展、特征和成就进行过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参加首都北京的城市规划和北京十大建筑的设计工作,努力探索中国建筑的创作道路,还提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设计作品主要有:1919年设计清华大学王国维先生纪念碑,1934年设计北京大学地质馆,1949年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1952年主持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等。主要著作有《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营造文库》《图像中国建筑史/营造文库》《营造法式注释》《中国雕塑史》等。 目录 导言 上古 三代——夏 三代——商 三代——周 秦 两汉 三国、两晋 南北朝——南朝 南北朝——北朝 隋 唐 宋 元、明、清 附录 “中国雕塑史”讲义原稿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中国雕塑史讲义(精)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
| 译者 | |
| 编者 | 梁思成 | 
| 绘者 | |
| 出版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8075291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278 | 
| 版次 | 1 | 
| 装订 | 精装 | 
| 字数 | 79 | 
| 出版时间 | 2023-09-01 | 
| 首版时间 | 2023-09-01 | 
| 印刷时间 | 2023-09-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744 | 
| CIP核字 | 2022191284 | 
| 中图分类号 | J309.2 | 
| 丛书名 | |
| 印张 | 18.7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51 | 
| 宽 | 176 | 
| 高 | 23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8000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