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包益民与大明星聊什么
内容
编辑推荐

包益民,亚洲乃至世界知名的创意设计师。国际著名杂志Wallpaper在2008年评选他是为亚洲创意产业经济带来卓越贡献的杰出人士之一。包益民编著的《包益民与大明星聊什么》是最具人气设计刊物PPAPER历年重量级大师访谈结集,50位全球顶尖创意人分享独家创想、创作、创业全纪录。这本书,关于创意的维度与可能……

内容推荐

坦诚客户缺点的广告公司

自学建筑的普利兹克奖得主

拥有四个博士学位的调香师

四十年坚持把生意做小的出版商

将每期数千元的杂志卖脱销的时尚编辑

……

包益民编著的《包益民与大明星聊什么》集结了PPAPER自创刊以来50位全球重量级设计师、建筑师、时尚编辑等活跃于创意文化产业一线的大师及团队,以访谈的形式娓娓道来这些文创领域执牛耳者们的行业经验、生活趣味、执业素养及创作观念,配以数百幅代表作品图片,一本书网罗全球创意先驱全纪录。

目录

前言 包益民[Pao] X胡至宜[Ive]

A

AMO & OMA

Tadao Ando

Art+Commerce

Marc Atlan

B

FabienBaron

BlueSkyStudios

Irma Boom

Ronan & Erwan Bouroullec

C

蔡国强 GuoqiangCai

Cirque du Soleil

Contrasts Gallery

D

Pascal Dangin

Droog

JamesDyson

FrontDesign

G

Konstantin Grcic

Groovisions

H

ZahaHadid

原研哉 Kenya Hara

Jaime Hayón

Herzog&de Meuron

DamineHirst

I

Inez&Vinoodh

J

HellaJongerius

K

KCD Worldwide

KesselsKramer

Kuntzel+Deygas

L

Ross Lovegrove

M

Raymond Meier

MIT SAP

Jasper Morrison

N

Marc Newson

P

Filip Pagowski

Pentagram

R

Rob Ryan

S

Stefan Sagmeister

时晓凡 Quentin Shih

SHOW studio

Philippe Starck

SteidlPublishers

Studio Job

T

Murakami Takashi + Geisai

Sissel Tolaas

U

UNStudio

Ellen Von Unwerth

V

Visionaire

W

Marcel Wanders

Winkreative

Y

Yohji Yamamoto

试读章节

包益民X原研哉

您立志成为设计家的起因为何?

我从很久以前就相当喜欢艺术,然而当进入大学时,仍旧免不了面临选择“纯艺术”或是“设计”这样的重大抉择。不过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设计”。当时纯粹是被“设计”这两个字所吸引。我真正了解到设计是怎么一回事,其实是在进了大学之后。虽然我的学系是“武藏野美术大学基础设计学系”,然而这里所谓的基础并不是所谓的“Basic”而是“Science”,学系的英文名称其实是“Department of Science of Design”。这里并不是学习取得设计所必须拥有的实技与技能,而是学习“设计学”的地方。设计就大方向来说,是迎合着环境形成的产物,因此每个设计家必须将“带来影响”当成自己的职能进而学习各式各样的知识。

比方说“造型”的基础训练并不只是单纯字面上所形容的那样简单,它甚至可能涉及到数学甚至是符号学。因此,在学习时,必须建立一个思考平台为前提,以期在这平台之上与符号学领域中的专家学者[语言学、哲学、建筑学等]用共通的语言进行对话。在设计的历史中,只有德国的“乌尔姆造型大学”—这所在包豪斯国立造型设计学校之后成立的大学中,才有这样针对设计学而设置的缜密教育训练体系,而承继这项学风的正是日本的“Science of Design”。

我是在这样的学风之下培育出来的,和设计可以说是正面遭遇。也因此,在学校中虽然学习的是所谓的商业设计,但并不只是学习针对产品画出具体的完成想象图这类的实技,反而比较倾向“理解设计概念”的这个面向。肇因于此,我个人对于设计这样的概念非常有好感。因此我想成为的并不是一般人口中所谓的“设计家”,而是想成为带着“设计”这样的概念活着的人。或许在某些场合中,我是以计划者的身份参与;然而,在某些场合我可能化身成一个研究者的身份。对我而言这是相当平常的思考模式。

您说很久以前就很喜欢艺术,可否具体说明是哪个类型的作品?

我从小就对艺术作品充满兴趣,尤其是欧洲的绘画。不是所谓的现代艺术而是绘画。我喜欢20世纪前半的绘画作品。像是立体派或是超现实主义的作品……特别是德国超现实主义的Max Ernst等人的作品是我特别欣赏的。

您的设计作品是否受到艺术作品影响?

应该是说受到现代艺术的全面性影响吧!我非常喜欢艺术。像参观威尼斯双年展时,我喜欢那种连续几天举目尽是艺术、被艺术包围到近乎窒息的刺激,我想应该解读为是受到这种刺激的影响,而不是特定受到某件艺术作品的影响。除了艺术之外,我同时也受到科学,像是生物、基因科学以及生命工程等的影响。针对科学知识的摄取我多半采用读书、对谈以及参加讲座的方式进行。

您如何思考有关设计和艺术之间的界定?

艺术的表现发端于创作者自身。这样的表现除了创作者之外其他人难以理解。其他人虽然能够参与,但仅止于鉴赏的形式而已。个人的解释,或以客观的立场集合不同创作者举办展览,这些其实都是以既存的艺术作品为资源加上享受的角度去欣赏。我们可视这些为旁人所能参与艺术的极限。艺术本身是非常个人化的存在。不论对个人或社会而言都有着非常私密的关系,因此,艺术的本质除了创作的艺术家之外无人能解。这是艺术的孤高之处。

相对于此,设计的发端却起源于社会。表现的理由以及必须解决的疑问都来自于社会,必须通过设计加以解决。更明白地说,解决这些疑问的进程非常客观,而且任何人都有可能和设计师一样用相同的观点追寻这样的进程。在这平凡的进程中产生的感动就是设计。虽然两者都需要独创性和创造性,但不同之处就如同上述。我的论点并不是硬要把艺术和设计作一个明显的切割,而是希望在艺术创作中融入设计的概念,在设计中加入艺术的理念,在这样的前提之下,我才作出上述的划分出来。

什么样的设计作品或者设计家曾经影响“感动”了您?

就设计思想这方面来说,是我大学时代的老师“向井周太郎”;就针对设计上的意气投合这方面来说的话是“石冈瑛子”。除此之外,“杉浦康平”让我留意到亚洲风的事物;至于让我留心到属于日本的事物的则是艺术家“野口勇”。以及产品设计师“深泽直人”。这些人所从事的工作和思考方式都影响着我。

您认为“无印良品”是“日本性”的品牌,还是“国际性”的品牌?

应该说是以“日本性”的优美意识为根本的“国际性”品牌。可以说是以简素的美,符合世界今后的需求,具有简约的优美意识的品牌。如果没有深掘自己的国粹,是没有办法达到国际性的。

您本身认为“无印良品”的哲学是什么?

我觉得应该是顺应今后的世界,提供必要而合理的价值观的产品。用稍微诗意一点的讲法,就如同永远指着北方的指北针一样,持续不断地展现人类的“基本与普遍性”。普遍,提到这个词可能就会想到“universal”,虽然有universal design的说词,但是我是最讨厌这个了,因为都是一些仿制品。而我们是坚持自己的方向不会任意摇摆不定,就像是指北针一样永远指着同一个方向。

您认为“无印良品”的商品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我想“无印良品”的商品给人的感觉不是“这个,很好”;而是“这个,就好”。要真正了解其中的差别可能有些困难,在前者的感觉中隐约藏着些微的利己主义,像有些产品或是名牌往往就是以这种感觉为目标,希望人家会说“这个,很好”。但是“无印良品”就不是如此,而是后者;在这里面已将那小小的不满足与不安给完全消除,而充满着自信的“这个,就好”,这就是无印良品。

就您而言,在“无印良品”工作是怎么样的一个情形?

虽然我喜欢说是以设计的概念来工作,不过这个所谓的“设计”的概念因为和“无印良品”的concept是一致的,所以对我而言,无印良品就是自我本身的设计的实践场所。

最近您是否有在什么事件或日常生活中受到启发?

应该是我好几年前看到了“地平线”。南美的玻利维亚有个称为“乌尤尼 [UYUNI]”的盐湖。其干盐原的幅员大约有台湾面积的三分之一那么广大,真是可谓一览无遗。因此四面八方所看到的几乎都是完美的地平线。眼睛环视四周,就是那样的坪坦,那样白茫茫的一片。因为天空是完全湛蓝色,因此眼底所见的只有蓝与白。另外有一条河川穿流而过,因季节不同形成约长靴可涉过的浅滩,大慨因为是浓度极高的盐水结晶紧贴附在地面上,看起来就像是淡水一样漂荡着……因此地面就如同一面镜子。看到这种景象,会变成如何呢?看起来,就好像天空会变成两个!感觉上像是自己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云海中一样。拍摄的那天正好是满月,傍晚太阳西沉的时后,东方有两个满月,而西边有两个太阳。这样的场景确实是存在的,那是水中倒影,看起来真的就有四个!说到像这样难能可贵的景象,感觉就好像身处在不一样的行星上。到那样的地方给了我非常大的体验,那时是2002年的6月。我们所拍摄到的地平线也作为“无印良品”的广告宣传主题,那是考察了全世界的所见的地平线之后所发现的地方。

那不就是获得“东京ADC赏”的“无印良品”:“地平线系列篇”?

当时为什么会想到要拍摄地平线呢?

有一段时间了吧,“无印良品”的形象在周遭已经没有什么话题性了。“无印良品”创始以来历经20年,以所谓“减少浪费”为主要的概念一直延续至今;当初大约只有40个品项的商品,演变到现在超过有5000个品项,慢慢地了解到光只是以简略的方式,并没有办法将原本以简单而优质的产品为初衷再继续下去。像记事用纸或笔记本等因为省略不必要的加工,反而会有不一样的美感。例如纸张省略漂白的过程,不仅能产生自然朴拙的驼色系,价格便宜之外更展现出与众不同风情的产品。但是,像椅子或桌子等等的制品可就不能一概而言了。即使只是一张简单的椅子,如果不好用根本就行不通,所以这并不是说以简约的方式就可以做出来的产品。虽然说当初“无印良品”确实是标榜着“无设计”的概念,然而谁都知道真正了不起的简单,如果没有非常优秀的设计家是没有办法完成的。

再者,若只是简略的东西也很容易被模仿。因此,不能只是单纯简略的考虑,而必须再构筑一个具有世界性的视野;一个以崭新而合理性为主角的愿景才行。如此一来,就必须站在歧路面临抉择。从2001年开始,我便是“无印良品”的咨询委员会的成员之一,该团队由数名成员所组成,在“无印良品”中具有特定的地位,针对“无印良品”的未来愿景等,可以与该企业的高层直接对话提出建言。由这样的立场出发,我参与了制作“无印良品”未来愿景的计划。提到2002年的广告宣传活动,首先必须厘清种种问题以及建构一个全新的“无印良品”的形象为主,重新再出发为切入,大致上就是这么样的一年。简单地来说,如同刚刚所提到的,全球的消费者渐渐地也越来越成熟了,因此为了能在今后的世界立足,便应该开始去认识整个世界为基本先决的考虑,就在这样的因缘际会之下,于是便策划出2003年的广告主题了。

而在发想广告宣传新形象的手法时,我不想采用传统单方面制作广告信息来发送的这样沟通方式。例如,说些“生态环保”或是“节省资源”等等这类的信息似乎都没有用了,与其说光是提一些“生态环保”、“节省资源”、“简单”、“洗练”、“低价格”,或是“基本与普遍”等等,事实上这些全都是被包含在整个形象视觉中,根本不需用言语来赘述;反倒不如“端出一个空无一物的容器,让大家在这里头去感受这样的氛围”,这种沟通表现手法应该可行吧?因此,视觉表现就如同是空无一物的容器。这样的概念,我称之为“Emptiness”,以虚无的视觉表现作为提案。让观众感觉到“MUJI就是这样简单啊!”,抑或“很有生态环保的意识”或是“很有普遍性啊!”……等等自由发挥想象空间。总之,作出这样的广告,就是要让看到的人能够将我们所要表达的信息自由地放进想象中。而为了寻找能够表现出“Emptiness”视觉效果的素材,于是我们想到地平线这个创意,接下来就是要去拍摄最能表现出简单元素的地平线的影像。因为我们需要一个作为纪录的影像。虽然说采用CG来做,爱怎么做就怎么作,然而CG所做出来的影像一点儿都不会令人有所感动;而摄影照片的力量就是一种真实的纪录,因此我们才会劳师动众地跑到玻利维亚去拍摄。我们不仅到波利维亚,其实也去了蒙古。蒙古那边也非常不错,但是乌尤尼盐湖这边更棒;来到这里就好像可以通过随身听聆赏假声男高音的歌声一般,仿佛置身于天堂国度一样。在这个地方根本没有厕所,只要笔直地往前走约10分钟就地就可完事,因为大约走了这样的路程后人影变得好小好小,根本看不到你在做什么。在那样的地方走个10分钟之后,人影快看不到了,可以说真的是漂渺虚无的一处所在啊!不管是撒哈拉沙漠、亚马逊,或南美的依瓜苏大瀑布等,都没有这个地方来的如此令人赞叹。置身在这里,好像会有些什么改变一般,我郑重推荐这个地方。

P201-207

序言

Pao:PPAPER有几期了?

Ive:最新的这一期是140。到今年2013年12月就满9年了。

Pao:我正在筹备一本书,是关于PPAPER过去采访过的世界知名大师的精彩问答结集。而我突然想到我们从来没做过这种形式的问答,我认为我们的读者会觉得由我来采访你会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我大概3年多前[2010]就没有再参与PPAPER了,你觉得PPAPER没有我参与最大的差别是什么?

IVe:我想某种程度上我跟你对designer。或是artist的看法是会有相像的,但还是有很多地方不同。比较大的差别我觉得是我在主题的挑选上,会放比较多女性喜好的观点进去!毕竟就是我或者是Gene[PPAPER总编辑、创意总监,现居巴黎]在主导,在挑选这些feature,这些观点切入的角度,稍微有点不一样,我们喜欢去挑一些比较新晋的,就是说比较有潜力的新人,而不只是挑这个业界最有成就的重量级的。我们也增加与很多大品牌的合作,做二十几页完整的feature。

Pao:你做PPAPER fashion已经两年了,你可以谈谈你对PPAPER Fashion的期许吗?

Ive:我觉得PPAPER Fashion的整个文化进入台湾,不能光讲台湾,得要进入华人市场,其实它是要蛮有技术性的。因为我一直觉得fashion跟华人市场,是有一点隔膜的,fashion的逻辑还是比较欧美。我常常在说台湾是没有fashion的,因为台湾的气候太热,你在一个很热带的地方,它酝酿出来的民族性或者是生活上的需求,很难孕育出fashion。所以你要在台湾做一本fashion杂志,你一定要有一些在地的观点。那你在地的观点并不是在谈在地的fashion发展成什么样子,而是local的这些人或者是华人,他本身对于fashion的想法是什么?他对于欧美的这些fashion的反应是什么?那我们技巧性地用一个跳板把它接起来,就是我们安排了一个总编辑Gene,他本身就住在巴黎,这样他绝对能够得到第一手的欧美fashion信息。

Pao:Gene住在巴黎多久了?

Ive:他住在巴黎也8年了,他几乎已经是一个巴黎人了。可是他毕竟还是道道地地的台湾人,所以他本身这样的结合去看fashion这件事情,能够综合性地给出来一个不一样的fashion角度,我们必须去通过这样的方向,去做这些内容,去看它们是不是能够引起华人的兴趣。所以一直到目前为止,我必须说它还是很实验性的。

Pao:我也看到从PPAPER Fashion第一期开始一直在演变,上面的广告也越来越多,也跟很多品牌有更多的结合,内容也不重复那些在市面上可以看到的,我觉得它本身还是做得很好,你自己觉得它跟目前市面上的fashion杂志真正不一样的地方是什么?

Ive:我觉得我们做PPAPER Fashion杂志的过程,是因为我们以前做过PPAPER SHOP杂志,sHoP杂志等于是PPAPER Fashion的前身,它是一个很原创的东西,可是事实证明它太不商业,但那是一个我们的学习过程。我们做PPAPER Fashion把整个方向调整了很多,让它更能够跟读者互动,让读者比较容易了解跟看懂。以前sHOP杂志有点像是第一手的报道,它是最前端的。可是PPAPER fashion杂志就没有在报道当地的东西,但它里面内容的关联性会跟当地的读者比较强。加上我们与很多品牌的合作,这也是我们可以活得还不错的原因。我们必须跟主流的杂志很明显地区隔开来。因为很多人都喜欢做fashion,他喜欢做fashion的过程都是受许多主流fashion杂志的影响,然后他也再去看很多altetnative fashion刊物,而当他自己想要投身进去做的fashion杂志的时候,每个人免不了都想去做一个很alternative的fashion杂志。可是如何去做到alternative这个拿捏既会让品牌这边认同,也让读者这边认同,是最困难的地方,而且你还必须要跟主流的fashion杂志区分开来,因为我们在台湾,台湾永远都不可能有自己的一本主流的fashion杂志,因为我们现在讲的fashion都是欧美的,所以在没有台湾fashion发生的那一天来临前,你最多只能把很少一些个人的观点放进去。欧美主流的fashion杂志用中文来阐述,它的观点还是比较欧美,所以我们必须要从这里去找到一个比较属于华人的alternative的角度去看这些事情。在这整个fashion杂志里头,你一定要跟当地的主流杂志不一样[所谓国际中文版]。说实在的很多人都在做fashion杂志,每一期人家的信息又那么多,VOGUE、ELLE在报道的事情,我们如果也拿来报道,那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大品牌也没有什么好跟你配合的。那假如你做得太冷太alternative,跟主流品牌没有关系的话,大品牌也不知道怎么跟你配合。这些过程都是学习,是很实际很务实的,可是在这个当中又不能失去一些自己比较独特的见解,所以走到现在,我还是觉得PPAPER Fashion杂志是实验性的东西。Pao:之前我参与的时候,我觉得我做杂志最大的成就感是每个月它辛苦编出来后,就感觉看到自己生出来的小孩子,我拿到第一本的感觉非常好。对你来说,那么多事可以做可以经营,为什么你还是选择要继续做杂志?Ive:我觉得很多对创意这个产业有兴趣的人,尤其是年轻人,他们这一生花了很长的时间在证明自己是谁,一生中花了蛮大一部分的时间,做了很多事情,其实他们要沟通的只有一个信息,就是证明他们自己很有创意,他们自己很有才华。可是如果你一辈子都这个样子,你到了中年后就很容易封闭,因为你在反复做这件事情,那也表示你是没有自信了,你这个事情只能到一个阶段为止,就应该知道你到底有没有才华,你到底能做什么事情,其实心里应该要非常清楚。我觉得我到了一个点,我已经不再去思考是不是证明我很有才华这件事,我真的是很专心地想要做一个信息的传播者,所以我比较在意我的影响力,就是我每一次传播出去,到底影响了哪些人,对这个社会有没有一点贡献,有没有影响或改变,PPAPER这个媒体有些特色,它也的确影响了某一些人,所以我就做的事情去分类,很多不一样。说实在,它比较像是一种marketing的杂志,所以只要跟marketing相关的事情,它在设计或fashion的角度上不用到高标准的信息,可是普罗大众都可以接受。

Pao:PPAPER已经出版了那么多杂志,像我自己很喜欢搜集杂志,很喜欢搜集这些视觉,看到很多很漂亮的照片,和很多很有意义的内容,但为什么PPAPER到现在都没有APP?

Ive:我们希望今年底以前可以让PPAPER的APP跟大家见面。APP对我来讲,其实很像多一个大型的平台,我觉得这是时机。APP的发展,它有很多的功能其实是跟媒体没有关系的,比如说它是个游戏,或者它是个社交的平台,当初APP推出,我觉得它不是真的承担一个媒体的任务。只是这个平台发展到现在,等到大家都用智能手机,就是你有的硬件界面已经变得非常普及化时,你这个技术推出就成为大家共享的平台,媒体现在去做这件事就比较堂而皇之,所有人都能立刻接受。而且比较不会被形式混淆,因为当初APP刚出来的时候,很多人在学习接触体验APP,它有许多形式上面的需求,可是这些形式在对于我们推出的杂志来讲,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还是内容本身,所以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大家酝酿催化,他们本身对于APP这个东西已经了然于胸,他们知道他们想从这上面得到什么的时候,我们才开始做。对于我们来讲,只是在开拓一个新的平台,而不是在上面硬要玩一些花招。我们也等到这个技术比较普及了,制作成本也降低了,然后大家也都接受它时才启动。其实我觉得PPAPER里面讲的内容是很有启发,但是它在技术层面上不需要去当开路先锋,它不是一个科技界面的东西,它很人性化、生活化,所以PPAPER的APP出来,就是多一个平台,可以让人家同步接收到我们每一期新编的内容。那这个内容因为不同平台的关系,可以比较多变化。

Pao:虽然我现在有些时候会用ApP来读杂志,但偶尔还是会想买一本实体杂志,例如Wallpaper,我不是每一期都买实体杂志,有时候是买电子版本,有两种版本对我来说还是很好的事情。

Ive:很多人会问,当iPad出来后,实体杂志的销售一定是会消退的,因为我自己也是这样。有些东西我是可以接受在iPad上面接触,可是有时候还是会去买实体杂志,但这中间的差别在哪?我是觉得iPad随着网络时代的发达,它的植基在共享,它的所有东西都是共享的,所以你在通过这些机制得到这些信息时,你觉得你在分享一些事情,可是你买一本杂志,或你买一本书在手上阅读时,你是拥有的,那个感觉不一样。你是拥有这个东西。拥有跟分享是两个不一样的需求,所以我个人觉得,基本上信息越来越多,你要通过不同的媒体或平台去归类它、消化它,让人们可以得到它。但是最后这种纸本杂志或书籍不会消失,因为它是不一样的需求。

Pao:我同意。但我也想到另一个很有趣的例子,就是Bloomberg这本商业杂志,很多人买Bloomberg数字报纸,是想要知道信息,但Bloomberg是周刊,每个星期会出来一本新的,但我就没办法在iPad上看Bloomberg,因为我觉得它的编辑方式,让我很不容易懂整个素材,所以我宁愿还是去看实体杂志。只想要知道信息的人,数位版很重要。真正愿意读东西的人,数字版和iPad就不一定很重要。真正愿意读信息的,不管是数字版还是实体版,选择最有效率跟方便读的。所以Bloomberg的实体杂志编得非常好,可是它的数字版杂志就编得比较乱,不容易看出它的分类。因为它也是整本杂志绕着一个大议题在转,我就觉得数字版编得不好。而像Wallpaper这种杂志,我有时候就想买数字版本,因为我知道有些东西可以留下来,我就不必扫描。不过,真正一本书,我觉得除了重量外,其实拿起来看印刷的还是比较舒服,因为iPad真的没有那么轻,而且它有电的问题,它其实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方便,而且我99%在市面上看到人家用iPad,都是在看电影跟打游戏,真的是很少人拿iPad看书。这代表什么?真正看书的人,不需要用iPad,那个方便性没有办法取代传统阅读者想要的质感。

Ive:我觉得还是实质的需求不一样,数字版能够传达的那个东西不太一样,也有非常多的人通过网络或电子屏去得到性需求,但那跟你同一个实际的人在床上还是不同。我知道这样的比喻有点粗鄙,但差不多就是这样的意思,拥有感不一样。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包益民与大明星聊什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包益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9550203
开本 32开
页数 53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15-01-01
首版时间 2015-01-01
印刷时间 201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632
CIP核字 2014003960
中图分类号 K812.6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05
140
2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20:5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