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人与建筑的异化/本原设计城市与建筑理论丛书 |
| 内容 | 内容推荐 人的生命力、体力、智力、魅力、感知力都能在技术的干预下获得不同程度的改造和增强。这种超越自然演化的变化速度带来的或许不止是进化,更是一种异化。当我们把建筑视作人与环境之间的中介,那么从人和环境的视角出发,这两者的变化便为我们思考未来提供了线索。人的微观尺度和环境的宏观尺度架构起了空间尺度的横轴。而从过去到未来的技术发展则架构起了时间维度的竖轴。本书将以这个思考矩阵为基础,从人体的技术延伸、机器的生物演、环境的系统升维、新人的端口生存、未来视域的反思五个方面,递进地阐述对未来建筑的思考。本书希望通过讨论当下涌现出的技术发展趋势与建筑的相关性,以及对建筑可能产生的巨大影响,唤起建筑学界对未来议题的热情与关注。 目录 序 自序 前言 1 人体的技术延伸 1.1 人与环境的中介 1.2 人的机器重构 赛博格式的增强 原始棚屋的再思考 两种技术思维 超越赛博格式的增强 1.3 人的未来 新人的进程 难以刹车的进程 演化、进化与异化 现代性的反思 2 机器的生物演化 2.1 人造物与自然物 2.2 建筑的机器范式 建筑的两种机器观 技术转移的第三条道路 2.3 建筑的生物范式 范式的转变 机器的生物形态 融入自然的人造物 生物机制的利用 2.4 机器与生物的协同 控制论的运用 巨构与舱体 系统与端口 3 环境的系统升维 3.1 人与环境中介的再思考 3.2 弥漫的信息系统 信息维度的叠加 智能的互动 大数据的新理解 平行虚拟到交互现实 扩展现实的挑战 3.3 流动的能量系统 能量的基础 升维的紧迫 从隔离到交融 从空间到连接 4 新人的端口生存 4.1 从义肢式舱体到连接的端口 4.2 端口的拓展 能量的端口 信息的端口 物质的端口 人即建筑,建筑即人 4.3 生存新状态 产消式生存 茧体式生存 游戏化生存 4.4 增强的危机 新人的困惑 新人与自然人的身份认同 奇点下的超级人工智能 5 未来视域的反思 5.1 未来的路径 巨变或是微调 行动的指南 5.2 面对未来的本原策略 本原设计的延续 增强的健康 升维的高效 坚守的人文 5.3 思辨的路径 实体与虚体的相互平衡 个体与集体的来回校对 往昔与未来的反复参考 图片来源 参考文献 问答 后记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人与建筑的异化/本原设计城市与建筑理论丛书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孟建民//刘杨洋//李晓宇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12278343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196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172 |
| 出版时间 | 2023-07-01 |
| 首版时间 | 2023-07-01 |
| 印刷时间 | 2023-07-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472 |
| CIP核字 | 2022159981 |
| 中图分类号 | TU-0 |
| 丛书名 | |
| 印张 | 13.7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40 |
| 宽 | 181 |
| 高 | 15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