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北京风土系列五种(邓云乡诞辰100周年纪念版5种共6册)(精) |
内容 | 内容推荐 邓云乡是民俗大家,对北京风土至为熟悉,老北京在他的笔下活灵活现。其关于北京风土的著作主要有五种,包括《燕京乡土记》(上、下)、《北京四合院》、《文化古城旧事》、《鲁迅与北京风土》、《宣南秉烛谭》。《燕京乡土记》全面展现北京乡土风俗;《北京四合院》通过解读四合院的标准、变化、花木、布局,全景式还原北京四合院的独特风韵;《文化古城旧事》追述北京1928—1937年文化生活史;《鲁迅与北京风土》以《鲁迅日记》为经,以风土景物为纬,通过探佚一个人与一座城的关系,细节还原鲁迅身后的民国北京;《宣南秉烛谭》从慈禧、光绪、袁世凯到胡适、周作人、齐白石,秉烛细谈老北京的历史文化掌故。 作者简介 邓云乡(1924-1999),学名邓云骧,室名水流云在轩。一九二四年八月二十八日出生于山西灵丘东河南镇邓氏祖宅。一九三六年初随父母迁居北京。一九四七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做过中学教员、译电员。一九四九年后在燃料工业部工作,一九五六年调入上海动力学校(上海电力学院前身),直至一九九三年退休。一九九九年二月九日因病逝世。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燕京乡土记》、《红楼风俗谭》、《水流云在书话》等。 目录 《燕京乡土记》(上、下) 自序 岁时风物略 万象又更新 燕九春风驴背多 厂甸欢情 春风吹大地 元宵月照华灯 梅花三月 端午小景 入夏数伏 夏雨雨人 夏虫京华梦 乞巧月令篇 都城锦绣秋 重阳话到小阳春 数九坚冰至 冰嬉今昔谈 黄羊祭灶年关到 花胜遗风 春风忆童心 春讯报芳情 燕山花信谱 琼华岛夏梦 鸽铃人晴空 女孩儿节令 夏之儿歌 老树茶烟 街头夏景 小院乘凉时 河沿野趣多 七月清韵 长安一片月 斗蛐蛐之趣 三冬乐事 腊鼓声声 干干净净过个年 糖瓜到饽饽 行礼如仪 福禄寿喜 闹元宵 龙抬头 再逛厂甸 春明花事 夏之梦 秋之思 …… 《北京四合院》 《文化古城旧事》 《鲁迅与北京风土》 《宣南秉烛谭》 序言 这本书我是在《燕京乡 土记》的基础上,修改、增 加、补充而写成的,篇幅较 前书增加近一倍,篇幅既增 ,内容亦补,因而名吾书为 《增补燕京乡土记》。此书 与原书源出一脉,实系两书 ,可并行而不悖也。 龚定盒《己亥杂诗》之 十,“进退雍容史上难,忽 收古泪出长安”。诗后注云 :“先大父宦京师,家大人 宦京师,至余小子三世百年 矣。以己亥岁四月二十三日 出都。”诗只是七绝四句, 注亦很简单,但古人诗,想 象体会其感情,则是千头万 绪,无比深厚的。我不敢上 比前贤,攀附古人,但人的 感情总是一致的。时代有古 今之分,学识有深浅之别, 才调有高下之异;而其感情 则或有相通者,家世则或有 类似者,因此也特别有感于 前引之定盒诗及诗注。唯其 如此,我对燕京乡土,亦充 满了故园之情,故旧之思, 故都之爱。这是所以写《增 补燕京乡土记》及六年前已 出版过的《燕京乡土记》的 最根本的原因。 我家祖籍虽然不是北京 ,并未寄籍大兴、宛平二县 。但先人们因供职京曹,前 后也经历了三四代,时间也 过百年了。这一点与定盒诗 注中所说的是十分类似的。 近百年前,先大父选青公, 讳邦彦,以举人朝考,供职 内阁中书,在清代这是很重 要的一种小京官。当时迎养 曾祖父飞熊公于京邸。庚子 时,那拉氏与光绪蒙尘西安 ,李鸿章在京与外人议和, 先大父膺折差之命,往返于 京陕道上。后因曾祖母去世 ,丁忧回籍,起复后在去京 途中,感染时疫,中年去世 。其时先父汉英公,讳师禹 ,方十余龄,尚在家塾读书 。不久废科举、兴学校。先 父也到北京上学。后又像李 越缦说的“入赀为郎”,花钱 捐了一个民政部的员外郎, 也作了一个时期的清朝的小 官,不久就辛亥革命了。其 后一直侨寓北京。中间虽然 回过原籍几年,但过了几年 ,又到了北京,以后即久住 了。由“七七事变”前数年, 直到沦陷期间,在税务部门 做个小职员,教育子女,维 持全家生计。我家自高、曾 祖起,即四代单传,祖父辈 都无堂房叔伯。我们兄弟都 是庶出,生母张、嫡母贺, 先后于弟妹未成人时去世。 先父遭逢时艰,抚育子女, 生活重担,十分困难。日常 跟随外出,每至一地、每睹 一物,即讲说故事,缅怀京 华盛日,神态飞扬,暂忘当 时之生活困苦,我于京华旧 事,在此时所得者最多,前 尘历历,是永远忘不掉的。 嫡母姓贺,我从小和她 一起生活,老太太更是一位 老北京,外祖父是一位从未 放过外任的太史公,一直在 翰林院里做老编修,老太太 从做儿童时就住在北京,经 历过庚子前的岁月,亲眼见 过义和团、红灯照……两只 小脚,拍地一跺,就上了房 ,一盏小红灯,飘飘荡荡就 到半空中去了。外国人来了 ,砸大门,门房老头躲在门 后,捧着个月饼,大门打开 ,给鬼子吃,鬼子裂着嘴傻 笑了……又过了多少年,民 国了,城南游艺园开了,天 天晚上放盒子,五彩焰火照 满天……在乡下晚上睡觉时 ,她总替我讲这些,在她是 从讲说童年、少年旧事中, 得到无限欣慰;在我则是像 听神话故事那样地入神,几 乎每晚都是在这样神思中入 梦。杂七杂八的庚子以来的 京华旧事,就这样印人我童 年的脑海中。后来我在北京 ,往往到了一些童年早已闻 名神往,而眼前却破敝荒凉 不堪,如城南游艺园、新世 界等旧址,就自然地产生了 不少今昔之感了。 说来也很简单,就这样 在老人们的爱抚教导中,使 我养成了热爱京华风物,留 心京华旧事的习惯。遇有旧 时文献,或前人著述,或断 烂朝报,或公私文书,或昔 时照片,以及一张发票、一 张拜帖、一份礼单、一封旧 信……均赏玩不置,仔细观 看,想象前尘,神思旧事, 所眷恋者是一种注定已消失 了的淳厚风俗和高雅文化的 结晶,简单地说,是一种“ 京华风韵”,再简言之,即“ 京味”。因为北京远的不说 ,即说近古,也是明、清两 代五六百年的国都,在这漫 长的历史长河中,全国精华 所聚,怎能不形成一点特殊 的风韵呢?风韵、风物、风 土、风俗……都与“风”字有 关,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 种“气氛”,一种特有的京华 生活气氛,这种气氛,在“ 七七事变”之前,在我童年 时期的生活中,有深切的感 受,生活环境、衣食住行、 人际关系、文化教育……其 主流都是充满了悠久历史感 和深厚文化气息的气氛。我 一直想用拙劣的文字,把这 种从小听到的、看到的、感 受到的气氛表现出来,记录 下来,以免使其烟消云散, 归于无有。可是多少年来, 一直没有机会。因而这些想 法,就成为埋藏在心中的创 作欲望,一有机会,它就会 澎湃地奔流出来。 在十余年前,我有机会 为一家新闻单位写有关京华 旧事的专栏外稿,文章虽短 ,但发稿量大,几年当中, 写了上千篇这样的短文,充 分抒发了对京华的眷恋之情 ,满足了在胸中埋藏已久的 创作欲。唯一感到欠缺的是 ,每篇文字,都限于专栏篇 幅,不能畅所欲言;再有就 是各种内容的稿件,必须穿 梭来写,不能集中在一起。 固然也有好处,可以想到什 么写什么。但是也有缺点,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北京风土系列五种(邓云乡诞辰100周年纪念版5种共6册)(精)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邓云乡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1164695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233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15-06-01 |
首版时间 | 2015-06-01 |
印刷时间 | 2023-1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324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
丛书名 | |
印张 | 71.75 |
印次 | 2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7 |
宽 | 154 |
高 | 143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