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画虫儿
内容
编辑推荐

刘一达当代京味儿长篇小说扛鼎之作!

著名京派画家马海方为本书量身绘制二十五幅精彩插图。画坛现状聚焦,当下世象写真。

这本《画虫儿》,是讲古玩书画收藏的事儿,不过它是文学作品,更偏重于文学性。当然,对于那些玩书画的和喜欢京味儿的人来说,这本《画虫儿》也是很有可读性的。相信您读了以后,会知道不少收藏界的内幕,也会学到一些书画收藏知识。

内容推荐

本书是著名京味儿作家刘一达继《人虫儿》之后,历时五年,深入书画收藏界,潜心创作的有关书画行家“画虫儿”的长篇力作。人物栩栩如生,语言风趣老到,京味儿实足,底蕴丰厚,堪称当代京味儿经典。

试读章节

第壹章

冯爷,他的大号响。响遍了京城的书画圈儿。他的大号,像是带响儿的麻雷子,京城玩字画儿的主儿,说不认识冯爷,那您的身子就会矮下去多半截。以冯爷的心气儿和做派,这话还把他给说小了。照他的意思,不知道他的名号,干脆说,那叫不懂得什么是玩字画儿。

他就这么大的范儿!冯爷,京城有名的“画虫儿”,甭我多说了,想想吧,麻雷子点着之后有多大的响动,您就知道“画虫儿”冯爷的能量有多大了。

冯爷,姓冯,名远泽,名字之外,还有号,叫拙识。现如今中国人起名谁还另起一个号呀?老祖宗为显风雅倒有这个传统,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人一来二去的早把这个传统给折腾没了。名字就是名字,单立一个号,哕嗦。

但冯爷是个例外,别人有字没号他不管,他得有号。他是爷,又是玩字画儿的,不预备一个号,不但对不起老祖宗传下来的文化,也对不住他的身份。甭管是填表登记,还是签到署名,凡有自报“家门”的时候,他必要在姓名之外,加上自己的号。

为这事儿,他跟派出所管户籍的民警打了一架。那年换发身份证,登记姓名的时候,他又把自己的号写上了。

民警说,身份证只能写一个名字。他急了:“法律上有这规定吗?拿出来我瞧瞧。”

民警被他的高音大嗓弄得没了脾气。他再添两张嘴也说不过冯爷,最后只好妥协,在他的身份证印上了“冯远泽·拙识”。

这五个字看上去不伦不类,倒是让人眼晕。冯爷可不管您的眼睛累不累,只要他看着顺眼就得。

拙识,冯爷的这个号有讲儿。听着是“远见卓识”后面那俩字的音,写出来却是笨拙的拙。冯爷那么智慧的人,怎么能跟笨拙挂起钩来呢?这自然让人想到了“大智若愚”的成语。

算您猜对了,冯爷要的就是这学问。拙识,其实就是卓识,明说出来,那多俗呀,卓识也好,拙识也罢,都离不开眼神。识嘛,没眼神,怎么识?冯爷在名字之外,起这么一个号,就是为了告诉人们,他这位爷是靠眼神来支撑门面的。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门儿。冯爷知道眼睛是他的命根子,没了眼睛,他也就失去了活着的意义。但老天爷似乎有意跟他逗着玩儿,偏偏让他长了一对“阴阳眼”。

什么叫“阴阳眼”呢?说白喽就是左眼大右眼小,按相书上的说法,大的属阳,小的属阴。大眼瞪起来像核桃,小眼瞪起来像绿豆,这样一对眼睛嵌在冯爷铜盘似的胖脸上,似乎有点儿不大般配。他的鼻梁很高很直,山根像座小山,小山之上,有两个凹进去的小洞,如同两口深井,核桃眼在深井里像是夏夜天幕上的明月,绿豆眼如同冬夜里的寒星。假如没有眼眶下面耷拉下来的眼袋,这一阴一阳的眼睛倒也让人觉得挺好玩儿。但是岁月不饶人,过了五十岁,冯爷脸上的眼袋变得越来越沉重了,看上去像两个被云遮住的月牙儿。

冯爷别笑,一笑,脸上的囊肉就会跟着他的笑声抖动起来,“星星”就会被“月亮”给吞了,只露出那两口深井。想想吧,那副尊容是不是有点儿疹人?当然,冯爷笑的时候不多,即便是笑,他也只是干不嗞咧地咧咧肥厚的嘴唇,把那点儿笑意由翘起来的嘴角逗弄出来,眼神依然闪烁不定。平时,深井波平如镜,只有看到字画的时候,“月亮”和“星星”才会不约而同地放出光来。

京城玩字画的“虫儿”,几乎都熟悉冯爷的这对“阴阳眼”。这对眼睛像是辨别字画真伪的“准星”,再逼真的假画,让冯爷的这对眼睛一扫,也得破相。人们拿着画儿找冯爷“量活”,就怕脸上深井里的“月亮”和“星星”打架,只要这一阴一阳俩眼睛犯了别扭,您花多少钱买的字画也如同一张废纸。自然,一幅画儿是真是假,不会从冯爷的嘴里说出来。他不用言语,只要看他这对眼睛流露出来的是什么眼神,您大概齐也就心里有数了。

老北京古玩行有手里握着一个物件吃不准,求明白人掌眼一说。什么叫掌眼,甭多解释,您一见冯爷用那对“阴阳眼”瞧字画的神情,心里就明白个七八分了。

有一次,梁三花了两千块钱,从潘家园一个河南老农手里,淘换到一幅文征明的山水立轴。那会儿梁三在京城玩字画刚入道,还算是个雏儿。收这幅画儿的时候,他是热手抓凉馒头,赶到这幅画儿真到了他的手里,心里却打起了鼓。

他回家翻了两天书,只知道文征明是明代的画家,究竟这画儿是不是他的真迹,他却吃不准。颠算来颠算去,他想到了冯爷的眼睛。

为了让冯爷替他掌眼,梁三咬了两天牙,在东三环的“顺峰”,请冯爷吃了顿海鲜。

冯爷不客气,既然梁三说出这个请字,他就不能让梁三忒小气。爷嘛,该摆谱儿的时候就得摆谱儿。他点了龙虾和鲍鱼。这顿饭让梁三花了五千多块,事后,心疼了半年多。

“姥姥的,这位爷真敢开牙,一顿饭吃了我几张名画儿,谁能想到他会宰我一头呀!”梁三心里骂冯爷,嘴上却不敢说出什么。这种事儿,胳膊折了得往袖口里揣。他是自己找上门的,即便是冯爷带着大铡刀来,他也得认头。

不过,话又说回来,当时梁三在潘家园买这幅画儿时,那老农开价是两万。两万块钱愣让他给杀到两千块,他这一刀切得也够狠的。当然,如果是真迹,这幅画儿拿到拍卖市场少说也值两百万,请冯爷吃顿饭算什么?想到这儿,他心里又坟地改菜园子,拉平了。自然,冯爷没白吃梁三这顿饭,他的眼睛给梁三上了一课。

“文征明,文壁,这可是明中期的大家,画儿带着呢?”席面上的龙虾和鲍鱼吃得差不多了,冯爷打了个饱嗝,揉了揉鼓起来的肚皮,左边的大眼眯成一道缝,右边的小眼向上翻了翻,一边儿剔着牙,一边儿从牙缝里冒出这么一句。

“带来了。”梁三心说,我不把画儿带来,请你这顿海鲜那不是白饶吗?

“带来,就拿出来展展吧。”冯爷用漫不经心的口气说。

“得,您上眼。”梁三把立轴展开,让冯爷过目。

冯爷脸上深井里的“月亮”倏地亮了一下,“星星”随之也闪了光,“月亮”大约凝视了十几秒钟,轻轻地噏上,“星星”眨了眨,也跟着闭了闭,但突然又睁开,射出一道犀利的寒光,像一把利刃直刺这幅画儿的纸背,那道光在画面上下扫了两个来回,停了停,刷的一下目光收回,轻轻关闭,这时“月亮”从云缝里跳了出来,深井随之泛起几个波纹,鼻梁向上耸了耸,嘴角挤出一丝不易觉察的冷笑。P2-5

序言

我出书,很少找人写序。为什么?一是有“拉大旗作虎皮”之嫌,犯不上。二是找人写序,必然得麻烦有头有脸儿的名人,但有名望的大家未准能了解我写书的初衷。当然也不见得知道我写书的用意,冠冕堂皇地捧我几句,我觉得没多大意思。所以就不愿给他们添麻烦了,不如自己动笔,跟读者交代几句。

很多人读书,先看序言,这大概齐也是中国人看书的习惯。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本书,这书好看不好看,人们似乎想在序言里找到某种提示。我本身是一个俗人,所以也不能免俗。卖的是什么东西,吆喝两声,恐怕读者也不会烦我。

眼下,中国的老百姓对古玩和书画收藏产生了极大的热情。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出现的“收藏热”,到现在已持续了近二十年时间,高烧一直没退。当然,随着“收藏热”的逐渐升温,古玩字画的身价也是一个劲儿地“翻跟头”。二十年前一幅齐白石的画儿,撑死了也就是二三十万。现在呢,齐白石的画儿在拍卖会上拍到上千万,一点儿不新鲜。齐白石的画儿是这种行市,那么其他大名头画家的画儿也是水涨船高。

盛世收藏,乱世黄金。当一幅名画儿能换一套别墅的时候,您说谁不为之动心?所以玩古玩书画儿的人越来越多,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儿。今年年初,我的老朋友马未都在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上讲陶瓷和古典家具收藏,知名度大升。当然他原来的知名度也不小。前两天,他的讲稿编成书,在北京签名售书。据报道,买书的人排成了长龙,一天签了七千一百六十本,卖了一万两千三百零八本。可见有关古玩字画收藏的书是多么招人。当然马未都先生是古瓷收藏家,他的书比较实用。尤其是对那些正在玩古代瓷器的人来说,从中可以学到不少知识。

我的这本《画虫儿》,也是讲古玩书画收藏的事儿,不过它是文学作品,更偏重于文学性。当然,对于那些玩书画的和喜欢京味儿的人来说,这本《画虫儿》也是很有可读性的。相信您读了以后,会知道不少收藏界的内幕,也会学到一些书画收藏知识。但是,能不能像马未都的书卖的那么火,我有这种奢望,不敢有这样的断言。

收藏,到底藏什么?玩家,到底玩什么?这是《画虫儿》这本书想告诉读者的。

这本《画虫儿》,在我的脑子里转悠了五六年。“虫儿”总在我的肚子里来回地蠕动着,时不时触动我的神经,但真正把它写出来,是在两年前,起因是当今书画市场的种种怪现象,让我不把肚子里的“虫儿”拽出来,心痒难耐。当然也有朋友们的撺掇。到了呼之欲出的时候,不让它“爬”也来,我怕它咬断了我的肠子。

北京人说话讲究幽默。您不能不说幽默也是一种智慧。比如北京人管说话爱引经据典,张口之乎者也,闭口古人云,叫“转文”(转字,读音zhuai,平声)。老北京人也把喜欢“转文”的人叫“酸文假醋”,或者直截了当,用一个“酸”字概括。北京人为什么会瞧不起好“转文”的人呢?因为在北京人看来这是在卖弄学问,而这种完全出自书本的学问,太书呆子气了,在现实生活中是吃不开的。

古书里的“之乎者也”大都是文人墨客的雅兴和感慨。现实生活中,老百姓说的都是大白话,这些大白话要比那些“之乎者也”之类的生动、活泼,也有生命力。尤其是对于见多识广、天子脚下的臣民北京人来说,有些说教式的东西,看起来是明白人的哲理,但北京人说出一句俏皮话就把他全给“毙”了。

我不想“转文”,但为了说明我写《画虫儿》的初衷,给您讲两个“段子”,您只当笑话听。

一个是“锦灰堆”的故事。

所谓“锦灰堆”就是把一页旧书、半张残贴或公文、私扎、旧契、短柬的半截或折角等等拼到一起的画儿。现在有电脑了,制作这类招贴画很容易,但以前却是由画家画的,专有一类画家画这种画儿。当年上海有一位叫杨渭泉的人,画“锦灰堆”画儿非常有名。他去世后·留下来的“锦灰堆”画儿,被一些收藏家视为难得的艺术品,后经人“炒作”,杨渭泉的画儿正经价儿不低呢。可是谁也想不到,这些“锦灰堆”画儿不是杨渭泉画的,杨氏压根儿就不会画画儿。

您会问了,那这些画儿是谁画的?几十年以后,这事才水落石出,杨氏的画是由郑达甫代笔的。郑是浙江镇海人,原在家乡当小学教师,喜欢画画儿,尤擅临摹。当时的小学教师,待遇很低,郑达甫经常有上顿没下顿。肚子提了抗议,脸面也没地方搁了。郑达甫不信自己有画画儿的本事,找不着吃饭的地方,于是带着画笔来到了上海滩。最初,在上海的街头卖画儿,可是既没人给他捧场,又没有什么背景,一个默默无闻的穷画家,除了肚子唱“空城计”,剩下的还是挨饿。正在这时,他遇到了有钱有势的商人杨渭泉。杨氏把他收留下来,管吃管住,还让他画画儿。郑达甫算是绝处逢生,感激之余,一切听任杨的摆布。

杨渭泉不会画画儿,但会经营,他大登广告,印发润例,专绘“锦灰堆”,接到的画件,就让郑动笔。卖画儿的钱,杨取六成,郑得四成,这四成还包括笔墨纸砚的费用。署名权是杨,郑只管画。杨不动笔,却名利双收。郑达甫就这样画了二十多年,以至于世人皆知杨渭泉,不知有个郑达甫。后来因战事影响,绘画的生意没了,郑被杨下了逐客令。郑不得已又回到家乡,以上山砍柴,入市卖烧饼度日,直到1949年上海解放,郑达甫又到上海,重操画笔,说出事情的真相,人们才恍然大悟。后来全国美协征集郑达甫的“锦灰堆”,让他参加了第二届全国美展,他的大名才被人所识。郑达甫也被聘为上海文史馆的馆员,衣食不忧了。

这当然是老天爷照顾郑达甫,让他活到了“后来”。假如郑达甫没等到了“后来”,给杨渭泉代笔二十多年后就驾鹤西去,您说谁能知道杨渭泉的画儿敢情是他代笔?也许,历史上只留下了杨渭泉的大名,世人不知还有郑达甫这个人了。

另一个“段子”更有趣儿。

清朝的阮元,也就是阮云台,当过浙江巡抚。他不但是位名臣,还是一代金石名家。您查历代金石大家,准保有他一号。现在西湖三岛之一的“阮公墩”,便是纪念他而得名。按说这样有名的金石玩家,该不会眼里揉沙子吧?想不到在他身上却闹出了大笑话。

他有一个学生,来北京赶考,走到通州,在摊儿上买了个烧饼想充饥,突然发现这个烧饼的背面斑斑驳驳,像是钟鼎上的铭文,于是他找了张宣纸把它拓下来,寄给了自己的老师阮云台,说他在通州的一家古玩铺发现了一个古鼎,因为身上没钱,也不知道是什么年代的东西,特地将铭文拓出寄上,请老师和诸位名家考证,看它是真品还是赝品。

您说这不是逗闷子玩吗?可是这位阮大人接到这封信,却当了真,邀请严小雅、张叔禾等名士对“铭文”进行鉴定。这些鉴赏家看到烧饼拓片,有的说是真品,有的说是赝品,莫衷一是。但是这张“拓片”已入阮大人的“法眼”,他认准这是古代钟鼎的铭文,以至于到了谁说是假的,他就跟谁急的地步。他还找出证据,拿出宋徽宗赵佶编的金石经典名著《宣和图谱》,认定这是“谱”上的一个鼎,不但称这位弟子有眼力,还给这拓片题跋,说这拓片与图谱相合,因字年久,铭文剥蚀,弟子拓得不精,故有“漫漶”,实非赝物。那位跟他逗闷子的门生见了题跋,不禁啼笑皆非。这个段子,并非杜撰,而是出自前人《笔记》。

弟子拿老师开涮,实有“犯上”之嫌,属于“大逆不道”,但是您看了以后,仔细咂摸,是不是能品出一些酸味来?

多荒唐的事呀!一个烧饼拓片,居然把堂堂的金石大家给蒙了!要知道阮云台不是一般的金石专家,他在金石钟鼎学术研究和鉴定方面有相当深厚的功力,而且给后人留下许多藏品和著述。

也许瑕不掩瑜,“烧饼”事件并不影响阮大人的“成就”,可是即便是这么有名的大家也有打眼的时候,是不是说明收藏界的水太深了?您是不是由此能想到了《画虫儿》里的人物?

《画虫儿》说的书画收藏,不是金石收藏,虽然金石收藏比书画收藏要难,但书画收藏的水比金石收藏要深。假画儿是当前书画收藏的祸水。这股祸水并非始于今天,您看几十年前的上海滩不就有杨渭泉的画儿欺世盗名吗?当然,跟现在做假画的那些人比起来,杨渭泉只能说是小巫见大巫了。这也正是我写《画虫儿》的初衷。

说到“画虫儿”冯爷,您也许会问,生活中实有其人吗?是的,我想所有看过这本书的人都会提出这个问题。

其实,在此书出版前,已有朋友看过书稿问我,你写的是不是谁谁?也有朋友对我说,冯爷的做派和性格很像谁谁!当然也有人说我写的冯爷有点离谱儿,生活中哪有这种人?有人甚至对书中的一些细节提出怀疑,他们天真地问我:生活中能有这样的事吗?

对于这些,我不想多说什么,我之所以在前面讲那两个段子,其实就想告诉您,世界之大,无奇不有。生活中的许多奇人奇事,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就人物性格而言,也许我塑造的冯爷这个形象太典型了,所以才让许多人看了这本书以后产生联想,甚至对号入座儿。其实,冯爷如同阿Q,他不是真人,又是“真人”。难道您在跟北京的爷儿们接触当中,没体会到他们身上也有冯爷的爷劲儿吗?

我一直认为看小说别光看故事,要在故事中品人,当然还要品味儿。对我的小说,我不想“转文”,说句俏皮话吧,我的小说属于旱香瓜。另一个味儿。

看《画虫儿》,您主要还是咂摸它的味儿。让书有味儿,是我的追求。就写作而言,写本小说并不是难事,但写出味道来却不容易。如同炒菜一样,您说炒菜是难事吗?可是特级厨师炒出来的菜跟一般人炒出来的菜,味道就不同。这就是烹饪艺术与一般炒菜的区别。

为了能让炒出来的菜有品味,也就是说,让我的小说有京味儿,我做了几十年的努力。说到这儿,我得感谢京味儿画家马海方先生,海方跟我是多年的朋友,跟我一样,酷爱京味儿。当然,我是在文字上追求京味儿,他是在作画上追求京味儿,而且他的京味儿画已自成一家。海方平时画事很忙,很少给书配图,看了我的小说,他觉得对路儿,放下了手里的活儿,不辞辛苦,非常认真地给这本小说配了二十五幅插图,每幅都很精彩,让我备受感动,海方的京味儿画儿给这本书增色不少。我在此要感谢我的这位好友!我的小说和海方的画儿京味儿浓不浓?还得由您来品。不多说了,您上眼吧!

以上是为序!

2008年3月22日

于北京如一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画虫儿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一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42483
开本 16开
页数 26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08-04-01
首版时间 2008-04-01
印刷时间 2008-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7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52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13:4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