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游猎者的现代化(鄂温克猎民村社会文化变迁)/内蒙古民族文化通鉴调查系列丛书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从历史发展的视角分析、探讨了游牧社区中的“猎民”的社会文化变迁,力图使世人对有关“猎民”的刻板印象有所改观。本书力图鼓励及推进当地主导力量与当地牧民关于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和居民生计改善等等的对话,努力提倡现代化建设中充分发挥边缘参与主流的潜能,以达到国家倡导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共享发展的社会效益的战略目标。 作者简介 包英华,内蒙古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日本国立一桥大学大学院社会学研究科、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访问学者。主要从事中国北方民族社会文化变迁及社会性别研究;曾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项目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社科规划特别项目等,现正在主持进行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一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20余篇论文;出版专著一部,荣获2016年度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奖三等奖。 目录 第一章 猎民村印象 第一节 偶遇“精神分裂者” 第二节 “猎民旅店”老板 第三节 猎民村:重操旧业到放下猎枪 第四节 猎民村现代化进程 第二章 猎民村地缘关系的变迁 第一节 起源与族称定位 一 中原起源之说 二 从西向东迁徙 三 起源于乌苏里江.从东向西迁徙说 四 族称——通古斯系 第二节 “索伦部落”到“自治旗” 一 归入清朝行政编制之前的索伦部落 二 布特哈打牲部 三 “布特哈八旗制” 四 “索伦八旗” 第三节 谁是“元站”民族 一 族谱的记忆 二 结构性失忆 第四节 一个部落的现代“遭遇” 一 洪阔尔索伦 二 “道兴嘎事件” 三 现代社会中的“遭遇” 第三章 猎民与现代社会 第一节 现代社会仪式 第二节 现代社会陷阱 第三节 现代社会中的婚姻 一 柯勒塔基尔——巴雅基尔氏族婚姻 二 厄鲁特——鄂温克族婚姻 三 汉族——鄂温克族婚姻 第四章 精神文化与生活空间的变迁 第一节 教育 第二节 宗教信仰与习俗的变迁 一 山神——“白那查” 二 萨满神灵 三 祖先神——“敖教勒” 第三节 生活空间的变迁 第五章 “猎民”:先做现代人 第一节 “我们不是猎民了” 一 “猎民”——文化上的刻板印象 二 先做现代人 第二节 “猎民文化”的兴起 一 旅游开发与“猎民文化”的塑造 二 生态旅游与共享发展 参考文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游猎者的现代化(鄂温克猎民村社会文化变迁)/内蒙古民族文化通鉴调查系列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包英华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2271253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0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30 |
出版时间 | 2023-09-01 |
首版时间 | 2023-09-01 |
印刷时间 | 2023-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404 |
CIP核字 | 2023021377 |
中图分类号 | K282.4 |
丛书名 | |
印张 | 14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9 |
宽 | 170 |
高 | 12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