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布尔拥有“哲学家一般的思,美术家一般的看,文学家一般的感受与抒怀”。在本书中,作者将专业知识与人生感悟融于一炉,娓娓道来,在对一种种昆虫的日常生活习性、特征的描述中体现出作者对生活世事特有的眼光。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本书的问世被看作动物心理学的诞生。《昆虫记》不仅是一部研究昆虫的科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讴歌生命的宏伟诗篇,法布尔也由此获得了“科学诗人”、“昆虫荷马”、“昆虫世界的维吉尔”等桂冠。人类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包括“蜘蛛”、“黄蜂”、“蝎子”“象鼻虫”在内,都在同一个紧密联系的系统之中,昆虫也是地球生物链上不可缺少的一环,昆虫的生命也应当得到尊重。《昆虫记》的确是一个奇迹,是由人类杰出的代表法布尔与自然界众多的平凡子民——昆虫,共同谱写的一部生命的乐章,一部永远解读不尽的书。
《昆虫记》是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它融作者毕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以人性关照虫性,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全书以优美的笔调,亲切和善的语言表述方式,不仅让我们充分地感受到“虫虫”世界的美丽,更使我们感动于作者的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
因为实际教学和学生应用的要求,我们这本书选取了《昆虫记》最精华的部分(全书为十卷本两万余字),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较为全面地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世界。
一个人耗费一生的光阴来观察、研究“虫子”,已经算是奇迹了;一个人一生专为“虫子”写出这样的书,更是奇迹;而这些写“虫子”的书居然一版再版,先后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直到百年之后还会在读书界一次又一次引起轰动,更是奇迹中的奇迹。这些奇迹的创造者就是《昆虫记》的作者法布尔。《昆虫记》不仅仅浸透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蕴涵着某种精神。那种精神就是求真,即追求真理,探求真相。这就是法布尔精神。如果没有那样的精神,就没有《昆虫记》,人类的精神之树上将少了一颗智慧之果。
这一位是干什么的?它是黄斑蜂。它在双至矢车菊蛛网状叶片的梗上刮来刮去,刮出一个小绒球儿,然后自豪地衔在大颚间。它要用这叶梗绒在地下制作一些毛毡小口袋,封存自己的蜜食和卵粒。那些是干什么的,那些热情如此高涨的采花蜜者?它们是切叶蜂。它们腹部下方带着采粉刷,刷子颜色不一,有黑色的、白色的,也有火红色的。它们还要离开荆蓟丛,飞到附近的小灌木丛里观看一下,在那里选些叶子,从上面切下些卵形小渣片。这些渣片,最后将全被运进那只保存花粉收获物的干净容器里。再看那些穿着一身黑天鹅绒的,它们是干什么的?它们是石泥蜂,专门加工水泥和砾石。它们干的泥活儿,在荒石园的石子上随处可见。还有,再看那些突然启动、上下翻飞、左冲右突、嗡鸣大作的又是干什么的?它们是明壁泥蜂。它们把家安在了附近那些旧墙上,以及朝阳的物体坡面上。
现在看看暗壁泥蜂。那一只正在一个横卧的空蜗牛壳里工作,把成串的小隔室堆放在壳内的螺旋坡道上。另一只突然一爪出击,爪尖直取竖立在那里的蜗牛壳内的软体,为自己的幼虫找到一所圆锥型宅室;然后再一层楼一层楼地建造上成排小隔问。还有一只,正设法给一条由断苇秆构成的天然通道派上用场。再看那只多自在,它免费租用了某位建筑师蜜蜂那些尚可利用的长廊台。我们再看,那是大头蜂和丽纹蜂,其雄蜂都生着长长的触角;这是毛足蜂,后爪上那一对粗大的毛钳,是采花粉的器官;这种是地花蜂,它们是一个品种繁多的蜂类;此外还有腰腹纤细的隧蜂。暂时介绍这几种,事实上,种类太多了。如果我继续往下数,大概能把整个产蜜族类的蜂民们都检阅一遍。佩雷斯教授是位波尔多的昆虫学者,我发现新虫种后,都是向他请教如何命名。他曾经问我,是否可以用专门的捕虫方法捕捉如此众多的稀有虫种,甚至是新发现的虫种,然后给他寄去。我专业捕虫的技术很差,而且,热情更低,我给他送标本的用意,是想促进他的研究工作,而绝不是让他用大头针穿透后钉在匣子底上。我没有什么捕虫秘诀,究其原因,是因为我拥有这些茂密丛生的蓟草和矢车菊。
天赐良缘,这些成员众多的各种采蜜族群体中,还加入了猎食族的成员。泥瓦匠们曾在我的荒石园中遗弃不少废料,园中到处能见到这儿一堆那儿一堆的沙子和石块,都是准备造园子围墙用的。施工进程缓慢,拖拖拉拉没个头儿,结果从第一年开始,这些建筑材料就已经被占领了。石泥蜂们选择石堆缝做过夜卧室,挤在里面睡觉。粗壮的斑纹蜂遇到追逼时,不管你是人还是狗,它都会张开大口直向你冲来;这大个头蜂类在石料堆上选的地点是一处深洞,以此防备过往金龟子的袭击。白袍黑翅,酷似穿着多米尼加会士教服的脊令鸟,栖息在位置最高的石头上,在那里唱着粗制滥造的短曲小调。旁边石堆里的某处隐蔽点,准有它的窝,里面藏着天蓝色的小蛋。靠石堆的遮蔽,多米尼加会的小会士们隐匿起来。如今,脊令鸟已经不在了,我为此感到很遗憾,这邻居是一种非常美丽的鸟类。至于长耳斑纹蜂,我无须为它遗憾什么。
沙堆又成了另一类虫民的幽居处。腹泥蜂正清扫着地洞,向后蹬出一道道细土的抛物线,朗格多克泥蜂咬住无翅螽斯的触角,在那里使劲拖拽;一只大唇泥蜂正在把储备食物叶蝉藏入地窖。真叫我遗憾,那几位泥瓦匠后来赶走了这个猎物源丰富的昆虫部落。不过,假如哪天我想召回它们,那么只需再搞出一些沙堆就行了。它们过不多久就都会回来。
居无定所的各种土蜂没有走开,我在春天能看见一种,在秋天能看见其他几种。它们在园中小道间和细草坪上游来荡去,寻觅着什么毛毛虫。各种蛛蜂也依旧留在园中,它们警觉机敏地飞行,振翅悬定在半空,上下左右巡视犄角旮旯儿,随时准备扑逮一只蜘蛛。个头儿最大的蛛蜂,专盯着纳尔包讷蛛,这种蜘蛛的洞穴在园中还不算少。其地洞呈直井状,井口有蛛丝粘连杂草棍儿圈成的井栏。往洞底深处看,这巨型蜘蛛的眼睛在闪闪发光,大多数人都会感到发疹。对蛛蜂来说,这猎物太厉害了,猎捕它不知要费多大劲,冒多大险!现在快看,在这盛夏午后的酷暑中,蚂蚁马队出动了,它们从营房出来,排成长蛇阵,一路向远方走去,准备进行一场由蚁奴们完成的狩猎。我们不妨忙里偷闲,随蚁队看一会儿围捕行动。这边还有呢,一堆已经变成腐殖质的杂草周围,一群身长一寸半的土蜂正懒洋洋地飞动着,然后又一头扎进烂草堆,引起它们兴奋的是一类丰美的猎物,即鳃角金龟、独角仙和金匠花金龟的幼虫。
值得研究的对象太多了,这里提到的还远远不全呢!园中人宅闲置时,地面也没人管了;没有人,动物踏实了,它们跑进园子,占据了各处空间。黄莺在丁香树上选址安了家;翠鸟在柏树密枝间落了户;麻雀在每片房瓦下塞进了破布头儿、碎稻草;梧桐树梢上落下南来的金丝雀,它们啾啾啾地欢唱着,建造出的柔质小窝巢,看上去就像半个黄杏;鸱鹗适应了园中环境,每晚赶来试演自己作的单调曲谱,歌喉悠婉得像笛声;人称雅典娜鸟的猫头鹰,也跑到这里来呻吟和长号。房前有一大片池塘,向全村输送泉水的渡槽,也不断将清水注入这池塘。
P6-8
经典的乐园
书籍是人类文明的伟大标志,古今中外,在书籍的哺育下,人们创造出了灿烂的精神文化。那一部部经典著作,是人类文明长河中一粒粒耀眼的明珠。
“青少年成长必读经典书系”将这些明珠拾缀在一起,是整个人类智慧的结晶,凝聚了前人对社会、时代的洞见,对人生的观察思考,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这套书无疑是献给青少年朋友的最好礼物。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每一次阅读,都像一次新的探索,都能增添独特的滋味和意义。当你翻开一本本书,便好似步入了一个个崭新的世界。有时候,你会进入芬芳的花园,享受恬静与美好;有时候,你会走入冒险世界,进行奇妙的探险;有时候,你会开始沉思,思考自己从哪里来,将到哪里去……世界名著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的青少年敞开着大门,这座殿堂是最迷人的乐园,你每走出一小步,都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收获奇异的果实。今天,你在希腊观赏蓝天白云下奥林匹斯山众神与人们的生活;明天,你又在中国随着孔子周游列国,感知儒家学说的教诲;你既可以上天揽月,也可以在两万里的海底自在地航行;你会看到丑恶的人性,也会感知最善的温情,这个世界任由你遨游。
这就是伟大的经典,属于每一个阅读者的乐园,永远放射着异彩,永远以历久弥新的魅力吸引着你。一切民族和时代的精神都聚集其中,都等待着新的召唤和复苏。这个召唤来自于你,年轻的阅读者,当你的心灵与它共鸣,便能产生新的智慧与力量。
当你看到经典名著的繁多的书目时,不必为难,不必对着它浩若烟海的知识兴叹,可从你喜欢的出发,慢慢走进这个世界。阅读,并不在于数量,而在于从中受到启发,收获思考。
牛顿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阅读“青少年成长必读经典书系”,会让你站在巨人们搭建的高梯之上,不断攀登,看得更远!
国家教育部中小学继续教育教材评审专家
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张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