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兵法经典著作,历来被列为我国兵书之首,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深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文采典雅绚丽,问世以来,对中国军事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深远,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也占有突出的地位。
《三十六计》在我国从古至今传习久远,集中历代“韬略”、“诡道”之大成,被兵家广为援用,素有兵法、谋略奇书之称。书中不少计名、语汇竟能妇孺皆知,吟诵如流,可见此书生命力之雄勃,是我国文化也是世界文化中的珍宝。
姜钧编写的这本《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大全集(珍藏本)》是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大全集(珍藏本)》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姜钧编写的这本《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大全集(珍藏本)》由今天的人研读,可以运用在政治、外交、经济、经营、为人处世等各个方面,以提高自己运筹帷幄的能力。
越王对范蠡说:“当初由于没听你的劝告,所以落到这种处境,今天可怎么办呢?”范蠡说:“要想保持国家的全盛不衰必须效法天道的不自满,要想扭转国家的危局必须效法做人的谦卑‘退让,要想节约致富必须效法垦殖的因地制宜。我们目前只能用谦恭的话语和丰厚的礼品去向人家求饶,如果他还不答应,那就只有用我们自己的人身去和他周旋,去给他当奴隶。”勾践说:“好。”于是就派了大夫文种去向吴国求和。文种到吴国后跪行到吴王跟前,叩头说:“您的败军之臣勾践派他的仆从文种来向您禀告:勾践现在情愿做您的奴隶,他的妻子情愿做您的婢女。”吴王见说得这等可怜就要答应他们的请求。伍子胥劝阻吴王说:“现在是老天爷把越国给了我们,我们不能允许他存留。”文种失望地回到会稽,把经过报告了勾践。勾践愤怒地准备杀死妻儿,烧毁珍宝,和吴国决一死战。文种劝阻勾践说;“吴国的太宰伯□很贪婪,我们可以想办法收买他,请让我悄悄地去和他交涉。”于是勾践就让文种把美女宝物偷偷地给伯豁送了去。伯豁接受了并很快地领着文种去见了吴王。文种叩头对吴王求情说:“希望大王宽赦勾践的罪过,如果能这样,勾践将向您献出越国的全部财宝;如果您不宽赦,那么勾践将杀掉妻儿,烧毁宝器,率领五千人和您决一死战,那时您肯定要付出相应代价的。”这时伯豁从旁接话劝吴王说:“勾践既然愿意降服给我们当臣民,看来还是饶恕他,对我们的国家有利。”吴王见此情景,就想答应越国的请求。伍子胥又进前劝阻说:“今天如果不把越国灭掉,将来肯定是要后悔的。勾践是一个有才干的国君,文种、范蠡也都是有才干的大臣,如果一朝放他们回了国,必将成为我们的大祸害。”吴王不听,终于宽赦了越国,撤回了包围会稽的军队。
当勾践被困在会稽山的时候,他伤心地叹息说:“难道我就在这里完蛋了吗?”文种说:“商汤曾被关押在夏台,周文王曾被囚禁在□里,晋公子重耳曾逃奔到翟区,齐公子小白也曾逃难到莒国,但他们后来全都称了王称了霸。由这些人的例子看来,谁能说我们这一次不是一件好事呢?”
等到吴国宽赦了越国,勾践回到国都之后,便吃苦耐劳,冥思苦想地准备着报仇雪耻。他把一个苦胆吊在坐席旁,使自己坐着躺着都能看到它,在每次吃饭喝水的时候也都要尝尝它的苦味。他借此提醒自己说:“你忘记在会稽山遭到的凌辱了吗?”他亲身耕地做工,他的夫人也亲自纺纱织布,他们吃的饭里的肉,一点也不比别人的多;他们穿的衣服色彩一点也不比别人浓艳,他们放下架子尊重贤.人,对宾客优礼相待,他们救济贫困,抚恤死伤,跟普通百姓一样的从事劳动。勾践想把治理国家的大政交给范蠡,范蠡说:“练兵作战的事情,文种不如我;安定国家,镇抚百姓的事情,我不如文种。”于是勾践就把国家大政交给了文种,而让范蠡跟大夫拓稽去同吴国谈判,并留在那里当人质。两年后,吴国放心地让范蠡回来了。
勾践从会稽回国的第七年,他认为对百姓的安抚教育工作已经差不多了,就准备征兵对吴国作战。这时大夫逢同劝阻道:“国家遭受破败现在才刚刚富裕一点,如果马上就整军备战,吴国立刻就会警觉起来,吴国一警觉我们就要大祸临头了。一只猛禽在它行将袭击小鸟时,一定要把它的身体隐藏好。现在吴国向北对齐国、晋国用兵,在南方又与楚国、越国结怨,他的威名至高无上,这就又危害到了周天子的权威,一个人的仁德少而武功多,他就必定要骄傲自大。为越国着想,不如一方面同齐国、楚国、晋国搞好关系,一方面用厚礼去向吴国讨好。随着吴国野心的不断扩大,他也就必然愈来愈好战。到那时我们就掌握了主动权,当齐、晋、楚联合起来伐吴时,我们就可以趁着他的几面受敌而一举消灭他了。”勾践说:“太好了。”
又过了两年,吴王准备北伐齐国,伍子胥劝阻说:“不行。我听说勾践现在吃饭都不吃两样菜,一心同百姓们共甘苦。这个人不死,一定要成为吴国的祸患。越国的存在,对吴国是心腹之疾,至于齐国那只不过是疥癣而已。恳请大王放弃齐国,先收拾越国。”吴王不听,起兵攻齐,败齐军于艾陵,虏获了齐国的高昭子和国惠子两个大贵族。回来后,吴王得意地斥责伍子胥。伍子胥说:“大王不要高兴得太早!”吴王很生气,伍子胥想要自杀,吴王听说后制止了他。这时越国的文种对勾践说:“我看吴王的办事现在已经相当傲慢了,咱们再用向他借粮的办法来试探一下。”于是越国向吴国借粮食,吴王想要借给他们,伍子胥劝说不要给,吴王还是硬自作主张地给了,越国人心中暗暗高兴。伍子胥底下对人说:“大王总不听我的劝告,恐怕三年之后吴国就要成为一片废墟了!”太宰伯豁在对待越国的政策上过去就多次与伍子胥争执不下,这回他听到了伍子胥的埋怨就在吴王面前挑拨煽动说:“伍子胥貌似忠厚实际上是一个很残忍的人,他连他父兄的生死都不顾他还哪会关心大王呢?大王上次伐齐之前,他就竭力反对,后来您伐齐胜利了,他还因此怨恨您。您要是不好好防备他,他一定会造反的。”接着伯□又伙同越国的奸细逢同一起密谋,轮番地在吴王面前说伍子青的坏话。吴王开始还不听,后来他派伍子胥去齐国,听说伍子胥把他的儿子带到齐国去托付给鲍氏照看了,于是才大怒说:“伍子胥果然是在欺骗我!”等伍子胥回来后,吴王就派人给伍子胥送.去一把属镂剑让他自杀。伍子胥接过宝剑大笑说:“我曾经辅佐你的父亲成为了霸主,又立你当了吴王。想当初你曾经要把吴国的一半分给我,我不要,可是到了今天你却听信小人的诬陷来杀我。咳!我看你光杆一个将来依靠谁!”他对吴王派来的使者说:“我死后你们要把我的眼睛挖出来放在昊国都城的东门上,让它看着越兵进城吧!”伍子胥死后,吴王把国家的一切大政都交给了伯□。
又过了三年,勾践问范蠡说;“吴国已经把伍子胥杀了,现今吴王周围大都是一些谄媚讨好的人了,可以出兵打他了吗?”范蠡说:“不行。”
又到了第二年春天,吴王北上与诸侯在黄池会盟,吴国的精锐部队都跟随吴王走了,在国内跟着太子留守的只有老弱残兵。这时勾践又问范蠡现在的时机如何,范蠡说“可以了”。于是就调集了熟悉水性的两千人,经过专门训练的四万人,有节行享受特殊待遇的六千人,近卫侍从一千人,大举偷袭吴国。结果吴军溃败,吴国太子被杀。当吴国派人到黄池向夫差告急时,夫差正好与诸侯们开会,他怕消息传出会上对吴国不利,于是就秘而不宣。直到盟约签订,夫差才派人带着厚礼去向越国求和。越王估量着暂时也还没有消灭吴国的条件,便答应与吴国讲和了。P5-6
《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兵法经典著作,历来被列为我国兵书之首,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深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文采典雅绚丽,问世以来,对中国军事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深远,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也占有突出的地位。它成书于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晚期,作者是享有“百世兵家之师”美誉的孙武。据现存文献资料记载,《孙子兵法》一书最早见于《史记》载述。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为《孙子兵法》的诞生提供了时代的契机。孙子出身于著名的军事世家,其祖父田书就是齐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将领。齐国兵学传统的影响,军事世家良好的教育及熏陶,为孙子撰写这部不朽的军事著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孙子本人又曾亲身参加重要的军事实践活动,并从南方吴、楚等国兵学中汲取了有益的营养,因而为其军事理论建树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因此,《孙子兵法》的面世,乃是历史的必然,其在历史上产生重大的影响绝非偶然。
《孙子兵法》的篇幅虽不长,但是其所包含的军事思想却异常丰富、深刻,诸凡战争、战略、战术及治军等问题,均有精辟的阐述。
一、战争问题上,《孙子兵法》a提出了以“慎战”、“备战”为核心的“安国全军之道”思想。它对战争持十分慎重的态度,开宗明义即表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计篇》)。坚决反对在战争问题上轻举妄动、穷兵黩武。强调“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火攻篇》),做到“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火攻篇》),“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九地篇》)。同时要求加强战备,立足于有备无患,“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九变篇》认为唯有“慎战”与“备战”并重,方可“安国全军”,在激烈的兼并争霸战争中牢牢立于不败之地。另外,《孙子兵法》也高度重视政治清明与否对战争胜负的影响,注意民心向背的问题,将“道”,也就是政治,列为夺取胜利的首要条件。所有这些,都证明《孙子兵法》对战争的认识已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战略问题上,《孙子兵法》推崇“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将其视为用兵的最理想境界。为此,《孙子兵法》主张在战略谋划上做到胜敌一筹,就是强调“知彼知己”,系统全面考察战争的主客观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提出了“校之以计而索其情”的著名五事、七计理论。在力量对比上争取占有强大的优势,即加强军事实力,造就“胜兵以镒称铢”、“胜于易胜”的有利态势;在战争准备上,做到周到细致,即“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在实行方式上,重视“伐谋”与“伐交”,即“上兵伐谋,其次伐交”,从而“必以全争于天下”(《谋攻篇》);在作战行动上,强调突然袭击,速战速决,即提倡“兵贵胜而不贵久”(《作战篇》),“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九地篇》)。在最短的时间里,以最小代价夺取最大胜利。《孙子兵法》这一以谋制敌的全胜战略思想,对中国历代兵学理论的发展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
三、《孙子兵法》的作战指导思想是全书中最具特色的内容,也是孙子兵学理论的精髓之所在。在“兵者诡道”这一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孙子兵法》提出了一系列精辟、卓越的见解。例如,主张争取作战主动权,“致人而不致于人”(《虚实篇》);强调集中优势兵力,实施进攻性作战,“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九地篇》);提倡正确选择作战方向,做到“避实而击虚”(《虚实篇》);主张军事欺骗.,示形动敌,“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计篇》),“形人而我无形”,“形兵之极,至于无形”(《虚实篇》);要求做到灵活机动,因敌制胜.,即所谓“践墨随敌,以决战事”(《九地篇》),“以正合,以奇胜”(《势篇》),奇正相生,奇正多变,主动灵活,出奇制胜打击敌人;提倡察知天候地理,巧妙利用地形,“知天知地,胜乃可全”(《地形篇》),指出“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远近,上将之道也”(《地形篇》)。凡此种种,均突出反映了《孙子兵法》作战指导的杰出智慧。其所提出的许多军事范畴,如“奇正”、“虚实”、“攻守”、“形势”、“主客”、“迂直”等等,均成为后世兵家构筑军事学说的思想来源和理论指导。
四、《孙子兵法》的治军思想同样丰富精邃,享誉古今。它提倡“令之以文,齐之以武”的治军原则,主张明法审令,恩威兼施,刑赏并用,爱护士卒,善待俘虏,重视对将帅队伍的建设,主张将帅应拥有战场机断指挥权限;重视加强对士卒的训练和管理,主张统一号令,令行禁止。所有这一切都为后世社会的军队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日后《尉缭子》、《六韬》、《吴子》、《三略》在治军理论上的深化和发展,均与《孙子兵法》这些论述的启迪有关。
《三十六计》在我国从古至今传习久远,集中历代“韬略”、“诡道”之大成,被兵家广为援用,素有兵法、谋略奇书之称。书中不少计名、语汇竟能妇孺皆知,吟诵如流,可见此书生命力之雄勃,是我国文化也是世界文化中的珍宝。
自《孙子兵法》以降,兵书丛集,洋洋大观。见于记载者多达三千余种,保存至今者也在千种以上,而《三十六计》雄踞一流。其用途之广博达于社会、军事、人生的各个层面,即使《孙子兵法》在这一点上也难以企及,故古书上有称:“用兵如孙子,策谋三十六。”
原书广引《易经》语辞,或以《易经》为依据。《易经》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占卜书,实际上是一部充满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哲学著作,对古代军事家,如孙武、韩信等等,都有深刻的影响。他们都精通《易经》,据以演兵。《三十六计》正是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易经》中的阴阳变理,推演出兵法的刚柔、奇正、攻防、彼己、主客、劳逸等对立关系的互相转化,使每一计都体现出极强的辩证哲理。全书三十六条计,引用《易经》共二十七处,涉及六十四卦中二十二个卦。这正是薄薄一本《三十六计》含纳天下万般变异机理,启迪世人无穷兵谋智慧而绵延深长的原因。
古代兵书大多文辞深奥,难于晓读运用,恰好《三十六计》能含英咀华,将我国古代的军事、谋略思想,提纲挈领概括为三十六计,且计名多用成语,形象生动,通俗易懂,为世人所喜闻乐见。它并不重在理论阐述,而是将古代军事理论精华化为克敌制胜的计谋,每计均有明确的目的和实用价值,堪称中国古代兵谋书中令人叫绝的普及本。
该书成书约在明、清之际,其作者很有可能是一位深谙兵法理论、悉通《易经》、满腹经纶的中下层失意知识分子,其名姓现今尚无确考,然而其独特的贡献功不可没。
然而,后人深感遗憾的是如此有价值的兵书,成书年代已经距离我们太久远,很多人虽然对其敬仰却因为那些古老而陌生的文字对它望而却步,与这本智慧结晶失之交臂,错失了很多有裨益的精髓。为了能让读者真正体会到阅读兵书智谋的乐趣,这本《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大全集》将《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合在一起,以新的视角和立意对古典计谋作现代诠释,同时列举大量战例,随文配有近两百幅精美绣像,并配有图说,以图释文,使读者阅读婉转流畅,自由舒适。由于本书阅读性强,编者在每章后面都精心概括出心得精要,将兵书战术与现实生活结合,给出我们在现代生活、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建议。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喜欢这本《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大全集》,也希望通过本书能让更多的人深刻感悟《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的博大精深,了解我们国家悠久的军事、战争艺术,从而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启迪智慧,增长才干。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