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家的进化论
内容
内容推荐
正如建筑师隈研吾在反思住宅的本质时形容的那样:家是“与现实对立的最小单位”。本书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家”这一概念,首先从住宅变迁角度到新的潮流趋势分析了“家”这个生活空间,展示了生活风格、生活样式背后的逻辑关系,并穿插了对一些知名人士的采访。除此之外,本书还将“家”的概念延展,讨论、分析了“社区”文化。。本书图文并茂,数据详尽,从住宅形态、生活方式、潮流趋势、“家”文化、共享空间、社区概念等方面,结合多个案例和一手访谈,对“家”这一概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索。
目录
重新关注家
PART 1 家的想象力
中国居民住宅形态如何一步步变化?
“LDK”成为公寓的标准,然后呢?
与家有关,新浪潮来袭
(Case1)灵活的宜家,应对不断变化的“家”
(Case2)家具品牌USM和Vitra:殊途同归的融合者
(Case3)装修这份工作如何变得更标准、更体面?
PART 2 研究里的家
数据里的家:中国家居设计五大趋势
住宅,不只属于住户
(Case4)NeverTooSmall:家从不会太小
与家有关的职业人
PART 3 我们的家
(格温内尔·尼古拉斯)设计自己的家让人激动
(姜思达)我对“不顺眼”的东西很敏感
(Fabian Ong)摄影师的家“空无一物”
(一木和坚硬)玩具制作师之家
(曾伟绫)这里是台北最美违章建筑群
(希拉里·伯德)房车是我的家
(泽田嘉农)自己建造的家
(熊伟)家里的书法元素无处不在
(当当)我的家是迷你物的收藏室
(苏一格)与二手家具相遇
PART 4 新·集体计划
(Case5)无印良品为什么看上了日本“老公房”?
(Case6)巴比肯社区:谁在塑造这个社区“乌托邦”?
PART 5 冲出家门:谁在塑造第三空间
什么是第三空间?
(Case7)MIAMIA:如何以一己之力激活社区?
(Case8)还记得吗?温暖的便利店之光
(Case9)分开一些,生活会更好吗?
PART 6 社区的力量
(Case10)大鱼营造:我们如何做社区营造
(Case11)新社区设计:成都巷子里如何营造社区空间
李迪华:设计师不是社区改造的引领者
PART 7 被塑造的社区
(Case12)「甲方」社区更新者—下北泽翻新计划
(Case13)「乙方」社区保卫者—高圆寺守护计划
PART 8 发现社区文化
(Case14)用一本地方志,探索地方生活的新可能
序言
重新关注家
经历疫情之后,我们把
视线重新拉回了身边——家
,以及社区。
这似乎是一场艰难的转
变。我们曾经关注各种新型
的商业空间,也关注新浪潮
冲击下的各种产业,它们都
具备同一个特征——外向而
有活力,但让我们收回视线
的原因,是我们不得不长时
间重新审视我们的居住空间
,以及构成这些小型居住空
间的社区网络。原来它们如
此重要。
社交网络上曾经出现过
不少对上一辈住宅样貌的反
思与自嘲,跳脱那些杂乱的
美学规则与审美,把它放入
一个更长期的视野来观察,
我似乎也能理解,那是那一
代人在既有资源之下满足生
活需求的最佳方案——即便
是如今,我们虽然拥有更多
物质选择,但也会在装修质
量与标准上不断试错、反复
烦恼,若干年后,说不定今
天的生活风格,也有可能是
未来眼中的“趋同”与“毫无
个性”呢。
这就给了我们一个思路
,让历史线索成为这段阅读
旅程的开端。在让不同年龄
的读者们描述眼中的家之后
,立刻引入了历史研究视角
,看看中国居民住宅是如何
变迁的;近代亚洲范围,中
国与日本的住宅形态充满相
互借鉴影响之处,但又各有
特色,所以我们也重点分析
了日本住宅中“厅房儿LDK”
这种模式在近代的发展。
与家有关的变革正在剧
烈发生。有多少曾被抵触的
东西,成了“似乎试一下也
未尝不可”的新潮流,继而
内化到新的居住生活形态里
。在日本这样曾追捧工作空
间结构规则不可侵犯的国家
,也不得不在疫情中接受“
在宅勤务”(在家里工作)
的妥协方案,公司们紧接着
发现了这么做的好处,想要
把握效率,那就适配考勤软
件,优化会议制度,然后更
多公司发现,天呐,不需要
这么多办公空间之后,可以
省一大笔办公室租金啊!这
个灵活办公制度如今已经在
不少公司固定了下来。
所以如今在日本,更多
人重新定义了生活方式——
当不少工作可以远程完成、
不需要每日通勤时,有人想
要换更舒适的房子,以更好
地陪伴家人与宠物,有人甚
至想搬到自然环境更好的森
林或海边,或者至少“两据
点生活”。
在中国,数字游民、斜
杠青年这类曾被认为“心思
不够稳定”的角色,也慢慢
流行起来。谁规定只能用一
种工作与生活方式度过人生
呢?既有教育系统竞争压力
过大,本身就缺乏对兴趣的
培养与挖掘,当这个寻找自
我的人生阶段不得不推后到
“有一定经济能力、可以对
自己的选择负责”之时,很
多人的世界才逐渐真正打开
,慢慢丰富起来。
这也是我们特别想了解
、观察的新状态。这些状态
,既可以基于某些模糊的喜
欢,也可以是试错后清晰的
认知,这个状态之下的人与
家,都充满了独特的色彩。
我们尊重这些选择:无论它
是空无一物,还是充满个人
收藏,是乱得只有自己喜欢
,还是有某些打动自己的努
力与小心思——它不同于那
些复制于社交网络的别人的
记忆,它是属于自己的家。
接下来,我们把视线从
个体的家往外延展一点,进
入“社区”这个领域。
不少人在过去几年里体
会过“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
的价值。社区小店与居民网
络,在危急时刻会成为人们
凝聚抵抗危机的有效渠道。
我曾看过很多日本建筑师在
经历“3·11”大地震之后,开
始更多关注以临时住宅、社
区建筑为起点的建筑领域,
也有一些创意人士、专业人
士,将创业思维应用到受灾
地与遭遇更多社会问题压力
的地区,重新审视“小地方
的经济振兴”。很多年以前
,我虽然尊敬他们的努力,
但多少有些不能理解——更
能展现创意活力之处,难道
不是在机会更多的地方吗?
但如今,我也逐渐和他们一
样有了类似的想法,毕竟,
当危机与灾害发生时,我们
只有从身边开始,从小地方
开始,搭建起一个更好的“
附近”,才能有构筑未来的
希望。
所以我们在这本书里花
了不少篇幅和上海社区营造
组织“大鱼营造”深入讨论它
所做、能做的各种努力。这
些努力有成功也有失败,甚
至可能存在它自身组织架构
上的问题,这些在未来都仍
需要探讨与解决方案,但我
们尊重这些努力的价值。只
有这类组织的努力让更多人
看见,发现原来可以这样探
索的可能性,才会有更多力
量参与到对社区价值的挖掘
与耕耘当中。
我们也不吝于探讨不同
社区案例的新形态。这些例
子也许是可复制的,也许是
带有当地社区特色的。但我
们特别期待,一个个本地社
区的居民,在读完这些故事
之后,能有意愿、有动力构
筑一个自己喜欢的社区——
可以是一家成为枢纽的小店
,可以是一册社区观察的地
方志,甚至是,努力参与理
想社区样貌实现的过程中。
与我们之前几本书中竭
力保持冷静观察的视角略有
不同,我们仍然客观,但这
是一次更温暖的阅读旅程。
我很喜欢建筑师隈研吾在反
思住宅的本质时的那个形容
:家是“与现实对立的最小
单位”。它并非以现代资本
主义营造出的“近代家庭的
幸福感”为主题,而是要守
护直面现实的人们,人们会
在“家”这个住宅里寻求恰当
而柔软的支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家的进化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赵慧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20734745
开本 16开
页数 29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6
出版时间 2023-07-01
首版时间 2023-07-01
印刷时间 2023-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592
CIP核字 2023092839
中图分类号 C913.11
丛书名
印张 19.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1
171
18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11:1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