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培养最优秀的孩子
内容
编辑推荐

让天下父母都能受益的家庭教育智慧书,帮助广大孩子快乐成才的超实用教育法!

究竟怎样的教育方法才能让孩子成才?您是否真正想过孩子到底需要的是什么?

《培养最优秀的孩子》作者郑延芳用这套方法将弟弟培养成一名优秀的外交官!他近20年的家庭教育研究将帮助父母解开教子谜团!

内容推荐

《培养最优秀的孩子》由郑延芳编著。

《培养最优秀的孩子》内容如下: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关键,中国教育的落后主要是家庭教育的落后。教育应该以家庭教育为主,学校教育为辅,因为学校教育是以学习知识为主,而家庭教育则担负着孩子最优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谐发展、同向发展)的重任。

人的全面发展并不等于人的最优发展。每个家庭都要根据孩子的禀赋,确定孩子最佳的“发展倾向性”,做到“因材施教”与“因需施教”相结合,为孩子量身定作最适合孩子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帮助孩子实现最优发展。

目录

上篇 培养最优秀孩子的“七要素”

第一章 优良个性:孩子生命的引擎

 第一节 良好的个性品质是孩子一生的财富/6

 第二节 抓住孩子个性发展的敏感期/9

 第三节 让孩子赢在七岁以前/13

 第四节 家庭是塑造孩子优良个性的工厂/17

 第五节 孩子优良个性是如何炼成的/21

第二章 道德素质:决定孩子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一节 道德:指引孩子人生的方向标/50

 第二节 家庭德育的途径及措施/53

 第三节 父母要以身作则,做孩子的道德榜样/56

第三章 智力开发:为孩子成长助力

 第一节 智力是孩子学习知识的基础/62

 第二节 学龄前——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67

 第三节 学龄前——孩子智力开发的重要时期/71

第四章 身体素质:奠定孩子未来发展的基础

 第一节 体育,强身更强心/82

 第二节 引导孩子进行体育锻炼/85

 第三节 通过锻炼培养优秀的孩子/90

第五章 审美教育:让孩子的一生更美好

 第一节 美育,升华孩子的心灵/96

 第二节 让孩子学会审美/100

 第三节 引导孩子拥有正确的审美追求/104

第六章 劳动技能素质:决定孩子未来的生存

 第一节 劳动技能——孩子生存的武器/110

 第二节 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114

 第三节 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118

第七章 科学文化素质:孩子征服世界利器

 第一节 应试也是孩子应具备的一项重要素质/124

 第二节 “五不五自”法,培养孩子自主学习能力/127

 第三节 从小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135

下篇 培养最优秀孩子的“四原则”

第八章 全面发展:奠定孩子一生发展的良好基础

 第一节 培养会干大事的人/144

 第二节 “情商”定输赢/148

 第三节 “逆商”定成败/151

 第四节 “财商”定贫富/154

 第五节 家庭教育是孩子全面发展的基础/157

第九章 个性发展原则:打造孩子的核心竞争力

 第一节 尊重个性才是教育的核心/164

 第二节 “通才”先从“专才”开始培养/169

 第三节 天才来自于后天的培养/173

 第四节 培养孩子成为自我实现的人/177

 第五节 天性是孩子成功的基本条件/181

第十章 和谐发展:实现孩子的最有发展

 第一节 帮助孩子建立自信/191

 第二节 培养孩子的成就感/196

 第三节 不要吝啬你的赞美/201

 第四节 培养孩子拥有乐观的个性/206

 第五节 不打骂孩子,用沟通解决问题/211

第十一章 同向发展:确定孩子最有发展方向

 第一节 同向发展原则,规划孩子最优发展方向/221

 第二节 让梦想成为孩子最优发展的源动力/224

 第三节 探寻孩子的禀赋,确定孩子发展方向/229

 第四节 正确教育,使孩子实现最优发展/233

 第五节 确定人生方向,学业职业同发展/239

后记:为了孩子的“最优发展”

试读章节

第二节 学龄前一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学龄前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关键期。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智力开发应及早开始,最好从胎教开始。

一、不可忽视的早期智力开发

很多人都听说过印度的狼孩姐妹:卡玛拉和阿玛拉。牧师辛格在1920年时,‘发现了生活在狼群里八岁的卡玛拉和一岁半的阿玛拉,并把她们带回人类社会。牧师辛格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试图对她们进行教育,然而收效甚微,她们仍然用四肢跑,夜里作狼嚎,表现出十足的狼性。一岁半的阿玛拉在一年后患病死去。活到17岁的卡玛拉虽然基本上摆脱了狼的习性,但是依然没能掌握人类的语言。

1812年出生的巴登大公国的王子卡斯巴·豪瑟,在刚出生的时候就被谋权篡位的阴谋家调换,他在四岁的时候,被关进了地牢。13年后,卡斯巴·豪瑟已经完全失去了被关押的意义,于是被释放。虽然在刚被释放的时候,17岁的卡斯巴·豪瑟只有四岁左右的智力,但是因为他在四岁之前的生活和智力开发程度基本正常,所以经过两年多的教育后,卡斯巴·豪瑟的智力逐渐恢复正常水平。

狼孩的发现和卡斯巴·豪瑟王子的故事都充分表明:在人的一生中,出生以后的头几年是智力开发的关键时期,此时的环境和教育,将影响孩子心理发展的方向、水平、速度和内容。狼孩卡玛拉具备正常人的遗传素质,但从一出生就过着狼的生活,因而没有产生人的心理。而卡斯巴·豪瑟虽然过了13年与世隔绝的生活,但由于他四岁以前的生活是正常的,受到了正常人的教育,所以,在经过两年多的教育后,他的智力很快恢复到了正常水平。

有研究发现:婴幼儿时期是大脑迅速发育的关键时期。因此,对孩子进行早期智力开发,是培养优秀孩子的关键。  芝加哥大学教育学教授本杰明·布鲁姆曾说过:脑子发育速度最快的时期也是智力变化最大的时期,而人从出生之日起,大脑发育速度是递减的,你的孩子越小,环境对他的作用就越大。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在3~15岁期间的学习能力最强。

正如认知发展神经学家黛布拉·米尔斯所说:“早期经历影响神经连接的精确调整,而神经连接最终形成大脑内许多不同认知功能回路。”

为了证明对学龄前孩子进行智力开发的重要性,我查找了大量的资料,很多教育家、科学家都认为,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重在学龄前。意大利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也认为:“儿童出生后头三年的发展,在程度和重要性上,超过一生的任何阶段。如果从生命的变化、生命的适应性来看,人的大脑发育速度在0~3岁这一阶段实际上比三岁以后直到死亡的各个阶段都要快,从这一点上讲,我们可以把这三年看作人的一生。”

家长们一定不能忽视对孩子进行学龄前教育,它能够开发出孩子80%的智力。孩子在上小学的时候,其智能结构及个性品质就基本定型了。上学后,学校也没有单独开设智能训练课,而是结合各学科知识的传授自然而然地对孩子进行教育。这样做对智能的培养而言是远远不够的,尽管教学会促使智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但若没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其效果是很小的。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为了应付高考,片面追求升学率,只重视孩子对知识的掌握,忽视对孩子智力的培养。

二、智力发展的敏感期

人在一生中都可以接受教育,教育对智力发展有促进作用,而早期的教育对人的智力启蒙有更大的作用。这是因为,人在生命早期有较大的可塑性,容易接受外界的刺激和影响,而这种刺激和影响对智力发展有重要作用。心理学家提出了这样的理论:人的某种潜在能力只有在某一特定时期受到环境给予的某种特定的刺激,才能得到最好的发展。这就要求父母抓住关键期,给予孩子相应的教育。

我的一个表弟,在两岁时被他父亲带到沈阳生活半年,结果说话总是带着东北腔。我的—个邻居在学话期间得了一场重病,结果一辈子都有口吃的毛病,改不掉了。

许多专家认为:1~3岁是口头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期;2~3岁是计数能力开始发展的时期;1~4岁是形状知觉发展的关键期;2~5岁是发展音乐能力的关键期;3—7岁是记忆力发展最快的阶段;4~5岁是发展视觉形象和口语语音的最佳时期。

P67-70

序言

古语说:“至乐无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这句话的意思是:最大的快乐,没有超过读书的;最大的事情,没有超过教子的。古往今来,大多数家庭在思想上都是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这一点无可否认,然而思想上的重视并不等于方法上的正确,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的教育方法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或过于溺爱,或过于严厉,这样不仅培养不出优秀的人才,还易导致孩子的心智发展不健全,甚至出现人格扭曲。

这些现象,引起我深刻反思,到底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才能培养出最优秀的孩子?家长如何有针对性地培养好自己的孩子呢?这是我20多年来潜心研究的课题,也正是本书所要探讨和解答的问题。

教育造就伟大的人物

我常常在想:为什么有的孩子会成才,而有的孩子成不了才?这里有各种各样的说法:遗传论者说,天才是遗传的,是从娘胎里带来的,最典型的就是赫尔的“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的理论;命运论者说,天才是命中注定的,是从八字里头带出来的;风水论者说,天才是祖墓进了宝地,是前世修来的福;家庭优越论者说,家庭条件影响孩子的培养;勤奋论者说,天才是一分的灵感和九十九分的汗水。

我认为,孩子的成才,不是靠遗传,不然诺贝尔获得者的孩子一定聪明;不是靠家庭经济条件,不然亿万富翁的孩子一定会成才;更不是什么风水论、命运论等说法。你看看,铘实生活中,每年考入北大、清华的孩子,有些来自农村,他们的父母甚至是文盲,而有些家庭,父母都是博士,但是教育出来的孩子却成为罪犯;有些家庭一贫如洗,但培养出来的孩子却成了亿万富翁,而有些亿万富翁培养出来的孩子却成了败家子。这些差别的根源在于正确的教育方法和科学的教育孩子的技巧。家长尤其应注重孩子早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我始终认为孩子的成才,很大程度上是教育的结果,尤其是家庭教育的结果。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孩子生来就是天才,在他们求知的岁月中,往往是错误的教育方法扼杀了他们的天才。”

“优秀的孩子出自优秀的家庭,问题的孩子出自问题的家庭”,孩子的错误往往是父母的失败教育造成的。家庭教育决定着孩子的命运。我坚信,每个孩子刚出生的时候,都是某个方面的天才,都具有巨大的潜能,都具发展的可能性,之所以长大后有的没能成才,是家长用错误的教育方法将天才的孩子扼杀在摇篮里了。剪掉孩子的翅膀,却怪孩子不会飞;废掉孩子的武功,却让孩子闯江湖,这是许多家庭教育的通病。

孩子是家庭最大的财富

英国前首相狄斯累利说:“有儿童而不教育的家庭,必将是永远贫困的家庭。”中国古人也说“养儿防老”。教育始于家长,最终的受益者也是家长。

许多家长经常对我说工作忙、要赚钱,自己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多的财富,为了让孩子过上好日子,无暇照顾孩子,其实这些父母忘了,孩子就是家庭最大的财富。父母应该把孩子培养成财富,而不是仅仅为孩子创造财富。孩子教育的好坏,能否成才,差别太大了。可以说教育孩子成才,关乎每个家庭的幸福。一个人的童年时代会不会幸福,要看他出生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青年时代会不会幸福,要看他的婚姻是否美满,工作是否顺利;晚年是否幸福,就要看他对孩子的教育是否成功。

父母是孩子灵魂的工程师

有些家长四处为孩子找最好的老师,而忘了自己就是最合适的人选,最好的老师。这些父母会认为,自己文化水平不高、工作忙,没有时间教孩子,其实他们错了,对儿童的生养过程就是教育过程,家庭教育是依附于家庭生活的,生活本身就是教育。生活职能是家庭的基础职能,而教育职能是家庭的派生职能。也就是说,对于孩子的教育而言,家庭比学校重要,父母比教师重要,生活比教材重要。你在家是亲子教育,你没在家是在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你文化水平高,可以多教孩子知识,你文化水平有限,那是在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不论你家庭贫富,你文化水平高低,关键是你要掌握教育孩子的技巧。

父母的教育是“遇物则诲”,是全天候、全方位、立体式的渗透。在家庭生活中,处处是课堂,事事是教材,人人是教师,无论孩子长到多大,家庭教育都是如影随形地伴随着孩子的一生,无时无刻不对孩子产生影响。这种“潜教育”是世界上任何教育力量都无法比拟的。

德国哲学家康德也说过:“人类之发明中有两件事最为困难,一为政治的艺术,一为教育的艺术。”俗语说:“生孩子容易,培养孩子难。”培养孩子是一项系统工程,其艰难程度往往超过许多家长的想象,然而有些家长对培养孩子是当今人类社会中最重要、最复杂的一项系统工程的意义和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有的家长过于溺爱娇惯孩子,对孩子百依百顺,孩子要什么,家长就给什么;有的家长认为教育就是学习,把孩子的学习成绩摆第一,却忘了孩子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孩子早期智力的培养和非智力因素的训练;有的家长认为不打不成器,对孩子实施棍棒教育,随便对孩子进行责备、打骂、嘲讽……每当看到这种现象,我都痛心疾首,我可以想象这样对孩子幼小的心灵将造成多大的伤害,这将是孩子今后懦弱、急躁、胆小、自卑等不良个性形成的根源。这些错误的教育方法不仅培养不出心智健全、全面发展的孩子,而且会糟蹋孩子宝贵的童年,甚至埋葬孩子一生的幸福。

家庭是孩子最好的学校

有些家长认为教育就是把孩子送进一流的学校,他们甚至不惜高价把孩子送到国外读书,却从未想过要为孩子努力改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教养方式,为孩子营造一流的家庭环境;他们忘了家庭是孩子最初的学校,是孩子一生接受教育影响时间最长、最稳定的学校。

新西兰早教专家塔蒲·蜜萨说:“人世间的一切问题都源于育儿不当或育儿缺失。”这个世界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懂得教育方法的家长。家庭,是培养人最基础、最重要、最根本的单位,社会的规范、法律的公正、道德的操守,都是通过家庭教育渗透给孩子的。渗透的好坏,影响着孩子将来的品行。因此,我们在期待孩子长大后能够拥有高尚的品德、聪明的大脑、健康的体魄、审美的情趣、勤劳的双手、优良的个性、渊博的知识的同时,必须思考应当给予孩子一个什么样的家庭,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我们应该给孩子科学合理的指导,使这些指导更自然,更符合孩子的天性,更有效和更持久。不少家长由于有了学校,而忘了家庭的教育责任;由于有了老师,而忘了家长的教育责任。许多家长把教育的责任交给了学校和教师,为孩子上名校、择名师全力以赴,却忘记了自己肩上所承担的责任。这几乎是家庭教育的通病。孩子是父母所生,教育孩子的责任必须由父母承担。无论国家如何重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责任和义务永远不能,也不应该由学校全部替代。

教育应该以家庭教育为主、学校教育为辅,学校教育是以学习知识为主,家庭教育更应该主动承担起孩子最优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谐发展、同向发展)的重任,家庭教育永远是第一,学校教育才是第二。不重视家庭教育,花点钱把孩子送到一所所谓的贵族学校,自己一走了之,幻想若干年后,孩子就能成为优秀的人才,有这种想法的家长应尽快悬崖勒马。

这是一本写给已经为人父母,或即将为人父母的读者看的书。因为您不仅创造了生命,更要承担对这个生命的教育责任。您是孩子的首席责任人,是孩子命运的总设计师,对孩子的培养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光荣使命。

这本书是我殚精竭虑,历经20年写成的一部教育专著,因为我深知父母是孩子命运的总设计师。每个孩子在出生时都是一张白纸,都是可以教育的,要想成为个人事业的开拓者、家庭的顶梁柱、党和国家的栋梁之材,关键在家庭,关键在父母,关键在教育。

郑延芳

2012年9月于宁德

后记

为了孩子的“最优发展”

我自1988年考入福建省福安师范学校,在学校读书的三年时间里,我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度过的,我读了很多教育家所写的教育专著,并加入了学校的陶行知研究会。在读书过程中,我渐渐形成了一些基本的教育观点:人因教育而不同。每个孩子在刚出生的时候,都有可能成长为某方面的天才,之所以有人成了天才,而有人成了罪犯,是因为后天教育的不同。

我是一个喜欢思考和研究问题的人,我1991年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分配在乡下的一所学校教书,当时年仅20岁。为了实践我的教育思想,我在教学工作中开设了口琴、主持、写作、朗诵等兴趣小组,让学习差的学生也找到自己最强的一面。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到学校读书的孩子,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已基本成型,要进行再教育难度很大,因此我认为,教育要从小开始,比学校教育更重要的是家庭教育,从此,我转向家庭教育的研究。我把年仅八岁的弟弟当作“试验品”,带在身边培养,亲自教导他,直到他考入福建师范大学英语专业。他大学毕业后考上了公务员,成为一名出色的外交官。不仅如此,我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实践我的教育思想。在孩子降生之前,我就买了《优生优育》、《母爱术》等大量育儿书籍,研究如何孕育一个健康、聪明的孩子,并参加了早教专家冯德全教授的“零岁方案培训”,参加了福建教育学院的教育专业大专班的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生活中,我将全部业余时间投到孩子身上,我亲自带孩子出去玩,带孩子参加各种智力训练班、体育训练班,并写下30多万字的育儿日记,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超级奶爸”。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孩子现在正在读高中,也是班上一名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在长期的家庭教育实践中,我发现许多家长对教育有很大的误解,认为教育就是学习,智力的培养就是知识的学习。于是我提出将德、智、体、美、劳“五要素”中的“智”分成智力因素和知识结构两个要素,这样“五要素”就变成了“六要素”。这种分法的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以孩子上学为界,学龄前为孩子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由家长负总责,全面开发孩子的智力;学龄后至大学毕业为学习知识的关键期,由学校负总责,家长全力配合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近年来,我又发现孩子的学习成绩不仅取决于孩子的智力因素,更取决于孩子的非智力因素。我还发现,许多人在事业上取得成绩,起关键作用的也是非智力因素。因此,我提出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应该在“德、智、体、美、劳、知”的基础上,增加非智力因素(个性品质),这就是我提出的“七要素”论。

2010年,我开始学习系统论,系统论告诉我们,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这句话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系统内部的组成要素不同而发生不同的功能;二是系统内部各要素排列的方式不同而发生不同的功能。用系统论来研究人才的培养问题,就必须明确:一要研究人才系统由哪些要素组成。二要研究人才系统各个要素如何组合,才能发挥人才系统的最佳功能。

系统论还告诉我们:系统各个要素的最佳功能相加并不等于系统的总体最佳功能,也就是说,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是人的最优发展,那种认为要素性能好,整体性能就一定好的观点是错误的。因此,为了促进人的最优发展,仅仅研究人才培养“七要素”是不够的,还要研究“七要素”的组合,以发挥系统的最优功能,对此,我提出人才“七要素”组合的“四条基本原则”——全面发展原则、个性发展原则、和谐发展原则、同向发展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人的最优发展”的理论:教育就是要促进孩子德(思想品德)、智(智力结构)、体(身体素质)、美(审美素质)、劳(劳动能力)、个(个性品质)、知(知识结构)“七要素”的最优发展。《人文科学》杂志2012年第2期发表了我的《论人的最优发展》一文,大家在百度中输入“论人的最优发展”就可以找到这篇文章。

孩子刚出生的时候,每个家长都希望他长大后能有所作为。然而,他总是带着祖上遗传的基因,出生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经济基础上、家庭环境中,这些客观因素注定他只能成为在这个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尽可能优秀的自己。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感到教育孩子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有些教育效果是明显的,是立竿见影的,而有些教育效果却是不明显的,甚至事与愿违,种瓜得豆。我的妻子怀孕时,我受胎教思想的影响,买了许多胎教的音乐放给妻子听,没想到孩子生下来,对音乐一点兴趣也没有。孩子的有些行为我至今都弄不明白:别人的孩子送到幼儿园,顶多哭一个月,而我的孩子却整整哭了一年,这个问题至今仍然是个谜。有些教育方法,比如表扬,虽然暂时效果不明显,但如春风化般地慢慢起着作用;有些教育,比如棍棒教育,虽然暂时取到了效果,令孩子的学习成绩提高了,但却为孩子个性发展埋下了隐患。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写作是一件艰苦的事。为了写这本书,几年来,我不仅牺牲了所有的休息时间,还经常在枕头上放一本笔记本,以便当灵感来临时好及时记录下自己的所思所想,以至被老婆称为“神经病”。望着十多年前手写的发黄的稿纸和近年来打印的一米多高的稿纸,我深感身心俱疲。但想到自己从事的家庭教育是一项意义十分重大的工作时,我又感到一丝欣慰。教育是一项非常伟大的事业,是最能影响人类前途的事业。爱迪生、诺贝尔等伟人对人类做出了伟大的贡献,而希特勒却对人类造成了深重的灾难,这种差距如此之大,让我深深地意识到,教育工作对人类具有更大的意义。所以,将自己的一生交给这一事业,我将无怨无悔,正是这股力量支持我走到今天。

“每天早晨醒来,一想到所从事的工作和所开发的技术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影响和变化,我就会无比兴奋。”正是比尔·盖茨的这句话,支持我克服种种困难,将这本书写完。我想,我将自己的育儿之乐、育儿之困写出来对所有家长教育孩子或许是有益的,如果有一句话能改变你的教子观念,那么我的工作就已经很有意义了。

此外,我研究的儿童早期教育、个性教育问题还涉及许多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有些至今在学术界还有很多争议,有些理论还不够成熟,为此错误之处难免。“笔头难写心中意”,由于本人文字水平有限,有些观点未能准确表达,恳请各位教育专家、学者、同人提出宝贵意见,哪怕是暴风骤雨般的批评,本人也欣然接受,十分感谢!下一阶段,我还准备改“闭门造车”为“开门做学问”,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并身体力行,做教育的实践者。

这本书写的时间太长了,从孩子未出生至今,长达18年。其中,我参阅教育类书籍达200多本,由于时间太久远,书中有些例子出于联系上的困难,未注明出处,希望作者能与我联系,以便再版时更正。

此书的出版,得到了出版界朋友的大力支持,他们是:陈龙海、罗时迁、李丽、张萌,在此一并致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培养最优秀的孩子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郑延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3934614
开本 16开
页数 25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3
出版时间 2013-04-01
首版时间 2013-04-01
印刷时间 2013-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9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78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0:4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