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雷德里克·肖邦他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肖邦一生的创作大多是钢琴曲,被誉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
尤尔根·罗茨所著的《弗雷德里克·肖邦》详细的讲述了肖邦的一生,细述他的音乐创作历程,列举他音乐名曲的成曲前后经过,对后世音乐人有参考阅读价值。
图书 | 弗雷德里克·肖邦/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弗雷德里克·肖邦他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肖邦一生的创作大多是钢琴曲,被誉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 尤尔根·罗茨所著的《弗雷德里克·肖邦》详细的讲述了肖邦的一生,细述他的音乐创作历程,列举他音乐名曲的成曲前后经过,对后世音乐人有参考阅读价值。 内容推荐 尤尔根·罗茨所著的《弗雷德里克·肖邦》是音乐理论界公认的、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音乐家传记。在音乐家传记类图书中对弗雷德里克·肖邦虽然已有很多记述,但均不如这本书史料详实可信。本书介绍了音乐家肖邦的艺术生涯。具体内容包括:一个神童的学习年代、告别和到达、新的生活圈子、最后通牒、岛——白日梦、共同生活等。 目录 “用一个词——波兰” 一个神童的学习年代 早期的钢琴曲 告别和到达 钢琴和交响乐作品 室内乐 新的生活圈子 练习曲 玛祖卡 波洛奈兹舞曲 幻想曲 最后通牒 即兴曲 叙事曲 谐谑曲 岛——白日梦 奏鸣曲 前奏曲 共同生活 夜曲 华尔兹 《……而且一直看见一只脚踏进坟墓》 注释 年表 对肖邦评论摘录 作品目录 作者简介 图片来源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肖邦以他的自由即兴曲使听众一再感到惊讶。这些激动的人群是否明白,肖邦是否允许他们向他的工作室瞥上一眼?因为他利用即兴表演的机会对早已准备好的和谐旋律、声音色彩和结构进行实验。欧仁·德拉克洛瓦在他的日记中记录了和肖邦的波兰朋友沃伊切赫.格日马瓦的谈话。格日马瓦“对我讲道,他(肖邦)的即兴表演比他谱的曲子大胆得多。就像,与完成的画比较.也是对一幅画的研究。” 在幻想曲.一个几乎不精确的类别概念中,作曲家也许最接近即兴演奏的状态。严格的曲式结构被打破,却没有放弃曲式因素——这就有机会展现一个比较宽泛的题材.就像在一首奏鸣曲乐章的固定结构内所作的那样。 从这个角度看,他的《升c小调即兴幻想曲》(Op.66,1834)虽然受欢迎,但奇怪的是肖邦在生前并没有公开它。一般说来这首作品是否可以算到这个范畴内还值得怀疑。也许虽然出版商喜欢这个名称,却没有注意这样的事实,即有限的主题素材恰好兑现不了这个体裁的期望。使某些批评家惊奇的是,肖邦对此也不打算做什么特别的修改。《降D大调广板》——他那痛苦的旋律线条令人回忆起温琴佐·贝利尼——按照A-B-A公式正好被一个快速活泼的快板围绕着,在这里A、B由一个主部主题和一个副部主题组成。事实上这一过程有些公式化,特别是在广板中.其主部主题三次竟没有改变地重复。但活泼的快板使人激昂兴奋.而广板的旋律线条驳斥了音乐理论家所有的异议。 在他的《f小调幻想曲》(Op.49,1841)中,肖邦援引形式因素,就像舒曼从奏鸣曲的同一种类中援引形式因素一样,然而应该作为指引方向的助手的奏鸣曲却仅仅抛出一个松散接合的屏面。此外肖邦保留了抽象音乐的特点,而舒曼用诗意的题目,如《夜间》、《纷乱的梦》装饰他的“幻想曲”,而且在他宏大的《C大调幻想曲》中,把弗雷德里希·施莱格尔的一句极为浪漫主义的格言放在前面加以说明。 幻想曲开篇的附点节奏显得僵硬、冰冷。由一首迈耶贝尔风格的缓慢进行曲;一部突然变得和谐的三重奏,以及被延长符号分割的仿佛是引出激昂行动主题组成的一段间奏,与第二主题相对,产生奏鸣曲形式意义上的一种爆炸效果。如果它即兴演奏的状态限制了自由发展,那么幻想的特点肯定也无法保留。此外作曲家通过延长赋予引子的一种分量,使得奏鸣曲乐章的平衡不得不被打破。于是听众在中间部分听不到对材料处理的扩展部分,而是一个缓慢一延续—插段的过程,它与主要时段的快板形成鲜明对比,并创造了一个停顿点。并且直到它经过许多重复加以变化,以至重新回归主题素材,由一个结尾段落把幻想曲带到终结。 《降A大调幻想波洛奈兹舞曲》(1846)适合担任一种特殊的效果一不是在《降f小调波洛奈兹舞曲》(0p.44)和((A大调波洛奈兹舞曲》中所表现的极端效果,而是精湛的技巧,作曲家以这种技巧确定舞曲具有幻想的特性。肖邦把波洛奈兹舞曲扩展到幻想,不仅突破了三部分的形式。而且赢得了几乎是前所未有的自由即兴演奏的风格。音乐素材的充盈来自于吸收不同风格和类型的因素:引子、缓慢乐章、舞蹈因素、奏鸣曲式的发展部、夜曲式的旋律线条。如此丰富的主题素材可以利用.以至肖邦有时会放弃一种“合乎常规”的处理方法。即使用狂想曲式的风格来形容也不算过分。这个天才将波洛奈兹幻想曲演奏的浑然一体,完美无缺。肖邦证明了自己的平衡感。他为最后作品之一提供了一个新的范围。但他的早逝阻碍了这一范畴进一步扩展。由结构的自由发展出一种形式的完整,这种完整性既能把幻想曲分解开同时又能连接起来。 P98-P100 序言 近年来我国爱好西方古典音乐的人,特别在青年中愈来愈多了,这是一个令人鼓舞的现象。就在当前出现的古典音乐普及规模愈来愈大的喜人形势下,人民音乐出版社选择了德国汉堡罗沃尔特出版社(Rowohlt-Verlag)出版的“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数十种翻译出来,目的是供我国包括发烧友在内的广大音乐爱好者、音乐从业人员(教师、演出工作者)等从事音乐欣赏、学习、研究和教学时参考。 罗沃尔特出版社是德国历史悠久的出版社之一,成立于上世纪初。它随着德国百年来的政治沧桑几起几落,但始终以求新扶新为己任,在推动德国文化创新上有着值得自豪的传统和声誉。“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是罗沃尔特出版社“名人传记丛书”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套书在全德国乃至所有德语国家都是闻名的。如果你有机会到德国普通的家庭做客,几乎可以在每家的书架上发现这套五颜六色的丛书部分或成套地排列在书架上,十分引人注目。说这部丛书家喻户晓并不过分,它已经成为人们经常查阅的工具性参考书了。 “罗沃尔特名人传记丛书”涵盖了几乎人类全部知识领域和文化领域,只要某人对某一知识和文化宝库,诸如哲学、宗教、自然、科学、政治、军事、文学和各种艺术门类(音乐、造型艺术、戏剧、电影、舞蹈等)曾做出卓越贡献,或者对社会的历史进程起过显著影响,罗沃尔特出版社就请人为其撰写传记性的文字收入丛书,以单行本的形式出版。单行本篇幅不大,一般是200页上下的小册子,但具备科学性和可读性两方面的份值。丛书每个单行本都以传记主人公的名字为书名,书名下有副标题:“以传记主人公的自述作依据,配相应的图片文献加以说明”。副标题强调丛书的两个特点:一是使用第一手材料写成,加强传记的客观性和可靠性。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有关音乐家传记的出版物,中外有个通病,常常把音乐家的天才神秘化或把他们的生活浪漫化,传记作者不遗余力收集音乐家的趣闻轶事,把它们当成认识音乐家的主要窗口,有的甚至用渲染性语言、不确实的虚构哗众取宠。“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不这样,每一个作者在正文前都要做说明,说他写这本传记要打破过去在这位作曲家身上制造的神话,还他一个真面目。二是所有书中均配有同传记主人公有密切关系的同时代人的肖像,以及他本人经历的历史事件和音乐活动的图片,做到图文并茂。这些插图并非用于装饰,而是用形象来说明问题。最近出版的单行本取消了这个副标题,但我们注意到新版传记强调第一手材料的原则不变,书的排版做到图文并茂的努力没变,非但如此,新版还换上了许多彩图。 罗沃尔特出版社物色的撰稿人,都是对撰稿对象、相关领域及有关问题有深人研究并做出卓越成绩的专家,这可以从丛书编辑部为每个作者所写的介绍中看出。有的撰稿人还是相应研究领域中的权威,比如《瓦格纳》的撰写人汉斯·迈耶先生就是世界瓦格纳研究权威之一。因为在文学和音乐方面的渊博学识和突出成就,而且为新中国培养了第一批日耳曼语文学学者,汉斯·迈耶先生被北京大学授予名誉教授称号。 罗沃尔特出版社组织了一大批专家学者为“罗沃尔特名人传记丛书”各科的单行本撰稿,使通俗性的小册子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这也是值得我国出版界和各学科的专家学者,特别是音乐学科中的专家学者效法的。上述特点和做法,保证了“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的科学性,值得赞扬和推荐。 我们认为这套丛书还有另外两个特点值得指出。 一是丛书的单行本在不断更新。以莫扎特、贝多芬、肖邦为例,单行本已更换成全新的版本,新版由新的撰稿人写出。通过比较,我们注意到新版的观点和材料因学术界对这几个音乐家的研究有新的进展和新的成果而与旧版有所不同,一般说新版抛弃了作者认为是陈旧的观点,从新的视角来观察问题,补充新的材料。这种做法和我国的“与时俱进”精神是相通的。另外,新版抛弃了旧版堆砌材料搞繁琐哲学的缺点,叙述和行文比以前简洁扼要,篇幅也减省了。 另一个特点是前面提到的文字内容和丰富图片文献的搭配。我国的出版界常用“图文并茂”形容好的出版物,但是有的书刊文字配了许多花花绿绿的图片,看起来琳琅满目,但与文本内容没有多大关系。“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丰富的图片资料与文本内容相得益彰,放在有关内容旁边,起到了使内容具有直观的形象性作用,使读者阅读时不感到枯燥,而且加深了对内容的印象。 为了满足一些读者深入研究的需要,书中的引文都一丝不苟地在书后尾注中标明出处。附带说明:书中若有对我国读者陌生、但对理解本文起加深作用甚至关键作用的人名、地名、名词和所说的事件、问题,原作者没有加注,但我们的译者把这些都作为脚注放在当页的下方。丛书每个单行本都附有作曲家音乐作品的完备目录,这是音乐爱好者和研究者重要的查考依据,书后的对作曲家研究的出版物和重要书目,大都是在研究史上有了定评的重要著作,也有最新出版的。这两个附录我们原封不动地以原文附在中文后面。应该指出,这两种附录所提供的资料都是最新的和可靠的,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的重要参考或依据。 每个单行本还附有作曲家的生平大事年表,可以帮助读者对作曲家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同时也有助于迅速查考作曲家生平事迹和作品完成的准确年代。 丛书还附有传记主人公的同时代或后代的重要思想家、音乐评论家和同行作曲家们的评价,或带有箴言性的摘要语录。这些评论常常代表了不同时代的各种不同的观点,但总的来说是客观的,有的是切中要害的。这些不同时代、不同观点的评论可以开阔读者的视野,有利于促进读者对作曲家的思考和认识。 人民音乐出版社把“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译审任务交给我们三个人,我们感到这个任务很有意义,就欣然接受了。但我们都感到责任重大,因为任务是艰巨的。一是数量大,全套有60本,而且都是德文。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懂德语的人虽然不像解放初期那样凤毛麟角,但比起英语、俄语、法语来,毕竟人数尚少,合格的德文译者不易寻觅。二是这些书的内容专业性强,与一般的音乐家传记相比,它们具有一定的深度。所以,我们组稿时必须找那些既有较高德语修养,同时又有一定音乐知识的译者。幸好,很多译者都是古典音乐爱好者,他们特别对德国音乐有相当丰富的知识。 但是要译好这样的丛书,对仅仅是一个懂德语的音乐爱好者来说,仍有许多音乐专业上的难关要克服。幸好我们的译审小组中有专门从事音乐专业教学、研究的音乐史专家余志刚,有在大学兼任了十几年音乐欣赏教学的德国古典文学专家严宝瑜,以及有过业余翻译音乐类书籍丰富经验的歌德研究专家高中甫。由他们各自组稿的译稿完成后,都由他们精心审校。如审稿时遇到疑难问题,译审小组在人民音乐出版社理论辞书编辑室的负责同志和责任编辑的参与下一起研究解决。总之,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所有翻译者都抱着高度的责任感,兢兢业业、尽心尽力地去完成这项工作。因为所有参加工作的人深深了解完成这个任务意义重大,都愿竭尽绵薄之力,为我国的社会主义音乐事业的普及和提高做一点工作。 以上便是我们要说的话。因为许多话是我们对读者怎样理解和使用这部音乐丛书有关,所以我们把这些话当作“序”放在书前,我们没有认为我们的话是绝对正确的,写上这些仅为读者作参考之用。竭诚希望批评指正。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弗雷德里克·肖邦/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德)尤尔根·罗茨 |
译者 | 宁瑛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人民音乐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3034026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28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09-09-01 |
首版时间 | 2009-09-01 |
印刷时间 | 2009-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164 |
CIP核字 | 2007153437 |
中图分类号 | K835.135.76 |
丛书名 | |
印张 | 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185 |
宽 | 119 |
高 | 1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图字01-2001-2647 |
版权提供者 | 德国罗沃尔特出版社 |
定价 | |
印数 | 3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