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目的行为论导论(刑法体系的新图景增补第4版中文增订版)/当代世界学术名著 | 
| 内容 | 内容推荐 全书系统论述了作者所首创的目的行为论的基本构造,以阶层式体系为框架提纲挈领地阐述了作者在犯罪论各领域的基本主张,特别是对德国古典和新古典的刑法体系所进行的全方位改革。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行为概念、不法构成要件符合性与违法性、故意犯的不法概念、过失犯的不法概念、责任在犯罪论体系中的地位、意志自由与归责能力、责任与人格、可谴责性的要素。本书还收录了作者最具代表性的学术论文《刑法体系研究》。 作者简介 汉斯·韦尔策尔(Hans Welzel)(1904.3.25—1977.5.5),德国著名刑法学家和法哲学家。1928年取得博士学位;1935年获得刑法和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以及法哲学教授资格。1937—1952年任教于哥廷根大学;1952年起任教于波恩大学,其间于1962—1963年任波恩大学校长。1954—1959年任大刑法委员会委员,参与德国刑法典的修订。先后被法国图卢兹大学、希腊塞萨洛尼基大学、日本东京大学、韩国首尔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代表性著作有:《刑法中的自然主义与价值哲学》(1936年版),《德国刑法》(初版于1940年,终版(第11版)于1969年),《论目的行为论》(1949年版),《自然法与实质正义》(初版于1951年,终版(第4版)于1962年),《刑法体系的新图景——目的行为论导论》(初版于1951年,终版(第4版)于1961年),《刑法与法哲学论文》(1975年版)等。 目录 第一章  行为概念 第二章 刑法中不法的构成要件符合性与违法性 第三章 故意犯的不法概念 第四章 过失犯的不法概念 第五章 责任在犯罪论体系中的地位 第六章 责任非难的存在前提:意志自由与归责能力 第七章 责任与人格 第八章 可谴责性的要素 第一节 可谴责性的智识性要素 第二节 可谴责性的意愿性要素:服从法律的期待可能性 第三节 作为刑罚前提条件的可谴责性 刑法体系研究 第一部分:社会行为的基本构造 第二部分:故意犯 第三部分:过失引起结果的行为 附录 纪念汉斯。韦尔策尔一百周年诞辰 徘徊在“个人”与“社会”之间——译者后记 译事三得——中文增订版译后记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目的行为论导论(刑法体系的新图景增补第4版中文增订版)/当代世界学术名著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德)汉斯·韦尔策尔 | 
| 译者 | 译者:陈璇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0325057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210 | 
| 版次 | 2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224 | 
| 出版时间 | 2024-01-01 | 
| 首版时间 | 2015-07-01 | 
| 印刷时间 | 2024-01-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法律-法学理论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362 | 
| CIP核字 | 2023256202 | 
| 中图分类号 | D914.01 | 
| 丛书名 | |
| 印张 | 16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34 | 
| 宽 | 155 | 
| 高 | 14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