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曾国藩全集(最负盛名的处世之道)/家藏御书房
内容
编辑推荐

由刘乔周主编的这本《曾国藩全集》为“家藏御书房”系列图书,其内容可谓是最负盛名的曾国藩处事之道,堪称最透彻、最实用的国学典藏,也是唯一一本囊括古人注解和现代名家对国学精辟理解的经典。其编排灵活,内容丰富,旁征博引的阅读延伸,具有很强的阅读趣味。实用的分析解读,帮您将国学智慧迅速转化为世事洞明的人生指南。

内容推荐

《冰鉴》是一块冰、一面镜子,它的作用可以归结为两点:识人以用事,自知以修身。《挺经》是曾国藩尽毕生的心血于临终前写作的一部[压案之作],是曾国藩以坚韧挺劲的元畏精神而成就[天下之大功]的总结。《家训》与《家书》,涉及内容极其广泛,是曾国藩一生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

由刘乔周主编的这本书吸取了各版《曾国藩全集》精华,在对原文、注释、译文认真考证的基础上,以现代眼光重新解析经典,博引古今典例,抽丝剥茧,为您全面呈现这部千古奇书中蕴藏的无限智慧,力求带给您一部感悟经典与学以致用并重的《曾国藩全集》。

目录

冰鉴

神骨 第一

刚柔 第二

容貌 第三

情态 第四

须眉 第五

声音 第六

气色 第七

挺经

坚挺 第一

慎独 第二

明强 第三

坚忍 第四

勇毅 第五

虚心 第六

家训

养心 篇一

学问 篇二

居家之道 篇三

家书

试读章节

坚挺

原典

一家子,有老翁请了贵客,要留他在家午餐。早间就吩咐儿子前往市上备办肴蔬果品,日已过巳,尚未还家。老翁心慌意急,亲至窗口看望,见离家不远,儿子挑着菜担,在水塍上与一挑京货担子的人对峙,彼此皆不肯让,就钉住不得过。老翁赶上前,婉语曰:“老哥,我家中有客,待此具餐。请你往水田里稍避一步,待他过来,你老哥也可过去,岂不是两便么?”其人曰:“你叫我下水,怎么他下不得呢?”老翁曰:“他身子矮小,水田里恐怕担子浸着湿,坏了食物;你老哥身子高长些,可以不至于沾水。因为这个理由,所以请你避让的。”其人曰:“你这担内,不过是蔬菜果品,就是浸湿,也还可将就用的:我担中都是京广贵货,万一着水,便是一文不值。这担子身份不同,安能叫我让避?”老翁见抵说不过,乃挺身就近曰:“来,来!然则如此办理,待我老头儿下了水田,你老将货担交与我,我顶在头上,请你空身从我儿旁岔过,再将担子奉还,何如?”当即俯身解袜脱履。其人见老翁如此,作意不过,曰:“既老丈如此费事,我就下了水田,让尔担过去。”当即下田避让。他只挺了一挺,一场争竞就此消解。这便是“挺经”中开宗明义的第一事。

译文

有一家人,家中的老翁请来了一位贵客,并要把他留在家中吃午饭。一大早,老翁就吩咐自己的儿子前去集市上准备蔬菜果品。但是,时间已经过巳时了,他的儿子却仍未回来。老翁心里很着急,就亲自到窗口去眺望。看到在离家不远的地方,他的儿子挑着菜担,在一条水塍上与一个挑京货担子的人面对面站着,彼此都不肯相让,在那儿都站着不动。老翁赶上前去,好言相劝道:“老哥,我家中有客人,正等着这些东西做餐,请你往水田里让一让,让他过来,你老哥也就可以过去,这岂不是对两个人都方便吗?”那个人说:“你让我下水,他怎么不下呢?”老翁说:“他个子矮,下到水田里怕担子里的东西被水浸坏了;你老哥个子比他高,下到水田里不至于碰到水。正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请你让一下。”那个人说:“你的担子里不过是些蔬菜果品,即使浸湿了,将就着还可以吃;我的担子里挑着的可都是京广贵货,万一沾了水,就一钱不值了。我的担子比你的贵重,怎么能让我让道呢?”老翁看到无法说服他,便挺身过去说:“来,来!那么这么办吧,让我老头儿下到水田里,你把货担子交给我,我把它顶在头上,让你空着身子从我儿子身旁过去,我再把货担子交给你,怎么样?”说完立即脱下鞋袜。那个人见老翁这么做,心里过意不去,说:“既然老丈这么费事,我就下到水田里,让你把担子挑过去。”说完立即下到水田里让路。他就只这么挺了一挺,就化解了一场争执。这就是“挺经”的第一条。

阅典笔记

关于“挺经”的第一条,理解起来委实不易,因为很难说清曾国藩的本意所在。若说“挑京货担子的”好,那么他最终不是让了吗?那么意在树立老翁吗?似乎也没什么可以值得称道的。那么,曾国藩的用意究竟是什么呢?我们看来当有这么两种理解。一种是长篇小说《曾国藩》中的理解:

每天早晚两次正餐,曾国藩常和幕僚们一起吃饭。席上,国事、兵事谈得很少,大多谈学问文章、野史轶事,甚至街谈巷议。这一天早上,两江总督衙门餐厅里,曾国藩又和幕僚们一起有说有笑地吃早饭。

“十年前,恩师只是一个以文名满天下的侍郎,这十年间,恩师创建湘军,迭复名城,门生不知,天下士人亦不知,恩师何以能建如此赫赫武功?”问话的是浙江德清才子俞樾。道光二十七年,俞樾参加会试复试,曾国藩是阅卷大臣。诗题为“淡烟疏雨落花天”,俞樾的试帖,首句为“花落春仍在”。曾国藩读后激赏之,称赞道:“咏落花而无衰飒意,与‘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相似,他日所至,未可限量。”遂将俞樾拔置第一。俞樾为报答曾国藩的知遇之恩,将自己所作的诗文集命名为《春在堂集》。曾国藩一到安庆,他便弃官前来投奔。

“是荫甫在问吧!我告诉你,我有一个秘诀,今天传授给你,你千万莫轻授别人。”曾国藩微笑着,放下筷子,大家都笑了起来。俞樾说:“请恩师传授,门生决不外泄。”

“外人都不知,我有一部奇书,是一位道行精深的仙师传给我的。凭着它,我才能带兵打仗,由文人行统帅事。”

幕僚们第一次听曾国藩讲仙师授奇书的事,都很惊讶,大家将信将疑,都聚精会神地听下文。

“这部奇书名叫《挺经》。”曾国藩端起小汤碗,慢慢地喝。

“《挺经》?”幕僚中有人小声地念着。

“《挺经》有十六条经文,我先给你们讲第一条。”曾国藩放下小汤碗,右手作五指梳,缓缓地梳理着胸前的长须,慢悠悠地说,“荷叶塘有个老头,一天,家里来了贵客。老头儿叫儿子到蒋市街买酒菜款待客人。儿子挑一担空箩筐出去了,一直到太阳偏西还不见回来。老头子急了,自己出门去找,在半路一丘水田田塍上遇到了儿子。谁知儿子担着一担东西站在那里,在他对面也站着一个挑担子的人。两人你望着我,我望着你,都不动。老头一见急坏了,板起面孔骂儿子:‘家里等你的酒菜,你却死了一样地站在这里不动,你到底要做什么?’儿子委屈地说:‘他不让我过去。’老头对那人说:‘兄弟,你下田放他过来吧!’那人怒道:‘你好偏心!你为什么不叫他下田,放我先过去呢?’老头说:‘兄弟,你人高,他人矮,再说你是杂货,他是吃的东西,你的货可以浸水,他的货不能浸水。’那人越发气了:‘他小我大,他应要让我,我不能让他。’老头也气了:‘罢,罢!只有我下田了。’老头脱去鞋袜,那个人见老翁这么做,心里过意不去,说:‘既然老丈这么费事,我就下到水田里,让你把担子挑过去。’说完下到水田里让路,让老翁和儿子挑着担子回来。这就是《挺经》中的第一条。”

曾国藩微笑着闭住嘴,大家听后似懂非懂。俞樾说:“恩师,你老刚才讲的只是《挺经》中的第一条,还有十五条呢?”

“今天只讲这一条,以后再慢慢地讲给你们听。”曾国藩坐着,不再说话了。

由此可见,唐浩明的理解是重点在挑京货担子的那个人,因为他这一挺,弄得父子俩只好让他。

还有一种是李鸿章的僚属吴永的理解,他说:“予当时听之,意用何在,亦不甚明白;仔细推敲,还是曾公说得好:大抵谓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自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从吴永的观点看,他认为曾国藩的着意点在老翁,所谓必须“躬自入局”。

那么曾国藩要强调的究竟是谁的“挺”呢?因为上段曾国藩的“挺经”第一条着笔较多的是老翁和挑京货担子者,所以人们往往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到他们两人身上,尤其是文中的“挺上一挺”一句,更容易让人把注意力集中到挑京货担子的人身上。其实,我们只要客观地问上一句:这三个人谁是赢家?难题就会迎刃而解了:老翁脱了鞋袜,要下水田去接担子,当然是输家;担京货担子的人过意不去,当然也是输家;唯一获胜的是老翁的儿子,他只在那儿一动不动,最后别人还是给他让了道。

而且,有意思的是,这老翁的儿子也只能一挺到底:因为他个子矮,无法下到水田里,否则就会毁了食品。所以我认为,这老翁的儿子的“挺”才是曾国藩真正的用意所在。

触类旁通

左思作《三都赋》

中国历史上,晋代文学家左思以勤补拙,与曾国藩所言的“挺经”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  晋代著名文学家左思,自幼反应迟钝,不善言辞。父亲让他去学习书法和弹琴,都没有学成。一次,他父亲当着他的面对朋友说:“这孩子脑子转得太慢了,不无我小时候。”左思听了很不服气,于是发愤读书,经过刻苦努力,果然大有进步。他自知脑子慢,就以勤补拙,自不怕多花时间。曾用一年时间写成《齐都赋》,虽然时间长了一些,但是由于反复推敲,文章可谓满篇锦绣,字字珠玑,气势宏伟,壮丽无比。

之后,左思有想写《三都赋》,当时,江东著名才子陆机也在洛阳为官,也想写《三都赋》。他听说左思的想法之后,觉得很可笑,写信给其弟陆云说:这里有个丑八怪想作《三都赋》,他写的文章只怕给我盖酒瓮。

左思并未被陆机的名气吓住,写文章的决心毫不动摇。他自知读书不多,就请求担任掌管国家图书经籍的秘书郎,并充分利用条件,夜以继日地读。没去过成都,就向阅历丰富的张载请教,了解那里的山川地理,风土人情。为写好这篇文章,他像着了魔一样,无论做什么事,想的都是《三都赋》,这样经过十年的努力,终于写出《三都赋》。

左思的努力没有白费,他的《三都赋》震动了京城洛阳,陆机看后,佩服得五体投地,洛阳城中达官显要竞相抄写,洛阳纸贵。

P33-374

序言

曾国藩及其著作

曾国藩其人

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今双峰县荷叶镇)人。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晚清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政治生涯

嘉庆十六年(1811年),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的一个豪门地主家庭。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祖辈以务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六岁时,曾国藩开始读书,二十八岁中进士。后入翰林院,拜在军机大臣穆彰阿门下,留京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三十七岁时已经官至礼部侍郎(正二品),后担任署兵、工、刑、吏部侍郎。

咸丰三年(1853年),曾国藩借着清政府给予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因势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军。同僚左宗棠、弟弟曾国荃、弟子李鸿章等都跟随这支军队,登上了历史舞台。至咸丰十年(1860年),湘军总数已达三十万人,并于四年后最终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加封一等毅勇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此后,曾国藩加兵部尚书衔,授两江总督,并以钦差大臣身份督办江南军务,官居一品。

此后,清廷命曾国藩督办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剿捻”。后因曾国藩“剿捻”失利被免职,回两江总督本任。同治七年(1868年),改任直隶总督。同治九年(1870年),朝廷命其处理“天津教案”。曾国藩十分惊恐,甚至出发前立下遗嘱。他深知当时中国远非西方列强对手,因此主张对外让步,一时变成“谤讥纷纷,举国欲杀”的汉奸、卖国贼,“积年清望几于扫地以尽矣”。次年二月初四,曾国藩在南京两江总督府病逝。朝廷追封太傅,谥“文正”。其家族后代多出官宦,如曾纪泽等。

曾国藩作为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对“康乾盛世”后清王朝的腐败衰落,洞若观火,他说:“国贫不足患,惟民心涣散,则为患甚大。”对于“士大夫习于忧容苟安”,“昌为一种不白不黑、不痛不痒之风”,“痛恨次骨”。他认为,“吏治之坏,由于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诚为探源之论”。基于此,曾国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时需用德器兼备之人,要倡廉正之风,行礼治之仁政,反对暴政、扰民,对于那些贪赃枉法、渔民肥己的官吏,一定要予以严惩。至于关系国运民生的财政经济,曾国藩认为,理财之道,全在酌盈剂虚,脚踏实地,洁己奉公,“渐求整顿,不在于求取速效”。曾国藩将农业提到国家经济中基础性的战略地位,他认为,“民生以穑事为先,国计以丰年为瑞”。他要求“今日之州县,以重农为第一要务”。受两次鸦片战争的冲击,曾国藩对中西邦交有自己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国,认为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并反对借师助剿,“以借助外国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张向西方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如他说过“购买外洋器物……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后世评价

中国现代史上两位著名人物毛泽东和蒋介石都高度评价过曾国藩。毛泽东青年时期,潜心研究曾氏文集,得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即使是在毛泽东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蒋介石对曾氏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他把《曾胡治兵语录》当作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自己又将《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终生拜读不辍。据说,他点名的方式,静坐养生的方法,都一板一眼模仿曾国藩。曾国藩的个人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正如辛亥革命中的章炳麟对曾国藩的评价一样,近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斥骂者也不乏其人。

左宗棠为曾国藩做过一副这样的挽联:“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梁启超对曾氏倾心推崇,称“吾谓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复也。”梁在《曾文正公嘉言钞》序内指曾国藩“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铄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

蔡锷将军对曾氏以爱兵来打造仁义之师的治兵思想推崇备至:“带兵如带子弟一语,最为慈仁贴切。能以此存心,则古今带兵格言,千言万语皆付之一炬。”

民国著名的清史学家萧一山在《清代通史》中将曾国藩与左宗棠对比:“国藩以谨慎胜,宗棠以豪迈胜。”

而早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送其绰号“曾剃头”。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骂他是卖国贼,以致曾国藩也觉得“内咎神明,外咎清议”,甚至有四面楚歌之虑。辛亥革命后,一些革命党人说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遗臭万年的汉奸,新中国成立后的史学界对他更是一骂到底,斥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地主买办阶级的精偶。

曾国藩著作

《冰鉴》

说起《冰鉴》,其实是一个误会。旧传《冰鉴》为曾国藩所著,但后人对此一直存疑。唐浩明先生早在《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中就澄清过这个问题。而当代世界出版社的《冰鉴全集》中也谈到:“《冰鉴》,传闻为曾国藩所作,实非。下页有毛笔刻印的《冰鉴》影印文件,末尾说,‘余家有冰鉴七篇,不著撰人姓名,宛似一子,世无刻本,恐其湮没也’,署名为‘南海吴荣光荷屋氏’。又题名‘香山曾大经纶阁氏书’,时间是‘道光己丑年仲春’。该年是公元1829年,时曾国藩19岁,尚未科举,亦未到京(23岁才去)。那个时代,文章从写成到流传,再刻印成书,需要很长时间,显非少年曾国藩所为。曾国藩名闻天下,是50岁以后的事。南怀瑾先生推崇曾国藩13套本领,《冰鉴》是其一,但未肯定地说《冰鉴》作者是曾国藩。本书称‘曾国藩原著’,实不妥,沿袭俗论而已。”可见,《冰鉴》大抵不是曾国藩本人所做,而收录在《曾国藩全集》中,则是一种沿袭前人的习惯。

即便如此,《冰鉴》仍然有很强的意义。仅仅以七章文字,能够经久不衰,这不仅仅是托名于曾国藩名下之故,还在于《冰鉴》所云,确实有其道理。《冰鉴》其书,犹如其名,本身就是一块冰、一面镜子。世人对照其中论述,皆可清晰看到自身的影子。也即看到自己有哪些优点可以获致成功,有哪些缺点可以导致失败。有心者就可以从中找到修身的依据。《冰鉴》表面上是一部鉴人识人之专著,本质上却是一本成功指南、励志奇书。它的作用可以归结为两点:识人以用事,自知以修身。

《挺经》

有人说,如果说曾国藩是一个谜,那么《挺经》就是打开这个谜的一把钥匙。

挺,是曾国藩处世哲学中,最重要的一项功夫。《挺经》,就是这门以刚劲强硬为特征的处世哲学,所谓“打脱牙,和血吞”“咬定牙根”等等,可以说就是“挺经”的注脚。曾国藩的一生,凭借一个“挺”字在困厄中求出路,在苦斗中求挺实,历尽劫波,以坚韧挺劲的无畏精神而成就了“天下之大功”。《挺经》是曾国藩吐尽毕生的心血于临终前写作的一部“压案之作”。

曾国藩没能完成他的这部《挺经》就告别了人世,该书的部分内容、篇章散见在《曾国藩杂著》及其弟子、幕僚的著述中。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挺经》,是后人整理集成的。

《家训》和《家书》

曾国藩在平定太平天国后,权势极大,功高震主,清朝对其极不放心。咸丰帝曾在湘军克复武汉时叹道:“去了半个洪秀全,来了一个曾国藩。”曾国藩具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和历史知识,熟悉历代掌故,因而在击败太平天国后一方面自裁湘军,一方面把家书刊行问世,借以表明自己忠心为清廷效命,以塞弄臣之口。《曾国藩家书》自时起便风靡流行,历久不衰。

《家书》后经多家取合整理,形成多种版本。总的说来,他的家书现存近1500多篇,从道光二十年到同治十年,历时30年,其内容包括了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理财、治学、治军、为政等方面,这些家书真实而又细密,平常而又深入,是一部真实而又生动的生活宝鉴。而一部分和治家有关的文章,又被后人整理成《家训》。

《家书》和《家训》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小到人际琐事和家庭生计的指陈,大到进德修业、经邦纬国之道的阐述,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尽管曾氏留传下来的著作太少,但仅就一部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在为人处世方面,曾国藩终生以“拙诚”“坚忍”行事;在持家教子方面,主张勤俭持家,努力治学,睦邻友好,读书明理;在治军方面,主张以礼治军;在用人方面,讲求“仁孝,血诚”原则,选拔经世致用的人才。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曾国藩全集(最负盛名的处世之道)/家藏御书房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清)曾国藩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古吴轩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334729
开本 16开
页数 29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0-10-01
首版时间 2010-10-01
印刷时间 2010-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Z425.2
丛书名
印张 19.2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38
168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2 1: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