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公众史学(第5辑) |
内容 | 内容推荐 公众史学是突出受众的问题、关注点和需求的史学实践,它促进历史学以多种或多元方式满足现实世界的需求,促成史家与公众共同将“过去”建构为历史。《公众史学》是公众史学的专业文集,主要介绍公众史学的理论、实践、方法、教学等。本书收集了国内外研究公众史学的一线学者的文章,秉承跨学科、跨文化的理念,通过理论探索、学术述评、实地研究、专题讨论、评论(包括公众史学新书、博物馆展览、影视与数字历史项目等)、动态与前沿、读史札记、读者来信/综述等专栏,探讨历史在公众领域的产生、表征、呈现、认知和传播。 作者简介 李娜: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公众史学中心研究员,加拿大康科迪亚大学口述历史与叙事中心国际研究员。曾任浙江大学历史学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7一2021年),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3一2017年)。她是美国公众史学委员会(National Council on PublicHistory)理事会成员之一,担任《公众史学家》(The Public Historian)国际编辑,主要专业领域是公众史学和城市历史保护。著有Kensington Market:Collective Memory, Public History and Toronto'sUrban Landscape,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2015;《集体记忆、公众历史与城市景观》,上海三联书店,2017年;《公众史学研究入门》,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研究成果刊登于Oxford Handbookof Urban Planning, History Workshop Journal,Journal of Family History, The Public Historian,Public History Review, Public History Weekly等。 目录 博物馆、遗址与公众考古 争议地带:历史、博物馆和公众 美国记忆、文化战争与国家博物馆科技陈列的挑战 历史博物馆的终结:什么是B计划? 追随佩里的脚步:史密森学会走进日本 寻找商朝人祖先:中美商丘考古队的一些往事 历史教育 从“讲历史”到“做历史” 推崇“事实之学”:20世纪20年代中国中小学校历史教育的趋向 1958年中学历史教育革新与“公众史学”:以上海为中心的考察 历史意识与新中国中学历史教科书演进 历史与媒体 从制造爆款到打造偶像——浅议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历史剧的衰落原因及突破路径 公众史学的书写与传播——以短剧《切尔诺贝利》和纪实文学《切尔诺贝利的悲鸣》的同题探讨为例 实践聚焦 建构蚕桑公众历史的探索 评论 全球语境下公众史学的多面样态——评《何为全球语境下的公众史学》 历史意识的实践拓展与概念推进——读《凝思历史意识》 公众史学的“教材化”?——《公众史学导论:解释过去,寻求参与》评述 序言 今天的中国,历史似乎 无处不在:公众以怀旧的情 感倾听往昔的声音,述说身 边的历史;以主人翁的态度 用第一人称与历史直接对话 ;相信直觉,将“过去”生动 地植入“现在”。当亲历者的 声音在历史解读中日益重要 ,当历史的场景得以生动地 再现,当普通人开始质疑曾 经理所当然的历史叙事、解 释或论断,开始发掘那些隐 藏的或未曾被讲述的故事, 开始关心宏大历史所不屑于 关注的种种细节,历史便不 再被垄断,不再是专家学者 的专利,不再是权力精英的 背书;历史开始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公众史学——一 门新兴学科,一种新型史观 ,一场知识自组织运动,一 种大众文化——应时代而生 。 公众史学是突出受众的 问题、关注点和需求的史学 实践;促进历史以多种或多 元方式满足现实世界的需求 ;促成史家与公众共同将“ 过去”建构为历史。其基本 旨趣,亦是其新颖之处,在 于多样性与包容性。 媒体的变革意味着获取 知识的途径更多元、更平等 、更活跃,意味着历史产生 、解释与传播的空间日益扩 大,也意味着人人都可能成 为史家。但是,这并不意味 着人人都能够成为史家。史 学的方法和技能依然不可替 代:对信息或知识的审辨、 分析、比较和应用,对历史 的深度体验,对历史真实性 的求证,对历史环境的解读 与保护等,均需要长期严格 的专业训练。换言之,历史 的严谨、客观与公正没有也 不应该因为公众的参与或新 媒体的介入而变成消遗,变 得容易。 历史的“公众转向”标志 着另一种史学的可能性,成 为开创新形态历史研究的契 机。公众史学的发展既要上 升到学科高度,成为专门之 学,学理清晰、构架完整、 自成体系,又要突破专门之 学的种种弊端,不断探索、 鼓励创新、敢于纠错、勇于 实践、侧重具体、无意排他 。 《公众史学》坚持开放 的视域、启蒙的精神、独立 清正的学术追求;通过平实 易懂、流畅亲切的语言,通 过细节,构建历史的丰富性 ;通过情景再现,返回历史 现场,发掘复杂甚至矛盾的 历史事实,并为之提供论辩 的空间;书写民间的历史情 感和具体的伦理诉求;建构 一种民间记忆的多元图景。 《公众史学》是公众史 学的研究者、实践者和教育 者与公众交流的平台。《公 众史学》鼓励跨学科、多领 域、学院内外的交叉与合作 ,鼓励学者与研究受众之间 “共享权威”;期待积极、活 跃的公众参与;强调就具体 问题、具体人物进行微观互 动。 求真的勇气与实践、学 识服务于公众的谦卑是《公 众史学》的原动力。史学, 或任何学科之进取,当有一 股力量、一种精神、一番创 新。“路漫漫其修远兮”,愿 同人共同努力! 导语 公众史学是突出受众的问题、关注点和需求的史学实践,它促进历史学以多种或多元方式满足现实世界的需求,促进史家和公众共同将“过去”构建为历史。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公众史学(第5辑)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
译者 | |
编者 | 李娜 |
绘者 | |
出版社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823508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7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80 |
出版时间 | 2023-03-01 |
首版时间 | 2023-03-01 |
印刷时间 | 2023-03-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史学理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446 |
CIP核字 | 2023019903 |
中图分类号 | K03-53 |
丛书名 | |
印张 | 17.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浙江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