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美国文学之父的故事(华盛顿·欧文传)/美国文学之父欧文作品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相较于《见闻札记》、《纽约外史》、《美国见闻录》这三本书,查尔斯·达德利·沃纳编著的这本《美国文学之父的故事(华盛顿·欧文传)》则让读者从另一个方面了解到欧文的人生经历,其中包含了某些鲜为人知或者人们不是十分了解的东西。不过本书比较侧重于介绍欧文的生活情况,对于他的重要作品的分析似乎薄弱一些,为此笔者在“附录”里补充了介绍作家作品的相关文章,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书中的不足。本书虽然不是欧文的作品,但它是专门介绍欧文生活与创作的作品。

内容推荐

华盛顿·欧文,第一个获得国际声誉的美国作家,美国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美国文学之父”。查尔斯·达德利·沃纳编著的《美国文学之父的故事(华盛顿·欧文传)》是一本认识欧文的入门书。欧文有着怎样的生活经历?他创作出了哪些优秀作品?他具有怎样的特性与风格?他的婚姻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情况?这些都可从书中得到答案。读者可以从书中追寻着作者的人生轨迹,深入到他的世界,从而看到这位文学大家不同凡响的人生。

目录

欧文简介

美国文学之父·欧文作品系列翻译说明

从传记中认识美国文学之父(译本序)刘荣跃

编者按

第一章 写在前面的话

第二章 少年时代

第三章 成年时代——初到欧洲

第四章 社交活动与《杂录》

第五章 尼克博克时期

第六章 欧洲生活——文学活动

第七章 在西班牙

第八章 回到美国——向阳屋——出使马德里

第九章 富有特色的作品

第十章 晚年时期——文学特性

附:译者眼中的欧文  刘荣跃

 欧文是一位什么样的作家——关于华盛顿·欧文及其作品

 美国文学之父的传世佳作《见闻札记》

 《欧美见闻录》浅析

 “纽约早年的那些事儿”——简评《纽约外史》

 人类历史上不能忘记的战争——简评《征服格拉纳达》

 再度走进欧文眼中的世界——关于《美国见闻录》

 我国对欧文译介工作的新局面

试读章节

华盛顿·欧文1783年4月3日出生于纽约。他的父亲叫威廉·欧文,母亲叫萨拉·欧文,他是家中第八个儿子,在十一个孩子中最小,有三个幼年时死去。他父母虽然出身不错,但却是在卑微的环境中开始生活。他父亲出生于夏宾沙卡岛。他的家族在苏格兰是最受尊敬者之一,其血缘追溯到威廉·德·欧文恩(WilliamDeIrwyn),此人是罗伯特·布鲁斯的大臣和扈从。但在威廉·欧文出生时家族的命运逐渐衰败,按照喜欢冒险的奥克尼。岛民的习惯,少年威廉去了海上谋生。

“法国-印第安人战争”期间,威廉在一艘定期往返于法尔茅斯和纽约的武装邮船上担任海军军士,此时他遇到漂亮姑娘萨拉·桑德斯,她因为是一位英国副牧师的孙女而享有殊荣。一对青年于1761年结婚,两年后乘船去纽约,1763年7月18日登岸。他们在纽约定居下来,威廉·欧文则出海去了,开始做生意并取得成功,直至美国独立战争时破产。在这场战争中他成了一名坚强的共和党党员,为自己持有的观点深受城里的英国占有者之苦,他和妻子都尽力为美国囚犯减轻痛苦。她有着罕有的慷慨大方和富于同情的本性,特别热衷于这种仁慈的帮助,把自己餐桌上的食物给囚犯们拿去,看望那些生病的人,给他们提供衣物和别的必需品。

华盛顿·欧文出生于威廉街的一幢房子里,那儿大约在富尔顿街和约翰街的中间。次年,一家人搬到街对面一幢当时显得结构奇特的房子,其山墙端有屋顶通风窗朝向街道。它的样式——很可能其砖块——都来自荷兰。少年欧文即在这个家中长大,它直到他去世前十年的1849年才拆除。那时爱国军占领了城市。“华盛顿的使命完成了,”欧文的母亲说,“孩子将以他的名字取名。”那位第一任总统再次来到新政府的第一个所在地纽约时,家中的一个苏格兰女佣莉齐产生了人们普遍具有的热情,一天跟随英雄进入一家店铺,把少年欧文带到他面前。“瞧,阁下,”她满脸通红地说,“这个孩子是以你的姓取名的。”严肃庄重的弗吉尼亚人把一只手放到孩子头上,向他祝福。假如总统知道他正抚摸着自己未来的这位传记作家,那么这一抚摸再有效不过了,虽然本来可以再停留得久一点。

在我们这位作家出生时,纽约是一座约有两万三千名居民的乡村城市,它围聚在炮台公园周围。城市尚未向北延伸至如今的市政厅公园。更远处,在当时和以后几年里也只是乡村住宅、果园和麦田。城市在战争中几乎被烧毁,变得荒废残破。在荷兰和英国居民之间仍然有一种明显的分隔,尽管欧文全家似乎与两个民族中的优秀者都亲密友好。生活习惯是原始朴素的,行为举止自由随意,令人愉快。人们在餐桌上欢乐开心,那是一种时尚,大家在谈话中仍然使用强劲的感叹语。社会与知识分子对立:贵族都是些做买卖的商人;文学文化所获得的表现方式形成于英国模式,它们由于引用拉丁语和希腊语中的典故而变得尊贵,大为增色;商业精神占据支配地位,即便消遣娱乐也带有匆忙、刺激的意味。居民们以其欢快热情、机智活泼的特点,成为目前这座都市的先驱。1732年创办了一份报纸,从1750年起就有了一座戏院。虽然城市具有乡村的模样——房子有一些奇特的老虎窗,小巷和道路弯曲零散,街道中间放着水泵——但是它不无城市的抱负,已经颇具都市的氛围。

这些便是少年欧文的文学才能得到发展的环境。他父亲是基督教长老会的一名执事,是个沉静虔诚的男人,有着“苏格兰长老会誓约支持者”的那种严厉,与家人交往也很严肃,对孩子们的娱乐冷漠淡然。他的本性中并非没有柔情,但是一般都将它压制下去,不予表露——他是个颇有个性、非常正直的人,深受同伴尊敬。他努力培养孩子,让他们在健康的宗教信条中长大,不给他们的生活里留下浅薄轻浮的余地。每周两次的半日休假,就有一次用作教理问答,星期天做三次礼拜,唯一的放松就是阅读《天路历程》。母亲则更亲切一些,她在感情的驱使下善于表露,她的温柔性格和杰出才智赢得了孩子们充满爱意的尊敬;若非如此,父亲在家中实行的冷漠严厉的戒律便无法忍受。他们敬畏父亲。他的虔诚未能唤起他们的任何宗教情感,对于似乎视一切令人开心的东西为邪恶的教义,他们感到厌恶。母亲长大后成了一名圣公会教徒,她遵守丈夫的宗教礼节和崇拜,但是决不赞同他僵硬的看法。孩子们排斥父亲的信条,后来只有一个加入美国圣公会。欧文为了确保能够逃脱,为了在仍然被迫去父亲所在的教堂时感到安全,早年便悄悄去三一教堂接受坚信礼。少年欧文充满活力和幽默,十分天真顽皮。对于宗教的严肃性他并不当真,觉得反感,这让他的母亲有些焦虑;他的传记作者说,她会在半带忧郁的赞赏中看着他,大喊道:“唉,欧文!你要是表现得好些就对啦!”他喜欢音乐,这后来在生活中变成了激情和对戏剧的强烈喜爱。这种暗自对戏剧的喜爱,最初是与一个多少比他年长却注定成为其文学伙伴的人一道产生的——此人便是詹姆斯·K. 波尔丁,他妹妹就是欧文的哥哥威廉的妻子。任何时候只要欧文能够放纵一下,他都会早早地偷跑到约翰街的剧院,一直待到九点钟回去参加家庭祷告,之后回到自己房间,再溜出窗口,从房顶上爬下去,进入一条后巷,再返回去欣赏正戏后加演的短剧。

P13-16

序言

从传记中认识美国文学之父

刘荣跃

在翻译了欧文过百万字的作品之后,终于又译完了这部传记。笔者认为把这样一本书翻译出来是必要的,可以让更多读者不仅从欧文的作品中认识他,也从这本传记中进一步了解这位美国文学之父。因为其中确实包含了某些鲜为人知或者不是十分了解的东西。之所以选择本书翻译,是因为它属于比较重要、流传较广的版本之一。作者查尔斯·达德利·沃纳本身就是一位作家,因而他的传记便更多地具有了作家的气质与风格,富有了文学色彩,让人感到真实可信。他曾与马克·吐温合著经典名著《镀金时代》,主要作品有《农场的男孩》《园中夏日》和《漫步》等,其中《园中夏日》最为有名,堪称散文杰作。他还是“艺术与文学国立学院”第一任院长,去世前任“美国社会科学学会”会长。

笔者觉得这是一本认识欧文的入门书。欧文有着怎样的生活经历?他创作出了哪些优秀作品?他具有怎样的特性与风格?等等情况都可从书中得到答案。我们从本书中追寻着作者的人生轨迹,从而深入到他的世界。

我们特别看到,欧文尽管在文学创作上硕果累累,但是在婚姻上却不尽人意,颇多挫折。事实上他根本没有婚姻,没有家庭!这难道不是人生的一个缺憾吗?他的感情生活是相当丰富的,可最终未能步入婚姻的殿堂,一辈子独身。他曾经深爱过一名女子,还珍藏过她的一绺头发昵!他先是偶然拾到她的手帕,“对自己未能见到她表示遗憾。领事把这个不幸的遗憾转告了可爱的比安卡一一这是那位女士的名字——她于是给他寄去一绺她的头发,并让他返回时去看她。他从此再没见到她,不过她的那绺头发被珍藏在小盒里,戴在他脖子上,以便纪念一位从他眼前经过后即消失的、光彩焕发的美人”。这便是欧文人生中的一次浪漫经历。

有个叫马蒂尔达的女子,是欧文爱得最深最久的,然而不幸的是她因病夭折了,这给欧文带来巨大的打击和痛苦。欧文终身未娶,他心里深爱着这位女子是一个原因。我们不妨从如下文字中,去揣摩一下欧文当时的心境:“我看见她迅速衰弱下去。她是美丽的,比以前更美丽,最后变得更像天使一般。我经常守候在她床边。她神思恍惚时会用亲切自然、意味深长的感人语言和我说话,我实在受不了。她神志昏迷时,我比过去更多地看到了她美丽的内心。她的疾病迅速恶化着,仅两个月就把她匆匆带走了。她临终时的挣扎迟迟拖延着,十分痛苦。三天三夜我没离开她家,也几乎没睡。她死的时候我守候在旁边,她所有的家人都围着她,有的祈祷有的哭泣,因为大家非常爱她。我是她最后一个看着的人。我尽量简短地讲了上述情况,如果我把所有相关的事情和感受都说出来,那会写出几本书的。”  后来欧文也试图去爱一名叫埃米丽·福斯特的小姐,然而她心中已经有了别人,否则“这种亲密关系本来会造就一桩婚姻”。我们确实为这位伟大的作家感到不幸。从欧文的大量作品中,我们也时时读到他内心所具有的丰富、浪漫的情感。另外,欧文当时收入不多,财力不足,这可能也是造成他单身的一个原因:“欧文的哥哥们在生意上遭受挫折,迫使欧文辛勤写作,他肩负起沉重的家庭责任,从而打破了他通过婚姻过上幸福生活的计划。”人生有时就是这样,不可能事事如意。总之,关于欧文的感情与婚姻问题,我们从本书中了解到珍贵的史料。笔者在此较多地提到欧文这方面的情况,也是为了让读者对他有更多的认识。

众所周知,欧文年轻时长期生活在欧洲,这给他的作品打上了特有的烙印,难怪有人认为它们缺乏地道的美国特色。他固然生性喜欢游历探险,但国内缺乏他所需要的文学氛围,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他有着艺术家的气质,而美国那时几乎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激发或满足艺术情感。绘画作品和美术馆寥寥无几。没有任何悦耳的音乐,有的只是不懂行地把引领乡村舞的弦乐器乱弹一气,或者尚武的人用横笛与鼓发狂地演奏,或者到处都在用古老的大键琴伤感地消磨时光,人们唱情歌,在欢宴上哼出粗野的或悲哀的歌词。而文学氛围是根本没有的。”这里,我们追寻到了他长年旅居国外的一个根源。

从本书中,我们也看到了有关欧文的其他元素,我称之为“欧文元素”——先前我已将它们归纳为“富有文采,抒情味浓,充满传奇,追求古朴,勇于探索,不乏幽默,富于同情”。在这本书里我又看到一些新的东西。比如,我们发现欧文在生活中是一个喜欢并善于交际的人。“社交活动比以前更吸引他,耗尽了他的时间。他欣然充当起‘茶会冠军’。”他在成为哥哥的贸易伙伴时,要做的工作很少,“好像主要专注于当时的社交与娱乐活动”。在费城和巴尔的摩时,他又融人到富有魅力的社交界中。他在巴尔的摩、华盛顿、费城、奥尔巴尼和纽约的社交界受人喜欢,“品尝着社交的乐趣”。这样的生活无疑大大丰富了他的生活与创作。欧文又是一位很有爱国心的人,面对党派展开的激烈竞争,“我的爱国热情燃烧起来,我决心救国!”欧文曾经应征入伍,“对于英国人无礼的提议以及他们要攻打纽约的传闻,欧文这时的信中流露出富有爱国精神的愤怒”。欧文还是个性情乐观、和善厚道的人。他把生活看作一幅画,“发现的是生活的美丽与光彩,而非瑕疵与阴影。他喜欢注视前者,对任何事情的阴暗面有一种闭眼不见的奇妙本领。他的心再和蔼友善不过了。他颇能意识到朋友的忧愁而非缺点,对于他们的优点和善良敏感有加”。欧文又是一个生活简朴、颇有爱心的人。他“靠写作挣得的很多钱并未用到自我放纵的生活上。他的生活习惯和爱好简单,不用多少东西就能满足个人之需。他不太在乎钱,似乎只需要它让那些受托关心他的人更加幸福。一个不那么热心而又更加自私的人,处在他这样的情况下,便会过上一种更加安逸、更少责任的生活”。以上是我从本书中进一步看到的“欧文元素”,我们把这些元素综合考虑进去,就能更加正确客观地分析、解读他的作品。

总体而言,《见闻札记》是作者写的最优秀的一本书,自然也是影响最大的。但是它成功之时对作家本人有过怎样的震动,他的心境如何,我却是从本书一些珍贵的文字中才读到的:“本书受到欢迎的方式,以及它在美国的报纸和期刊上获得的颂扬,完全让我受宠若惊。它们远远超越了我最为乐观的期望,确实表现出特有的热情和善意,极其温和地感动着我。我收到你的信,上午读了一些评论,心里不安了一整天。这样的成功几乎使我惊骇,我担心它不是真的,或者我不完全应该得到它,或者我将达不到人们的期望。我们是一些构造奇特的动物。我先前已对所写的一切不抱幻想,认为它们是些非常可疑的东西。现在它们却受到过高的赞扬,我开始担心再写不出这样好的作品了。不过我们走着瞧吧。我有着一时冲动的脾性,生活相当没有规律,也很不稳定。哪怕最小的事也让我紧张不安,甚至欢呼鼓掌也让我慌乱,影响我写作,尽管这最终当然是一种激励……”这段文字让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是呀,这难道不是作家人生中一个巨大的转折点?正是从此以后,欧文信心十足,创作一发不可收。我们阅读他的传记,就是要追寻他的人生道路,探索他成功的根源,发现他何以写出众多优秀作品的原因。而本书无疑带给了我们不少有价值的信息。

书中大量引用了欧文的书信,从《纽约外史》中引用的也不少。这可能有点让人觉得哕嗦甚至乏味。我个人多少也有这样的疑惑。然后我想到,这大概是作者的一种用意吧。或许他认为这让人更有真实感。他希望通过这些文字,让读者更切实深入地了解欧文,增加一些感性认识,而不至于太抽象。再说,欧文的大量书信本身也是很好的散文随笔,它们可以让读者再次领略到作家的风采与魅力。比如,在写自塞维利亚的一封中,他描述了旅行中的情景:“最迷人的莫过于蜿蜒流淌的小河,小河两岸高悬着一座座花园,以及结着各种可口的南方水果的果园;也长着一簇簇鲜花和芬芳的植物。夜莺群集在这可爱的小山谷里,就像它们群集在阿兰约兹花园里那么多。每道河湾呈现出新的景色,周围有不少摩尔人的老磨坊,它们的形状极其独特别致,每间磨坊都有一座严阵以待的塔楼——那是一种英勇占有某处的纪念物,勇敢的摩尔人就是凭借它守住了这座地上乐园……”你看,一封平常的书信他都写得这么优美,富有文采,简直就是信手拈来,于随意自然中显现出他的文学功力。

不过,我个人觉得本书对于欧文的重要作品分析不够,显得有些单薄。而作为这样一位大作家的传记,我认为这方面应该得到充实。作家主要靠作品说话。在介绍、分析了他的人生与创作经历后,还应该对其主要作品予以分析,以便给读者提供更多参考。笔者有幸近几年致力于欧文的译介,翻译了他众多的著作,所以对该作家是比较了解的。我译欧文除了喜欢他的作品,也带着一种使命感(翻译欧文的作品并不容易),希望通过努力填补某些空白,让欧文译介“不够充分”(见《中国翻译词典》第520页,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观——事实上这已经做到了,笔者在《我国对欧文译介工作的新局面》一文中作了介绍,在此不赘。在翻译欧文作品的同时,我也写了一些关于作家及其作品的文章,这次把它们附录在本书里,或许多少可以作些弥补。毕竟,自己这几年一直沉浸在欧文作品的译介中,对于作家及其作品是有所认识的。但愿这些认识能给读者一点有益的参考和启发。

拙译中的错误和不足在所难免,诚恳希望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修订时完善。

本书根据“The Project Gutenberg EBook of Washington Irving”版英文翻译。

2015年1月定稿于天府雄州·四川简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美国文学之父的故事(华盛顿·欧文传)/美国文学之父欧文作品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查尔斯·达德利·沃纳
译者 刘荣跃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2410713
开本 32开
页数 22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1
出版时间 2015-12-01
首版时间 2015-12-01
印刷时间 2015-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12
CIP核字 2015173314
中图分类号 K837.125.6=41
丛书名
印张 7.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5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5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3 2:5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