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性其情(玄学向理学的演进与转化) |
| 内容 | 内容推荐 王弼提出“性其情”理论,为玄学性情论的发展确立了一个经典的范式,并在魏晋时代经历了“情”的自然化、“性”的分层和“心”的再立三个层面的演进。本书把王弼的“性其情”置于玄学与理学的宏大学术视野下,大大深化和拓展了这一命题的哲学史意义,并以此为基础,对中国哲学研究中玄学向理学演进的逻辑进行了系统的探讨,指出至北宋时,理学家们在延续了王弼对本性虚静内涵之规定的同时,又进行了更为复杂的理论设计,即在虚静本性中建构出历来被儒家重视的仁德的发生机制。理学家们分别由不同的进路对天人关系与性理结构做了进一步探索,并使得性情论实现了由玄学向理学的转化。 作者简介 李浩然,首尔大学哲学博士,现任教于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哲学和东亚儒学。近年来主要致力于玄学与理学的性情论以及韩国与日本的性理学研究。曾在《哲学与文化》《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世界哲学》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主持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中央民族大学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1项。 目录 绪论 理解玄学与理学的新范式 第一章 “性其情”的思想渊源 第一节 商周时代“性”“情”概念的起源 第二节 春秋战国时代“性”“情”概念的发展 第三节 秦汉时代“性”“情”概念的流变 第二章 “性其情”的哲学建构 第一节 “性其情”的提出 第二节 本性的状态:作为初始之无的虚静 第三节 情感欲望的存有:作为应物而通无的动力 第四节 “性其情”的实践与政治旨趣 第三章 “性其情”的理论补充 第一节 “情”的自然化:竹林名士与张湛的性情论 第二节 “性”的分层:郭象、葛洪与成玄英的性情论 第三节 “心”的再立:般若学与玄学的理论映照 第四节 以情近性:皇侃对“性其情”理论的补全 第四章 “性其情”的体系新建 第一节 性理之新:理学对道德义的重视 第二节 复诚主静:周敦颐“太极说”中的本性诠释 第三节 尽性归虚:张载“气化论”中的心性建构 第四节 一体持敬:二程“天理论”中的性情新说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性其情(玄学向理学的演进与转化)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李浩然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010257495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277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254 |
| 出版时间 | 2023-06-01 |
| 首版时间 | 2023-06-01 |
| 印刷时间 | 2023-06-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468 |
| CIP核字 | 2023103271 |
| 中图分类号 | B235.05 |
| 丛书名 | |
| 印张 | 18.7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41 |
| 宽 | 171 |
| 高 | 14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