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诗传)
内容
编辑推荐

俞晓群、止庵倾情推荐,天涯社区「闲闲书话」版主吕明光,地震,海啸,核辐射,2012,你的心,多久没有安静过了?今天,我们需要陶渊明的纤尘不染的诗文,来慰藉自己这颗岌岌可危的心。

吕明光编著的《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诗传》这部作品,将还给你一个真实的陶渊明。

内容推荐

《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诗传》是一部品读、鉴赏陶渊明的诗文全集的作品。

《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诗传》按照诗文创作年代的顺序,全面囊括了他一生中的所有诗文,大体上勾勒出了他的诗酒人生。但这并不是一部学术作品,以适当的想象,以一些场景的细节描写来替代说教,笔者吕明光是怀着一颗真诚的心来写陶渊明这个诗歌鉴赏系列的。

目录

序:酒边的肉身/3

第一章 在路上/1

 一、人间的身份/3

 二、江湖以远/9

 三、月下人八3

 四、怀念外祖父孟嘉八6

 五、戒酒/22

 六、在南亩/26

 七、农业社会/31

 八、赔淡的年月/35

 九、你在东轩,他在云端/38

 十、理想国的春天/42

 十一、雨人/46

 十二、中年危机/50

 十三、西园的向日葵/53

 十四、一只虚拟的大雁/56

 十五、迷失之途/60

 十六、命运的使者/63

 十七、酒神归来/66

第二章 田园生活/73

 十八、古典生活的柔软旗帜/75

 十九、爱自由和飞翔的归鸟/79

 二十、县令丁柴桑/82

 二一、身世:陶家的血脉/85

 二二、十愿,十悲/90

 二三、看,这些同病相怜的人们!/97

 二四、兄妹情深/104

 二五、奔赴仙境,折返人间/107

 二六、幽人何在/124

 二七、408年的一场火灾/128

 二八、佛教徒刘遗民/131

 二九、秋天的谈话/134

 三十、九月九日,一壶浊酒/137

 三一、他们都是长沙公的后人/140

 三二、稻田里的隐者/144

 三三、去南村八/47

 三四、好人陶敢远/151

 三五、殷晋安一去不复返/155

 三六、日影凋落,铺满路途/158

 三七、伤逝/162

 三八、戴主簿就在附近/165

 三九、生死问答/168

 四十、逝去的斜川/174

 四一、一个告老还乡的中国古典模式/178

 四二、殉葬者/182

 四三、豪放的本相/185

 四四、满腔热忱/189

 四五、给儿子们的信/207

 四六、一个中国父亲和他的儿子们/211

 四七、颍水边上的隐者/214

 四八、向荷蓧丈人致敬/217

 四九、二十杯满溢时光气息的米酒/220

 五十、在基地/254

 五一、羊长史去秦川/257

 五二、暮景/260

 五三、怨歌/263

 五四、重阳节/266

第三章 最后的时光/269

 五五、沿着漫长的古道/271

 五六、偶像的道路/285

 五七、湓口饯别/290

 五八、苦酒/293

 五九、冰河尽头,春意盎然/296

 六十、人人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299

 六一、诗酒生活/304

 六二、庞参军的使命/307

 六三、画扇上的隐者/311

 六四、饥饿的老人/315

 六五、我们都是孤独的人/319

 六六、受难日/329

 六七、离开的时刻/332

 六八、别了,陶子!/337

试读章节

十、理想国的春天

(《时运》)

公元前四五百年间的一天,东方的大陆上正进行着一场关于人生问题的著名谈话。那时,子路、曾皙、冉有和公西华围坐在孔子身边。孔子分别问了他们各自的做官志向。子路回答要以军力治国,冉有想要让百姓富足,公西华则想当个掌管礼乐的小相。这是一个古代国家的军事、农业和祭祀的三个方面。谁也没有说全。孔子看上去不太满意。这之前,曾皙一直在旁边弹奏琴瑟,为眼前的这幕场景配乐。轮到他时;他却没有去说如何治国,只是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愿景: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一向对弟子们颇为挑剔的孔子听了,不禁感叹道,我同意你的话。

曾皙的回答,表明了他是个理想主义者。他不是实干家,却得到了孔子的肯定。这样的孔子,怎能取得彼世的成功?但无论如何,后世的人们重读这段话,都会一次次进入沂水边上这个自由、和平、逍遥和惬意的理想国。

一千年后,转眼到了404年。刘裕和桓玄的仗还没打完。也是一个暮春,陶渊明穿过微薄的晨曦,去往东郊春游。“春服既成,景物斯和”,他穿好了春服,就想起曾皙的话。这个春天无比温暖,云雾从山中散去,天空变得明亮,清澈的光辉洒满人间。“有风自南,翼彼新苗”,风中的新苗舒展着生命的羽翼。他来到水岸,洗漱,濯足,尽情地遥望远方,心头有按捺不住的喜悦。他是独自一人带着酒来的。没有人陪他,除了他自己的影子。“挥兹一觞,陶然自乐”,他在酒中找到了快意、欢乐和满足。

他喜欢这种闲静的生活。“延目中流,悠想清沂”,他的目光投射到水面中央,河水倒映在他的眼底。他想起远古的沂水,就仿佛见到那些冠者和童子们闲咏而归的情景。事实上,他也曾日夜习读六经,慷慨激昂,奋发向上。可这个世界不是他的。时间如流水,逝去不可追回,他无法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

喝完酒,陶渊明回到了自己的茅庐。院内的花药倾吐着芬芳,竹林隐蔽着他的生活。他有一张清音的古琴,半壶浑浊甜蜜的米酒。一切如此美好,他却陷入了悲观的境地。“黄唐莫逮,慨独在余”,没赶上黄帝和唐尧的淳朴社会,只剩下一片感慨灌注于孤独的内心。

这是儒家带给他的影响。从欢欣到慨叹,陶渊明隐隐作痛。对于从小便熟读儒家经典的他来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他充满凛然生气与活力的人生目标。他有过雄心壮志,想取得功名,报效国家。但他所处的时代残酷地拒绝了他。他赶上了最坏的年代,战乱和灾荒并存的黑暗年代。他数次出仕,却被篡夺的政权、虚伪的官场掐住了咽喉,险些窒息而死。为了自由,他不止一次辞官。这个时代,不允许他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然而,陶渊明并没有失去真正的本心,这世上还有另外一条道路,还有田园、花树、竹林、清琴和美酒可以寄托。他的超然,他的恬淡平静,在经过人生前半段的痛苦挣扎之后如期而至。只有摆脱掉儒家和现实的矛盾,他才能终获自由。

他无法在晋宋取得功业。这是注定的事。因为他不屈服的人格,使得他从不亏待自己。那一套虚伪的人间机关,他学不来。世人也许会误解陶渊明的消极,但他无疑是热爱生命到了极点的人,否则他不会归隐。他早年对功名的意气风发,化为晚年对自由的追求。他不会对世界妥协,被种种欲望劳役肉身,被名利两字缠住心窍。他的归去,也不是逃避,而是更加积极地寻求生命的意义。若来到今天,他可能会更加忧郁,痛苦,愤懑。若想找到一点诗情画意,绝无可能。在古代,他走投无路,还可以选择归去来兮。几千年后,他再也没有可以归隐的去处。

从不纠结于名利,到不纠结于生死,陶渊明这辈子活得不做作。没有归去的时候,在这首《时运》里,陶渊明给了我们他十足真诚的面目。他还没有看开这些世俗的羁绊。所以,他的这首有血有肉、生动鲜明的诗,具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对后人来说,就是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

附:时运

时运,游暮春也。春服既成,景物斯和,偶影独游,欣慨交心。

迈迈时运,穆穆良朝。袭我春服,薄言东郊。山涤余霭,宇暧微霄。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洋洋平泽,乃漱乃濯。邈邈遐景,载欣载瞩。称心而言,人亦易足。挥兹一觞,陶然自乐。

延目中流,悠想清沂。童冠齐业,闲咏以归。我爱其静,寤寐交挥。但恨殊世,邈不可追。

斯晨斯夕,言息其庐。花药分列,林竹翳如。清琴横床,浊酒半壶。黄唐莫逮,慨独在余。

你遇到的困境,是中国古代文人遭遇到的一个共同的问题。怀有儒家理想,却受到现实的残酷打击,就会发现曾经的理想是那么脆弱,不堪一击。那么,是继续混在官场,强作笑颜,周旋于人间,还是归隐而去?你选择了后者。你难以容忍生命的浪费。你的人生模式让人羡慕,却无法去效仿。因为这世上的人们都有太多的顾虑,缺乏最根本的勇气。

P42-45

序言

酒边的肉身

1

这个人的血管里终年流淌着浓烈的酒精。他用汉语写作。他的诗文,在他生前和死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不被世人看重。他活到六十三岁,便在庐山脚下的田园里寂寞逝世。到了唐代,人们为避高祖李渊的讳,都叫他陶深明。现在,他就是陶渊明,陶潜,陶元亮,五柳先生,羲皇上人,靖节先生。他在人间的身份飘忽不定,始终走在一条与世俗疏离的路上,无需任何指证性的确认。

一个东晋末年的隐者,要去承受更为孤独的意境。在史上最坏的年代,他的田园如同被潮水围拢的一座孤岛。被怯懦包裹在内心的勇气,发出黑暗乱世之中的微弱光芒。不时有茫茫雨雪,从头顶纷纷降落。风从时间的深处吹刮过来。一扇简陋的柴门通往一幢空空荡荡的木屋。凄冷的光线在他的身边缓慢地挪动,飘散着苦寒的气味。他准确无误地活在那里,现实感十足。他的身后,鄱阳湖日夜涨落不息,长江水滚滚向东流逝,仿佛就是为了证明他的存在而涌动。江州,寻阳,柴桑,既是他肉身的地址,又是他灵魂的彼岸。

公元365年,晋哀帝兴宁三年,他出生,来到此间。晋哀帝,叫司马丕,东晋的第六个皇帝,一个懦弱无能的人。大将桓温当国,皇帝形同傀儡。是年,二十五岁的晋哀帝因为迷恋长生不老术,服用丹药中毒,不久便去世了。继位的是晋废帝司马奕,多年后被桓温废为海西公。然后是简文帝。再然后是孝武帝。

从365年到427年,他的隐约事迹,有后世颜延之的《陶征士诔》、《宋书》;萧统的《陶渊明传》、《莲社高贤传》、《晋书》、《南史》等一些文字的记载。还有为数不多流传至今的诗文。他并不神秘。他只是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有弱点的、热爱生命的凡人。他的一生返璞归真,自由,达观。他打通了生死之门。一切早已注定。

2

他有一个声名显赫的曾祖父——东晋开国名将陶侃。原是江西鄱阳人,后迁徙到了寻阳。这个地方,唐以后的人多写为“浔阳”。陶侃官至大司马,被封长沙公。大司马这个官,近于现在的国家最高军事长官。这是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大人物。史书上说,陶侃很自律,不喜饮酒。

他的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他的父亲,在他八岁时就去世了,没有留下姓名。他在《命子》诗里写这位父亲:於穆仁考,淡焉虚止;寄迹风云,冥兹愠喜。看来也是做过官的。后来失了官,也能够心平气和地接受命运的大起大落。

他还有个了不起的外祖父,东晋名士孟嘉。孟嘉的妻子就是陶侃的女儿。孟嘉的女儿后来又嫁给了陶渊明的父亲。表兄妹结亲,在古代很正常。孟嘉做过大大小小的官,极爱饮酒,是个脾气耿直的性情中人。从某个角度来看,阿渊明身上那种超然的气质,很像他的外祖父。

有陶侃这样的太爷,绝不是一件让人能够轻易承受的事。他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但毕竟还有一个可以效仿的姥爷。不过,在他们面前,功名未成的陶渊明都无法不去羞愧。要卸掉自己的生命之重,从而得以飞翔,去往自由之境,对他来说,就得摆脱掉这些家族情结,才能从孔子的儒家抵达老庄的道家,以及西域过来的佛家,并最终超越佛老,归顺自然。

381年,高僧慧远率三百僧众来到庐山宣教。庐山的东林寺从此成为中国的佛教中心。山下的陶渊明,日后不可能不受到佛教的波及。但终其一生,他也没有皈依佛教。他同时选择了远离求仙炼丹、追求永生的道家。他有自己坚守的信仰,那就是自然。

383年,在他十九岁那年,北方的前秦和南方的东晋之间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争——淝水之战。这场战争对后世影响深远。东晋以弱胜强,稳定了自己的政权,也使得流落南方的中原文化得以保存。他想必也有过为国效力、上阵杀敌的雄心壮志。在《杂诗》里,这时的他“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然而此时,却正是他在《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里提到的“弱冠逢世阻”,以及在《有会而作》里写下的“弱年逢家乏”的惨淡光景。那个世界就摆在他的面前,缺乏亲和力。他把一杯酒送入口中,觉出了前路的苦涩。

《晋书》里说他: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这段话,源自他在五十一岁旧疾复发、自恐大限将至时写给五个儿子的遗书《与子俨等疏》一文。他自称“羲皇上人”,正是少年时的事情。年少的时候,他不用操心这些让人寄予厚望的虚名。如果可以不出去做官就证明自己的人生,他宁愿就这样生活下去,一辈子也不走出田园。他更向往上古的淳朴社会。此番心迹,另有写于此时的《五柳先生传》为证。

3

二十九岁那年,他进入仕途,当上了江州祭酒。既然不能重新选择出身,加上确实也想干点什么,他就出去做官了。之所以做官,有着解决家贫和大济苍生的双重理由。这个官不小,类似于今天的文化局长。以这个官起家,可见陶家这一支尽管衰落,仍有背景。可是,不久他就“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说不干就不干了。后来,州里又来召他做主簿。这个官是长官的文书,权势也不小。他没答应。再后来,他“躬耕自资,遂抱赢疾”。由于种地养家的劳累,他的身体开始变得很差。

到了三十五岁,可能实在又过不下去了,他又出来当了官。这次投奔到了桓玄的门下。其时天下大乱。桓玄有野心,想当皇帝,谁都看得出来。他去京都给桓玄送信,路上写下《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里面有两句“自古叹行役,我今始知之”,最为打动人心。这一干就是两年。两年后的冬天,他的生母孟氏去世。他极目四望,满眼凄凉,随后返家丁忧三年。如此一来,他或许数次幸运地躲过了生命的危机。

四十岁时,他第三次出仕。此时的桓玄,已经失败。他要去刘裕的帐下做参军。上任途中,写下《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不料这个刘裕,也是想当皇帝的。第二年,405年,陶渊明迎来了自己的第四个官职,被调到刘敬宣的手下做参军,并有诗作《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将军使都经钱溪》。不难想象,他亲身经历,甚至参与了一些足以改变国家历史走向的大事件。他目睹了人的残忍和丑陋,发现了人世的真相,这让人无奈,直至绝望。

同一年,他开始为自己的归隐做准备。他可能从那个时代的空气中嗅到了一丝不祥的味道。八月,在他的家叔——时任太常卿的陶夔的引荐下,他做了人生中的第五个也是最后一个官,彭泽县的县令。到了十一月,他就辞官了。这一次,他打算不再出来。为表决心,便写下《归去来兮辞》一文。这之后,义熙末年,朝廷征他当著作佐郎,他也没去。至于有的史书上说他在临死前“将复征命”,答应了朝廷让他做官的命令,不可信。

他的诗文,大部分写在他隐居之后。他将一次次重申自己归隐的无比正确。他很快乐,很满足,也很矛盾。在自由温暖的田园生活之中,隐藏着他强烈的人生痛苦。而这正是一个真情流露的陶渊明。

4

他学会了飞翔,就飞出来了。沿着偶像们的道路,他抵达了黄昏后的宁静田园。春耕,秋收,采菊,饮酒,安贫乐道,以此为荣。他在用这种反向的力量与那个世界对抗。世界要保持平衡,就得有这些人的存在。

这些人是他认可的、想做为的一群人。他们出现在《咏二疏》、《咏三良》、《赠羊长史》、《拟古九首》、《读史述九章》、《扇上画赞》、《咏贫士》等诗文中,他们是伯夷、叔齐、长沮、桀溺、荷葆丈人、颜回、荣启期、黔娄、庄周、於陵仲子、商山四皓、张挚、疏广、疏受等拥有相同生命姿态的人们。这中间,他歌颂过孔子,也赞扬过荆轲。有了这些,他的孤独就不是这世上唯一的孤独。他不会永远孤独下去。

他归隐后的情形,萧统在《陶渊明传》里写道:时周续之入庐山,事释慧远,彭城刘遗民亦遁迹匡山,渊明又不应征命,谓之寻阳三隐。当年归隐的潮流,或多或少对他有些影响。但他绝不是摆姿态。他想归隐,就回去了。事情就这么简单。

他非常积极,始终努力思索人生的意义在何处。他的内心世界里一直充满着两种力量的斗争:一个是人性的陶渊明,他热爱短暂的人生,想活在田园里;一个是世俗的陶渊明,他的身上有宿命,使他不能完整地活在一个人的田园里。在《感士不遇赋》里,道家的“或击壤以自欢”和儒家的“或大济于苍生”,两种力量此消彼长,让他陷入长久的矛盾和焦虑之中。当然,最后他完善了自我,也完成了自我。

5

一个不折不扣的酒徒。

当上彭泽令后,“公田悉令吏种秫稻。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分给他的公田,他想都种上“秫”,也就是黏高粱。在他妻子的坚持下,他才答应拿出五十亩来种“粳”,也就是稻米。对他来说,酒就是粮食。

他有个好友,叫颜延之,即他死后给他写诔文的那个人。416年,颜延之在寻阳任军曹时,与他成为邻居,从此有了交情。八年后,颜延之到始安郡做太守,仍不时来拜访陶渊明的住所。每次见面,两人都要喝到酩酊大醉。王弘邀请颜延之赴宴,整天都找不到他。有一次,颜延之临走时,留下二万钱给陶渊明。陶渊明随后把钱全部送到了酒家,以便饮酒。

这个王弘,418年当了江州刺史后,很想结识陶渊明,却请不动他。陶渊明曾去庐山。王弘就让他的老朋友庞通之在半道的田间地头准备好酒席。陶脚上有病,便让一个门生和两个儿子交替抬轿去了那里。到了以后,欣然和庞通之一同饮酒。随后,王弘也到了。陶渊明并没有起身离去。他不是个不讲人情的人。

419年,重阳节,他在菊花丛中闲坐,无酒可饮,正发着愁,忽然赶上王弘送酒来了。马上就喝,一醉方休。一首《九日闲居》,道尽此前无酒的万千惆怅。  他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都要弹拨一遍寄托心意。别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他就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造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就款待他们。他若先醉,就告诉客人:“我醉欲眠,卿可去。”意思是,我喝多了要躺下睡觉,你可以走了。他的为人该有多么直率。唐人李白把他的这句话写人《山中与幽人对酌》一诗中,改为“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李白那时一定想起了陶渊明的无弦琴。

还有一次,有个郡将来拜访他,正赶上他酿的酒熟了。他就用头上的葛巾筛酒,筛完,又把头巾扎回头上。真是无拘无束,天真可爱。

他的诗文散发着浓烈的酒气。别的不说,就说伟大的传世组诗《饮酒》。“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持”,他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叫人感动,使人忽然很想穿越时空,递他一瓶好酒。“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没有了酒,就接着倒。“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从白天喝到夜晚,生命便得到耀眼的烛照。“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酒里掺杂着他的一生,痛苦然而极乐的一生。“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他不喜欢小酌,总是痛饮的时候居多。不贪杯的人,无法理解陶渊明几近酗酒的生活。

四十四岁那年,他在《责子》一诗中写道:“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他对儿子们很失望。他的五个儿子,分别是陶舒俨、陶宣俟、陶雍份、陶端佚、陶通佟。他自己看透世事,却希望儿子们有所成就。据说他曾向颜延之求助,让他的儿子做官。不过,也许正因为他的过度饮酒,导致了儿子们天资的平庸。为此他也想过要戒酒,写有一首《止酒》。但终究是游戏之作。他戒不了酒。酒里有他对俗世的忧愤。没有酒,他会倒下。

在离开这个世界前,他在《拟挽歌辞》里写道:“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6

他对生命有一种极其尖锐的、深邃的洞察力。人命无常的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风云,徐徐掠过他的眼底。田园的光阴在他的脚下疾速流逝。他伸出手去,想抓住一点什么,却只有一片虚无的空间感传回到他的体内。他体验到了一个不断丧失时间的自己。有生之年,他要为生命这回事困扰,要找到一条解决“生命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这个问题的途径。否则誓不罢休。

405年,彻底归隐的他,就明白了“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才是生命的真相。人来自宇宙的某个神秘的角落,最终要顺从自然的力量,回到那个角落里去。至于那里是什么地方,倒不必多虑。

413年,四十九岁的陶渊明,针对佛家生死报应的观点,写下杰出的组诗《形影神》。他把自己化为三个分身,相互对话,说出主张。形是他的肉身,影是他的虚名,神是他的思想。在诗里,他最后写道:“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佛老盛行的时代,他不迷信任何学说,充满向死而生的勇气,真正做到了颜延之在诔文中所说的“视死如归,临凶若吉”。

他不得不经历亲人们的离去。先是他的父亲,然后是庶母、生母、程氏妹、从弟敬远、从弟仲德。《祭程氏妹文》里的“死如有知,相见蒿里”,因为思念,倒对死亡的来临充满迫切之情。《祭从弟敬远》里的“神其又知,昭余中诚”,不乏无奈和绝望。《悲从弟仲德》里的“翳然乘化去,终天不复形”,则表明了他对死亡的接受没有任何顾虑。到了427年,他写下《拟挽歌辞》,对自己死后的场景展开想象,“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他活得该有多么清醒,仿佛一瞬间的冰冷刀刃。这年十一月,他又写下《自祭文》。关于他的一生,他总结道:“人生何难,死如之何。”

7

一个纯粹的隐者,生命中必然充满激情。

正如金人元好问对他文字的评价:一语天然万古新,繁华落尽见真淳。能写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种清新诗句的人,就是心灵敏感、向往自然之美的陶渊明。然而,他骨鲠’、倔强、决绝、刚烈的一面,不应被历史罩上面纱。人若做到真正的悠然,内心里就要有大激烈,然后再把它们坦然放下。

他的一生自然而然。年少时想出游,出仕后想有所抱负,发现世界让他失望,就一次次归去,并且最终归去。他给过自己机会,最后发现还是不行。这不是做作,是真诚。苏轼崇拜陶渊明,看到了他的随心所欲:“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叩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在后世,他成为无数仕途失意者的精神领袖。

身处时代的漩涡,他亲眼目睹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不幸,亲身经历了一些重大事件的发生。奔波在晋安帝、桓玄、刘裕、刘敬宣这些人中间,他触摸到了历史的核心。若说他视野狭窄,十分可笑。而认为他无趣的人,怎又知道,一篇《闲情赋》足以让他们哑口无言。他有很多朋友,这里面有官员,也有农民。他喜欢和他们一起饮酒。晚年的他,除了对檀道济发过火,并没怎么拒绝过别人。

说他散漫任性的,实在很迂腐。陶渊明不是被逼无奈,怎能一次次从官场上拂袖而去。他只是比其他人更勇敢。世人在他面前,都不够热爱自己。萧统说读他的诗:“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昭明太子的话,很有分量。至于说他不安心归隐的人,又未免太过苛刻。他的一生,在“仕宦”和“归隐”之间苦苦挣扎,是一条痛苦的河流。作为一个饱读诗书的知识分子,儒家观念深刻地影响了他的人生观。但日后,若他发现这一切只是一场骗局时,就会毫不犹豫地归去来兮。他对世界的反叛,是个人命运的积极践行。他一直在抵抗另一个自己。这种抵抗不容易,需要付出亲身劳动的辛苦和代价。

420年,刘裕把国号由“晋”改为“宋”。晋时的封爵也都改了。长沙公降为醴陵侯。尽管陶渊明未必忠于司马家族的晋朝。他可能对桓玄抱有过更多的希望。但作为一朝遗老,他对这个崭新的朝代会作何感想,可想而知。封爵更改这件事,势必对他产生了深深的触动。无论如何,他将很快被自然界所接纳,成为宇宙的一部分。他希望悄无声息地离去,就像他从没有来过这个世界一样。

然而,他爱过这个世界。

2010.10.28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诗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吕明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1070728
开本 32开
页数 34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1-06-01
首版时间 2011-06-01
印刷时间 2011-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6.2
丛书名
印张 11.25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10
146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1:1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