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晚清民国戏曲现代化研究--以武汉地区为考察中心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取武汉地区这一晚清民国时期的重镇的戏曲活动为考察中心,以城市戏曲的现代化为关照重心,将戏曲视为一种系统化的社会活动,从社会环境、官方管理、行业组织、戏班、观众、本体等不同层面来展开戏曲现代化的研究。文中大量选用民国时期武汉报纸上稀见、散见资料为论据,力图为晚清民国时期的武汉戏曲“立传”,且为晚清民国戏曲研究的资料运用提供一次具体实践。 作者简介 胡非玄 河南偃师人,武汉大学博士,现为洛阳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人文社科类)。主要从事近现代戏剧史论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晚清民国戏曲现代化研究”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晚清民国城市戏曲消费研究”,在《戏曲艺术》《文化遗产》《戏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现代都市:戏曲现代化的空间选择 第一节 现代都市与戏曲现代化的物质空间 第二节 现代都市与戏曲现代化的舆论空间 第三节 现代都市与戏曲现代化的政策空间 第四节 现代都市与戏曲现代化的文化空间 本章小结及反思 第二章 审查制:戏曲官方管理的现代化 第一节 禁堵式管理与审查制的先声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戏曲审查制实施原因及机构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戏曲审查制的内容 第四节 戏曲审查制的影响及评价 本章小结及反思 第三章 维权与公益:戏曲行业组织的现代化 第一节 晚清民国间武汉的戏曲行业组织 第二节 戏曲行业组织现代化的历程 第三节 维权与公益:行业组织现代化的走向 本章小结及反思 第四章 名角中心制:戏班的现代化 第一节 名角中心制:戏班从晚清到民国的变革 第二节 名角中心制与戏班的现代化 本章小结及反思 第五章 教育者与宣传者:演员形象的现代化 第一节 全面抗战前戏曲改良与演员形象的现代化 第二节 狎优之风与演员形象现代化的艰难 第三节 宣传抗战与演员形象的现代化 本章小结及反思 第六章 “次梨园行”崛起:戏曲观众的现代化 第一节 票行崛起与戏曲观众的现代化 第二节 捧角儿的流行与戏曲观众的现代化 本章小结及反思 第七章 启蒙:戏曲文学的现代化 第一节 晚清民国间武汉戏曲剧目发展概况 第二节 1900-1927年武汉的启蒙剧 第三节 1928-1936年武汉的启蒙剧 第四节 1937-1949年武汉的启蒙剧 本章小结及反思 第八章 精细化与西化:戏曲表演的现代化 第一节 精细化与戏曲表演的现代化 第二节 西化与戏曲表演的现代化 本章小结及反思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晚清民国戏曲现代化研究--以武汉地区为考察中心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胡非玄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文化艺术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3974960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1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60 |
出版时间 | 2023-12-01 |
首版时间 | 2023-12-01 |
印刷时间 | 2023-1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478 |
CIP核字 | 2023174321 |
中图分类号 | J82 |
丛书名 | |
印张 | 20.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9 |
宽 | 165 |
高 | 17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