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在你温厚的笑容中荡漾(纪念哈佛大学首位华裔女教授赵如兰)
内容
编辑推荐

由荣鸿曾、吴淼鑫编的《在你温厚的笑容中荡漾(纪念哈佛大学首位华裔女教授赵如兰)》是为纪念著名学者、中国音乐学权威、教育家、哈佛大学首位华裔女教授赵如兰女士而编写的。她以双重的文化背景,用西方科学的语言,把中国文化、音乐和艺术介绍给全世界。

内容推荐

荣鸿曾、吴淼鑫编的《在你温厚的笑容中荡漾(纪念哈佛大学首位华裔女教授赵如兰)》是为纪念著名学者、中国音乐学权威、教育家、哈佛大学首位华裔女教授赵如兰女士而编写的。赵教授是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暨作曲家赵元任先生和杨步伟医生的长女,原籍江苏常州,1922年4月20日出生于美国麻州剑桥,后随父母辗转于国内外多所城市,1938年全家再度赴美。赵教授在哈佛大学完成学业,获得包括欧洲音乐史学士(1944)、欧洲音乐史硕士(1946)、中国音乐史博士(1960)等学位,随后留校任教,直至1992年退休为荣休教授。2013年11月30日在美国麻州剑桥家中安详逝世。

赵教授的一生既光辉灿烂而又颇具独特性。她以双重的文化背景,用西方科学的语言,把中国文化、音乐和艺术介绍给全世界。她继承了中国老一辈学者治学和为人的态度,吸取了西方先进理论和方法,开启了现代旅美中国学者的典范,为她的学生和后进的中美学人留下了丰富的学术与精神遗产。她那种跨国界、跨世纪的学者风范与传统美德想必能像一缕清风,吹遍神州大地。

目录

赵如兰和她的家人

 素描式的自传

 大姐和我:“Iris—Nova”

 永远的大姐

 大姐二三事

 我的母亲

赵如兰学术成就

 赵如兰教授教研成就简介

 京剧里节奏的功用

 从“花儿”的演唱谈表演实况问题(重登)

 中国音乐学的一面镜子:读赵如兰《宋代音乐资料及其诠释》

 卞赵如兰教授著述存录

朋友学生怀念赵如兰

 我的恩师和知音:赵如兰教授

 卞太太:我所认识的赵如兰教授

 追忆吾师卞赵如兰教授

 花从淡处留香远:追忆恩师赵如兰教授

 怀念赵如兰教授

 永恒的笑容:怀念卞赵如兰先生

 追念卞赵如兰老师的风度

 既远又近:我和赵如兰教授的乐缘

 教我如何不想您:一段永难忘怀的剑桥日子

 后现代“愚公”卞赵如兰教授(重登)

 “教我如何不想她”:怀念赵如兰教授

 我和如兰的一番交谊

试读章节

我和我的妹妹们常遇到一些对我们父母行踪比我们更清楚的人。最令我难堪的一次是南京中学入学口试考官问起我父母,我报上父亲的名字,他马上另眼相待,但突然诡异地笑问:“你知道你父亲这一刻在什么地方吗?”这可不简单,数天前我忙着准备入学考试时父亲刚刚出门,但他到什么地方我不清楚,后来才知道报上有报导,只好低声回答:“不知道。”考官转过身大声地对坐在他旁边的同事说:“赵元任到惠州考察方言去了。”他也许借此向我和他的同事炫耀他消息灵通。不知是否因此我口试没通过。

因常常搬家的缘故,也因我父母亲付不起学费,我很少有机会正式学钢琴,虽然很小的时候有父母的朋友自愿教我,像清华的何林一夫人和上海的董王瑞娴。董夫人是新英格兰音乐学院最早的中国毕业生之一,是我父母亲的好朋友。她的孙儿榕森(Yung Shen)有个时期在哈佛音乐学系成了我的同事。但我的钢琴课都不能长久。到了剑桥我终于在Longy音乐学院跟David Bacon正经学钢琴。我那时一边读大学一边在哈佛帮助教汉语,有点自己的钱可以用。

然而父亲总想法子让我们家里有台钢琴,只有逃难时在长沙和昆明没有。我和新那很小就学会看五线谱,好玩地弹琴自娱。我弹得像点样子后,便常和父亲四手联弹简单的曲子。我们从小便也常一起唱歌,有时让父亲伴奏,更多的是他和我们分两部或三部混声清唱。舒伯特是父亲最钟爱的作曲家之一,但我们唱的大多是他自己谱的歌曲。他随身带着小本子,里面都是要让我们分部唱的歌;在家里或在户外没事时,他便把笔记本拿出来和我们一起练唱。我记得有一次我们3个人到北京邮局等一份挂号信,坐在板凳上便看着笔记本上的歌谱唱了起来。当我两位小妹妹来思和小中可参与后,父亲便写较复杂的歌曲让我们练习。父亲在美国漫长的高速公路开车时,也和我们唱歌消磨时间。回想起来,他对我们的音乐教育是很用心的,虽然看似玩玩而已。他很少对我们训话,总婉转地引导我们学新东西,譬如他会把新买的乐谱放在钢琴上,让我们自己学。我们弹错了他会突然出现替我们改正,话总不多。

从1925年到1929年我们在清华校园的一些生活细节,我如今记忆犹新。我们在南院与梅贻琦和郝更生毗邻的房子仍在,梅贻琦的子女是我们的玩伴,他后来成为清华校长。郝更生的专业是体育。

王国维也住在附近,我们看着他坐黄包车出入南院,便在他背后偷叫他“王小辫”,因为他民国时代还留着辫子,不肯和别人一样把它剪掉。有一天我们听到他竟然投湖了,母亲被叫到湖边抢救却已来不及了。她回到家唏嘘不已。60年后我在台北讲演,有位老先生会后问我“你是Iris-Nova吗?”只有20世纪20年代在清华园认识我们两姊妹的人才会这样称呼我们,因我和新那顽皮的时候,父母亲就厉声喝叫:“Iris-Nova!”邻居听惯了便把我们一起这样称呼。原来这80多岁的老先生是王国维的公子。

离南院不远有条铁路,我们很少注意到它,直到一个晚上铁轨上载军火的车厢着火爆炸,惊醒了我们,往窗外看时,只见整个天空通红,第二天早上便目睹伤者被抬到校内的医疗室。

P11-12

序言

我们敬爱的赵如兰教授走了!著名学者、中国音乐学权威、教育家、哈佛大学首位华裔女教授赵如兰,于2013年11月30日在美国麻州剑桥家中安详逝世,享年9l岁。从噩讯传来,到2014年3月举行追悼会,再到同年12月“中国演唱文学研究会”纪念赵教授的特刊发行,她好像也一步一步地离我们越来越远。但是我们思念她的情怀却越来越深,这本文集是我们对她思念之情付诸文字的表示。

赵如兰教授是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暨作曲家赵元任先生和杨步伟医生的长女,原籍江苏常州,1922年4月20日出生于美国麻州剑桥,适因当年赵元任先生在哈佛大学任教;她两岁时因赵元任先生工作的关系在巴黎居住近一年,学会法语。1925年赵先生携全家回国,受邀任教清华大学,到各地搜集方言资料,赵如兰教授亦随父母亲在北京、长沙、昆明等中国城市短住。1938年全家再度赴美,赵元任先生先后在夏威夷大学、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作短期教学,1947年长期留任加州大学。赵如兰教授则定居剑桥,在哈佛大学完成学业,包括欧洲音乐史学士(1944)、欧洲音乐史硕士(1946)、中国音乐史博士(1960)等学位。

赵如兰教授自1947年开始在在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中国语文,1962年在该校音乐系开讲中国音乐课程,1974年跃升为跨音乐系及东亚系之终身教授,是哈佛大学最早获此殊荣的几位女性之一,更是首位华裔女教授。1992年退休为荣休教授,多年来培育了多位年轻音乐学和文学学者,也为无数汉学家启蒙和打稳了汉语根基。

1945年赵如兰教授和卞学鐄结婚。卞学鐄原籍天津,1919年出生于上海,清华大学毕业,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博士,随后几十年来留同系任教,研究成果显著,影响深远。1989年退休为荣休教授,2002年当选台湾的中央研究院院士,2009年逝世,享年90岁。

赵如兰教授的成就广为国际学术界和教育界肯定,包括1960年获哈佛大学Carolyne Wilby博士论文奖,1968年获美国音乐学会Otto Kinkeldey出版奖,1980年获瑞德克利夫学院(Radcliffe,哈佛女校)研究院杰出校友奖,1990年被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2004年被选为美国民族音乐学会荣誉会员,更获中国大陆、台湾及香港多间知名大学颁予荣誉教授或荣誉研究员的荣衔。1975年至1978年,她与丈夫卞学鐄教授同被哈佛大学邀请任职为大学宿舍“南舍院”(South House)的“舍监”(House Master),是哈佛大学四百年以来得此殊荣的首位非欧裔教授。

如兰教授健在的家人有其三个胞妹:中国长沙的新那(Nova)、西雅图的来思(Lensey)、麻省阿灵顿镇的小中(Bella)。在华盛顿D.C.的女儿卞昭波《Santa)与其婿Michael Lent,及现居康州的外孙女,Jessica Lent。

卞赵两位教授的追悼会在2014年3月30日下午哈佛大学卡博舍院(Cabot House前南舍院)大客厅举行,一百多位亲友学生从各地赶来参加。卞教授的侄儿卞昭涛担任司仪,会上发言的有卞教授的同事杜耿纪(John Dugundji,麻省理工学院航行与太空航行学荣休教授)、赵教授的同事谢乐美(Kay Kaufman Shelemay,哈佛大学音乐学教授)、卞教授的学生阿特鲁立(Satya Atluri,加州大学尔梵分校机械与航行工程教授)、赵教授的同事康特(Allen Counter,哈佛大学基金会董事,哈佛大学医学院神经学教授)、赵教授的学生林萃青(密歇根大学音乐学教授),卞教授的侄子卞昭平及赵教授的外甥媳郭北平。随后是音乐节目:荣鸿曾演奏古琴曲《阳关三叠》;吴淼鑫演唱《教我如何不想她》,由余少华(二胡)、荣鸿曾(钢琴)伴奏。最后,演奏梁雷为追悼会写的一部新乐曲《戈壁双音》,在波士顿交响乐团团员米基·卡茨(Mickey。Katz小提琴)和哈尔丹·马丁森(Haldan Martinson大提琴)的演奏声中,卞昭涛放出卞赵两位教授生平的幻灯片,使在座的人重温和两位教授在一起的日子。

赵如兰教授的一生,是光辉灿烂而又具有独特性的一生。在近一个世纪中,她经历了在中国、美国和世界所发生的多种事件。她有青少年时代在中国生活的经历,又有70多年来作为美籍华人在美国奋斗的历程。由于父母的关系,她一生中接触过很多中国和世界的文化名人。由于自身的努力,她又成为了一名世界级的音乐学者。她以双重的文化背景,用西方科学的语言,把中国文化、音乐和艺术介绍给全世界。她又结合了中国和美国传统和文化上的优点,创建出一个崭新而独特的学术风格与为人处事的态度。回顾赵教授的一生,她不只是一个杰出的学者和教育家,更是一个热心待人、慷慨大方、有丰富生活情趣的人。她继承了中国老一辈学者治学和为人的态度,并开启了现代旅美中国学者的典范,为她的学生和后进的中美学人留下了丰富的学术与精神遗产。

我们希望能通过这本书,把赵如兰教授介绍给中国的读者。虽然文字不能完全表达内心情怀,但是至少能让我们说出一些心里话聊解思念之情。希望能让那些没有机会认识赵教授的读者们分享我们的一点情怀。也希望文章所表达的心意和感情能让读者们更深地认识她。赵教授有光辉灿烂的学术成就,但是这本书里很多文章描述的是她更宝贵的一面:她所特有的人品、性格、言行和日常待人接物的热诚。在中国面临巨变的新时代,这些即将消失的中国和跨国的传统美德,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反思、学习的。陆惠风贺赵教授80岁生日诗中的一句话正可以表达我们想在这本书里所传递的信息:

许我在你长春的微笑里

掬一杯消失中的旧式的温厚

这本文集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她和她亲人所写,包括她的自传、女儿和3位亲妹妹的回忆。第二部分简单地介绍赵教授的学术成就,复印她的两篇短文,她得奖巨著《宋代音乐资料及其诠释》的读书评论,以及详列她所有的学术著作,包括有待出版的手稿。第三部分是12位她的挚友和学生对她的怀念。全书包括100多张照片,使读者们能看到赵教授生前的风采。

本集的出版得到许多朋友的合作和帮助,谨在此致谢。其中包括赵教授的亲友、学生和同行们奉献文章,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洛秦先生的全力支持,责任编辑王赛女士的策划和处理各项细节,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卞赵如兰教授特藏”供给多张珍贵图片,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刘丽芝和“特藏”助理黄海茵寻找和扫描图片。黄家林、余少华、林萃青、张海惠和陆惠风在从筹备到完成的不同时期作不同程度的协助。尤其感激赵教授女儿卞昭波给予指导和建议。

最后,我们由衷感谢在美国塔夫茨大学(Tufts University)任教中国语言的吴静媛博士给文章予精心的修改和校对。

[荣鸿曾吴淼鑫写于2016年5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在你温厚的笑容中荡漾(纪念哈佛大学首位华裔女教授赵如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荣鸿曾//吴淼鑫
绘者
出版社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6601448
开本 32开
页数 26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7
出版时间 2016-09-01
首版时间 2016-09-01
印刷时间 2016-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08
CIP核字 2016190878
中图分类号 K837.125.46
丛书名
印张 8.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7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12: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