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话说吴敬梓(文学江苏读本)/人文社会科学通识文丛
内容
编辑推荐

吴敬梓,字敏轩,改字粒民,晚号文木老人,别署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他的一生,跨越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这正是史学家们公认的清王朝最为辉煌的历史时期。吴敬梓以顽强的毅力,持续约十年的时间,完成了他不朽的名著——《儒林外史》。

《话说吴敬梓》对吴敬梓的生平遭际、思想变化,以及他的文化创造等诸多方面,做一番综合地考察分析。本书由冯宝善著。

内容推荐

《儒林外史》深刻犀利地剖析着人性的真伪,宛若一面神奇的镜子,照见人的肺肝,洞悉人的灵魂。作者吴敬梓针砭嘲讽之种种,在我们身上,在我们周围,或多或少,或轻或重,还依然存在着。如果我们不讳疾忌医,读《儒林外史》,有着疗治痼疾,净化灵魂,完善自我的价值。

《话说吴敬梓》对吴敬梓的生平遭际、思想变化,以及他的文化创造等诸多方面,做一番综合地考察分析。

《话说吴敬梓》由冯宝善著。

目录

一、引言

二、家声科第美:辉煌的科举世家

 (一)鸾远的祖先

 (二)先世为农

 (三)书香之家

 (四)家族的鼎盛

 (五)盛衰与消长

三、早岁艰危集:全椒时期的吴敬梓

 (一)长房长孙

 (二)少年壮志

 (三)往来大江南北

 (四)迭遭丧亲

 (五)放浪人生

 (六)丧偶与续娶

四、生平爱秦淮:南京时期的吴敬梓

 (一)移家南京

 (二)博学鸿词考试

 (三)祭祀先贤祠

 (四)贫病著书

 (五)巨星陨落

五、以功名富贵为鉴:《儒林外史》的思想意蕴

 (一)为什么说“这个法却定的不好”

 (二)被功名富贵扭曲灵魂的一代读书人

 (三)士人出路的艰难探索

六、公心讽世之书:《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一)“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二)“开一种新体”的结构艺术

七、不废江河万古流:《儒林外史》的传播与影响

试读章节

全椒位于安徽省的东部。北去18公里是滁州,东行48公里是南京,西走98公里是合肥。这里属于江淮丘陵地带。整个全椒县境,二分之一为丘陵,三分之一为低山,不足七分之一是河谷平原。地理条件,十分一般。旧的志书中这样描述:“椒之为地,其土瘠,其民劳。遇中稔,民率不获终岁饱;而歉岁,固可知矣。然民之以生、以养、以长子孙,卒无有舍而他去者。毋亦鸡肋,食之无所得,弃之如可惜耶!”(民国《全椒县志》)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上,全椒并不是一个人所周知的地方。然而,在历史上,它却是一个有点来头的地方。记载中说,春秋时期,全椒为楚国的采邑;西汉时期,全椒已经正式设县。而全椒的得名,据说是因为境内有椒陵山(又名覆釜山),以及有全氏居住的缘故。

这样一个土地贫瘠的地方,在明清时期的文化教育史上,却取得了十分骄人的业绩,当时的读书人圈中,这是一块令人神往的土地。清人朱彭寿在他的《旧典备征》中专门记载说,科举史上,兄弟四人考中进士的例子,非常罕见,而安徽全椒吴沛的儿子国鼎、国缙、国对、国龙,正是这十分罕见的例子之一。在全椒,吴家并非属于仅见的例子,比如郭家,清代郭肇镁“兄弟五人,先后登甲乙榜”(民国《全椒县志》卷十)。随手翻检一下民国《全椒县志》,我们会发现,明、清时期的全椒进士数量,居然有数十位之多。

科举时代的全椒,为什么能有如此辉煌的表现?旧的说法,不外乎风水宝地,钟灵毓秀。民国《全椒县志》便说:“山川与人物关系最钜。吾邑自唐、宋而后,名臣硕彦,代不乏人,良以群山蜿蜒于西北,二河襟络于东南。涵毓灵秀,蔚生人材。”(卷三《山川志》)这当然是不足以服人的唯心之见。人才有赖于教育培养,明清时期的全椒县城,仅书院就有南谯、大观、望阳、双岩、井养等六所,由此已不难觇知当地对于教育的重视,及其教育事业发达之一斑。

明清科举史上赫赫有名的吴家兄弟,便是我们的传主吴敬梓的曾祖一辈。吴敬梓在他的《移家赋》中交代自家的身世,自称是“宗周贵裔”,也就是说,他吴氏家族,为周朝贵族的后人,有着贵族的血统。又说“高祖为仲雍九十九世孙”。仲雍又称虞仲、吴仲,周太王的次子。太王希望由小儿子季历继承王位,于是老二仲雍与大哥泰伯为了避让,远走江南。之后,泰伯成为吴地的君主。他死后,由弟弟仲雍继位。他们的后人建立了吴国,虽然被越国消灭,子孙却以国为氏。这也就是吴敬梓所介绍的吴氏一族的由来。

顺治年间曾任秘书院学士的李霨,在吴敬梓的族曾祖吴国龙去世后,曾给他写了一篇《清礼科掌印给事中吴公墓表》,表彰他的事迹。其中说到吴国龙的“先世居东瓯,高祖聪迁江宁之六合。又迁全椒,遂为全椒人”。吴敬梓谈了吴氏的远源,李霨却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确凿可信的全椒吴氏的近世谱系。东瓯是温州的古称,由此我们得知,全椒吴氏,他们的先人,为浙江温州人。

温州吴氏,又是如何跑到了江苏六合?又因为什么原因,迁移到了安徽全椒?这在吴敬梓的《移家赋》中,有比较清楚的说明。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鉴于历史上曾经太多的因王位之争,而发生兄弟阋墙的血的教训,很快立皇长子朱标为太子,作为他钦定的自己百年以后的接班人,此目的,无非是要断其他皇子萌生糊涂想法。始料未及的是,朱标短命,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竟然先于乃父而病逝。于是,朱元璋又立他年方十六岁的儿子朱允炆做了皇太孙。洪武三十一年(1398)闰五月,朱元璋驾崩,皇太孙名正言顺地即位,是为建文帝。血气方刚的朱允坟,太想有一番作为,以不辜负爷爷的厚爱。称帝之后,为了建立权威,首先罢斥旧臣,重用新人;其次,一改变爷爷时代重武轻文的局面,要推行文治;其三,了解到叔叔们有不满情绪,接受亲信的建议,决定削藩,并在短短的五个月之内,连着削去了五个藩王。身在北平的燕王朱棣,却不那么容易对付。他祭起了历史上人们惯用的“清君侧”——清除君王身边奸小——的旗帜,迅速起兵,号称“靖难”。文弱的侄儿,哪里是骁勇善战的叔叔的对手。建文帝四年(1402)六月,朱棣的大军攻下了京城南京,建文帝失踪。朱棣从侄儿手中夺取了帝位,改元永乐,称明太宗。后人所津津乐道的中国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七次下西洋,就发生在永乐王朝。有人说,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奉了朱棣之命,要寻找朱允炆的下落,这不外是小说家言,不足以凭信。

吴敬梓的先祖吴聪,曾经随从朱棣参加了“靖难”战役,并在攻克南京的战斗中,建下了赫赫战功。战后,量功行赏,吴聪被授骁骑卫一职,封地千户,封邑就在南京的六合。不久,温州人吴聪,携带着他的家小,来到了六合任职。P8-11

序言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改字粒民,晚号文木老人,别署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他的一生,跨越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这正是史学家们公认的清王朝最为辉煌的历史时期。

如果我们对吴敬梓的生平遭际、思想变化,以及他的文化创造等诸多方面,做一番综合地考察分析,便会发现,他的人生历程,以三十三岁移家南京为界,大致可以分成前后两个大的阶段。

第一阶段:全椒时期。在这一阶段,吴敬梓屡多坎坷,迭遭不幸,童年出嗣过继,十三岁丧母,十四岁至二十二岁周转于赣榆与全椒之间,十八岁生父病逝,二十二岁养父罢官,二十三岁养父弃世,家族遗产纠纷,放荡人生,青年丧偶,学使训斥,乡人鄙夷,然而,在总体上言,他衣食无忧,过着富家公子的奢华生活,身上不无纨绔子弟所具有的一些劣习。

第二阶段:南京时期。吴敬梓自称“乡里传为子弟戒”。他的放达,为乡人所不容,他成了人家教育子弟的反面典型。家乡的空气,让吴敬梓有一种近乎窒息的感觉。几经痛苦的思索后,他决计移家。三十三岁那年,正式迁家南京。既往千金一掷的挥豪之举,以及为移家南京而购买房子所必要的花费,在移家之后,他分到的不算少的遗产,已是所剩无几。没有固定的收人来源,坐吃山空,山穷水尽,他也很快就由小康而坠人了困顿。六朝故都,东南都会,五方杂处,人文荟萃,诗朋文友之间的谈诗论艺、诗歌酬唱,徜徉在山水胜迹之间,时间渐渐抚平了旧日心灵的创伤,吴敬梓逐渐地融入南京这座都市社会中。生活上,虽然不时还可以得到朋友的周济,也常常要遭遇断炊的威胁。贫病交加之中,他成为一个只能享受思想愉悦的“精神贵族”。他没有屈服于贫病的摧残,吟唱着他的诗词歌赋,津津有味地研究着《诗经》,并以顽强的毅力,持续约十年的时间,完成了他不朽的名著——《儒林外史》。

吴敬梓的朋友程晋芳只眼独具,早预见此书必然传世:“吾为斯人悲,竞以稗说传!”但究竟悲耶?幸耶?也只有后世的人们才最具有发言权。

1920年,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儒林外史》,卷首有一篇当时风头正劲的胡适所撰写的《吴敬梓传》,其开篇就说:“我们安徽的第一个大文豪,不是方苞不是刘大魁,也不是姚鼐,是全椒县的吴敬梓。”他认为,《儒林外史》这部书,之所以能够不朽,“全在他的见识高超,技术高明”。

1935年元月,被称为中国新文化旗手的鲁迅,在他为青年作家叶紫的短篇小说集《手收》所作的序中,曾这样说:“伟大的文学是永久的,许多学者们这么说。对啦,也许是永久的罢。但我自己,却与其看薄凯契阿、雨果的书,宁可看契诃夫、高尔基的书,因为它更新,和我们的世界更接近。中国确也还盛行着《三国志演义》和《水浒传》,但这是为了社会还有三国气和水浒气的缘故。《儒林外史》作者的手段何尝在罗贯中下,然而留学生漫天塞地以来,这部书就好像不永久,也不伟大了。伟大也要有人懂。”其学术经典《中国小说史略》中,则有更具体地评价:“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擿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1942年,现代著名小说家张天翼撰写了《读<儒林外史>》的鸿文,其中有这样一段话:“这部书里的那些人物,老是使我怀念着。他们于我太亲切了。只要一记起他们,就不免联想到我自己所处的这个世界,联想到我自己的一些熟人……似乎觉得他们是我同时代的人。后来越想越糊涂,简直搅不清他们还是书中的人物,还是我自己的亲戚朋友了。”

时至1980年代,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小说史研究家吴组缃先生,还曾经同知名作家、学者何满子先生说起:“关于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性格与命运,除了反右、文革、上山下乡之外,《儒林外史》里已经全有了。”(见何满子《伟大也要有人懂》,《中华读书报》2002年3月27日)

众所周知,在中国小说史上,《儒林外史》是第一部全面反映读书人生活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极富有文化内涵、文化品格、文化气质,因此在人们印象中显得特别“文化”的一部小说。然而,这最“文化”的《儒林外史》,不仅在它问世之后,远不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乃至《封神演义》、《三侠五义》等书畅销,与用文言文写成、叙述花妖狐魅故事的《聊斋志异》相比较,其在普通读者圈里的知名度,也要大为逊色。这在以“文化”为时尚的当今,实在要算得上一个不小的“悖论”。原因何在?或许这样两点,才是最重要的因素。

其一,《儒林外史》挑战了世人文化素养的极限。“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儒林外史》,常常以白描手法,委婉含蓄又十分辛辣地讽刺着文人的无行或瑕疵,抨击着世风的浇薄与道德的沦陷,涉及到了太过广泛的文化层面,要彻底理解它的文本,完全弄懂得作者的旨趣,尽赏其艺术的妙笔,绝非轻易之事,一不小心,或许自己也成了《儒林外史》中被嘲讽的族类。且看第四回《荐亡斋和尚吃官司,打秋风乡绅遭横事》,其中写到了丧母不久的新科举人范进,在“没脊骨”的举人张静斋的撺掇下,一道到高要县知县衙门中去打秋风:

投进帖子去。知县汤奉接了帖子,一个写“世侄张师陆”,一个写“门生范进”。自心里沉吟道:“张世兄屡次来打秋风,甚是可厌。但这回同我新中的门生来见,不好回他。”吩咐快请。……问(范进)道:“因何不去会试?”范进方才说道:“先母见背,遵制丁忧。”汤知县大惊,忙叫换去了吉服,拱进后堂,摆上酒来。席上燕窝、鸡、鸭,此外就是广东出的柔鱼、苦瓜,也做两碗。知县安了席坐下,用的都是银镶杯箸。范进退前缩后的不举杯箸,知县不解其故。静斋笑道:“世先生因遵制,想是不用这个杯箸。”知县忙叫换去,换了一个磁杯、一双象牙箸来,范进又不肯举。静斋道:“这个箸也不用。”随即换了一双白颜色竹子的来,方才罢了。知县疑惑他居丧如此尽礼,倘或不用荤酒,却是不曾备办。落后看见他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方才放心。

丧母守丧,不得参加科举考试,这是朝廷硬性规定的礼仪,所以不得不遵守;而不能在家守丧,脱下丧服,外出秋风,实见出此时的范进心中并未“守丧”;退前缩后,不用银镶杯箸,不用象牙箸子,“居丧”俨然十分“尽礼”,但不避“大虾元子”,贪其口福而不肯戒荤,其先前“尽礼”的虚伪毕现无遗。

接下来,围绕回民师傅送礼,恳请知县放宽执行宰杀耕牛的禁令,范进、张静斋与知县三人之间,有一段攀古吊今的议论:

张静斋道:“老世叔,这话断断使不得的了!你我做官的人,只知有皇上,那知有教亲?想起洪武年间,刘老先生……”汤知县道:“那个刘老先生?”静斋道:“讳基的了。他是洪武三年开科的进士,‘天下有道’三句中的第五名。”范进插口道:“想是第三名?”静斋道:“是第五名。那墨卷是弟读过的,后来入了翰林。洪武私行到他家,就如‘雪夜访普’的一般。恰好江南张王送了他一坛小菜,当面打开看,都是些瓜子金。洪武圣上恼了,说道:‘他以为天下事都靠着你们书生!’到第二日,把刘老先生贬为青田县知县,又用毒药摆死了。这个如何了得!”知县见他说的口若悬河,又是本朝确切典故,不由得不信。

大名鼎鼎的刘基,乃元朝末年的进士,青田(今属浙江)人,曾任江西高安县丞、江浙儒学提举,后弃官归隐。元至正二十年(1360),受朱元璋聘请,来到金陵,为明朝的开国功臣。明初,曾经做过太史令、御史中丞,封诚意伯。洪武四年(1371)辞官。后为胡惟庸谮害,忧愤而死。“瓜子金”的故事,见于《宋史·赵普传》,为钱王俶与赵普之间的事,与朱元璋及刘基毫不相干。从张静斋的滔滔不绝、煞有介事,到范进故作聪明的插话,再到汤知县的“不由得不信”,三人的无知,在吴敬梓笔下,得到了淋漓尽致地揭露。如若我们不了解刘基其人其事,又怎能理解作者用笔的绝妙所在!

其二,《儒林外史》考验着世人解剖自我灵魂的勇气。卧闲草堂本闲斋老人序中说:“篇中所载之人,不可枚举,而其人之性情、心术,一一活现纸上。读之者无论是何人品,无不可取以自镜。”齐省堂本惺园退士序中说:“《儒林外史》一书,摹绘世故人情,真如铸鼎象物,魑魅魍魉,毕现尺幅;而复以数贤人砥柱中流,振兴世教。其写君子也,如睹道貌,如闻格言;其写小人也,窥其肺肝,描其声态,画图所不能到者,笔乃足以达之。评语尤为曲尽情伪,一归于正。其云‘慎勿读《儒林外史》,读之乃觉身世酬应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斯语可谓是书的评矣!”《儒林外史》深刻犀利地剖析着人性的真伪,宛若一面神奇的镜子,照见人的肺肝,洞悉人的灵魂。作者针砭嘲讽之种种,在我们身上,在我们周围,或多或少,或轻或重,还依然存在着。如果我们不讳疾忌医,读《儒林外史》,有着疗治痼疾,净化灵魂,完善自我的价值。

哲人言:伟大的文学是永久的。余曰:伟大的《儒林外史》必将永久流传。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话说吴敬梓(文学江苏读本)/人文社会科学通识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冯保善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4075048
开本 32开
页数 16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0
出版时间 2012-01-01
首版时间 2012-01-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17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84.6
丛书名
印张 5.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196
131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