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路到夏天(爱与渴望之歌)
内容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为了纪念作家的80岁生日而出版的精选短篇集,共收录13篇作品。
这些故事主要聚焦于20世纪新西兰女性的小镇生活,也包含新西兰本土居民毛利人独特的文化风俗。这13篇小说被巧妙地分为四个部分,旨在模仿爱情的四个阶段:迂回、渴望、迷途和本色。讲述这些故事时,“基德曼不在小说里做评判,不会为女性划定唯一正确的路。她只是呈现,只细致入微地刻画女性的一生或片刻”(译者语)。
作者简介
蒋慧,现居南京,为全职译者、撰稿人。台湾辅仁大学中文研究所硕士,曾任记者、编辑,作品曾获台北诗歌节佳作奖、赵超构新闻奖。
目录
推荐序 我们也是古怪的移民
前言
Ⅰ 迂回
绕到你的左边
帽子
红甜椒
Ⅱ 渴望
心里的一根针
酿蜜框
迪克逊太太与她的朋友
Ⅲ 迷途
告诉我那爱的真谛
香气浮动
神奇八人组
Ⅳ 本色
一路到夏天
巧舌如簧
丝绸
点彩
译后记 女性的片刻或一生
序言
我们也是古怪的移民
张怡微
最近,我收到一部很特
别的短篇小说集《一路到夏
天:爱与渴望之歌》的试读
本,来自一位新西兰的女作
家菲奥娜·基德曼。我至今
没有去过新西兰,四年前倒
是随复旦大学英文系与创意
写作专业的老师们一起去过
西澳大利亚,第一次与所谓
的“大洋洲作家”有接触。过
去我对于新西兰作家的了解
十分稀少,主要来自文洁若
所译凯瑟琳·曼斯菲尔德
(Katherine Mansfield,
1888—1923)的短篇小说
与2013年以28岁的年纪就
折桂布克奖的女作家埃莉诺
·卡顿(Eleanor Catton,
1985—)。菲奥娜·基德曼
如今83岁,出版有30多本
书,获得了许多重要的国际
文学奖项。更重要的是,她
的一生经由文学写作或围绕
着文学写作,为新西兰女性
议题做了大量尖锐、严肃的
社会工作,她还创建了菲奥
娜·基德曼创意写作学校。
这些努力使得她成为新西兰
最受尊敬的小说家之一。
新西兰有文字记载的历
史并不长,考古学家认为,
公元8世纪新西兰两岛就有
人类居住。今天的毛利人,
是我们普遍认为早于欧洲殖
民者登陆岛屿的原住民,可
惜他们并没有留下明确的文
献资料来证明自己发现与开
拓文明之前居住地的生活细
节。据虞建华所著《新西兰
文学史》的介绍,14世纪中
叶的毛利船队登陆新西兰同
样是有意识地移民。玛乌伊
之鱼(Te Ika a Maui)是毛
利作家通过诗歌赐予这个岛
国的美丽别名。根据毛利人
的传说,他们的民族英雄半
神人玛乌伊,用其祖母下巴
骨为钩,钩住海底深处沉睡
的一片陆地,像钓鱼一样将
它拖出洋面,于是就有了“
玛乌伊之鱼”的说法。在毛
利人安居乐业地生活了几百
年后,17世纪欧洲人的到达
,标志着文化冲突的开始。
如今的“新西兰”,得名于荷
兰的西兰省,具有浓厚的航
海发现意味。直至1769年
,英国著名航海家库克率船
队再次造访,库克船长以英
王乔治三世的名义,宣布对
新西兰的主权。新西兰的殖
民史就这样开始。自18世纪
末起,出于各种理由,如猎
捕海豹、传教等原因,白人
在新西兰有了较为成熟的生
活区域。1860年前后,新
西兰出现淘金热,白人人口
剧增,多为欧洲中产阶级下
层。1940年,《怀唐伊条
约》生效,新西兰正式成了
英国的直辖殖民地。此后各
种各样的移民,怀着各种各
样的目的,从遥远的英国来
新西兰定居,我们在不同时
期新西兰作家的小说中可以
看到多元的理由,例如英国
天气不好(《一路到夏天》
中提到“那些曾驻扎在上海
和天津的帝国军队的残余成
员。他们移民到新西兰,而
不是回到英国,是因为习惯
了温暖的天气,希望往后的
日子能像在中国时一样过下
去”),又或者生活压力太
大(《心里的一根针》中提
到“家乡很不景气,比这里
情况更糟”),还有逃避宗
教迫害等等。《怀唐伊条约
》因翻译理解及其他不公平
事件导致种族矛盾随之激化
。20世纪以后,新西兰成为
“自治领”,理论上拥有了与
宗主国英国平等的地位。
以上便是菲奥娜·基德曼
诞生的时空:她出生于北岛
,父亲是爱尔兰人,母亲是
苏格兰人,她已故的丈夫伊
恩是毛利人后裔。第一次世
界大战期间,英国向德国宣
战,新西兰派出9万名士兵
参加英军。第二次世界大战
期间,新西兰政府再次为英
国出兵……菲奥娜·基德曼的
父亲曾在战争期间于空军服
役。由此,移民家庭、战后
心理、跨文化婚姻等等,是
我们阅读《一路到夏天:爱
与渴望之歌》的语境,几乎
以微缩的形态暗示我们,小
说《一路到夏天:爱与渴望
之歌》即将为这一段复杂历
史的后果做文学与情感上的
命名。《一路到夏天:爱与
渴望之歌》是我阅读菲奥娜
·基德曼的第一部小说集。
小说中出现的许多要素,都
有别于凯瑟琳·曼斯菲尔德
和埃莉诺·卡顿。或者说,
若从出生代际来说,她刚好
以女性视角衔接上从20世纪
初期到80年代的新西兰生活
史,桥接了我的阅读盲区。
只要我们留心,就可以在菲
奥娜·基德曼的故事里读到
20世纪人类文明史在南半球
的流变历程:毛利人的航海
和远征,欧洲殖民者、普通
白人与毛利人的混居形态,
政治独立、战争怀乡与后殖
民时代的多元文化等。是这
些要素构成了菲奥娜·基德
曼的创作资源。
……
小说中移民生活的书写
,同样可以使我们从文学的
角度看到新西兰白人移民在
战争前后的心路历程,看到
他们如何在保守偏狭的文化
氛围中经营人生。除了《心
里的一根针》里想为英国打
仗的吉姆·墨菲特,还有《
一路到夏天》里玛蒂父亲的
战友弗兰克。那些年轻人既
怀乡又面临着对于新世界的
征服心,他们没有一个人真
正回到英国,只在心里一年
又一年盘算:“战争结束后
我该做什么。我不想一辈子
当农民。家里人认为,我理
应回亨特维尔定居。但你知
道的,一旦你出去过,见过
一点世面,你就没法接受一
成不变的过去了。”《一路
到夏天》写了一个白人移民
家庭尴尬的生活处境,菲奥
娜·基德曼笔下的男性角色
,总是差一点成为战斗英雄
却最终没有,不是因为身体
原因去
导语
诗意律动的语言、高超巧妙的叙述,“新西兰世界的艾丽丝·门罗”,娓娓道来那些属于女性的,丰盈的内心世界。
她短暂地想起了那根在体内游走的针。漂在她的血液中,她自己的浓汤里。那根针已经移到了身体的某个地方,也许进了她的心脏。
他们驱车回家,在绿草茵茵的山坡间穿行,月亮像是漂在天上,一时停下,一时浮起,在夜空中缓缓流淌。
推开新西兰文学世界的广阔大门,聆听氤氲在夏日上空的绵长往事。
13个女性故事,4个爱情阶段:迂回→渴望→迷途→本色——没错。我们都有各自的罗曼史。
后记
女性的片刻或一生
《一路到夏天》结集于
菲奥娜·基德曼八十岁那年
,一共收录了十三个短篇。
这些故事的创作时间跨度极
大,题材、篇幅、完成度也
各各不同。串联起它们的,
是共同的主题:爱。
其实世上有多少小说与
爱无关呢?但基德曼这部短
篇小说集里的主人公,爱的
不是崇高的志业、抽象的大
义,而是具体的人——恋人
、友人、亲人。他们在“爱”
的得与失之间徘徊,一边安
抚内心的纠葛,一边直面命
运的流向。
“迂回”,是爱得游移不
定;“渴望”,是爱得求而不
得;“迷途”,是爱得蒙蔽双
眼;“本色”,是爱得返璞归
真——十三个故事被基德曼
划分为这四章,像爱的四种
形态,又像爱的四个阶段。
朝枚之年的作家似乎想透露
:人总要先在爱引发的震荡
里辨认自己的本心,就像《
绕到你的左边》里的少女爱
丽丝,在恋人暧昧不明的态
度终于明朗之际,却选择与
过去一刀两断,奔赴更广阔
的天地;再去追寻自己想要
的情谊与陪伴,如果命运弄
人,渴望就不能成真,正如
《酿蜜框》里的弗雷德里克
和埃丝特,被亲人与命运操
纵,旧日纯真的期待全部落
了空;也许还会遇上歧路,
爱错人,表错情,把真心付
给了不值得的人,例如《告
诉我那爱的真谛》里的维罗
妮卡,直至暮年才明白,生
活被一个呼之欲出的秘密包
裹,她只是旧日恋人与友人
的局外人,是“必须付出的
爱的代价”;但最后,总会
见识到爱的本来面目,就像
《巧舌如簧》里的弗洛,终
于看穿并放下了漂亮却虚伪
的威尔夫,承认软弱但忠厚
的丈夫才是自己的一生挚爱

写人与人的交集,容易
在细枝末节的事件和弯弯绕
绕的情感里抽不出身,一砖
叠一瓦,砌成笨重的墙。基
德曼不这样。她是小说家,
也是诗人,写起小说来,有
诗的轻盈美丽。
在她的故事里,人物复
杂的情感常由意象代为诉说

《帽子》里那顶宽檐帽
,是一位母亲在儿子结婚当
天的忐忑与骄傲,她一路为
帽子抓狂、喜悦、羞愧、坦
然,都只因那颗爱子之心在
颠簸跌宕。
《心里的一根针》里,
半截游走在埃斯梅血管中的
缝衣针,是她必须忍受的痛
苦,也是她交织的渴望与罪
恶感,她在出轨时想到它,
在放下一切时也想到它,这
根针“漂在她的血液中,她
自己的浓汤里”,最终又“带
着遥远的痛楚,颠簸着远去
”。
《一路到夏天》里,那
根用来占卜水源的小树枝,
在女孩玛蒂手里会产生“一
股冲劲,就像骑在没佩马鞍
的马背上,比枪的后坐力还
强烈”,它是玛蒂拮据而平
凡的童年的出口,是挣脱庸
常的渴望,所以等她“长大
成人,结了婚,寻找地下水
源的能力便彻底消失了”。
就连稀松平常的月亮,
在基德曼笔下也能幻化出丰
富的情绪,情窦初开的少女
第一次与恋人单独相处时,
月亮是这样的:
“他们驱车回家,在绿草
茵茵的山坡间穿行,月亮像
是漂在天上,一时停下,一
时浮起,在夜空中缓缓流淌
。”(《绕到你的左边》)
被生活束缚的疲惫妻子
偷偷闯入自己的“梦中情屋”
时,月亮又是这样的:
“屋外夜幕降临,一轮巨
大的新月从窗前掠过,盈满
甜蜜而梦幻的天空。”(《
点彩》)
意象与语言之美只是基
德曼小说中最直白的一环。
在结构上,她同样高超。那
些自然登场的人物、时间错
综的事件,像一条条灵巧的
小鱼被放归水中,它们自然
、轻盈地流动,却不知水下
早已预埋了炮弹,某时某地
,古井无波的表象必然会被
炸个翻天覆地。
《心里的一根针》是其
中的典范。这篇小说三万余
字,已经是短篇小说的上限
,从一场马赛写起——如果
按年龄计算,当时的埃斯梅
还没过完自己的童年;一直
写到埃斯梅的暮年,已经有
“许多人都走在了她的前面”
。埃斯梅这一生,在家时地
位微妙,虽有母亲的庇护,
却会被哥哥扇巴掌,最亲厚
的是妹妹珀尔—也就是她母
亲的“奇迹宝贝”;成年后许
久没人向她求婚,最终嫁给
了英国来的铁路工人;丈夫
教养良好却不得志,埃斯梅
靠自己的缝纫手艺帮补家用
,妹妹珀尔每逢假期前来度
假,度过了一段平静的生活
;可是丈夫渴望的是贤内助
,不是天才裁缝,埃斯梅嫁
给他,也从来不是因为爱情
,短暂的婚外情成了她的选
择,也成了她的命运;后来
的事几乎是一悲到底,埃斯
梅收到恐吓信,恋人不知所
踪,妹妹客死他乡,她心如
死灰,离开了丈夫,并且没
能带上自己的两个儿子,小
儿子怨她,怨到连婚礼也没
有邀请她出席,因为觉得她
“跟一个叫凯文·普德尼的男
人跑掉了,把他和哥哥丢给
了他父亲”,于是她只能悄
悄地坐在教堂后排,装作前
来观礼的普通宾客;直到她
的哥哥乔死后,小儿子才与
她再次有了往来,结尾处,
她的秘密终于对读者揭露—
—“妹妹”珀尔是她幼年被哥
哥侵犯诞下的女儿。这是埃
斯梅人生的谜底,它让此前
三万字里埋下的无数伏笔一
齐现出了真身:小到为何珀
尔只有在埃斯梅怀里才不哭
,为何埃斯梅不愿在珀尔的
葬礼上跟哥哥站在一起;大
到为何埃
书评(媒体评论)
基德曼平易晓畅的文笔
,及其表现女性挣脱社会束
缚的手法,让她在我们的小
说史上永远占据一席之地。
——《新西兰书评》
这些故事如被掩埋的记
忆中搜寻命运错误的节点,
而分岔的小径又以种种方式
再次交错。故事里的女人们
彼此交谈与扶持,保持敬畏
却毫不畏惧,烂漫而审慎,
重新解读爱,随时间波动,
给予爱更深邃的意义与力量

——周嘉宁(青年作家、
译者)
精彩页
绕到你的左边
奇迹呵,奇迹。电话响时,爱丽丝坐在桌边,在为一个采访做准备。她在一家电台工作,主持一档生活方式类节目。爱丽丝本人很出名,人们遇上各种问题,都想找她拿主意。大家都说,她是女强人。她的确觉得自己既身强体健,又精力充沛。不过,她也到了更不愿受人打搅的年纪,儿女们开始担心,谁会为她修剪草坪,她会变成什么样。给她致电的人名叫凯瑟琳·福克斯,带“K”和“Y”的那个“凯瑟琳”。她从奥克兰的一家保险公司打来。爱丽丝能看到,她坐在桌子后面,沉着、能干,穿着剪裁合宜的套装,纯棉衬衫的领子底下,精巧地系着一条低调而美丽的围巾;爱丽丝也能听见,她询问着客户名字的正确拼法,这是一种本能的谨慎,她也将这种谨慎带进了自己的生活——正是我:凯瑟琳,带“K”和“Y”的那个“凯瑟琳”,她补充道,凯瑟琳·福克斯太太。
“什么事,福克斯太太?”爱丽丝应道,打算跟她说,自己的寿险保额已经非常高,或者,今早没空就这个问题发表意见。
“事关我父亲,”凯瑟琳·福克斯立刻说,“我想,您认识他,在他年轻的时候,与我母亲结婚之前。他叫道格拉斯·麦克诺特,”她声音小了,变得没那么有把握了,仿佛料想爱丽丝会一口否认,“我也没想到您也许会认识他。”
“你是怎么发现的?”爱丽丝问道,就像在采访,但她感到自己的脉搏在跳动。
“唔,”凯瑟琳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有次我在电台听到您的节目,您提到了菲殊洛。您说起在那里认识的一个人,他在自家的牛棚干活时,倘若奶牛耍性子,不肯听话,他就会吼它们:‘我还不如去跟上帝说。’”
爱丽丝放下手中的笔:“尼尔·麦克诺特。”
“我祖父。您明白我的意思了吗?”
“明白,”爱丽丝说,“我明白了。”
“我父亲病危时,我被送到了祖父母的农场,这样我母亲才能抽出更多时间照顾他,”凯瑟琳说话间,声音变得冷峻起来,“我当时还小。整个夏天,我每晚都坐在院子的围栏上,听祖父重复那句话。‘还不如去跟上帝说。’他说。而我明白,他这话不只是说给牛听的。之后我再也没听见谁这么说过。很快,他便去世了。没过多久,我父亲也去世了。”
“这么说,你父亲不是在农场里离世的?“他曾远渡重洋,去马来亚打仗,”凯瑟琳说,“您知道的,现在那里叫马来西亚了。”这一点爱丽丝早已知晓,但她没有打断凯瑟琳。“他回来的时候,已经染上了某种丛林病。他回到了农场,却没法像从前那样干活了,于是和我母亲一起搬到了镇上。”
这些事,爱丽丝不知道。“后来他又开始工作了吗,在镇上?”菲殊洛人人都知道“镇上”是什么意思。镇在北面,不如城市大,但有旅馆,旅馆的餐厅里铺着亚麻桌布,还有书店、电影院、仓库和采办站。你要是想看牙医,就会去那里。
“他去了采办站,一直工作到身体不允许。您的确认识他们,对吧?我没弄错吧?”
“是的,我认识他们。”爱丽丝缓缓说道,思索着是否要帮电话另一头的女人,两人之间出现了一阵沉默。
凯瑟琳·福克斯似乎察觉到了她的犹豫,于是更进一步,坚定地说道:“告诉我,我父亲是个怎样的人。”不是恳求,只是陈述,并且准备道出自己的故事。“我母亲又结了婚,她不明白父亲对我来说有多重要。母亲与继父在一起很幸福,继父对我和妹妹也很好。‘有什么好说的?’我向她打听父亲的事时,她总说,‘他病了,然后死了。’不管从前她是为何为他着迷,她都已经忘了。哎,也许这些事您不清楚,但只要告诉我一点点就好,一点他说过的话、做过的事。请原谅,也许您根本想不起多少关于他的事了。”
“他是个爱热闹的人。”话音刚落,爱丽丝就后悔了。
“基佬?”凯瑟琳说道。
“不,不是那个意思。这是我们那个时候的说法。语言变了,”爱丽丝意识到,她们之间、她们的年纪之间,以及在认不认识她父亲这一点上,存在着距离,“他的枪骑兵方块舞跳得很好。嗯,我们偶然在舞曲将尽时跳过一次。”
“等等,您是说,我父亲跳过方块舞?”
“是的。不止如此,他是个美人儿。我的意思是,他长得非常好看。”
凯瑟琳说:“这一点我怎么也想不到。他的照片我母亲一张也没留。没人跟我说过他长得好看。”
爱丽丝想,也许凯瑟琳会后悔打这通电话,她会觉得,爱丽丝在为她描绘一个幻象,或许,爱丽丝根本不记得他。“你的母亲是叫罗达吗?”她问道。
“不是。”凯瑟琳说出了一个爱丽丝从未听过的名字,她说,父亲自丛林回来后不久,就在医院结识了这个女人。他们几乎立刻结了婚。
P5-8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路到夏天(爱与渴望之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新西兰)菲奥娜·基德曼
译者 译者:蒋慧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1165979
开本 32开
页数 35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23-06-01
首版时间 2023-06-01
印刷时间 2023-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452
CIP核字 2023026170
中图分类号 I612.45
丛书名
印张 11.5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10
145
19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0:3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