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2000万字,共24卷。第1—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21卷为1936—1974年的日记;第22—24卷为补编。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
本书为第1卷,收录竺可桢1916—1928年的文章、讲演词、工作报告、会议提案、书信等68篇,另有专著3种。这些文稿比较集中地发表在《科学》《东方杂志》《史地学报》等刊物上。
图书 | 竺可桢全集(第1卷)(精) |
内容 | 内容推荐 《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2000万字,共24卷。第1—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21卷为1936—1974年的日记;第22—24卷为补编。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 本书为第1卷,收录竺可桢1916—1928年的文章、讲演词、工作报告、会议提案、书信等68篇,另有专著3种。这些文稿比较集中地发表在《科学》《东方杂志》《史地学报》等刊物上。 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1974),又名绍荣,字藕舫,浙江上虞人。科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1910年公费留美入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学习。1913年夏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地理系专攻气象,获博士学位。1927年任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1933年,参与倡议成立中国地理学会。1936年,担任浙江大学校长。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一生致力于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物候学等的研究,卓有成就。撰写《远东台风的新分类》、《中国气候区域论》、《中国气流之运行》、《论新月令》、《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历史时代世界气候的波动》等论文和专著。 目录 路甬祥序 张劲夫序 叶笃正序 施雅风序 孙鸿烈序 前言 编例 第1卷说明 1916年 中国之雨量及风暴说 朝鲜古代之测雨器 地理与文化之关系 五岳 钱塘江怒潮 古谚今日观 1917年 微苏维火山之历史 孛赖施奈豆《中国植物学》短评 中外茶业略史 四川自流井盐矿 卫生与习尚 中国人之体格 论早婚及姻属嫁娶之害 中国人之体格再论 食素与食荤之利害论 1918年 学生之卫生 摩利逊博士(Dr.G.E.Morrison)之藏书楼 1919年 空中航行之历史 中国科学社的事业 阴历阳历优劣异同论 1920年 气象学发达之历史 论夏季拨早钟点之利弊 二童争日解 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 地理学通论 气象学 1921年 欧洲之现势与将来之危机 我国地学家之责任 论我国应多设气象台 本月江浙滨海之两台风 彗星 欧洲战后之新形势 1922年 本校急应在北极阁上建筑观象台意见书 南京之气候 地理对于人生之影响 本年一月至三月南京气象报告 欧战后世界各国新形势 改良阳历之商榷 气象与农业之关系 说飓风 致郭秉文函〔资遣留学生专习地学〕 地理教学法之商榷 改良地理教授法 调查蒙藏地理 拟请教育部或中华教育改进社管理青岛观象台并加以扩充案 普通中学校应特设混合地理一门 1923年 青岛接收之情形 气象学 介绍《美国之地理学》 1924年 南宋时代我国气候之揣测 1925年 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 庚子赔款与教育文化事业 日中黑子与世界之气候 中国历史上之旱灾 致胡适函〔通知当选司选委员会委员长 1926年 何谓地理学 论江浙两省人口之密度 风暴成因之新学说 致胡适函〔争取英庚款〕 致蒋维乔函〔应重视地学系〕 北宋沈括对于地学之贡献与纪述 论祈雨禁屠与旱灾 介绍白眉初先生著《地理哲学》 论以岁差定《尚书·尧典》四仲中星之年代 1927年 泛太平洋学术会议之过去与将来 取消学术上的不平等 日本气象学发达之概况 直隶地理的环境和水灾 1928年 中央大学地学系之前途 南京之气候 致中央研究院函〔请准予发给参加太平洋科学会议旅费〕 序言 本卷收录竺可桢1916 —1928年的文章、讲演词 、工作报告、会议提案、 书信等68篇,另有专著3 种。这些文稿比较集中地 发表在《科学》《东方杂 志》《史地学报》等刊物 上。 1910年,竺可桢考取 第二批留美“庚款生”, 1913年入哈佛大学研究 院攻读气象学。1918年 以题为《远东台风的新分 类》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 。在留美期间,竺可桢成 为中国科学社的首批社员 ,并开始参与《科学》杂 志的编辑工作,撰写过大 量通俗科学文章。在中国 科学社后来每年一次的年 会上,也多有演讲和论文 发表。 回国后的竺可桢,先 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任教 ,1920年秋应聘南京高 等师范学校。恰逢该校转 制。自1921年起,他在 东南大学创建了中国大学 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在这 里为教学需要而编写的《 地理学通论》和《气象学 》两种讲义,成为中国现 代地理学和气象学教育的 奠基性教材。 1925年1月,东南大学 发生“易长风潮”,竺可桢 于本年夏离校,到上海任 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史地部 部长,潜心著述,接连发 表了《论江浙两省人口之 密度》《北宋沈括对于地 学之贡献与纪述》《论以 岁差定(尚书·尧典)四 仲中星之年代》等重要文 章。1926年到南开大学 任地理学教授,于此就地 取材,成文《直隶地理的 环境和水灾》。同年作为 中国科学社的代表人组中 国代表团,赴日本东京参 加了第三届泛太平洋学术 会议。 1927年夏,竺可桢回 到南京,就任第四中山大 学(易名于东南大学,后 又改称中央大学)地学系 主任。同年秋,在中国科 学社第十二次年会上被选 为理事长。 自1927年11月起,竺 可桢参与中央研究院筹备 工作,1928年2月成立气 象研究所,任所长。而真 正反映他履新赴任的文字 则始于1929年。 入编于本卷的《地理 学通论》和《气象学》两 书具有特殊历史价值,其 中的旧译名于今多已弃用 ,编者对有关译名作了今 译对照,以利读者查考。 1979年出版的《竺可 桢文集》和原竺可桢研究 会收集的文献为本卷工作 打下了重要基础。本卷文 稿的普查和整理校订工作 主要由李玉海承担,大部 分文章请陈学溶先生校审 。交出版社之前的校审定 稿工作由樊洪业负责。 本书循“存真”宗旨, 力求保存竺可桢文稿历史 原貌,有关编订规则之大 要,详见《编例》。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竺可桢全集(第1卷)(精)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竺可桢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2879165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608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23-04-01 |
首版时间 | 2023-04-01 |
印刷时间 | 2023-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1128 |
CIP核字 | 2023031544 |
中图分类号 | Z427 |
丛书名 | |
印张 | 40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46 |
宽 | 178 |
高 | 37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