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首都师范大学哲学学术丛书的一种。本书由作者的经典学术论文和部分专著的精彩章节组成。全书分上、中、下三编:文化的视野、走向新思考、叩问历史。全书涉及对当代审美文化、美学史和美学问题的思考。比较完整地反映了作者的学术研究情况,是一部优秀的学术著作。
| 图书 | 当代处境中的美学问题/昆玉河畔首都师范大学哲学学术丛书 |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是首都师范大学哲学学术丛书的一种。本书由作者的经典学术论文和部分专著的精彩章节组成。全书分上、中、下三编:文化的视野、走向新思考、叩问历史。全书涉及对当代审美文化、美学史和美学问题的思考。比较完整地反映了作者的学术研究情况,是一部优秀的学术著作。 目录 上篇 文化的视野 审美文化的当代性问题 一 在美学话语的当代转型意义上 二 具有建设性功能的文化批评活动 三 关怀与介入 四 “审美文化”的当代性质 当代审美文化研究与“美学定位” 一 “美学”是一面锦绣的旗帜 二 “美学的第三个层面” 批评的观念 ——当代审美文化理论的主导性意识 一 新的需要 二 “批评的观念” 三 理论品格 当代审美文化理论中的“现代性”话题 一 “现代性”的启蒙话语 二 “现代性”的遭遇 三 批判/重建:“现代性”前景 视像与快感 ——我们时代日常生活的关学现实 一 “眼睛的美学” 二 “视像”的生产与消费 三 新的美学话语 为“新的美学原则”辩护 ——答鲁枢元教授 一 何谓“日常生活审美化” 二 如何充分正视“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 “真实感性”及其命运 ——当代审美文化的哲学问题之一 一 “真实感性” 二 “现实感性”:“物质主义”与“有用性” 三 “感性主义”的消解功能 幸福与“幸福的感官化” ——当代审美文化理论视野中的幸福问题 一 关于幸福的观念 二 “欢乐的感官”:幸福生活的当代倾向 欲望的机器 ——当代审美文化批评视野中的大众传播现象 一 在形象中放逐时间 二欲望的制造与批发 三 传媒的控制与权力 “审美化文化”:经济社会的人文建构 一 对“形式化美学意识形态”的反抗 二 对现实实践力量的借助 中篇 走向新思考 艺术审美的价值限度 一 艺术“创造”神话的崇拜 二 艺术审美价值效力的有限性 三 艺术作为现实中人的心理补偿 四 艺术审美的有限性维度 文艺美学:定位的困难及其问题 一 如何定位“文艺美学” 二 对现有理论的分析 三 文艺美学研究的重点问题 意识形态话语与理论原创性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建构问题二议 一 关于语境 二 寻求原创性 关于建构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的两点认识 一 马克思主义美学仍需建构 二 “理论多元”的过程 20世纪90年代:中国美学的困难与希望 ——兼论文化论美学的建构 一 来自“美是什么”的迷误 二 理论难题 三 寻找希望之境 美学如何可能走向大众生活 一 走向大众生活“如何可能” 二 走向大众生活的关键 走向新世纪的中国美学:问题及其他 一 中国美学如何真正有效地实现与西方理论的学术对话 二 美学活动如何可能与现实文化进程建立具体的批评性关系 新世纪中国美学研究二题 一 关于审美现代性问题 二 关于本土资源与美学的现代建构 “亲和”的美学 ——关于审美生态观问题的思考 一 美学“为何”及“如何”思考生态问题 二 生态问题的美学审视主题 三 “亲和”作为审美生态观的核心 全球化中的东方美学:问题与可能性 一 “全球化的威胁”与“发现”东方 二 当代东方美学的现实课题 文化视野中的民族美学 一 “民族的”与“民族性” 二 民族美学的理论态度 当代中国文化景观中的审美教育 一 传统的误区 二 审美教育的转向 下篇 叩问历史 20世纪中国美学与学术史写作 一 学术史写作的着眼点 二 学术史探讨的重点 关于20世纪中国美学及其研究的几个问题 ——兼论宗白华美学的启示 一 20世纪中国美学学术图景 二 20世纪中国美学现代理论建构中的问题 三 宗白华与20世纪中国美学¨ 中国美学:百年进程及其学术史话题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学术史研究的着眼点 三 20世纪中国美学的学术史话题 美学:知识背景及其他 ——对20世纪中国美学学术特性的一种思考 一 关于“知识背景” 二 “两脉整合” 三 “西方”的“中国化” 四 借用“方法” 艺术起源理论的中国形态 ——“中国美学:1900—1949”研究之一 一 “劳动实践”观点的发展与系统化 二 “游戏”观点的形成与心理学 三 “艺术起源于人类同情” “万物静观皆自得” ——宗白华的美感理论 一 美感类型:“错彩镂金”和“芙蓉出水” 二 美感发生:“移情”与“静照” 艺术意境的追蹑 ——宗白华的艺术美论 一 “艺术贵乎创造” 二 意境创造:“化景物为情思” 三 艺术空间:节奏化、音乐化的“时空合一体” 从“形象的直觉”到“心物统一论”美学 ——朱光潜早期美学理论及其思想之源 一 关于“美感经验” 二 关于“美的本质” 三 朱光潜与克罗齐、尼采 转折与蜕变 ——朱光潜美学思想的转变 一 转折的标志 二 重塑新的美学 三 实践美学的确立 宗教与绘画之间 ——中国绘画精神中的宗教性问题片论 一 关于宗教信仰的绘画直接性 二 关于宗教信仰的绘画表意 三 关于宗教精神与道德精神的合一 文化的变奏 ——中国文化结构中的文人画传统 一 中国文化双层封闭运动模型 二 中国艺术文化的意义 三 传统美学文化变奏在文入画传统中的意蕴 神人之间 ——中西形体审美意识的文化模式 一 源于遥远希腊时代的西方意识 二 源于特殊自然一人文状态的中国意识 三 中西意识的文化心理根源 四 两种文化模式的核心 审美的道德之境 ——中西形体审美意识的伦理精神 一 中西伦理精神的一致性 二 中西伦理精神的差异性 后记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当代处境中的美学问题/昆玉河畔首都师范大学哲学学术丛书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王德胜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0467458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362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427 |
| 出版时间 | 2007-12-01 |
| 首版时间 | 2007-12-01 |
| 印刷时间 | 2007-12-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美学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552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B83-53 |
| 丛书名 | |
| 印张 | 23.2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35 |
| 宽 | 170 |
| 高 | 18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