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需求流动网--供应链创新模式/物流供应链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需求流动网的概念、理论、技术与应用。在分析传统供应链概念及其演变的基础上,提出了需求流动网的概念,对需求流动网理论进行了深入分析,阐述了需求流动网理论对我国企业的指导作用;提出了需求流动网组建模型,并在分析需求流动网稳定性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需求流动网稳定性机理模型;在分析供应链管理的主要方法、特点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需求流动网的协调模型,阐述了用需求流动网理论改造我国传统制造企业的必要性和途径;对业务流程外包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探讨,为进一步研究业务流程外包奠定了理论基础;进一步提出了基于Petri Net的需求流动网组建模型、稳定性模型和运行模型。需求流动网理论已经应用于企业经营管理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书适合于企业从事供应链与物流管理和营销管理的人员,也可供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系统工程、MBA、工业工程等相关领域研究人员与学生阅读参考。

目录

前言/I

l绪论/l

1.1需求流动网提出的背景/1

1.1.1管理环境与技术的变化/2

1.1.2制造业与制造技术的发展/4

1.1.3消费者需求的变化/8

1.2需求流动网的研究意义/10

1.3需求流动网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12

1.4研究思路和框架/14

1.5小结/14

2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理论/15

2.1供应链/15

2.1.1供应链及其相关概念的演变/15

2.1.2供应链定义的梳理/20

2.1.3供应链概念与定义的发展趋势/20

2.2供应链和物流理论的发展回顾与评述/22

2.3供应链的分类与研究层次/25

2.3.1供应链的分类标准及其分类/25

2.3.2供应链分类及其分类标准的评述分析/31

2.3.3供应链的研究层次/31

2.4供应链理论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32

2.4.1供应链建模理论分析/32

2.4.2供应链运行优化研究综述/36

2.4.3供应链牛鞭效应研究综述/38

2.4.4供应链中供应商选择文献综述/39

2.4.5供应链库存文献综述/41

2.5国内供应链研究综述/42

2.6小结/44

3需求流动网的概念、模型及其理论/45

3.1供应链发展成为需求流动网/45

3.1.1供应链概念与后供应链时代相关概念的局限性/45

3.1.2需求流动网的概念/47

3.1.3需求流动网的理论及其框架/51

3.2需求流动网的理论分析/52

3.2.1交易费用理论对需求流动网的解释//52

3.2.2基于价值链的需求流动网模型/59

3.2.3基于核心能力的需求流动网理论/64

3.2.4其他理论对需求流动网的解释/70

3.3需求流动网理论系统分析/74

3.3.1需求流动网的概念模型/74

3.3.2需求流动网的结构模型/76

3.3.3需求流动网的分类/77

3.3.4需求流动网的演进/78

3.3.5需求流动网的特点及其与供应链的区别/80

3.4 DFN理论对我国企业的指导作用/82

3.4.1 DFN理论适合我国企业/82

3.4.2 DFN理论有助于我国企业参与全球竞争/83

3.4.3 DFN理论为我国企业提供成长轨迹/84

3.5小结/85

4需求流动网的组建机理研究/86

4.1需求流动网的组建三阶段模型/86

4.2 阶段1:DFN消费者需求的发现/86

4.2.1消费者需求的发现/87

4.2.2消费者需求的分析/87

4.3 阶段2:需求流动网核心企业群博弈/89

4.3.1博弈基本理论/89

4.3.2非零和合作博弈的基本原理/92

4.3.3需求流动网核心企业群非零和合作博弈模型/95

4.3.4需求流动网核心企业群非零和合作博弈求解/98

4.3.5需求流动网核心企业群非零和合作博弈协调机制/101

4.3.6需求流动网核心企业群非零和合作博弈结论/104

4.4阶段3:需求流动网节点企业的选择过程/105

4.4.1需求流动网节点企业选择的指标体系/106

4.4.2需求流动网节点企业选择的指标权重的确定/108

4.4.3需求流动网节点企业多目标模糊选择模型/111

4.5需求流动网组建的总结/115

4.6小结/117

5需求流动网稳定性机理研究/118

5.1 DFN稳定性分析基础/118

5.1.1DFN稳定性的内涵/118

5.1.2DFN稳定性机理模型/119

5.2需求发现阶段的DFN稳定性分析/120

5.2.1DFN需求发现阶段对DFN稳定性的影响/120

5.2.2促进DFN稳定性的机制选择/120

5.3核心企业群组建阶段的DFN稳定性分析/121

5.3.1核心企业群影响DFN稳定性的冲突模式/122

5.3.2降低DFN核心企业群冲突的机制选择/124

5.4节点企业选择阶段的DFN稳定性分析/129

5.4.1DFN节点企业利润分配的博弈分析/130

5.4.2 DFN节点企业利润分配对DFN稳定性的影响/132

5.5需求流动网运行与协调阶段稳定性分析/133

5.5.1DFN协调阶段影响DFN稳定性的因素/133

5.5.2 DFN协调阶段促进DFN稳定性的机制分析/135

5.6小结/136

6需求流动网协调机制研究/138

6.1供应链管理的主要方法分析138

6.1.1供应链管理主要方法之一:QR/138

6.1.2供应链管理主要方法之二:ECR /142

6.1.3供应链管理主要方法的比较及其问题分析/146

6.2制造主导型需求流动网的协调/149

6.2.1制造主导型需求流动网协调模型/149

6.2.2制造主导型DFN制造模式选择/151

6.2.3制造主导型DFN协调的信息技术/163

6.2.4制造主导型DFN协调的物流技术/167

6.2.5制造主导型DFN协调的其他支撑技术/171

6.3营销主导型需求流动网协调//74

6.3.1 营销主导型需求流动网的需求管理/174

6.3.2营销主导型需求流动网需求挖掘/177

6.4 DFN理论改造我国传统制造企业/179

6.4.1传统制造企业向DFN企业转变/179

6.4.2传统制造企业向DFN企业转变应注意的问题/181

6.5小结/82

7业务流程外包/184

7.1业务流程外包/184

7.1.1引言/184

7.1.2从外包到业务流程外包的演变/188

7.1.3业务流程外包/191

7.2业务流程外包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框架/205

7.2.1业务流程外包的理论基础/205

7.2.2业务流程外包的研究框架/219

7.3小结/221

8需求流动网的建模与仿真/222

8.1 Petri Net基本理论分析/22

8.2 基于Petri网的DFN组建与稳定性模型/226

8.2.1基于Pet,ri网的DFN组建模型/226

8.2.2基于Petri网的DFN稳定性分析模型/229

8.3基于Petri网的需求流动网运行模型/231

8.3.1广义随机高级Petri网的DFN建模/231

8.3.2基于GsHLPN的DFN运行模型/232

8.3.3DFN运行GsHLPN模型的分析与简化/234

8.4需求流动网Petri Net模型仿真分析/237

8.4.1仿真分析与Arena仿真软件/237

8.4.2基于Arena的DFN运行GSHLPN模型仿真/241

8.5小结/243

9需求流动网应用案例分析/244

9.1案例分析的几点说明/244

9.2 以格力为核心企业的需求流动网的组建与协调/245

9.2.1格力公司简介/245

9.2.2格力需求流动网的组建/246

9.2.3格力需求流动网的运行及其特点/249

9.2.4格力需求流动网案例的总结/254

9.3西北机器厂:用需求流动网思想改造传统制造业/255

9.3.1西北机器厂基本情况及其存在的发展难题/255

9.3.2用DFN思想和ATM改造西北机器厂/256

9.3.3用DFN思想改造西北机器厂的总结与反馈效果/260

9.4温州模具制造群体:需求流动网的雏形/261

9.4.1温州模具制造业简介/261

9.4.2温州模具制造群体的组建运作方式/263

9.5小结/266

参考文献/267

试读章节

           需求流动网组建的总结

需求流动网组建的三阶段模型说明需求流动网的组建过程分为3个阶段。第l阶段为消费者需求发现过程,这一过程由需求流动网的核心企业完成;第2阶段为核心企业群组建过程,这个过程是由需求流动网核心企业与那些核心能力高于核心企业的节点企业(本书称之为需求流动网核心企业群企业)通过谈判协商(非零和合作博弈)来完成;第3阶段为其他节点企业选择过程,这一过程由核心企业选择那些核心能力低于核心企业的企业来完成。经过这3个阶段,满足消费者特定需求的需求流动网就组建完成。

消费者需求发现阶段分为消费者需求发现和消费者需求分析两个方面。消费者需求的发现过程作为需求流动网组建的第1步十分重要,但消费者需求的发现是一种不断培养的对消费者需求的敏锐嗅觉,本土化企业对发现本区域消费者需求这一点上有与生俱来的优势。而消费者需求分析则从产品化程度、生命周期、价格、成本、所需核心能力、被选企业、竞争性和有效性8个方面进行分析。需求分析阶段的成功与否会直接关系到需求流动网的组建和以后需求流动网的运行效率。

需求流动网核心企业群博弈满足合作各方的净收益大于零,合作各方资源互补,且能够通过有效协商,协调彼此之间的收益分配并最终达到成为有约束力的收益分配协议,约束彼此的经济行为;而参与需求流动网核心企业群的各企业,虽然都想通过有效磋商使自己的收益尽可能的多,表现为在收益分配上的冲突,但至少存在一种使各方均能够接受的收益分配方案,它要求需求流动网核心企业群的成员均参与合作,并且在合作中收益较多的成员应给收益较少的成员以一定量的收益补偿,在一定的假定条件下,这个补偿量是确定的。需求流动网核心企业群的非零和合作博弈理论使得原先的竞争对手有可能通过合作共同来满足消费者需求并同时提高彼此的竞争力。在可能获得共同利益的条件下,核心企业群企业采取合作策略才能使各自的获益比采取不合作策略时要高,但条件是存在约束力的合作协议来约束各企业的经济行为。需求流动网核心企业群就是通过以满足消费者特定需求作为共同努力的目标,以契约纽带联结各成员企业,完全符合合作博弈论对局中人行为约束的假定。

需求流动网节点企业选择过程主要分析利用多目标模型定量的方法对需求流动网的节点企业进行选择的过程,不同的需求流动网节点企业的选择指标会不同,就算是同一个需求流动网,不同重要度和不同作用的节点企业其选择的指标都会有所不同,这也要求核心企业在对节点企业进行选择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需求流动网组建模型中描述的需求流动网组建的3个阶段结束后,只能说需求流动网初步建成,在其运行前,需求流动网核心企业还需要对需求流动网核心企业群和节点企业进行总体的组建协调,以确保需求流动网在下来的运行中尽可能的灵捷有效。这要求核心企业在利益和风险的分配、企业核心能力对需求价值化的贡献等多个方面进行运行前的协调。当然为了快速的响应消费者稍纵即逝的需求变化,这种总体协调的时间是十分短暂的,这也对需求流动网核心企业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

还需要说明的是尽管需求流动网组建完成并开始运行,也不是说需求流动网的结构就变成静态的,需求流动网核心企业还会根据消费者需求的变化、环境的变化和企业能力的变化及时的调整需求流动网的机构,以使得需求流动网更好的去满足消费者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说,需求流动网的组建也是一个动态的,持续不断的过程。P115-117

序言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革新,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兴起使得仅仅关注企业内部资源和竞争力的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新的竞争环境。供应链管理的产生顺应了当前的时代要求,它不仅关注企业内部的资源和竞争力,而且关注企业外部的资源和竞争力,强调在整个供应链上对资源和竞争力进行集成。历史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企业所面临的竞争环境又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的不确定性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市场环境。管理环境与技术的变化、先进制造技术的变化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等都对传统的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思想提出了新的挑战。

本书提出的需求流动网概念正是顺应了供应链概念发展的潮流,同时跳出传统供应链概念的束缚,从需求流动这一全新的视角审视供应链过程。需求流动网概念比其后供应链阶段的各种概念更符合消费者需求对供应链过程的要求,更符合未来时代的变化,所以本书认为供应链概念最终将发展成为需求流动网。本书总结并提出需求流动网理论也是为我国传统企业和成长型企业,尤其是制造型企业,提供一个利用自身优势,比较平等参与全球化竞争的机会,能够通过参与需求流动网的合作更多地从中获得利益和经验;也为我国企业培养自身企业核心能力提供一个有效的发展途径,对探索真正适合我国制造企业的发展模式提供可行的新选择。

本书共分9章,第1章是绪论,分析了需求流动网提出的背景和需求流动网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并对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进行了阐述。

第2章对供应链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较全面的综述。首先研究了供应链及其相关概念的演变过程,然后对供应链发展至今的定义进行了梳理,并因此得出了供应链及其概念的发展趋势,为需求流动网概念的提出奠定了基础,也使需求流动网成为有源之水;随后对供应链和物流理论进行了回顾和评述,又对供应链的研究层次和分类进行了分析,还对供应链的其他与本书相关的研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述,最后对国内研究供应链的主要方向和内容进行了总结。

第3章在分析供应链概念局限性的基础上提出了需求流动网的概念,并分析了需求流动网顺应了供应链发展的要求;接着对需求流动网理论进行了深入分析,阐述了经济学中交易费用理论对需求流动网的解释,在分析价值链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价值链的需求流动网模型,从价值链的角度解释需求流动网,又研究了基于核心能力理论的需求流动网模型,从核心能力理论的角度阐述需求流动网,还分析了其他理论对需求流动网的解释;提出了需求流动网的概念模型和结构模型,分析了需求流动网的分类和演进过程,并分析了需求流动网的特点以及它与供应链概念的主要区别;最后阐述了需求流动网理论对我国企业的指导作用。

第4章建立了需求流动网组建的三阶段模型,并根据模型按先后顺序分析了需求流动网消费者需求发现阶段,对消费者需求的发现和分析进行了阐述;随后分析了需求流动网核心企业群博弈阶段,在博弈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需求流动网核心企业群的非零和合作博弈模型,并对需求流动网合作博弈的协调机制进行了阐述;最后分析了需求流动网节点企业选择阶段。

第5章在分析需求流动网稳定性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需求流动网稳定性机理模型。从消费者需求发现阶段、需求流动网核心企业群博弈阶段、需求流动网节点企业选择阶段和需求流动网协调阶段4个方面分析对需求流动网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促进需求流动网稳定性的相应的机制安排。

第6章在分析供应链管理的主要方法QR和ECR的特点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制造主导型需求流动网的协调模型,并分别分析了制造主导型需求流动网的制造模式选择、制造主导型需求流动网协调的信息技术、制造主导型需求流动网协调的物流技术和其他支撑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营销型需求流动网协调的特点和方法。最后还阐述了用需求流动网理论改造我国传统制造企业的必要性和途径。

第7章对业务流程外包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探讨。在分析外包背景的基础上分析了当今外包的特点,阐述了从外包到业务流程外包的演变,并对业务流程外包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分析,随后对业务流程外包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框架进行了分析,为进一步研究业务流程外包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8章介绍了PetriNet的基本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分别提出了基于Petri Net的需求流动网组建模型和稳定性模型,还提出了基于广义随机高级Petri Net的需求流动网运行模型,并利用Arena仿真软件对需求流动网运行模型进行了仿真,并分析了仿真结果。

第9章进行需求流动网案例分析。从调研和课题中总结了3个第一手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分别用来阐述需求流动网的特点。用格力有限公司的案例说明需求流动网的运行与协调;用西北机器厂的案例说明如何用需求流动网思想去改造传统制造企业;而用温州模具制造群的案例说明需求流动网形成的雏形。本书得到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需求流动网理论系统研究”(编号:2004035012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制造业发展战略的管理研究”(编号:70433003)、国家863计划项目子课题“支持企业集团供应链管理及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开发”(编号:2003AA413033)和十五211工程项目“复杂多变环境下管理创新问题研究”的子项“现代供应链管理与物流系统分析”的资助,在此谨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作者已经尽可能详细地在参考文献中列出各专家和学者的研究工作,在此对他们的贡献表示深深的谢意。本书中也有可能应用了某些资料。而由于作者的疏忽未能指出参考文献的出处,或在参考文献的标注上出现错误,在此表示万分歉意。

由于需求流动网是供应链创新模式,本书中还有许多重要的研究内容未曾探讨,同时所做的工作在许多方面尚需进行深入和细致的研究,需要不断地充实与完善。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妥乃至错误之处,敬请读者给予批评斧正,同时将批评和意见及时反馈给我们。

                     刘波  孙林岩

                 2005年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需求流动网--供应链创新模式/物流供应链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波//孙林岩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2112396
开本 16开
页数 28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8
出版时间 2005-08-01
首版时间 2005-08-01
印刷时间 2005-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图书小类
重量 0.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252
丛书名
印张 18.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8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2:5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