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本套书收录了余秋雨、汪曾祺、王安忆、朱光潜、冯友兰,5位中国文化史上不可避开的大师授课精选集。 余秋雨的《文化课》: “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 文化究竟是什么?在《文化课》中,作者在深邃的观察之后,用亲身经历和鲜活的感受来解读这一根本的问题。 系统化地论述了何谓文化,何谓中国文化的本性等等问题,针对社会心理的浮躁,和作家本人的深邃思索,用罕见的直言不讳的批评,揭示了各阶层对文化本源的迷失,响亮提出文化重建的要义在于回到真善美。可谓发聋振聩。 汪曾祺的《写作课》 “一个作家形成自己的风格大体要经过三个阶段:一、摹仿;二、摆脱;三、自成一家。” 写作的目的并不是成为一名作家,而是成为一名合格的文字表达者,不管是在学习中,工作中,会写作的人总会带来一些优势。 通过汪曾祺《写作课》中,我们明白了,写作也并非仅是天赋的事情,也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完完全全可以通过学习得到的,读完会让你恍然大悟,发现写作并非自己想像中的艰难。 王安忆的《小说课》 “我们一直在证明,小说是一个独立的心灵世界。” 《小说课》基于王安忆课堂讲义整理而成,全书缀满闪光的创作真知,并保留了亲切浅白的表述风格。 从文字本身出发,用手术刀一般凌厉的眼光,直抵虚构类写作的本质。从灵剖到肉,把小说的本质、目的、材料、结构、语言全面摊开,展示给有志写作者,以及更广大的文学鉴赏爱好者。 朱光潜的《美学课》 “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它是心物婚媾后所产生的婴儿。” 《美学课》是朱光潜以书信形式为青年所写的一本美学入门书,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以及美的特点等问题层层展开,提出了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人生的艺术化”。 朱先生以一种对老朋友的语气娓娓而谈,将他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渗透在质朴清新的文字中,“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 冯友兰的《哲学课》 “哲学上之大问题,并不是人生之真相之“如何”——是什么,而乃是人生之真相之“为何”——为什么。” 在《哲学课》中,冯友兰阐释的是一种独特而圆润的人生哲学——在统揽古今中外各种人生哲学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认为较正确的人生哲学。阐释的是一种独特而圆润的人生哲学——在统揽古今中外各种人生哲学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认为较正确的人生哲学。 同时此书也是一部别开生面的中西简明哲学史,以人生哲学为切入点,对中国古代哲学、西方古典哲学以及欧美现代哲学等都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实、盟石,安徽省桐城人。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和翻译家。曾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等大学任教,并曾任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作协顾问等职。 朱光潜是中国美学界的权威,是中国系统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第一人,为中国美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蜚声中外。著有《谈修养》《谈美》《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等,译有《歌德谈话录》《文艺对话集》《拉奥孔》等。 目录 《文化课》 第一章 何谓文化——在接受澳科大荣誉博士称号后的学术演讲 第二章 利玛窦说——在联合国“世界文明大会”上的主题演讲 第三章 世界报告——对话博科娃 第四章 身上的文化 《哲学课》 第一章 人生哲学 第二章 人生哲学之比较研究 第三章 对于人生问题的一个讨论——在中州大学演讲会讲演稿 第四章 哲学与人生之关系(甲) 第五章 哲学与人生之关系(乙) 第六章 人生术 第七章 论命运 第八章 人生的意义及人生中的境界(甲) 第九章 人生的意义及人生中的境界(乙) 第十章 人生成功之因素 《小说课》 第一章 小说是什么? 第二章 处女作 第三章 小说的感情问题 《写作课》 第一章 思想·语言·结构 第二章 谈风格 第三章 短片小说的本质——在解鞋带和刷牙的时候之四 第四章 小说的思想和语言 第五章 关于小说的主题问题 第六章 揉面——谈语言运用 第七章 文学语言杂谈 第八章 小说笔谈 第九章 成语·乡谈·四字句 第十章 小说的散文化 第十一章 小说陈言 《美学课》 第一章 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第二章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第三章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宇宙的人情化 第四章 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 第五章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美感与联想 第六章 “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考证、批评与欣赏 第七章 “情人眼底出西施”——美与自然 第八章 “依样画葫芦”——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错误 第九章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艺术与游戏 第十章 空中楼阁——创造的想象 第十一章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创造与情感 第十二章 “从心所欲,不逾矩”——创造与格律 第十三章 “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创造与模仿 第十四章 “读万破卷书,下笔如有神”——天才与灵感 第十五章 “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 导语 5位大师,52篇经典作品,涉及文化、小说、美学、哲学、写作,多维度共享跨越时空的精神财富,不同的课程,不同的小书,用通俗简洁的语言,从五个不同的维度,让你无门槛领略中国文化魅力所在,彻底爱上中国文化! 以通俗的方式全面科普中国文化,以导师漫谈的方式讲述中国文化,系统化地论述了何谓文化,何谓中国文化的本性等等问题。 彻底了解中国文化底层逻辑,深度挖掘文化内核,激发起新一波的人文省思,以宽广的全球视野梳理中国文化,打造属于我们共同的”中国文化图腾,建立起文化自信,搭建一条精神家园的回归之路。 书评(媒体评论) 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 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 的许多珍贵品。……从孔夫 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 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 产。 ——毛泽东 精彩页 尊敬的许敖敖校长,两岸三地前来祝贺的教育界贤达,各位教授和同学,下午好! 感谢澳科大授予我荣誉博士称号。这份荣誉,不仅仅来自称号本身,更来自于一起获得这个称号的其他名字。 这中间,有名震国际的水稻专家袁隆平先生,有指导全国抗击了SARS灾难的医学专家钟南山先生,有领导绕月飞行而被称为“嫦娥之父”的航天专家欧阳自远先生,有很早被聘为美国大学校长的华人科学家吴家玮先生,有第一个被聘为英国大学校长的华人科学家杨福家先生……这些科学家,有的我早就熟识,有的则是新交的朋友,几天来有机会长时间交谈,很是兴奋。 我历来认为,人生最大的享受,不是华宅美食,而是与高人相晤。但是,科学高人们总是极其繁忙,又星散各地,很不容易畅叙。为此,我要再一次感谢澳科大为我们创造了这个机会。 与这些科学家不同,我这次获颁的是“荣誉文学博士”,因此我今天的演讲也就推不开文化的话题了。但是在这里我首先要向科学家们叫几句苦:讲文化,看起来好像比你们讲科学容易,其实并不。原因是—— 第一,科学有定量定性的指标,文化没有; 第二,科学有国际标准,文化没有; 第三,科学家很少受到非专业的评论,但在当前中国文化界,非专业的评论者在人数上是文化创造者的几百倍,在言论上都非常激烈。 这三个原因,已经造成文化话语的烟雾迷茫。本来,社会转型的终极目标是文化转型,但是,正当社会各部门纷纷向文化求援的时候,原来处于滞后状态的文化领域反过来充当起了老师。结果就产生了一系列反常现象,例如,最需要改革创新的时代却推崇起复古文化,最需要科学理性的时代却泛滥起民粹文化,最需要大爱救灾的时代却风行起谋术文化,最需要发掘人才的时代却重捡起咬人文化,等等。正是这些反常的文化现象,使国际上和我们的下一代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更多的误读。 这种误读的后果是严重的。 我想用一个比喻来说明问题。现在的中国就像一个巨人突然出现在世界的闹市区,周围的人都知道他走过很远的历史长途,也看到了他惊人的体量和腰围,却不知道他的性格和脾气,于是大家恐慌了。阐释中国文化,就是阐释巨人的性格和脾气。如果我们自己的阐释是错乱的,怎么能够企望别人获得正见? 有一个对比,我每次想起都心情沉重。你看,德国发动过两次世界大战,本来国际形象很不好。但是,当贝多芬、巴赫、歌德等人的文化暖流不断感动世人,情况也就发生了变化。中国在世界上,并没做过什么坏事,却为什么反而一直被误读? 我想,至少有一半原因,在于文化的阻隔。 既然问题出在文化上,我们也就应该完整地对它做一些思考了。 一、文化到底是什么? 你们如果到辞典、书籍中寻找“文化”的定义,一定会头疼。从英国学者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 1832-1917)开始,这样的定义已出现两百多个。那两百多个定义,每一个都相当长,我敢担保,你们即使硬着头皮全部看完,还是搞不清楚文化到底是什么。请记住,没有边界的国家不叫国家,没有边界的定义不是定义。 文化定义的这种毛病,让我想起了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洛威尔(A.Lawrence Lowel, 1856-1942)发出的叹息: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别的东西比文化更难捉摸。我们不能分析它,因为它的成分无穷无尽;我们不能叙述它,因为它没有固定的形状。我们想用文字来定义它,这就像要把空气抓在手里:除了不在手里,它无处不在。 文化确实很难捉摸。因此,我们的传媒在讲述文化的时候,也只是说它有可能发挥的效果,如“凝聚力”“软实力”“精神家园”等等,都是比喻,至于文化本身是什么,还是没说明白。近来又有不少地方把文化等同于“创意产业”,这又把两个不同的概念混淆了。因为文化中那些最经典、最高尚的部位,早在千百年前就完成了“创意”,更难以变成“产业”。 按照我的学术经验,对于那些最难下手的大题目,可以从它的裂缝处下手。你看,文化在这里就露出了它的一条裂缝:我们身边有很多跨国婚姻一一离散,离散的原因大多是“文化差异”。然而仔细一问,男女双方既不在“文化界”,也不是“文化人”。可见,“文化”的含义远远大于文化部门和文化职业。这条裂缝,可以让我们窥知文化的真正奥秘。 P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