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胜主编的这本《目标--世界级景区(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保护和建设)》主要记述的是作为“扬州历史之根”的蜀冈上下、瘦西湖沿岸一带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是如何得到保护和复兴的。该书简略介绍了人所熟知的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内古典园林群落的由来与现状,着重记述了近几年来在扬州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下,按照建设“世界名城”和打造“世界级公园”的总体要求,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把盘活景区内的丰厚文化积淀作为发展抓手,通过狠抓重大项目建设,推进景区完善功能、提升环境、丰富产品,将景区打造成为文化、生态、景观的多重核心的做法,以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扬州文化名城保护与复兴丛书”系统记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本世纪以来历届扬州市委、市政府带领扬州人民在文化名城保护与复兴方面走过的光辉历程。
丛书共分为五册,各分册紧扣新世纪以来的扬州文化名城保护与复兴这一核心线索,用扎实的史料、生动的描写和鲜明的人物,全方位、多梯次地介绍了近年来扬州各相关部门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在古城保护和发展、大运河申遗、文化博览城建设和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和发展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还特别介绍了隋炀帝陵发现和考古挖掘的经过。
王克胜主编的这本《目标--世界级景区(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保护和建设)》就是该系列丛书之一。
从小金山旁的巨型盆景说起
在瘦西湖的小金山旁,有一件巨型的盆景,名日“枯木逢春”,其主体是一个已经枯死的古银杏,旁边栽种着一棵具有攀援特性的凌霄花。花开时节,遒劲苍老的枯干,艳丽似火的新花,交相辉映,充满着生命的意趣,中外游客无不为之拍案叫绝,很多游客因此纷纷慕名前来,一睹其靓丽风采。
这件巨型的盆景的由来,还要从1952年的夏天说起。这一年夏天的某个夜晚,风雨交加,原先生长在扬州石塔寺里的一棵唐代银杏,遭遇雷劈,被劈成两半,其中较小的一块,已经脱离了树干,倒在一旁。当时在扬州建设部门任职的老地下工作者朱懋伟闻讯赶来,一方面为之深深痛惜,另一方面也很担心这棵已经遭受雷劈的古银杏再遭盗、火之劫。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朱先生就和石塔寺的住持商量,将这块造型奇特、古朴遒劲的古银杏树干搬到了当时的劳动公园(即瘦西湖)存放。
朱懋伟老先生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一搬,后来居然成全了瘦西湖的一处著名景点,瘦西湖四宝之一的“枯木逢春”。“枯木逢春”中的“枯木”,用的就是那截雷击后被劈掉的古银杏树干。而将“枯木”赋予“逢春”活力,再现唐代诗人刘禹锡“病树前头万木春”意境的,则是原园林局总工程师韦金笙。时至今日,年逾八十的韦金笙缓缓讲述当年的过往,依旧是记忆犹新。
当年,朱老先生把这段古银杏树干搬到了瘦西湖小金山玉佛洞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它并没有引起多少人的关注。4年后,韦金笙被分配到扬州工作,在园林管理所任技术员,平时工作就在瘦西湖内,“每天都会经过小金山旁的玉佛洞”。韦金笙说,每次看到那截枯木,总觉得该为它做点什么。时间一久,他就萌生了改造的念头。“当时也没有想太多,就是想将这枯木变活。”韦金笙思考着,想找株攀缘植物,附着在这枯木上,为它增添一点生机。为了挑选合适的植物,韦金笙花了不少功夫。一开始选的是株紫藤,“可感觉不太合适,紫藤花太大,攀附在枯木上没了美感”。多次进行对比实验以后,韦金笙终于选中了一株凌霄花,将其穿入古银杏的树洞内,用绳子绑好,使其攀援而上,“让这块天赐的唐代古树枯木重新展现了生机”。
病树前头万木春
“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便是瘦西湖四宝之一的“枯木逢春”所带给我们的哲理意趣。一千一百多年前,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在扬州为我们留下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千古名句,它借用自然景物变化的不可逆转隐喻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是不可阻挡的,闪烁着历史辩证法的思想火花。咸丰三年(1853)十一月,太平军临撤离扬州时的那把大火,把蜀冈上下、瘦西湖沿岸的诸多园林名胜,烧成了一片瓦砾。从此蜀冈、瘦西湖一带,就变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大遗址。对这样一个体量硕大的古典同林聚合群落大遗址的保护,一直是扬州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历届扬州市委、市政府深刻认识到大遗址保护对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性,积极探索、推动大遗址保护,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发布通告保护唐子城遗址,到九十年代‘跳出旧城建新城’,到目前阶段‘全面保护、全部保护”’,虽历经艰辛曲折,“但扬州蜀冈、瘦西湖一带的同林景观的传统风貌、整体格局得以保存、保护下来,为大遗址的永续利用留下了十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时任扬州市委书记的王燕文,在2009年“大遗址保护洛阳高峰论坛”上这样说。值得令人深思的是,历届扬州市委、市政府保护蜀冈、瘦西湖大遗址的实践,正是和著名诗人刘禹锡“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一千古名句的哲理意趣相互吻合的。
P3-4
扬州是一座有着25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漫长的历史给扬州留下了灿烂的文化、厚重的底蕴。这座“通史式城市”数度繁盛,创造了廛闸扑地、歌吹沸天、商贾如织、富甲天下、名动四海的辉煌。然而,在经历了清康乾时期的繁华和喧嚣之后,由于丧失了盐运的独有优势,加上交通格局的多元化,扬州的枢纽城市地位迅即失却,经济日渐式微。从此,扬州似乎逐步远离了世人关注的目光。
祸福倚伏,近代扬州衰落的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一份价值无法估量的历史文化遗产。1982年,国务院公布首批24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扬州赫然在列。
扬州无愧于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这固然缘于她拥有辉煌的历史以及前人慷慨馈赠的文化遗产,但同时也缘于后人对这段光辉历史的敬畏以及对这份宝贵遗产的精心呵护。建国之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经济和城市发展滚滚车轮的急骤节拍中,历届市委、市政府以敬畏历史、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踏实而从容地迈着前行的步伐,传承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又在不断叩击着构建现代文明的崭新梦想。
久久为功,驰而不息。进入新世纪,扬州以一座风格独特的历史文化名城形象,再度引起世人的瞩目。是什么让我们又一次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感到自豪?千头万绪,归根结底,是我们坚守了文化名城保护和复兴之路,是我们在城市的建设和管理中努力传承和彰显的那固有的特质和个性,使我们在“千城一面”的城市特色危机中化茧成蝶、脱颖而出。扬州,这座美丽的城市,因为放射出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光华而再次享誉世界。
古城保护与改造是一道世界性难题。举目四望,有的大拆大建,丢失了城市固有的历史文脉与价值;有的固守传统,却不能充分绽放出对现代人的吸引。扬州对古城的成功保护,源自清醒的认识和科学的发展思路。简略言之,可以浓缩为十二个字:“护其貌、美其颜、扬其韵、铸其魂。”实践有力地证明,加强古城保护,彰显古城特色,激发古城活力,促进古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文化古城是市民的共有家园,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可以说,全面保护古城,业已凝聚为扬州的“城市意志”。历届市委、市政府都严守一条“铁律”:规划古城修缮与改造,必须广泛倾听各方意见。正因为如此,扬州古城历史格局才得以基本完整保留,这在全国130座历史文化名城中甚为少见。
市委决定由市政协牵头组织编撰这套《扬州文化名城保护与复兴》丛书,主要是出于这么几点考虑:
首先,对名城保护与复兴做一次回望具有重要意义。编撰一套丛书,其重要性在于:通过回望,记述名城保护与复兴的起因、过程与艰辛,可以为这座名城的后来人知晓这段经历提供依据。
其次,对名城保护与复兴做一个总结很有必要。扬州的名城保护与复兴,在全国堪称典范。长期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在文化名城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一批文化人和广大市民也作出了重要贡献。现在,名城保护与复兴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这是我们几十年努力的结果。认真总结名城保护与复兴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可以为同类城市提供借鉴。
第三,对名城保护与复兴做一个记录很有价值。当代人口述和记录当代史,其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就扬州文化名城保护与复兴的伟大事业而言,有完整的资料,可以查阅引用;很多当事人都在,可以提供鲜活素材;很多人既是当事人,又是见证人。这样,可以既写得客观公正,又写得生动可读。丛书由市政协来牵头组织,以文史书籍的形式编辑出版,也是考虑对历史负责,使丛书尽量具有权威性。
丛书力求体现几个核心思想:一是敬畏意识,注重表达我们对历史的敬畏之情;二是传承品德,注重记述我们届届传递,“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坚定信念;三是工匠精神,注重总结我们力争做到精细、精致的主要做法;四是舍得投入,注重反映我们保护与复兴古城的坚强决心;五是市民参与、社会参与,注重记录我们对全体市民为古城保护所作贡献的崇高敬意。
地域文化的优秀传统、丰厚遗产,是一个地方精之所存、气之所蕴,我们保护的目的是将历代的精神财富传承下去。《扬州文化名城保护与复兴》丛书的编纂,既是阶段性总结,也是继续前进的动力。
积跬步以至千里。扬州文化名城保护与复兴的千秋伟业,任重而道远,只有里程碑,没有终点站。
(作者为扬州市政协主席)
这本书写完,首先要对那些创造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新貌的默默无闻的人们表示感谢,这是发自至诚的真心感谢,没有你们的支持,我们很难兴致勃勃、风雨不辍、认认真真地创作这样一本书。其实是你们自己把这本书写得如此文采飞扬,如果没有你们,没有你们“记得住山、记得住水、记得住乡愁”的担当和抱负,我们笔下,无论有多少美妙,也不会生出绚丽的花朵来。感谢景区人一直以来对我们的关爱与支持,真诚地向你们表达我们的谢意,谢谢!
亲爱的读者朋友,这本书,如果能给你留下一点深刻的难忘的印象,让你常常在不经意时回忆起其中的一些情节、一些人物,那就是我们的成功。很多人来到扬州,都不禁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到底是园在城中,还是城在园中?因为他们所走到的每一条街,每一条道,所看到的每一个角落,几乎都有面向公众开放的公园,到处花团锦簇,到处绿树成荫。这种为百姓“量身定制”的公园体系建设,正在把扬州整体建设成为一个巨大的花园,四季花开,永吐芬香。
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的不断成长,这是城市的决策者和管理者送给百姓的一份厚礼;这也是城市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一种馈赠。对于扬州而言,有这样的基础,能够打造花园一样的城市,打造一座“世界级公园”。这座“世界级公园”,并非单指某个具体的公园,而是指向扬州这座城市。
于是,我们试着从源头出发,寻找“世界级公园”的出发点。在那里,我们看到了瘦西湖两岸的风光依旧;在那里,我们看到了蜀冈上下的诗韵酣畅;在那里,我们看到了整个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的不断成长。更重要的是,我们看到了一代代扬州人,都用一种发自内心的责任和担当,守护着蜀冈和瘦西湖的一汪碧水,一方绿土,一片蓝天。
阮仪三先生说,现在看到的瘦西湖风景,和当年乾隆看到的风景,并无二样。周密详尽的保护、利用和展示的规划,让这座城市,让这片湖水,至今还保留着最光彩的精华。在这不变的背后,还有《扬州市旅游名城建设行动计划》的出台,还有等了十年的“千年第一隧”,更有我们能够看到人大议案和政协提案中闪烁着的拳拳之心。
为什么迎宾馆改造项目一变再变?为什么房地产开发紧急叫停?这些都要归结于扬州对于这片景区的保护,这是谁都无法触碰的底线。这些,都是“不变”。然而,我们现在要告诉阮仪三先生的,现在的景致,要比乾隆爷当年所看到的,还要精致,还要丰富,还要“宜居”和“宜游”。景区的发展适逢伟大的时代,受到多方的厚爱。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尤其在江苏调研时,多次提到扬州,提到瘦西湖,对景区充满期许。江苏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赴景区视察和考察,对景区充满期望。扬州市四套班子领导更是经常深入景区调研,仅扬州市委书记谢正义一人,两年内在景区调研见诸于媒体报道的就有十三次,对景区充满关心。蜀冈一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在不断成长,一再拉长的生态绿廊,一再扩容的景区面积,一再攀升的经济指标,都让蜀冈岿然,绿水长流;更让人们能“诗意地栖居”,在喧嚣的快节奏中从容地享用扬州的慢生活;而在变化之中的核心,还是让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如今,温泉度假已成休闲潮流,城市湿地公园初露峥嵘,考古遗址公园完整展示,体育休闲公园打造CEAD,虹桥坊商业街区繁华似锦,鉴真图书馆里高朋满座,马拉松比赛洋溢青春……这些都是不可复制的“扬州经验”。
最后,我们要说的是,本书的撰稿是在中共扬州市委的直接关怀下,由多名撰稿人精心编撰而成的。由于撰稿的专家们积数十年研究、写作之经验,其审美个性、评述视角、行文风格必然各有特色,这正有助于多方面丰富本书的内容,有助于进一步活化本书的思想内涵。因此,我们应该向参与撰稿的专家们致以由衷的谢意!
本书撰写分工如下:第一章至第五章,由方晓伟负责;第六章至第十章,由马越负责;第十一章至第十五章,由王鑫负责;统稿、插图的选编、著录和说明由方晓伟负责。后记由王鑫撰写。本书主编、扬州市政协副主席王克胜和蜀冈一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党政领导在百忙中通读了本书的初稿,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作了多处修改,在此谨致诚挚的谢意。
限于水平,在仅三个多月的时间里,要编撰这样一部十数万字、文稿插图互为生发的纪实性的报告文学,深感时间紧、任务重、头绪多,而脱漏、错误也在所难免,恳请领导、专家和读者予以批评、指正!
编者
2016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