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永远的东方红(中国通信卫星发展纪实)
内容
内容推荐
通信卫星是世界上发展最早、应用最广的卫星领域之一,不仅是航天科技的重要制高点,而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国的通信卫星以“东方红”为名,从东方红一号走来,历经东方红二号、东方红三号、东方红四号、东方红五号等,实现了跨越发展,产生了重大效益,谱写了壮美篇章。
本书以中国通信卫星发展历程为主线,通过述史、述实等方式,深情回顾半个多世纪以来以“东方红”为主题激情燃烧的难忘岁月,生动讲述一代代航天人、通信卫星人勇担历史重任、勇攀科技高峰的奋斗故事。
作者简介
张国航,中共中央党校哲学博士,高级政工师。
目录
前言 中国航天事业的建立与发展
一、新中国决心赶上时代
二、决定命运的重大决策
三、向科学进军
四、钱学森归国
五、导弹技术的进步
六、寰宇响彻东方红
第一章 东方红一号:开天辟地启新元
一、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二、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
三、现在放卫星与国力不相称
四、卫星研制时机已到
五、组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六、孙家栋当天转行
七、上得去,抓得着,看得见,听得到
八、卫星还叫东方红
九、星箭分离、卫星入轨
十、中国人民取得了伟大胜利
十一、“老一代航天人的功勋已经牢牢铭刻在新中国史册上!”
第二章 东方红二号:从无到有的跨越
一、卫星通信已不是新鲜事
二、五年预想,五年徘徊
三、党中央和毛主席批准“331”工程
四、在整顿与调整中前进
五、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骨气不能丢
六、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
七、山沟沟里的七个月
八、让“发烧”的卫星“退烧”
九、“这确是值得大庆大贺的事!”
十、从试验到实用
十一、挖潜提能,创造巨大效益
第三章 东方红三号:全面服务国计民生
一、不“买星”,要“造星”
二、自己给自己找重担挑
三、全力以赴推进任务
四、痛定思痛,迎击挑战
五、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
六、与“北斗一号”的邂逅
七、创造新纪录,迈上新台阶
八、太空中的“高清视频转播车”
九、大王总:我是“东三”平台的老兵
第四章 东方红四号:踏出国门走向世界
一、悬崖再陡峭也要攀上去
二、“尼星”升空,中国航天首次实现整星出口
三、“狼”全都来了,可是我们不怕
四、南南合作“星星桥”
五、中国老师真赞
六、让卫星在太空里安心“安家”
七、靠实力,言必信行必果
第五章 民商用通信卫星的崛起
一、“东四小子”的爬坡路
二、航天史上的“星坚强”
三、“东四’增强”强在哪儿?
四、和空间站视频对话就靠它
五、备受青睐的“高通量”卫星
六、“天通商用”,中国自己的卫星电话来了
七、整星测试:通信人的创新与变革
第六章 东方红五号:比肩国际高水平
一、立项时,我们心里已经很有底了
二、要实现跨越发展,必然要有所突破
三、创新研制模式,为航天发展铺路搭桥
四、见面道辛苦,必定是“东五”
五、失去攀登高峰的机会,更要坚定站在顶峰的信心
六、夜空中最闪亮的功勋章
第七章 低轨通信卫星星座:让全球永不失联
一、超大规模星座群很“火”
二、集智攻关、接续奋斗、共创未来
三、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
四、快马加鞭未下鞍
第八章 通信卫星人与通信卫星团队文化
一、共同体的时空历程
二、广泛的系统工程
三、从卫星通信到卫星通信导航融合发展
四、通信领域群星璀璨
五、“忠诚勇敢”的团队文化
六、中国通信卫星发展的基本经验
中国通信卫星大事记
通信卫星赋
后记
序言
《永远的东方红——中国
通信卫星发展纪实》一书就
要出版了,这是十分值得祝
贺的!
“东方红,太阳升……”中
国人进入太空的远征,是从
东方红一号卫星向全世界奏
响《东方红》开始的。这件
事宣告了我们这个古老而伟
大的民族,要以前所未有的
雄心和斗志,探索浩瀚无垠
的宇宙,追逐进人太空的梦
想。今天回首望去,中国航
天事业走过了光辉的历程,
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
越来越大、越来越远,《东
方红》的旋律更加地悦耳、
动听!
东方红的记忆是难忘的
。能够参与这项任务,是我
的荣幸。当时,我国的科学
技术、工业水平比较落后,
研制条件十分简陋,我们那
一代人克服了很多困难,团
结一致地把东方红一号打上
了天,创造了一项让世界感
到不可思议的奇迹,完成了
一个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
当时,我有幸到人民大会堂
向周恩来总理汇报工作,并
受到了谆谆教导;卫星成功
发射几天后的“五一”,我与
很多同志一起,登上了天安
门城楼,受到了毛泽东主席
的接见,他还与大家先后两
次亲切握手。半个多世纪过
去了,我时常想起周总理的
叮咛与严实作风,鞭策自己
必须始终严慎细实,精益求
精;我经常回味毛主席在同
我握手时带给我的温暖和力
量,提醒自己必须始终奋发
有为、不负重托。这些让我
受益终生!
东方红的故事是讲不完
的。东方红一号仅仅是个开
始。之后,我们又着手搞东
方红二号。这是中国的首颗
通信卫星,要打到三万六千
公里以外的天上去,给地面
提供卫星通信服务。这样的
技术跨度非常大,充满了挑
战。但为了国家发展需要,
我们选定目标,坚持高的起
点,继续自力更生,决心把
自己的研制工作搞到底,最
终让卫星定点在了赤道上空
,信号覆盖了整个中国。再
到后来,从东方红三号到东
方红四号,再到近些年的东
方红五号,中国通信卫星在
勇于登攀中实现了很大的跨
越,而且走出了国门,造福
全世界,并继续向着新的高
峰进发。这本书回顾了这个
历程,讲了很多精彩的故事
,很是打动人心。对于“东
方红”卫星的发展与成就,
我感到十分高兴、万分欣慰
;对于中国通信卫星事业的
前景,我更是充满了信心,
充满了期待!
东方红的精神是永恒的
。我们那一代人都亲身经历
了中国落后挨打受气的情景
。那种屈辱,那种不甘的愤
怒,真的是刻骨铭心。我们
发自内心地希望祖国变得强
大起来。国家需要什么,我
们就干什么;为了国家需要
,我们义无反顾。在那火热
的战斗岁月里,我们还培育
和发扬了一种崇高的精神,
这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
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
一星”精神。
初心无价,精神永恒。
为什么东方红一号能够成功
?为什么东方红从一号到五
号,能够一路走来、一路登
攀?我认为就在于爱国这份
初心,就在于有“两弹一星”
精神的引领。“两弹一星”精
神的核心即爱国。一个人,
有了爱,才能把自己最宝贵
的东西贡献给国家、集体、
事业。人生最大的爱就是爱
国。爱国不是一句空话,具
体落到实际,就是要爱我们
的事业、爱我们的岗位。我
们把自己的岗位工作干好,
也就是爱国。半个多世纪以
来,“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和
鼓舞了几代人,是我们这份
事业、我们这个民族的宝贵
精神财富,蕴含着并将持续
生发出无穷的精神力量。
2020年4月东方红一号卫
星发射50周年时,我们11
位参与过这项任务的老同志
一起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
并很快就收到了他的回信。
其中“不管条件如何变化,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志气
不能丢”这句话,让我印象
深刻。现在我们正在向着实
现航天梦、中国梦的目标而
努力奋斗,必须铭记历史,
传承精神。我希望,这本《
永远的东方红——中国通信
卫星发展纪实》能够帮助大
家更多地了解航天,感受精
神。我相信,只要年轻一代
能够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
神,一定能比我们老一代做
得更好!
2021年10月
导语
本书以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为叙述背景,以东方红一号到东方红五号的通信卫星研制历程为主要脉络,通过纪实的手法,追寻、撷取和还原那些可歌可泣的典型事件、典型人物。在一幕幕瞬间中,在一个个故事里,在一位位人物身上,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贯穿始终,中国航天人的精神血脉赓续至今,“两弹一星”精神的旗帜高高飘扬。
“两弹一星”元勋、“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孙家栋院士作序推荐,称赞本书“很真实、很生动、很有力量”。
后记
本书是一本反映中国通
信卫星事业发展历程的成果
。从东方红一号走来,中国
通信卫星取得了迅速的发展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历
经东方红二号、三号、四号
,再到东方红五号,并进入
低轨通信卫星星座领域,中
国通信卫星从梦想进入现实
,从试验走向实用、从单星
走向平台、从国内走向国际
、从形单影只走向济济一堂
,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推动
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国际航
天合作,谱就了一曲又一曲
壮丽的东方红之歌。可以说
,中国通信卫星事业的发展
,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
中的辉煌篇章,在党史、新
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上具有
重要地位。对此进行回顾和
记述,非常必要,很有意义

编写《永远的东方红——
中国通信卫星发展纪实》的
动议,最早是中国航天科技
集团五院通信卫星事业部党
委2018年提出的。当时正
值五院建院50周年、通信卫
星事业部成立10周年,编写
这样一本反映通信卫星事业
发展的册子,既是组织建设
与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对
历史负责,可以更好地总结
经验、鼓舞士气、展望未来
。当时,黄普明、卢俊作为
主编,孔晓燕、张国航、郭
兆炜、王超和刘佳、吴琳、
赵聪、崔恩慧、俞盈帆、叶
勉等同志作为编写组成员,
集中用了大约3个月进行写
作,最终完成了一本6.8万
字的内部手册。
孙家栋、戚发轫、范本
尧、周志成等院士专家专门
为这本册子题了词。孙家栋
题:“永远的东方红,崭新
的中国梦。”戚发轫题:“传
承‘两弹一星’精神,担当富
国强军使命。”范本尧题:“
服务国家战略,造福人类社
会。”周志成题:“初心永难
忘,强国梦想圆。”这本册
子印刷后在通信卫星团队内
发放,院士专家的题词让大
家备受鼓舞,各部分的内容
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但是,以“永远的东方红
”为名,记述半个多世纪以
来中国通信卫星事业的发展
,仅用不到7万字的体量是
远远不够的。2019年,通
信卫星事业部党委进一步提
出,要在这本册子的基础上
,深入到历史发展与时代奋
斗之中,通过深入挖掘与系
统研究,将《永远的东方红
——中国通信卫星发展纪实
》写深写实,力求更加系统
全面地反映中国通信卫星事
业的发展脉络、成就与影响
。随后,以孔晓燕、张国航
为主,在已有内容的基础上
,开展了大量的资料搜集、
文献整理、采访访谈等工作
。此次扩充写作,经过一年
酝酿准备和一年写作修改,
于2021年4月基本完成了书
稿。
这期间,实践二十号卫
星发射成功、东方红五号平
台首飞验证,天通一号02卫
星、03卫星相继上天并与之
前发射的天通一号01卫星组
网运行,亚太6D卫星实现“
东四”增强型平台全配置首
飞、被誉为“亚太地区性价
比最高的商业通信卫星”,
低轨通信卫星星座研制不断
加快;在五院宇航系统总体
单位改革中,通信与导航卫
星总体部成立,推动通信卫
星事业发展迎来新阶段。这
些也都充分地反映在了书稿
之中。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
立100周年。党中央决定,
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通过学习党史,结合书稿写
作,我们愈发深刻地认识到
“航天人是党史的重要参与
者和书写者”,也愈发深刻
地认识到中国航天事业、中
国通信卫星事业的重大作用
和重要影响。在通信与导航
卫星总体部党委的指导下,
我们努力地结合参加党史学
习教育的体会收获,基于历
史和事实,对书稿的内容作
了持续的修订与细致的完善

按照本书内容的先后顺
序,写作具体分工是:
前言“中国航天事业的建
立与发展”,第一章“东方红
一号:开天辟地启新元”,
第二章“东方红二号:从无
到有的跨越”,第八章“通信
卫星人与通信卫星团队文化
”主要由张国航完成。
第三章“东方红三号:全
面服务国计民生”,第四章“
东方红四号:踏出国门走向
世界”,第五章“民商用通信
卫星的崛起”,第六章“东方
红五号:比肩国际高水平”
,第七章“低轨通信卫星星
座:让全球永不失联”,主
要由孔晓燕完成。
《中国通信卫星大事记
》由孔晓燕整理。
《通信卫星赋》一文系
张国航所作。
全书由孔晓燕负责统稿
、定稿。孟旭、李蔚浩宇参
与了全书的查阅、核对、修
改与校订等技术性工作。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通
信卫星领域的院士专家孙家
栋、戚发轫、范本尧、周志
成等给予了宝贵的指导。通
信与导航卫星总体部部长黄
普明和党委书记陈建军、党
委书记王作为亲切关心书稿
写作进展,科学决策,明确
方向,全力保障。其他部领
导和多位通信领域型号总指
挥、总设计师,机关各部门
、各研究室、各项目办也对
书稿写作的推进和完成提供
了重要支持。在此,对各位
领导和同志们的支持与帮助
表示衷心感谢!
我们要向广大参与从东
方红一号到后续通信卫星的
工程实践的全体通信卫星人
表示崇高的敬意。他们以国
为重、为国而战,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
于登攀,薪火相传、赓续奋
斗,忠诚勇敢、追求卓越,
缔造了跨越时空的“永远的
东方红”,为
精彩页
1970年4月24日,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日子,是一个注定永远载入中华民族史册的日子。
这一天,一颗会唱歌的人造地球卫星进入了茫茫宇宙,给中华民族留下了永久的骄傲,拉开了这个东方文明古国奔跃进入太空时代的帷幕。它的名字,叫东方红一号。
一时间,《东方红》的旋律传遍了华夏大地的高山平原、江河湖海,亿万中华儿女载歌载舞、一片欢腾,沉浸在幸福与喜悦之中。当这首天地交响播撒到五大洲四大洋,世界各大媒体迅即发出电讯稿,惊叹中国人凭着自力更生取得的伟大成就,全世界为之轰动。
从1958年发出号召到1970年发射成功,中国人在一穷二白的底子上筚路蓝缕,老一代航天人艰苦创业,经过不懈努力,最终东方红梦圆。至此,导弹、核弹、人造卫星任务相继完成,研制“两弹一星”全部实现。这是依靠广大科技人员艰苦攻关和全国大力协作创造出的人间奇迹,打牢了国家自立自强的坚强基石。
一、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1957年10月4日,苏联人在中亚沙漠里的拜科努尔发射场,取得了“斯普特尼克一号”(Sputnik-1)卫星发射任务的成功。这颗卫星呈球形,直径58厘米,重83.6千克。当时苏联正在筹备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领先美国率先发射卫星,让苏联荣摘“全球第一”的桂冠,在节日来临之际,成为具有极大政治意义的重要献礼。
斯普特尼克一号卫星入轨后不久,苏联方面就向国际社会公布了消息,塔斯社的报道称这“开辟了星际航行的道路”。卫星通过无线电波,将“滴……滴……”的声响传送到地面,让世界为之震动,给社会主义阵营以极大振奋,被称为“红色月亮”。苏联还宣称,美国还需要发射许多个“橘子一般大小的卫星”才能和苏联相提并论。
苏联发射卫星,给美国和西方社会带来巨大的心理冲击,乃至近乎“歇斯底里”。在美国,尽管艾森豪威尔故作轻蔑地说苏联只是“将一个小球送上了太空”,但朝野却是“一片哗然”“吵嚷不休”的局面;西欧“惶恐不安”,日本破除“对美国迷信”……对美国来说,技术优越的“神话”、一厢情愿的领先“幻觉”,都在“苏联月亮”上天后被粉碎了。①在巨大的压力下,美国白宫开出了“空头支票”:将既定综合试验任务还没完成的“先锋号”运载火箭的完整试验,作为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尝试。12月6日,这次发射尝试以火箭点火后不到2秒、上升2米便因发动机故障而折回发射台并发生爆炸而结束。成千上万在电视机前目睹实况的美国人备受心理打击。直到次年1月31日,一颗名为“朱诺1号”的火箭在卡纳维拉尔角将探险者1号送入轨道。但这颗细长圆柱形的卫星只有14千克,长2.03米,直径不过15.9厘米。
苏联和美国两个超级大国竞相进入太空后,大搞“太空军事化”,让静寂了亿万年的太空一时间“硝烟弥漫”,但也让全世界深刻认识到太空的巨大战略价值。之后,西欧、日本、印度等纷纷涉足航天领域。
1957年10月15日,中苏签订《国防新技术协定》,就火箭、原子弹、航空等新技术方面的协作援助达成协议。11月2日,应苏联方面邀请,毛泽东率团乘专机赴莫斯科参加十月革命40周年庆祝大会,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以及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抵达莫斯科的第二天,11月3日,苏联又发射了一颗更大而且肉眼可以看得见的人造地球卫星,还载有一只名为“莱卡”的小狗。
苏联的榜样激发了中国领导人的乐观情绪和赶超斗志。在莫斯科期间、毛泽东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并对此给予高度评价:“全世界公认:苏联两次发射人造卫星的成就,开辟了人类征服自然界的新纪元。”“而在苏联发射人造卫星以后,就在最重要的科学技术部门方面也占了压倒的优势。”他感慨道,这是世界上两个阵营力量对比的转折点。从今以后,西风压不倒东风,东风一定要压倒西风。③
那段时间,人造卫星的意义和用途受到了党中央和中国科学界的高度关注,大家的热情很高。1958年5月15日,苏联发射了第三颗卫星,重达1327千克。5月17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雄才大略回顾过去、总结当下、规划未来。他说,苏联第三颗卫星上天,这是好事。苏联卫星上天,我们想不想搞个把两个卫星,我们也要搞一点卫星。
现场顿时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毛泽东“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伟大号召,是在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仅仅半年就发出的。这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人民向世界立下的誓言。 P25-27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永远的东方红(中国通信卫星发展纪实)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张国航//孔晓燕
绘者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10243832
开本 16开
页数 39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4
出版时间 2023-06-01
首版时间 2023-06-01
印刷时间 2023-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632
CIP核字 2021279745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25.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9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4:0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