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中唐古诗的尚奇之风(精)/北大中国文学研究丛书/北京大学人文学科文库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将唐代天宝至元和年间诗坛兴起的尚奇之风视为唐诗发展中的一种重要现象,在揭示出奇诗作者所坚持的儒家古道与其创作理念之内在联系的前提下,着重寻找隐藏在风格、意象、修辞等表现元素背后的深层艺术要素,尤其是各家求奇思路的一致性和独特性,及其对联想方式、艺术视野、构思创意乃至体式声调方面的影响。意在理解这派诗人深蕴于超现实想象中的心理感觉和思维逻辑,以及从其苦吟中透射出来的生命力和悲剧美。同时本书还论述了诗人们基于对汉诗和杜诗的深切理解,从多个角度将古诗的表现功能拓展到极限的意义和得失,解释了中唐古诗之所以成为奇险诗驰骋场域的原因。 作者简介 葛晓音,女,1946年生于上海,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82年获北大中文系中国古典文学硕士学位后留系任教。1989年起任北大中文系教授。曾任日本东京大学大学院人文社会系教授、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讲座教授,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届北京市政协委员。主要著作有《八代诗史》《汉唐文学的嬗变》《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山水田园诗派研究》《唐宋散文》《中国名胜与历史文化》《古诗艺术探微》《山水有清音一一古代山水田园诗鉴要》等。 目录 总序 绪论 中唐古诗尚奇之风形成的背景 第一节 中唐古诗尚奇之风与复古思潮同步发展的过程 第二节 奇险诗创作高潮形成的地域原因和思想基础 第三节 “补元化”的哲学思考和创作理念 第一章 《箧中集》诗人和顾况的另类古调 第一节 《箧中集》的苦涩语调及其对传统声调的逆反 第二节 顾况“逐新趣异”的苦调奇思 第三节 古调变异的创作背景和心理原因 第二章 中唐前期古诗中超现实想象的变化 第一节 神仙世界的落实及其与凡俗生活情景的互融 第二节 想象方式的变异与体式的关系 第三节 中唐前期文人神仙想象的社会心理基础 第三章 “诗囚”的视野变异及其艺术渊源 第一节 历代诗论对孟郊诗境和艺术视野的不同理解 第二节 “跼天蹐地”与“胚胎造化”的辩证关系 第三节 “邃于天根月窟”之思的艺术渊源 第四章 孟郊五古的比兴及其联想思路的奇变 第一节 孟郊的风雅观和传统比兴的思理更新 第二节 生活逻辑的推演和场景的比附 第三节 印象的表现和感觉的强化 第五章 韩、孟探索古诗句调的意义和得失 第一节 平顺句调中的节奏追求 第二节 艰涩声调和词句结构的关系 第三节 难易两极探索的得失和意义 第六章 从尚古到求奇:韩愈险怪诗风形成的内在逻辑 第一节 上追秦汉诗歌体式的奇格 第二节 善用古事翻新出奇的思路 第三节 困境中的感激怨怼所激发的奇思 第四节 与复古同道斗奇争险的豪气 第七章 韩愈古诗中的“性情面目”与人物百态 第一节 中唐以前诗歌中的人物描写 第二节 韩愈的“疾恶甚严”及其对僧俗人物的描写 第三节 韩愈的“爱才若渴”及其对寒士同道的刻画 第四节 韩诗“全见面目”的原因和创新意义 第八章 从诗文之辨看韩愈长篇古诗的节奏处理 第一节 从历代诗论看“以文为诗”界定的模糊性 第二节 五古长篇节奏的推进方式以及叙述功能的拓展 第三节 七古篇体节奏的处理方式与古文“文法”的区别 第九章 李贺诗歌“求取情状”的两种思路 第一节 以实写虚的场景提炼和表现效果 第二节 难以名言的“情状”和钩深穿幽的“求取” 第三节 两种思路的结合和“非全无畦径可寻” 第十章 李贺部分七古中的“断片”现象及其内在脉理 第一节 典故融合中隐蔽的意脉 第二节 意象跳跃中的思路转折 第三节 绮碎细节中暗示的情思 第四节 七古跳跃跨度的探底 第十一章 李贺“短调”的体式特征和创作背景 第一节 “短调”的体式特征和李贺的辨体意识 第二节 从中唐五言歌诗的兴盛看李贺“短调”的创作背景 第十二章 贾岛奇思“入僻”的理路及其古、律之分 第一节 从历代诗评看贾岛的“奇”与“僻” 第二节 贾岛五古对孟郊思路的效仿和拓展 第三节 贾岛五律思路的“入僻”及其与五古的联系 小结关于奇险诗艺术表现的若干思考 第一节 奇险诗的诗意来源和内在的悲剧美 第二节 天人对应的思路和“笔补造化”的创意 第三节 深层感觉的综合和印象的再造 第四节 古体特征的强化和创作传统的逆反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序言 陈平原 不同学科的国际化,步 调很不一致。自然科学全世 界评价标准接近,学者们都 在追求诺贝尔物理学奖、化 学奖;社会科学次一等,但 学术趣味、理论模型以及研 究方法等,也都比较容易接 轨。最麻烦的是人文学,各 有自己的一套,所有的论述 都跟自家的历史文化传统, 甚至“一方水土”有密切的联 系,很难截然割舍。人文学 里面的文学专业,因对各自 所使用的“语言”有很深的依 赖性,应该是最难“接轨”的 了。文学研究者的“不接轨” “有隔阂”,不一定就是我们 的问题。非要向美国大学看 齐,用人家的语言及评价标 准来规范自家行为,即便经 过一番励精图治,收获若干 掌声,也得扪心自问:我们 是否过于委曲求全,乃至丧 失了自家立场与根基? 这么说,显得理直气壮 ;可问题还有另外一面—— 若过分强调“一方水土”的制 约,是否会形成某种自我保 护机制,减少突围的欲望与 动力?想当然地以为本国学 者研究本国文学最为“本色 当行”,那是不妥的。我们 的任务,不是关起门来称老 大,而是努力在全球化大潮 中站稳自家脚跟,追求国际 视野与本土情怀的合一。这 么做学问,方才有可能实现 鲁迅当年“要出而参与世界 的事业”(《而已集·当陶元 庆君的绘画展览时》)的期 许。 既然打出“北大”的旗帜 ,出学术精品,那应该是起 码的要求。放眼世界,“本 国文学研究”做得好的话, 是可以出原理、出思想、出 精神的。比如你我不做外国 文学研究,但照样读巴赫金 、德里达、萨义德、哈贝马 斯的书。而目前我们最好的 人文学著作,在国际上也只 是作为“中国研究”成果来征 引,极少被当作理论、方法 或研究模式。 随着中国政治、经济、 社会、文化的迅速崛起,总 有一天,我们不仅能为国际 学界提供“案例”,还能提供 “原理”。能不能做到是一回 事,敢不敢想、或者说心里 是否存有这么个大目标,决 定了“北大中国文学研究丛 书”的视野、标杆与境界。 2017年7月22日于京西圆 明园花园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唐古诗的尚奇之风(精)/北大中国文学研究丛书/北京大学人文学科文库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葛晓音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134004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31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313 |
出版时间 | 2023-06-01 |
首版时间 | 2023-06-01 |
印刷时间 | 2023-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592 |
CIP核字 | 2023089794 |
中图分类号 | I207.227.42 |
丛书名 | 北大中国文学研究丛书 |
印张 | 21.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8 |
宽 | 164 |
高 | 23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