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晚清目录学研究 |
内容 | 内容推荐 目录学是中国古代的一个优良治学传统。古代士人、藏书家往往将所藏所购所阅之书,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部次成编,并于每书下略置提要,述本书之要旨。然而,传统目录学发展至清中叶,受“西学东渐”的影响,尤其是19世纪后期西方图书馆模式的传入,开始发生流变。在著录分类、编纂体例以及学术功用等方面,晚清目录学都突破了古典目录学的范式,衍生出了诸多新的目录学理论与方法。本书在总结晚清目录学发展成就的基础上,以晚清时期新、旧文化的互相碰撞、互相渗透为研究视角,系统考察晚清目录学的流变及其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学术影响。 作者简介 李立民,1979年生,200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历史文献学专业,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2009—2011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清代学术思想史。 目录 绪言 第一章 晚清目录学发展的学术文化动力 第一节 朴实考据的学术风尚 第二节 道、咸以降传统学术的演变 第三节 社会文化领域内的深刻变革 第四节 目录学自身的发展逻辑 第二章 朴学遗风中的目录学 第一节 经史考据之学及其目录 第二节 辑佚学的发展及其目录 第三节 书籍版本的存录与评析 第四节 私家藏书提要目录中的学术考辨 第五节 地方著述目录与乡贤著述的辑考 第三章 “道咸以降之学新”与目录学的学术演变 第一节 汉宋会通的国学导读目录 第二节 诸子学的复兴与周秦诸子目录 第三节 “谈经济,究韬略”:冷门专学的发展及其目录拾零 第四节 新史料的发现与刊布:罗振玉及其敦煌目录 第四章 新旧学术交替中目录学的分类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传统学术与四部分类法的广泛影响 第二节 新学中的分科观念与新分类法的诞生 第三节 新旧并行分类法的尝试 第四节 西方图书分类法的引入及其影响 第五章 社会文化变革中目录学的新气象 第一节 晚清士人的知识结构变迁与译书目录 第二节 “教育强国”与新式学校学堂书目的勃兴 第三节 出版业中的市场与读者:营业目录的初兴 第四节 大众的知识网络:图书馆目录的新样态 第六章 走出“书斋”的目录学 第一节 变法的工具 第二节 面向革命 第三节 保存国粹 第四节 目录学家的社会责任 结语 附录一 晚清目录年表 附录二 晚清目录类型 附录三 所见晚清目录提要 附录四 晚清目录分类比较 参考文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晚清目录学研究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李立民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22719030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419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436 |
出版时间 | 2023-05-01 |
首版时间 | 2023-05-01 |
印刷时间 | 2023-05-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计算机-操作系统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656 |
CIP核字 | 2023085535 |
中图分类号 | G257 |
丛书名 | |
印张 | 26.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20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