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知识分类与中国近代学术系统的重建(精)/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内容
内容推荐
本书探讨了近代中国如何参照西学,重新类分学术,从而建立新的系统,奠定今天的学术发展格局。这个过程既推动了中国学术融入世界,也改变了系统逻辑和传统思维。
知识分类是一个切入点,于上透视西方文明如何在“物之序”的层面冲击并改造固有学术,把现代学科看成须在后殖民意义上予以检省的文化冲击的结果;于下把学科概念、学术范畴、科目关系、系统结构、知识形态等分散的关节点,整合成由点到面、由外及内的网络联动体系,深入细部的同时总揽全局。
对知识纲目、系统结构、学术理念变化与重组的研究,展现了单一学科史难以传达的学术路径和知识全景图的改易,有助于深入把握近代学术乃至中国社会的转型与再造,有利于重新检省国人对西学的理解与接受,推动今后的学术发展与文明对话——既包括中西文化的平等交流、古代传统与近代发明的现代传统之间的沟通,也包括各学科的横向贯通与良性互动。
作者简介
文韬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先秦两汉文学硕士、中西比较文学博士,2015-2016年英国牛津大学访问学者。研究领域包括中国思想史、古代文学、近代中西文化交流、艺术理论与观念。
于学术核心期刊发表《从“以文存园”到“纸上造园”》《儒家器物观与中国传统艺术造型》《雅俗与正变之间的“艺术”范畴》等论文20余篇。出版译著2部、史料长编1部。承担并完成国家级科研和出版项目3项。
目录
导论 为什么是分类
一 福柯的寓言
二 交叠的“知识型”
三 分类即文明
四 跨文化与跨学科的必要
五 文化和社会理论的介入
六 研究简说
第一章 西学门类的认知次序与接受语境
第一节 半坛陈酒:天文算学的接受基础
一 中西争历的故实
二 会通中西的清初天文学
三 硕果犹存的算学基底
四 传统数学的退场之思
第二节 “格致”之惑:物理与化学的接收分歧
一 定名定性与路径依赖
二 “物理”范畴的凌乱
三 成为典范的“化学”译介
四 格致异同辨背后的中西学术观
第三节 险夷之间:政法泛滥的缘由
一 政法新术与宰相旧学
二 中西合力与西风东移
三 政法新学与政书旧目
四 本无与旧有的矛盾
第四节 一池萍碎:实学的兴起及其后效
一 农学的故闻与新知
二 农事成学对四民社会的考验
三 兵学和商学的独立
四 工学对士学的冲击
第五节 舍道求器:当西教遇上“磐石”
一 最早进入中国的西教
二 以科学传教与道器分离
三 合儒辟佛与舍道求器
四 清末对教义的有意规避
第六节 文化交流的主动与被动
一 不求全体的实际选择
二 学科版块的非均衡发展
三 “发现中国”的反向传教
四 西方汉学的隆兴
第二章 科举与学堂:教育改制背后的社会转型
第一节 制外西学:洋务学堂的教学实践
一 三条辅助路线的梳理
二 增设天文算学馆的争议
三 洋务学堂的教学方式
四 洋务教育的实绩与影响
第二节 科举改革方案里的中西配比
一 漫长的算学立科过程
二 西学融入科举的方式
三 中西分立的科考思路
四 融通中西的不同议案
第三节 国运转移与科举危机
一 庚子突变与新政新方
二 从递减到取代的转折
三 科举制度的社会功效
四 社会危机与科举危局
第四节 普及教育与现代社会理念
一 拖垮科举的过份在意
二 现代社会的学校教育
三 国民理念与教育普及
四 普及教育的国家背景
第五节 专业教育和现代社会生产与再生产
一 对传统官员知识结构的质疑
二 分门肄习的教育思想和实践
三 现代社会的专业化知识生产
四 教育生产与社会结构再生产
第六节 新学科构架与中学的边缘化
一 中日教育理念的分歧
二 中日学科设置的差异
三 经学的文化与社会功能
四 学科框架里的西体中用
第三章 整合西学知识地图的努力
第一节 明末清初的中式译书分类
一 中式日用的大小之辨
二 传统思路的理器之分
三 颠倒的“节取”与改写的传统
第二节 清末西书类目的二次选择
一 甲午前的译介积累与整体追求
二 译书清单的新式概括
三 西人综述里的门类介绍
四 甲午前后的分类变化
第三节 西政类目的传统借鉴及其改造
一 新政学与新士学的建构
二 史学与吏学的收与放
三 新旧杂糅的类书类目
四 科举改制与框架调整
第四节 西学全体的中式求索
一 西学类目的座次讲究
二 西艺子目的先后厘定
三 西学类书的目录学追求
四 中学引导与西学地图
第五节 图书馆里的西进运动
一 图书馆学现代标准存疑
二 普及与研学的分歧
三 西式的图书分类方案
四 中西调和努力的失败
第四章 传统的发明:中学分类再归纳
第一节 “有用”中学的节取与归并
一 科举科目资源的挖掘
二 “求约”中学的提议与方案
三 书院课目改革及其失败
四 “存古”之所恤
第二节 儒门分科的追寻与意义
一 义理、考据、辞章的发言语境
二 孔门四科说的偏执
三 发掘儒学分科的意义
四 民国的国学“正统”之争
第三节 “六艺”类学平议
一 章太炎的大小六艺说
二 马一浮六艺论的新意
三 “六艺”的发展流变
四 经学中心到哲学中心的转移
第四节 “四部”分类何以成为问题
一 绕不开的“四部”
二 “四部”与传统学术的关系
三 图书分类和学术分类的困扰
四 学术分科的争议与异议
第五节 被淡忘的类书分类及其知识形态
一 古今地位的悬殊
二 类书的分类研究
三 类书反映的知识形态差异
四 现代与前现代知识的差异
第五章 范畴重组:中外古今之间的“艺术”
第一节 “艺术”语源及其使用语境
一 驳杂多变的艺术子目
二 “藝”与“術”的渊源
三 “蓺術”合称及其所指
第二节 雅俗之辨与学术定位
一 《四库全书》体系里的“艺术”
二 雅俗之辨与内外之别
三 联动的学术网络系统
第三节 源流正变与艺术定性
一 《四库》艺术子类的流变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知识分类与中国近代学术系统的重建(精)/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文韬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1339312
开本 16开
页数 952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000
出版时间 2023-06-01
首版时间 2023-06-01
印刷时间 2023-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1658
CIP核字 2023068126
中图分类号 B250.5
丛书名
印张 6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7
183
52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8:2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