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为什么有前途(对外经济关系的战略潜能)
内容
编辑推荐

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全民必读书——我们在哪里?我们去哪里?我们怎么去?

一本应对世界经济格局大调整的全民辅导手册,为全党、全民树立中国信心、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必读书,李君如、时殷弘、乔良、叶檀、邢国均等联袂推荐,一本时政奇书,一幅国际经济时局图。

本书作者翟东升博士应用自己对复杂外交政策和经济问题的非凡的解读能力,解释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是如何发生的;这个变化对于国家、公司、社会和个人而言意味着什么。

内容推荐

中国的经济奇迹到底是如何实现的?外资、外贸和外汇政策在其中扮演何种角色?中国人为此付出了多大代价?中国获得的经济资源如何通过和平手段转变为国际影响力?就上述问题,借助对鼓励外贸、吸引外资、控制外汇“三外路线”的归纳与阐述,翟东升博士的专著从跨学科和整体性视角解读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各个方面,并为读者勾勒出未来的政策演进趋势。

目录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前言:从北冥神功到六脉神剑

第1章 世界市场体系的中央与外围

 当代世界市场体系的构造

 世界市场体系的基本特点

 作为中央国家的收益、代价与条件

 外围国家发展道路上的常见陷阱

 注释

第2章 中国在体系中的足迹

 中国的辉煌、危机与涅

 当代中国在体系中的地位变迁

 三外路线的利弊

 对“三外路线”的修正

 “三外路线”在中国何以实现

 三外路线的兴衰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注释

第3章 “三外路线”下的对外贸易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轨迹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动能

 外贸发展与外交挑战

 贸易、产业与地缘政治经济

 注释

第4章 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的经济安全

 “三外路线”下的外资政策及其效果

 关于外资的争论:“恐外症”、“崇外症”及其本质

 中国外资政策的未来趋势及其政治和战略潜力

 注释

第5章 人民币汇率与外汇储备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

 人民币汇率的政治经济学

 人民币的国际化

 注释

第6章 外汇管理政策与外汇储备

 外汇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储备的形成

 外汇储备的经济含义

 外汇储备与中国—美国

 外储投向:变债权为股权

 注释

第7章 中国对外资本输出

 从对外资本输出看中国在世界市场体系中的地位

 中国政府的“走出去”政策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动机与挑战

 自主品牌的国际推广过程为中国的国际公关提供政策杠杆

 中国对外资本输出的战略潜能

 注释

第8章 国际投资规则的制定权争夺

 主权财富基金的发展及其投资规则之争

 国际投资法与中国的选择

 注释

第9章 超越“能源安全”

 能源问题的若干基本常识

 中国的能源安全

 高油价有利于中国崛起

 注释

第10章 原材料市场中国的定价权

 原材料市场的三个关键问题

 开放经济环境下的中国粮食安全

 疯狂的石头:铁矿石进口及其谈判

 稀土

 注释

第11章 中国的对外援助

 中国援外的历史与现实

 构建“中国特色援外理论”

 改进中国的援外政策

 注释

第12章 结论: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潜能与风险

 关于两组关系的探讨

 “三外路线”是否可以向外围国家推广

 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战略潜能

 未来10年对外经济的几个可能风险

 注释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三外路线的利弊

三外路线的政策组合

将中国从外围国家迅速向中央推进的最主要动力便是“三外路线”。让我们仔细回味以下“三外路线”的政策细节:

第一,在改革开放的头15年里将人民币持续大幅贬值,并通过锚住美元来确保自身经济体中的各类经济要素相对便宜。这不但有利于提升本国商品的出口竞争力,也有利于吸引外资。

第二,打开国门,鼓励引进外资,对外资提供税收、环境、土地使用,基础设施,外汇等各个方面的优惠措施。外资带来的主要是出口加工工业,利用中国低廉的劳动力、土地和环境等要素,将劳动密集、资源密集以及环境代价高昂的产业环节转移到中国。

第三,通过税收、行政等手段鼓励出口,尤其是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为此不惜付出较大代价,做出巨大努力加入WTO,以求打开全球市场的大门。

第四,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可兑换,但是资本项目迟迟不放开。这一政策意味着中国欢迎从事生产性业务的产业资本进入中国,但是对投机性的外部资金则拒之千里。这同早先拉美和东南亚小国的招商引资政策形成鲜明对比。

第五,强制结售汇制度要求国内任何人手中的外汇都卖给银行,而对银行外汇头寸的管制又将这些外汇全部挤压到外汇市场上。为了维持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稳定,央行扮演了市场最后买家的角色,将所有8.26元以下美元(或者等价的其他外汇)买到自己手中,从而形成我们巨大的官方外汇储备。

上述这些政策组合在一起,再配合以规模巨大的国内投资,使中国经济驶上了快速崛起的快车道。这是一种大胆的、天才般的却又是剑走偏锋的政策设计,虽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埋下了一定的问题。

“三外路线”之利

我们先说“三外路线”的成就和贡献。这个政策路线的成就可以总结为这样几个方面:就业、工业化、资本积累、对改革的推动以及和平。

通过汇率安排和出口鼓励措施提升本国工业制成品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吸引外资在中国发展出口加工工业,这一过程为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工业转移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外资主导的出口加工工业直接吸收了3000万劳动力,并且间接地创造了另外2000万工作岗位。装配线上的工人虽然工资很低,但是同务农相比,其收入和发展前景都不可同日而语。

外来工业资本和技术的出现,加速了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国政府最初所设想的是让外资同本国的国有企业搞合资,在双方相濡以沫的过程中获得它们的先进技术。到目前为止,这个意义上的“市场换技术”基本上没有实现,因为外资带来的要么是很一般的技术,要么对自己的核心技术看得很严,并且用知识产权条款严格保护起来。但是,通过人员流动、技术模仿等路径,外资所拥有的技术多少还是向中方(往往是当地或者本行业中的民营企业)溢出了。

外资主导的出口加工工业对中国整体资本积累的贡献,听起来似乎不太好理解:我们知道一个芭比娃娃卖18美元,但是以税收、地租和工资等方式留在中国的仅仅十几美分。给中国这么低比例的利益分配,怎么会对我们的整体资本积累有贡献呢?这里边的奥秘在于我们的强制结汇制度。

外资来到中国,获得很多“超国民待遇”,但是有一条硬规定,那就是你不能在中国直接使用美元来购买材料和人力,你的资本应当换成人民币。于是,它们的外汇资本以及经营过程中出口销售所得的外汇,绝大部分都在银行兑换为人民币。通过银行,这些外汇资金的绝大部分又都流入了中国外汇管理局。如果把中国例年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加上它们在中国获得的利润及其再投资收益,那么这么多年积累下来的外资规模恰好同我们今天的外汇储备规模大体相称。换句话说,中国吸收了外资并从事出口加工工业,将其本金和出口收入中的绝大多数外汇资产集中到自己手中,形成巨大的外汇资产。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紧缺的总是资本,尤其是外汇形式的资本(因为发展中国家的本币可以自己印,但是在国际市场上缺乏公信力);但是中国通过引资—出口—收汇的政策组合拳,迅速地积累了足够规模的外汇,克服了自身资本不足的缺陷。

走“三外路线”,引入外资,与国际接轨,这条道路的一个额外的好处是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自身体制的改革。任何体制都有惰性,单纯依靠体制内的力量很难改变它。于是改革者便往往借助于外部的压力来推动改革。以外压内,实现制度变革,最典型的是中国恢复关贸总协定和后来的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在复关—入世的前后十几年马拉松式谈判中,中国逐步推进,最终实现了很大调整。尤其是在政府对经济的管治方式上,扬弃了原来的计划手段,采取了大量的符合国际惯例的市场化方式。可以想象,如果不是为了加入世贸,不是为了吸引外资的需要而不得不“同国际接轨”,中国的改革过程将困难许多倍。

走“三外路线”的时期是新中国对外关系史上最和平的阶段。“三外路线”同和平之间的关系可以从很多方面来阐述,但是我想最重要、最根本的联系在于这样一个事实:在这一路线之下的中国同体系中央国家之间实际上是利益共生和互补的关系,而不是竞争或者对抗的关系,关于这一点我们将在本书其他章节中展开阐述。

三外路线之弊

无药不毒,“三外路线”的副作用和它的功效同样明显。归纳起来,三外路线的副作用大约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本土工业和资本形成挤压,二是环境和资源代价,三是对外部资本和市场的过度依赖,四是加剧中国经济体内部不同地区间、部门间和阶层间的分配失衡,五是导致我们对全球市场体系中央的实质性纳贡;六是它的不可持续性。对于前四个方面,国内外的研究和批判已经非常充分,在此无需赘言。需要加以阐述的是第五和第六个方面。

所谓对体系中央的实质性纳贡,指的是由于长期人为扭曲要素价格信号,导致国内和国际资源错配而造成的自身福利损失。我们向全球市场体系纳多少贡?目前的速度是每年约2000多亿美元。这个数字的得出,涉及我们的外汇储备和外资之间的关系。

到2009年年底为止,中国外汇储备中的2.4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基本上不能算做“中国人民的血汗钱”,而是多年来外资的本金和利息这么多年积累下来的总余额。我们通过强制结售汇制度和其他管理办法,把外商手中的大部分外汇都收罗到外管局手中(详细的解释见本书相关章节的展开论述)。换言之,中国外汇管理局如同国家大剧院门口的那个“贵重物品保存柜台”,他们手中所持有的庞大外汇储备,都不过是替外资客人暂时保管的金银细软,等到将来某一天他们撤出的时候,通常来讲是有归还义务的。

外资在中国享受着各种优惠,盈利状况不错。据保守估计,大约至少是10%的年收益率。10%的收益率,考虑到再投资所带来的复利效应,这是什么概念呢?每7年其资产翻一倍。如果考虑到人民币兑美元的长期升值趋势,考虑到他们低价获得的土地和股权资产这些年的巨幅溢价,那么这个实际收益率就更高了。而我们替他们保管着的外汇投资收益如何呢?大部分投资在美国国债或者准国债中,名义收益率为3%,而考虑到2001年以来美元的持续下跌,用一揽子非美元货币来标示的外汇投资收益大概接近于0 5。

中国左手吸引外资,让他们赚走10%;右手将代为保管的外汇对外投资,所得接近于0,两者相减,相当于中国每年向外部经济体贡献了相关资金的10%净利润。按照当前官方持有的2.4万亿外汇储备计算,每年损失大约2400亿美元的实际价值。按人均分摊,相当于每个中国人每年向“国际社会”赠送了折合人民币1000元的财富。

通过“外资—外汇储备投资”关系形成的对外财富损失仅仅是中国对外补贴的一部分而已。对出口工业的补贴,包括资金、土地、环境、劳动力成本等各种要素成本的显性或者隐性的补贴,都导致了中国在工业化道路上的突飞猛进,但与此同时也给予外部市场巨额的财富转移。

这一政策脱胎于东亚各国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只不过我们的规模和影响力远远大于这些东亚邻国。所以,这样一个政策注定了只能是权宜之计,因为即便中国人民能够忍受其代价,世界市场体系也受不了全球人口第一大国几十年如一日地奉行这样的政策。

在美国好莱坞的动画片《冰河世纪》中,有一个从小被麝鼠家庭收养的猛犸象,由于从小同她的麝鼠兄弟们一起长大,所以自己也认为是个麝鼠,习惯于模仿他们的行为,在树上跳来跳去。当她个子娇小的时候,没问题;但是当她渐渐长大,她的吨位显然超出了树枝的承受力。中国今天所面临的局面也是如此:作为中小规模的经济体,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中国台湾地区可以比较容易地依附在美国为中心的市场体系中,就如同几只麝鼠跳跃在树枝间一般;但是,当中国这样的巨型国家也混迹其中,在树枝上悠荡的时候,随着她规模的迅速壮大,这个体系越来越难以承载其重。

我们的经济规模越来越庞大,工业生产能力达到了史无前例的地步。比如,现代工业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钢铁年产量达到过1亿吨,而今天中国的钢铁产量已经很轻松地超过了6亿吨,假如不是政府出台各种政策措施压缩产能,这个数字将进一步放大。在如此巨大的工业产能和出口能力面前,目前由美国主导的世界市场体系已经觉得撑不住了。“中国生产,美国消费,中国放贷,美国借债”的循环模式已经不可持续,美国奥巴马政府明确宣布将寻求对全球经济实施“再平衡”。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三外路线”进行调整的必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

对“三外路线”的修正

进入21世纪,尤其是随着国际国内经济政治环境的不断变化,“三外路线”开始得到修正。必须明确的是,这种修正不是彻底的改弦更张,而是按照不断变化的现实情况和不断提高的认识水平,自主而渐进地修正其政策细节。到目前为止,这种修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政府行政体系内部,用科学发展观取代单纯GDP观念,强调把中国人民的整体福利而不是漂亮的GDP数字作为政策成就的判断标准,强调用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观取代此前默认的经济“增长”观。当然,要把这样一种理念转变为具体可行的制度,还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毕竟用GDP数字作为政绩衡量标准,具有相对较大的客观性;而要把“可持续发展”演绎为一组可操作的政绩标杆,牵涉的不确定因素太多,需要一个逐步优化、落实的过程。

第二,对待外资的政策,从超国民待遇回归到国民待遇。在社会各界对“市场换技术”的全面反思下,中国政府终于下定决心通过合并内外资税率,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更进一步,某些对中国经济安全构成实在或者潜在威胁的外资并购受到中央政府机构的审查(比如外资对徐工集团的并购),某些战略性的产业(比如稀土资源开发)中外资则受到清理。

第三,对人民币汇率政策做出重大调整。从2005年7月21日起,人民币不再锚住美元,而是改为参考一揽子货币。此后的3年间,人民币兑美元比价从8.26:1变为6.85:1,相当于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了20%。这样的升值,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国内生产要素价格被低估的程度,有利于国内民生的改善,也有利于产业的升级(详见第4章)。

第四,强调自主创新,培育自身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努力将自己的资本和人才结合起来,从而把中国自身打造为资本和技术的高地,而不是继续扮演世界市场体系外围角色。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的资本市场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中小板与创业板相继开启,大量富有活力的民营经济得到了宝贵的资本,增强了它们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更多的资本和政策资源则被投向国有大型企业,与此同时赋予它们自主创新和提升中国产业层次的高度期望。

第五,通过各种办法改善民众生活,启动内需,从而减轻中国经济发展对外部需求和国家投资的依赖。对社会底层民众,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实施一系列扶持和照顾政策。取消了有两千年历史的农业税,并反过来提供多种形式的农业补贴;取消基础义务教育费用,重新设计医疗改革;加速建立“覆盖全面,基本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六,如果说上述政策受到广泛支持的话,那么有一个方面则受到质疑和批判,那就是对国有大型企业的扶持,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国进民退”现象,国有企业被称为“共和国的长子”,这些企业往往承担着一部分非经济性的任务。但是如果过分强调和夸大这些非经济功能的重要性,特别是强调与自己相关的“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就会使部分国有企业过度地维持了自身的政策优势。如果说在“三外路线”的高峰期中国经济中存在一个事实上的“国企—外企—民企”的结构的话,那么今天外企和民企之间的区别越来越小,而国企同其他两类资本之间的差异不但没有消除,反而更加扩大。中国经济中一个更重大的问题在于过多的资源集中,而这一现象在进入新世纪之后甚至变得更加严重。由于财富的过度集中,结果是本土市场难以充分发育,又反过来阻碍了中国经济从外部需求转向内部需求的进程。

总结起来,本届政府是在保持中国经济一如既往地融入全球的基本前提下,与时俱进地对“三外路线”进行一定的发展,以期更快更有效地使中国由世界市场体系的边缘国家演进为一个准中央国家。

P32-38

序言

在新世纪的第十个年头,后金融危机时代渐渐地走入了人们的现实生活。世界经济形势就像金融危机发生的那样,在意想不到的时机爆发,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比如现在大家都看到的,在日常经济生活方面的中美汇率战、贸易战、通货膨胀预期和贫困化问题;在人类生存环境方面的碳排放和更广泛的环境污染问题;在影响世界和平方面的恐怖主义和新一轮军备竞赛问题,等等。如果人们对这些困扰人类发展的重大问题熟视无睹,没有足够重视,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预警措施,也没有变革意识和应对策略的话,也许在一个不太长的时间,我们将会面临更大的危机。

对我们共同经历过的金融危机进行反思和批判是为了警醒世人,使人们不在相同的危机前摔倒第二次,并且用从容的心态和智慧,有效地处理新的危机或更大的难题。在《中国为什么有前途》一书中,翟东升博士应用自己对复杂外交政策和经济问题的非凡的解读能力,解释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是如何发生的;这个变化对于国家、公司、社会和个人而言意味着什么。

在金融危机过后,美国不仅损失了相当的财富,而且美国在世界市场体系中的信用也引起了人们的怀疑,美国的金融霸主地位也开始动摇了。具体的例子,就是各国已经制定了方案,并先后有所行动,将本国的外汇储备中的美元资产多元化。因此,美国急了。到处挥舞着大棒,要求各国为美国金融危机的损失买单,最大的矛头直指中国。因为中国的崛起和强大,是对美国世界霸主地位的最大威胁。

随着中国的崛起与美国的衰落,美国与所有的帝国一样,在日薄西山的同时,总是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的,不甘心让出霸主宝座,因此总要孤注一掷地到处用武,然而越是这样,各类资源消耗得就越快,衰落的也会更快。

从汇率方面看,目前的焦点是美国直接威逼人民币升值,美国人也知道这样做是不可能得逞的,中国最多允许人民币恢复缓慢升值的趋势,突然大幅度升值是不可能的。而美国为了弥补金融危机造成的巨大损失,又必须通过剥夺他国财富来填充自己国家的消费陷阱。美元的缓慢贬值本来是最佳的选择,可是如今美国人等不及了,但又不敢开动印刷机大印美钞,那样会造成美元信用的加速崩溃,进而导致美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崩溃。因此美国希望能够单方面针对人民币施压,迫使人民币大幅度升值,从而掠夺中国的财富。不过美国心里也明白这样的伎俩是不可能骗过中国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法定货币的美元,在世界贸易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一方面巨大的贸易逆差完全可以用发行货币的方式来解决,用新发行的货币在世界市场上购买自己所需的任何商品;另一方面,美国可以大量地,甚至是无限制地举借外债,而后再通过发行新的货币和发行新债来偿还债务。

接下来的问题就很容易理解了,既然“不差钱”,那么也就是如何花钱的问题了,花钱的过程等于消费过程。简单地说,对于美国也就只剩下了消费过程。反过来推理,进行这样的消费,既不需要储蓄,也不需要进行生产,只要进行借贷或发行货币就能达到目的。

但是,繁荣不能总是属于你。当前的美国既没有高储蓄,也不参与大规模生产,产业越来越空心化,资产越来越虚拟化;而另一方面,在时刻也不能停止并日益增长的消费推动下,要不断地借贷,并且,时刻依赖于国外的供应商和借贷机构,因而使美国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衰退和恶性的通货膨胀预期之中。

当前,在通货膨胀预期不断加剧、外债负担越来越重的情况下,美国当局毫无疑问地选择了弱势美元的政策,正在利用通货膨胀来减轻美国自身的债务负担。这对于美国来说是饮鸩止渴,但同时也正在损害着其他国家的利益。

按照翟东升博士的理解,中国是依靠勤劳谋生的、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家,其中生存着世界上最大量的人口。他们也生产工业品,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他们的工业生产在技术上远为简单,产业组织和管理效率上明显落后,其产品与服务的精致复杂程度相对低下,单个产品的零部件数量远不如前者之庞大,更缺少对核心技术的掌握。因此,他们应对经济危机的能力较差,经济崛起的困难也更大。的确,这些客观因素是不能被忽视的,但依靠勤劳谋生的发展方式是可持续的,其财富的积累方式也是能持久的。

对此,中国政府采取了稳定的货币政策,调整结构,拒绝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全部开放,保持汇率稳定或小幅升值;同时配合较开放性的财政政策,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等一系列措施,保持了国内经济稳定、健康地快速发展,也部分地消除了来自于国外的输入型危机和输入型通胀的影响,在逐步地积累自己的实力,并且当之无愧地成为最有发展前途的国家。

书评(媒体评论)

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为什么能够在弱肉强食的世界迅速崛起?

一个长期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是怎样从世界的边缘走向中心舞台的?

一个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家,会有什么样的风险?

我们面前这部既有学术性又有可读性的著作,对我们思考和回答这些问题,大有裨益。

——李君如 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央党校原副校长

世事如棋,世界经济亦如棋,当局者迷,观弈者清,欲解迷局,读此书必有助益。

——乔良 中国政策研究会国家安全政策研究委员会副秘书长,空军少将

经济生物链如何运转?在经济丛林中各主要经济体与企业如何弱肉强食?本书有别出心裁的见解!

——叶檀 财经专栏作家,知名财经评论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为什么有前途(对外经济关系的战略潜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翟东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11307891
开本 16开
页数 27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0-06-01
首版时间 2010-06-01
印刷时间 2010-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4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125
丛书名
印张 18.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1
17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7: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