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教育怎么了(一个大学校长的忧思录)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取材鲜明,叙述生动,深入浅出,易于阅读;更为重要的是所表述的内容跟生活中的每个人息息相关。

在思想性上,作者因身为尝试教育革新的实践者,对教育的忧思更为系统和深刻,为有的放矢之作。

内容推荐

教育是关系国计民生、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可眼下的教育,问题重重。

孩子们从进入学校的那一天起,就只是背书做题,逐渐变成了考试机器,他们的能力训练、品格塑造、价值观教育十分缺乏,分数和升学率成为多数学校和多数教师工作的指挥棒,一些“灵魂工程师”甚至开始争相追名逐利,人才市场上,一方面是大量的工作无人胜任,一方面却是大量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很多接受过学校教育的人,进入社会之后热衷权钱,甚至为了一己私利不惜弄虚作假、混淆是非;还有近5800万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缺乏爱,缺少关注,缺失家庭教育…中国教育怎么了?

作者通过大量的实际调查,以及对可靠材料和数据的分析,发现:当前教育在“育人”这个大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异化。正是这个根本出了问题,才导致了上述一系列不可解的事实的发生。作者是一位民办大学的创立者,对教育的思考和把握更为深切和周全,从而完成了这部充满激情、充满忧虑、充满关切,也充满了“故事”的书。

目录

中国教育的忧思和“天问”(杨东平) /1

教育者的责任(郭宇宽) /3

自序(徐九庆) /5

就业之忧

他们需要的仅仅是一份能够安身立命的工作/10

一方面是大量的工作无人胜任,一方面却是大量的大学生找不到工

作,在这社会怪象的背后,隐藏着的是什么/15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国的建设永远都需要各方面的大量人

才,人才永远都不会过剩,永远都会供不应求/22

除开一张文凭以外,四年大学教育还给予了他们什么/29

能力之忧

从小缺失独立思考、独立处理事务能力训练的人,不管拥有多少知

识,拥有什么样的学位,他都是一个低能儿/36

坚韧、能力和勇气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学校的教育、从小就开

始的各种各样看似细小的训练,它们不会一夜之间就形成,更不会

凭空获得/43

总是不给孩子展示本能的机会,总是处处替他把风险挡住,孩子求

生的本能就会被弱化/49

所有的时间都被书本占据,除开学到了一大堆书本知识以外,他们什么

也没学到/54

老是跟在别人的后面,是没有资格谈论“崛起”的/59

由于不能轻易质疑已有的事物,学生的创新能力就逐渐被稀释淡

化。什么都不能质疑,大脑就停止思维,人就成了机器/65

在粗暴的践踏下,在强迫孩子们“要听话”的呵斥声中,无数天才

的孩子选择了放弃,选择了碌碌无为 /72

“好”学生的标准是听话,标新立异被看成是“异类” /75

品格之忧

整饬混乱的社会秩序、消除重重矛盾,唯一的途径就是从单个的人

做起,让每一个人从内心到行动变得统一/88

一旦失去信任,心灵之门就轰然关闭,沟通再无可能/90

对话是一种平等的姿态,没有平等的氛围,就不可能产生对话/96

当教育不再强调育人,不再崇尚高尚的品格时/102

师道之忧

在价值观混乱的环境中,出现“范跑跑”这样的人物,是毫不奇

怪的/110

没有信任,一切皆会背离教育的意愿。正因为忽视了学生对教师、

对教育机构的信任,才出现了学生不好管、不敢管的怪象/115

教师把自己的职责简化到单一的灌输知识、简化到仅仅督促孩子听

课做作业、简化到用单一的考试分数来评价一个学生的优劣,怎么

能取得学生的信任/121

那些狠心收补课费的教师,连起码的良知都丧失了,这已经不是单

纯的师德问题了/127

谭千秋用他的生命回答了什么叫师德,什么叫信任,什么叫一名教

师在生死关头的担当。他在给自己树立起一座万民敬仰的丰碑的同

时,也给教育行业挽回了面子,留下了长久的拷问/134

如此多的人从事偷盗,可以说偷盗已经不是什么万恶的行径,它连

“不光彩”也算不上了/138

近几年频繁曝出作家偷窃他人作品的新闻,尤其让人不可思议的

是,这个曾经神圣无比的特殊群体,现在是男女老少都在偷,其盗

窃手段之低劣、大胆,令人叹为观止/144

教师队伍中很多人却也在大肆公然地干着偷窃的勾当,这样的教

师,这样的教育氛围,能够教育出什么样的学生/148

有一些高校学生抄袭论文的事情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不仅仅是硕士

生,本科生和博士生的毕业论文也有一些涉嫌抄袭/152

抄袭和剽窃之风日盛,这种风气就像癌细胞一样在扩散/155

价值之忧

实用主义、虚无主义的思潮在大学生中很有市场/162

教授、博导漫天飞舞,知识分子却落为功利之徒/166

在老百姓心目中,读书本身不重要,读什么书更不重要,重要的是

通过读书可以考上大学,可以过上好的日子/171

“读书改变命运”必然成为多数学生的唯一选择,他们需要解决的

不是国家的问题,不是人类的问题,不是公民责任,而是他们自己

的问题,在他们面临挨饿的威胁的时候,空谈大学精神是没有意

义的/177

公平之忧

空洞的教条和口号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提高农村教师以及落后地区教师

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加大对农村学校和落后地区教育的投入,才能实现

农村及落后地区的教育公平/186

社会资源占有的不公,贫富差异的扩大化,新的社会阶层的分化,

使教育公平成为一句空话/191

人为设置的歧视性障碍正在践踏教育公平原则,而在歧视性障碍的

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196

企图依靠教育行业自身的改革来解决公平问题,是很难的 /201

礼仪之忧

在东方和西方,自古就对礼仪尊崇有加,无礼之人会遭到他人的鄙

视/208

在摧垮封建帝制的同时,把文明古国的那些高度完善的规矩也给摧

垮了/215

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人们总结出的处事原则与公民道德行为规范

里所倡导的内容刚好相反/221

价值观的混乱,才是礼崩乐坏的罪魁祸首。整饬价值观的混乱,礼

仪回归才会有社会基础/226

留守之忧

一年也就那么几天,可以在父母面前撒撒娇,剩下的300多天漫长的

时间,都必须在没有爱没有呵护的环境中孤独地生活。他们还是孩

子,无力承受没有止境的孤独和渴望,他们幼小的心灵因为爱的匮

乏而被扭曲/238

据统计,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

村留守儿童4000多万人/245

一位多年从事未成年人审判工作的法官不无忧虑地说,“如果今天

不拿出钱来为留守儿童的现状埋单,势必就要为他们的明天付出代

价”/253

出于信息闭塞、观念传统等原因,目前暴露出来的农村留守女童侵

害案,当是实际发生案件的极少数/257

一些留守儿童的人生轨迹,从他们的父母外出打工的第一天起,就

开始朝着大人们最害怕看到的方向滑去/259

附录 差异化大学的探索之路/263

试读章节

他们需要的仅仅是一份能够安身立命的工作

毋庸讳言,不少学生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将来有一份体面的、能够保障一定生活质量的工作。对于不少学生来说,能够走进大学校门,就等于提前在自己的额头上贴上了“幸福生活”的标签,等于提前拿到了通往幸福之门的通行证。然而,这个梦想却被现实碾得粉碎。

他们发现,四年大学教育的结束,就意味着失业的开始,连一份糊口的工作都难以找到,幸福的憧憬变成了美丽的肥皂泡,对那些指望通过读书来改变个人和家庭命运的学生来说,这绝对不是一件好玩的事情。

梦想中的幸福生活遥遥无期。工作,工作,他们需要一份工作。四年大学昂贵的成本已经榨干了父母最后的血汗,甚至让父母背负重债,他们不能再从父母亲干枯的手中索取一个铜板了,一定要独立地活下去,一定要偿还父母沉重如山的养育之恩,但是,没有工作!从这个劳务市场蹒跚到那个劳务市场,赔尽笑脸,低声下气,小心翼翼,但是没有工作,哪怕就是一份能够糊口的工作,都没有。

未来之门轰然关闭。前面是冷冰冰的高墙,看不到阳光,看不到希望,揪心的疼痛。于是有人沮丧,有人号啕大哭,有人跌足痛骂。梦想破灭,希望破灭,世界变得虚无。过去那些为之感动为之心潮澎湃的激情和梦想,在这一刻回想起来显得荒诞滑稽。

为了找到一份工作,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就顺理成章地发生了。

——你需要什么?

——一份工作。

——需要什么工作?

——什么工作都可以。

——为什么需要工作?

——我要吃饭,活下去。

——扫大街、擦皮鞋也能挣钱,为什么不去做?

——做不了,好歹我也是大学生。

好吧,你需要的只是一份工作,工作就来了。

有一位喜欢写作的男生,2008年毕业的,他的梦想是做一名记者。毕业后,他就到报社、杂志社求职,接待的人告诉他,做记者需要很多很多的条件,尤其要熟悉新闻写作,喜欢写作不代表你就适合做记者。他说他学的就是新闻专业,接待他的人现场让他写一篇300字的消息,但是,他吭哧了半天也没写成功。

接待他的人问他,既然你学的专业就是新闻,为什么连一篇消息都写不出来呢?对这个问题,他无法回答。这个时候,他突然有上当受骗的感觉——是啊,我学的就是新闻专业,却不会写最简单的消息,我的大学都给了我什么?

在一个杂志社,接待他的人问他有什么社会资源,他听了半天也没明白什么叫“社会资源”。那人只好通俗地对他说:“你家里有谁在做比较重要的官吗?”

没有。他的父母都是农民,所有的亲戚中间唯一的官员就是一个副乡长。

不会写新闻,也没有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媒体的大门就在他面前骤然关闭。

他只好蛰进人才市场、劳务市场、职介所,对工作的期望值也逐渐降低,最终,降低到--什么工作都行。

在一个劳务市场,有人答应给他一份工作,文秘,报酬丰厚,干得好月入过万。不过负责招聘的人提出一个条件:交1500元押金。他疑惑地问,报纸上不是说不准收押金吗?招聘的人说,这么好的工作,你干不干啊?不干就到别处去!他犹豫了一下,然后赶紧说,干,干,干。面对这样丰厚报酬的工作,傻子才会拒绝。

他找同学借了1500元,赶紧交给招聘的单位。第二天,他去上班了。

在哪里上班呢?就在劳务市场这个职介所的摊位上。收了他1500元押金的那个人坦率地对他说,哪里有什么文秘工作。“老弟,实话告诉你,我是骗你的,我说的文秘工作就是在这里干事,像我一样,找那些急需工作的人收钱!每个人收1500,收到后给你提成,干得好每个月收入几千上万元不成问题。”

毕竟是心怀梦想的大学生,他急了,说你这不是骗钱吗?对方哈哈一笑:“你说得对,就是骗钱。你干不干?”

“不干!”他坚决回答。

“不干?那你就走吧。”

“你退我的钱我就走!”

对方不笑了。“退钱?就凭你?你去问问我是谁?”

“我去告你!”他理直气壮地说。

“告我?老子没有后台,敢在这里明目张胆大张旗鼓地搞钱?你去告,你去告!”

看得出来,那人并非虚张声势,对于他这样刚刚跨出校门的学生来说,那人的一脸凶相就足以让他害怕。

他茫然地离开职介所,在这个大都市里游荡。后来,他想起了此前认识的一位朋友,这个朋友在江湖上历练很深,于是就打电话过去告诉了他的遭遇,并说自己准备报警。这位朋友一听赶紧劝他:“算了,认栽吧,这些家伙不好惹,整不好你会在这个城市待不下去。”

想了整整一夜,他最终没有报警,而是回到职介所,认真地干起来。他在那里干了两个月,成功地帮老板骗了几十个像他一样急需工作的大学生,挣到了几千块钱,然后悄然离开,不知所终。

有一位很漂亮的女生,也是2008年毕业的,她的理想是做一名企业管理人员。她到各个企业去应聘,但最后都以失败告终。虽然她在大学读的就是企业管理,但那些都是书本理论,读了几年她也没搞明白企业管理是什么,更不要说实际的企业管理经验了,负责招聘的人一眼看出来她是个地道的外行,只得老老实实告诉她:“小姐,你不是我们需要的人。”

每一个应聘碰壁的学生,最后都选择到人才市场、劳务市场碰运气,这位女生也一样。

无休止地填表,有时候也能得到简单的考试的机会,但都没有结果。就在快要绝望的时候,她接到了一个房地产企业的电话:“我们老板想见见你。”

她曾经向这家地产企业投过求职书,没想到老板要亲自接见,这对她来说,真是一个天大的喜讯,同时也有说不清楚的不安。

老板的确很老,六十多岁了。见面也没谈几句话,就问她愿不愿意做他的秘书。她不懂秘书业务,也不喜欢秘书工作,而且凭借一个女生天生的敏感,她从老板的眼神中看出了什么,这正是她此前感到不安的原因。但她需要一份工作,父母都是下岗职工,她不能再让父母亲为她操劳了。何况,她很好虚荣,她的天生丽质使她在这一路上听到的都是赞美,现在却沦落到连工作都找不到,她觉得在人面前会抬不起头来。能做这么大一个企业的老板秘书,就算付出一些代价,也是值得的。

很快,她成了老板的情人。她知道老板看上她的原因,因此当老板提出这个要求时,她没有拒绝。她需要给辛苦养育自己多年的父母一个交代,更需要在熟人和同学面前气宇轩昂地活着,而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一份看上去很有分量的工作的基础之上,没有工作,什么都是白搭。她知道自己与老板进行的是纯粹的交易,但这代价高昂的交易带给她的是高回报--一份可以让人羡慕的好工作。  这两个极端的故事经常牵动我的神经,为了一份工作,多少大学生的梦想被毁灭,多少纯洁的灵魂被玷污。这两个故事也带给我思考:找工作,真的就那么难么?为什么会那么难,问题出在哪里?

找工作真的很难。官方报道说,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会超过600万人,加上前几年沉淀下来未就业的480万毕业生,2009年需要就业的大学生高达千万人。据报道,暨南大学曾经举行过一场专场招聘会,1200个岗位被1.4万余名大学毕业生争抢;华南农业大学的专场招聘会,1500个岗位被1.5万名大学生争抢;另外一个专场招聘,1300个岗位被1.4万名大学生争抢,这几场招聘会的录用比例均在10∶1以下。10个大学生争抢1个职位,这绝对不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

另一场招聘则只能用“残酷”来形容了:广东一家企业计划招聘15名卖猪肉的员工,竟然有1500名研究生投送简历,展开竞聘,最终脱颖而出的人,全都是名牌大学的研究生。

1500名研究生竞争15个卖猪肉的岗位,平均100人中仅有一人能笑出声来!看了这则新闻,就算是天生乐观的人,也无法再乐观了。

有一位朋友看了这些新闻后打电话问我:“100个研究生争夺1个卖猪肉的岗位,这算哪门子事情啊?这大学还有什么意义吗?”

大学当然有意义,关乎国计,关乎民生。但看见广州街头有15个名牌大学的研究生在卖力地杀猪卖肉,你也会发出同样的疑问:费尽千辛万苦、耗费父母一生血汗,好不容易读了个可以光宗耀祖的研究生,结果却不得不去卖猪肉谋生,早知如此,还不如初中毕业就直接去卖猪肉,说不定早就腰缠万贯上福布斯了。

研究生不是不可以卖猪肉,我也没对卖猪肉这个行当进行歧视,都不卖猪肉,我们就只有吃素了。不过,卖猪肉的确是相对简单的劳动,不需要太多的文化知识,有足够的力气、能够用简易计算器计算加减乘除,就能卖猪肉,太多的文化知识在卖猪肉这个简单劳动上是派不上用场的。国家耗费那么多教育资源,学生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学生的父母也耗费了毕生的心血、汗水、希望,绝对不是为了让一个研究生去卖猪肉的--卖猪肉需要“研究”吗?不需要嘛。

如果一个名牌大学的研究生,是去做一个卖猪肉的集团公司老总或者高管,我认为是可以的,他的那些“研究”在公司管理上兴许能派上用场,但这个新闻告诉我们的是,这15名名牌大学的研究生不是去做“猪肉公司”的老总或者高级管理,而是站在柜台后面吆喝、讨价还价、手持利刃砍猪肉,他的那些成本高昂的“研究”,被白白浪费。

我不相信一个研究生的所学在猪肉柜台能派上用场,卖猪肉需要复杂的演算和研究吗?但的确有15名名牌大学的研究生站在广州的某个猪肉柜台的后面卖猪肉。这个新闻传递的信息是--大学生的确难找工作。如果工作好找,他们是绝对不会去卖猪肉的,毕竟这与他们的所学所想毫不相干。

当然,这则新闻涉嫌商业炒作,这个卖猪肉的公司也许是想用这个离谱的招聘来抬高身价,增加企业的无形资产。同时,这则新闻也反映出老板想通过这种招聘来满足自己的某种心理补偿。但不管怎样,炒作也好,心理补偿也罢,毕竟有1500个大学研究生蜂拥前往,自愿配合炒作,甘愿满足他人的心理欲求,其动力就是需要一份工作。

大学生难找工作已经成了全社会的共识,类似“研究生卖猪肉”(还有大学生10万年薪掏大粪)的新闻,传递出的是让人心灰意冷的信息——上大学,连一份工作都找不到,还有什么意义呢?

……

P10-15

序言

杨东平:中国教育的忧思和“天问”

近年来,教育成为一个问题领域,为朝野上下所聚焦关注。徐九庆先生的教育随笔《中国教育怎么了》是反思和批判中国教育问题的又一力作。翻开书卷,满目忧患:就业之忧、能力之忧、品格之忧、师道之忧、价值之忧、公平之忧、礼仪之忧、留守之忧……忧心如焚,燃烧的是一个民办教育家的赤子之心、报国之心。

教育有问题,这是没问题的;然而,对教育的批判、忧思,正在陷入另一重困境:它似乎成为无人回应、无人能解的“天问”。不少人在失望和无奈之余,不得不选择饮鸩止渴和推波助澜,投入到恶性循环的怪圈之中。

也许,我们需要调整思维和心态。作为一个教育研究者,我确认所有这些严重问题都是有解的。在20世纪新教育生长的过程中,许多基本问题是我们的前辈都曾应对、解答过,而且提供了很好的答案的,如陶行知的“生活教育”、陈鹤琴的“活教育”、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等。许多问题世界各国也都有成熟的经验,例如现代大学制度,基础教育正常化、平准化的改革。即便当前那些棘手的教育问题,一些地方也都有成功的改革实践,例如取消择校热的探索。

我想说的是,我们所感受的无奈和无力感,其实是一种“参与危机”。套用一种习惯的表达:当前教育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发展观与落后的教育理念的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与落后的教育体制的矛盾。面向未来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一是超越国家本位、政治本位和教育的经济主义模式,形成什么是好的教育、理想的教育的共识;二是形成关于教育改革的共识,推进以体制改革为中心的实质性的教育改革。只有改变现行的高度集中计划的管理体制,改变行政化、官本位的弊端,才能解放教育生产力,会聚全社会的资源和才智,举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能够兴国的教育。

知易行难。作为民办高校的校长,徐九庆先生的可贵之处,是他不止于反思和批判,而且身体力行地破解问题,在整体教育制度尚未改变的情况下,在自己的小环境中营造一片绿地蓝天,以践行有用的教育、好的教育、理想的教育,从而凸显了民办教育在中国教育发展和改革中的特殊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民办教育从无到有,接续了“学在民间”的悠久传统。但长期以来,民办教育的作用和价值被定位于在教育资源上的拾遗补缺。今天,随着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中国教育在整体上已经超越了特别短缺和贫困的阶段,政府越来越有钱,一些地方对民办教育是否仍然重要产生了怀疑和动摇。对此,我们不妨反问:为什么那些最富裕的发达国家,仍然有十分发达、活跃的私立教育?显而易见,民办教育的意义不仅仅是弥补教育资源不足,更重要的是通过体制的多样化和不同体制的竞争,形成多样化的教育模式,提升教育的品质和质量,满足社会发展和公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因此,我对于民间办学一直怀有很大的热情和信心,它最有可能成为新教育的生长点,成为产生真正的教育家的沃土。我本人所在的民间机构“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也在致力于通过体制外的努力促进教育变革,提出了民间的高考改革方案、教育改革方案,等等。我们确信,社会进步是各种合力的结果,中国既需要自上而下的整体性的教育变革,也需要自下而上的、一点一滴的改善和创新。在这个意义上,回答中国教育的“天问”,答案在我们手中。

2009年9月2日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杨东平(知名学者)

徐九庆先生的教育随笔《中国教育怎么了》是反思和批判中国教育问题的又一力作。翻开书卷,满目忧患……忧心如焚,燃烧的是一个民办教育家的赤子之心,报国之心。

郭宇宽(资深媒体人)

看了徐九庆先生的作品(《中国教育怎么了》,不由击节叫好,相信这本书里的很多话不仅说到了我自己,也说到了很多家长和受教育者的心坎上。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教育怎么了(一个大学校长的忧思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九庆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3391097
开本 16开
页数 26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8
出版时间 2009-10-01
首版时间 2009-10-01
印刷时间 2009-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8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52
丛书名
印张 17.2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30
16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3 4:50:31